-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 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 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 2.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C.服务皇权,家国同治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3.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的生死”这一事件的历史叙述。综合上述记载,能够形成的推论是 A.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死于南京 B. 建文帝流落至云南隐匿为僧 C. 郑和航海探明了建文帝下落 D.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不明 5.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勤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6.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C.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D.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7.毛泽东在回忆中苏关系时指出:“1950年,(中苏)对于订立互助同盟条约时,我们的态度是:一条是你提出,我不同意者要争;一条是你一定坚持,我接受。这是因为顾全社会主义利益。”这反映了 A. “左”倾思想影响到外交领域 B. 社会主义阵营由此日益巩固 C. 中苏建交初期合作与分歧并存 D. 冷战格局决定中苏两国外交 8.1911年12月,孙中山提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至1913年春,其又说“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度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这一变化 A. 表明其思想的摇摆不定 B. 适合了当时的主要国情 C. 代表了社会主流的民意 D. 受到了国内局势的影响 9.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 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C.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 10.法学家博登海默说:“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且永恒的。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必须遵守它。”这说明自然法 A. 影响全世界法律的制定 B. 体现的精神具有普适性 C. 蕴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 立法技术较高难以超越 11.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第三条规定:当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国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定更详细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这一规定 A. 强化了议会对王权的限制 B.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致使王位的继承陷入无序 D. 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 12.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 A.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 B.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C.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 D.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13.《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B.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14.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内阁向议会负责,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议员可以兼任内阁官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B. 政体与美国联邦共和制相同 C. 政体具有总统制和议会制双重特色 D. 实行总统、议会、内阁三权分立制衡 15.1917年11月,苏俄发布《和平法令》,就退出一战提出与交战国进行公正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在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这一变化说明 A.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质逐渐发生异变 B.新政权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须对外妥协 C.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影响政府的决策 D.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 16.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 A. 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 B.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 C. 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 D. 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28分,第18题2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出现是在经济发展中直接从氏族组织发展出来的。周人型则是:氏族、血缘组织化在地缘组织之中,汉语“国家”这个词的组成“国+家”,很有意义地反映了国家形成中的历史现实。西周春秋的国家仍是由城邦组成的,从一开始就有上下领属关系。诸侯分出去的城邦,受诸侯国君的领导,没有哪个国家对它的领土四至有清晰的观念,后在战国时形成领土国家。希腊的古代城邦,都是些独立的城邦国家,在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力上,西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保存并发展下来,出现近代民主;东方古代城邦居民的权力却削弱、最后在实际生活中消失了,我们只有皇权而没有民主。 ——摘编自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材料二 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與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希腊相比中国早期国家形象的不同。(6分) (2)“城邦居民管理城邦的权利”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材料 清入关后,即以宗主视天下,同时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清王朝接受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重“大一统” 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清朝对“大一统”思想及其正统论的总结,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但也起到了统一思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进而统一国家的积极作用。 清朝奠定了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这个统一是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的,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完成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华各民族作为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对立者,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一、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12分) 武威一中2019年春季学期开学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D D B B C D 序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A B A C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28分,第18题2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分) (1)不同:国与家结合;地缘与血缘结合;由城邦国家发展为领土国家;城邦之间有统属关系;逐渐形成皇权、专制主义;(每点2分,共6分。任意答上三点即可) (2)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公民都有资格参加。(4分) (3)特点:国家仪式: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的动员民众参与;多方面塑造:政治、经济、社会都建新秩序,树新形象;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每点3分,任意3点,共9分) 意义:使新中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巩固了政权;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每点3分,共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1)发展:剔除华夷之辨;推崇君主专制;推重大一统政权;构建政权承绪(延续)的正统论;确立“大一统”的历史评判标准。(每点2分,共6分。任意答上三点即可) 影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每点2分,共6分。任意答上三点即可) (2)原因: 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每点2分,共2分。任意答上一点即可) 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长期的民族交融;清代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每点2分,共4分。任意答上两点即可) 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每点2分,共6分。任意答上三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