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5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6份试卷合集)天津市宝坻区重点高中202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科综合试卷 -- 历史 24. 孔子本无禁欲思想,宋儒却将之阐发为“存天理灭人欲”;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康有为却附会成 “托古改制”。这些现象 A. 否定了孔子对儒学的贡献 B. 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反映 C.推动了传统儒学健康发展 D.有利于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 25. 东汉崔竇曾在《政论》中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俚语:“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州郡 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上述俚语折射出东汉 A. 相权强化专制强化 B. 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朝廷权威危机重重 D.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26.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绘画艺术,它“用书法文字和朱红印章来配合补充画面⋯⋯ 不大的红色印章在一片水墨中增添了沉着、鲜明和力景”。这种绘画艺术 A. 与科举取士制度密切相关 B. 是市民阶层审美发展的结晶 C.典型代表作为《清明上河图》 D.有利于推动传统书法艺术产生 27. 曾国藩在评价外国人代管海关并精确地将关税上交清政府时曾感叹“彼虽商贾之国, 颇有君子之行”。 上述现象说明曾国藩 A. 未能认识到西方侵略者的本质 B.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影响较深 C.意识到海关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 D.主张深入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 28. 甲午战争后,汉阳铁厂与大冶铁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 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 办,扭亏为盈。 A. 清政府限制民间设厂的政策业已松动 B. 经营管理方式决定洋务企业发展速度 C.洋务运动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宣告破产 D.甲午战后洋务企业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29. 右图为近代漫画家杜宇所作,名为《贪食小犬,死 不足惜》。漫画中左下方之 手粗壮有力,袖口有“抵制日货”字样;右上方之手细软无力,袖口有“政府”字样;鱼身上有“青岛” 字样。该漫画 A. 最有可能出现于国民革命运动北伐之时 B. 主要批判巴黎和会不尊中国主权的行径 C.鲜明讽刺了清政府丧权辱国的丑陋嘴脸 D.见证了群众运动下民族觉醒的历史事实 30. 中共重新印发 1933 年制定的 《关于土地斗争的一些问题的决定》 等文件, 坚持“依靠贫农, 团结中农,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而新发布的土地文件则“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一八 六一年至一八六五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上述现象可能出现亍 A. 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边区 B.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陕甘宁边区 C.解放战争时期的新解放区 D. 过渡时期的新中国 31. 在 1981 年底以前最早创办的 48 家合资企业中,属于华侨、华裔、港澳华商投资的共 28 家,占 60%。 香港、 新加坡和其他城市的华人实业界和金融界人士与中国合办的合营企业所取得的成功, 引起西方企业 家们的注意。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 实施经济特区战略十分科学 B. 单一的公有制开始发生改变 C.西方企业错失投资中国机遇 D.海外华侨推动改革开放启动 32. 公元前 454 年,罗马立法委员会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 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 罗马平民获得立法主导权 B. 共和制下罗马公民矛盾激烈 C.罗马贵族政治权力受到限制 D.成文法成为社会的主要规范 33. 瞿秋白赴苏俄考察期间发现,老工程师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被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政府 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任也;乡下妇人拿 100 个鸡蛋想换盐,却不愿要政府发行的卢布。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苏维埃政权缺乏群众基础 B. 苏俄经济政策调整势在必行 C.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弊端凸显 D. 斯大林模式下民众生活水平低下 34. 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己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 脚踢幵,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 ?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 主要说明李斯特 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35. 《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一书认为,北约关注阿富汗战争打击所谓的 “恐怖主义”, 但北约不是为阿富汗这样的国家而设计的; 并进而认定“我们面对一个新世界, 用的却是并非为这个世界 而设的体制。”上述观点旨在反思 A. 两极格局 B. 国际恐怖主义 C.国际政治旧秩序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 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款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 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误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 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 . 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竟争胜负的踢法外, 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 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 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 ——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 材料二 19 世纪 30 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 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 19 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 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則和纪律的习惯, 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 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 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 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 社会上各类体 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 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 ——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 8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 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13 分)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4 分)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下表内容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论述 : ——据张宪文等主编《中华民国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 围绕马克思主义与近现代中国拟定一个论题, 并就论题进行简要 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 【历史一 - 选修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明代云南、责州、四川等地,自然条件差别甚大,少数民族众多 . 明初年定西南各省后,承袭元朝的 土司制度,“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土司的官职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土知府、土知州、土 知县等,这些土司官职,大多由各族的首领世袭。土司必须定期向明朝朝贡,明朝也回报以丰厚的奖赏 . 土司的士兵听从朝廷和都指挥司的调发。 杨氏在播州统治期间,豢养“涅手军”,土官“人皆世禄,自用其法”,任意压迫和剥削统治区内的各族 人民 . 万历年间平定播州土司杨应龙叛孔后,在该地设遵义、平越二府, 有的地区也先后以各种原因被改 土归流 . 但明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不断反复。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背景。(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作用。( 9 分) 46. 【历史——选修 3: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 当德国敗局已定时,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于 1945 年 2 月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会议,对加快战争 进程、战后对德国的处理以及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作出了一系列安排 . 会议决定在德国 投降后,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置管制委员会。经过激烈讨论,达成了关于波兰的疆界 和政府组成的协议 . 为确保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决定成立以美、英、法、苏、中五国为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的联合国。为争取苏 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美苏秘密缔结协定,其条件包括维持外蒙古的现状,苏 联在大连港拥有特权、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等等。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9 分) 47. 【历史 - 选修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汤寿潜( 1856 — 1917 年),浙江萧山人。 1892 年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但他却多次辞官。他较早认识 到交通与国家富强有密切关系 .1905 年汤寿潜担任商办浙江铁路公司总理,积 极筹措资金,赶工造路。 1909 年完工的沪杭路工费之低,工程质量之高,为中外所公认。鉴于当时英国等国凯親东南地区路权, 汤寿潜主张废除与英国签订的《苏杭雨铁路草约》,收回自办,以期中国“东南之国防从此巩固”。面对 清政府邮传部提出的借款修路,汤寿潜坚决抵制,并弹劾时任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结果却被清政府革去浙 路总理职务,清政府仍与英方签订借款合同 . 汤寿潜遵旨辞职,不干预路事,并听父命远游。汤寿潜冒死 护路 斗权责的精神激励了浙江绅民,浙路风潮更加风起云涌,迫使邮传部最终废除草约,有利地促进了 全国商办铁路运动。 (1) 根据材料,概括汤寿潜围绕收回浙路权利而开展的主要活动。(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汤寿潜的上述活动。( 9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 2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2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 的。 1. 《尚书》 中记载周公曾经告诫康叔说, “元恶大憝 (duì,奸恶),矧(shen ,况且) 惟不孝不友”要“刑 兹无赦”。 西周时期告诉权中规定“父子不得相诉, 父子将狱, 是无上下也”。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 A. 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B. 道德观念与家族政治结合 C. 社会秩序实现长期稳定 D.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2. 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 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 ) A. 宗法制遭到破坏 B. 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 县的面积比郡大 D. 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3.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在殷墟甲骨文中,“帝”字共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花蒂的象形。这象征着殷商种族 绵延不绝的本源;其二以“帝”作为祖先神的别称;最后以“帝”或“上帝”称呼天神时,实际上就是把 天神当作本宗族的本根。这反映了在商代( ) A. 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国家 B. 将祖先与神的崇拜相结合 C. 极力维护贵族等级秩序 D. 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 4. 下表为不同史籍对于隋大业十三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 李渊为西河之战主帅 B. 殷峤为西河郡长官 C. 李建成为西河之战将领 D. 李世民攻克了西河郡 5.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 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 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 ⋯⋯仅就少府监来说, 就有工匠 19800 人,将作监有 15000 人。据此可知( ) A. 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 B.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C. 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压制 D. 官营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 6.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自古皆封建诸侯, 各君其国, 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 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 而上犹 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 A. 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 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 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 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7.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 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 A. 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 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 C. 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 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 8.1587 年(明万历十五年) ,一名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说道:“许多白银和银 币 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这能反 映当 时( ) A. 明政府已放松了海禁政策 B. 中国对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C. 中国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 D. 明代存在着严重的“银荒“ 9. 朱元璋主持的《皇明祖训》中写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 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或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这反映了 明初政府( ) A. 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 B. 主张平等对待世界各国 C. 希望建立平等外交 D. 已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10. 廷议是明朝六部官员集体议事的制度,廷议内容广泛而重大,参与人员较多,为皇帝提出决策方案, 对已经拟定的皇帝诏书,六部官员还拥有审查和复奏权。廷议制度从朝廷决策的角度看( ) A. 行使了宰相机构的决策权 B. 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 C. 开启了中央决策程序化进程 D. 皇帝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 11. 雍正帝宣称:“若无孔子之教⋯⋯势必以小加大,以少陵大,以贱妨贵,尊卑倒置⋯⋯,越礼悖义, 所谓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下列说法,符合雍正观点的是( ) A.清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B.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 C.传统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 D.明清时期,理学始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12. 《史记》有《河渠书》 ,《汉书》有《沟洫志》 ,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但是, 《后汉书》到新、 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学 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 A.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13. 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下令,孕妇临产时官府派医生看护,生男孩赏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赏两壶酒 一头猪,一胎生三孩派给乳母,一胎生两孩供给口粮。这一人口政策反映了( ) A. 两性地位日趋平等的社会现实 B. 诸侯注重人口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C. 儒家“仁政”思想逐渐被接受 D. 越王认识到人口与富国强兵的关系 14. 《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 其民益玩巧而事未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 B. 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C. 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 15. 下表为关于唐代粮食贸易现象的记述。由此可知,唐代( ) A. 粮食贸易比较频繁 B. 粮食短缺导致粮价昂贵 C. 粮食的价格不稳定 D. 政府严格控制粮食交易 16. 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从德治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 C. 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 D. 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 17. “到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维 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 端⋯⋯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 要内容。”关于这次思潮的局限性,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 B. 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C. 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D. 批判了先秦儒学的消极因素,但实质上又维护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18. 雍正皇帝曾说:“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 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 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下列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解读有误的是( ) A. 最早提出者是商鞅 B. 具有端正民风的目的 C. 用法律手段强行推进 D. 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9. 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战有功而获得解放,有的上升为均田农民,有的上升为契约佃农。唐朝政府 规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 代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 均田制的推广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B. 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C.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 D. 唐初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20. 司马迁曾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如下图所示) ,司马迁的这 一划分体现了当时( ) A.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地区性生产基地出现 C. 江南地位的日益重要 D. 农耕经济范围的扩展 21. 朱熹主张“天地之间,理一而已”,并强调“物格知至”,可与圣人比肩。王守仁认为:“充天塞地 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下列对上述两位思想家主张的解读中,正确的是( ) A. 朱熹和王守仁对古代圣人的态度相左 B. 王守仁的心学是对朱熹理学体系的补充 C. 朱熹和王守仁都把儒家学说提升到“天理”高度 D. 朱熹重“物格”王守仁重“求心”都忽视“知行合一” 22.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 45.5%,以北则占到 54.5%;而据 北宋 《太平寰宇记》 所载: “北宋初期全国户数, 秦岭、 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 59.1%,以北则为 40.9%。” 这一变化( ) A. 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23.1821 —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 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 映了人们( ) 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4. 当今中国,在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孔子课堂呈现繁荣发展;各地儿童读经,国 学班、德育班等遍地开花;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不断发展。材料反映出中国( ) A. 看重思想文化的国际影响 B. 对宋明理学著作进行了新解读 C. 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化价值 D. 已经认识到古代科技的优越性 25. 明朝官员海瑞曾说,执法之时“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 屈贫民,宁屈其富民;与其屈愚,宁屈其刁顽。事在争产上,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 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海瑞的思想( ) A. 重视对人权的重视与保障 B. 符合孔子“正名”的精神 C. 与传统伦理观念密切相关 D. 符合传统法家的概念 26.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 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 贾谊在其 《新书·道德说》 中则公开用 《老子》 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C.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D. 全面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共 48 分。 27. 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 分) 材料一 早在周初, 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 提出了”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明德慎罚等主张, 强调“明德”、 “敬德”、 “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 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 至唐代, 《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 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夜间窃取耕地 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 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 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 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以至造成两者的失衡。 ——据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 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 (6 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8 分) 2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 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 分) 材料一开元、 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 四方观听, 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 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 15(选举三) 清代乾隆年闽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 其术美善于此。 ”一“入彀”一“牢笼”、 “疆策”, 两者似乎并无二致, 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 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 1)据材料一,指出杜佑和鄂尔泰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积极作 用。( 4 分) (2)“忠孝”观念在我国渊源流长,两宋有重大发展, 20 世纪初有人强烈抨击,列举这两个时期的代表 人物和主要观点。 (4 分) ( 3)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 革的指导思想。 (6 分) (4)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 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 (4 分)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 分)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19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币值: 1936 年元)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53 年 2 月 15 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向全党公布。决议指出: 党在目前对于发展互助合作运动的方针,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可能,稳步前进。要在新区和互助运动薄 弱的地区,应有领导地大量发展临时性的、季节性的互助组。要在有初步互助运动基础的地区,应逐步推 广常年互助组,要在群众有比较丰富的互助经验,而又有比较坚强的领导骨干的地区,应有领导地、重点 地发展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决议还指出要防止农业互助合作过程中的消极和急躁两种不同倾向。 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 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 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1)根据材料一,读图指出明代农业与宋代农业相比较有何新发展,分析其成因。 (4 分) (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近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 因是什么? (4 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开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及其重大影响。综合 上述材料,简述对当今加快农业发展的启示。 (8 分)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B 6.D 7.C 8.C 9.A 10.B 11.B 12.D 13.D 14.A 15.A 16.D 17.D 18.C 19.B 20.A 21.C 22.A 23.A 24.C 25.C 26.B 27.(1) 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 作用:德主刑辅使法律涂上了德的色彩.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道德条文化、道德法律化增 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也支持了法律的稳定;古代中国以德化民.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利于调控封 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2) 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原因:政治上,中国长期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围,法律为专制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期处于共和国阶 段,平民力量强大。 经济上, 中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 古罗马商品经济然繁荣、 对外贸易活跃。 思想文化上, 中国儒家思想为正统, 具有人本主义传统; 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政治生活。 28.(1)材料一肯定了科举制对人才选拔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指出了科举制度服务于专制统治的消极作用。 作用:打破垄断选拔人才,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相对公平,有利社会稳定;加 强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答对 2 个要点即可得。 ) ( 2)两宋:程颢、程颐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 之定理”。 (或朱熹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 新文化运动:陈独秀(胡适等)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 (3)教育内容:以经史之学为主导,辅之以西学(或答中西并存) 。 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忠臣清官”;同时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 (或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教育近代 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 。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或“中体西用”) 。 (4)背景:“文革”动乱冲击到教育;各地学校一度停课,高校停止招生(或 1966 年废除高考) :70 年 代仅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或“读书无用论”) 。 29. ( 1)新发展:经济作物(如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外来农作物品种(如玉米、甘薯、烟草等)传入。 原因:棉纺织业的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的出 现。 ( 2)特征:近代中国农业发展极其缓慢。出现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占统治地位、捐税沉重、近代工业滞后影响农业劳动力的提高等。 (3)必要性: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影响:推动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 经济发展。启示: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 进行土地的流转,发挥规模效应。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 24. 尚书即掌书,原是君主身边主管文书的小吏,在秦代和汉初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管辖。 西汉中期以后,尚书不仅参与国家机密,起决策作用,而且出纳王命,发号施令,诸如选举、 任用、考课、弹劾、诛赏、治狱等大权,无所不总,包揽一切。这一变化 A.说明少府政治权力扩大 B .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C.反映贵族垄断政治权力 D .是权力不断集中的结果 25. 北宋政府起初发行交子通常以二到三年一界定额发行并备有相应的准备金以保证交子能 自由兑换到金属铸币,但后来政府并未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元符年间换发新交子时政府规定 新交子一缗相当于旧交子五缗(缗为穿钱的绳子,一缗即一贯铜钱),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滥发纸币引发通货膨胀 B .政府开始直接控制商业活动 C.交子的发行已超出政府控制 D .纸币已经取代了铜钱的地位 26.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藏书楼,它们大多由地方官员提倡、当地士绅和富 商进行捐资创建,除官府颁发赠送的儒家经典外还收藏小说等商业书籍,一些大型的藏书楼 藏书数量甚至超过万卷。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藏书成为社会主 要潮流 B .政府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C.经济发展推动文化发展 D .南北经济文化差距扩大 27. 清初将长城以内的汉地划分为十八行省基本沿用明朝旧制,在东北、外蒙古和新疆则设 置了五个将军辖区由中央委派重臣兼管军政民政, 在西藏青海则设置办事大臣监管当地事务, 在蒙古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度并定期会盟,西南则广设土司,这些做法 A.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B .表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C.大大加强了当时中央集权 D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8.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清政府任用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仿照西方国家改革海关制度, 同时还批准李鸿章等创办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企业,此外还将捐纳制度日常化明码标价 公开向社会售卖各级官爵,这些做法 A.加剧政府在各方面的腐败程度 B .说明政府已全面开始向西方学习 C.有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D .是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 29.1939 年针对梅思平公开追随汪精卫投降沦为汉奸一事有人评价: “二十年前的那场运动, 作为学生领袖他第一个闯入并放火烧了亲日派卖国贼的住宅,而他现在做的事情正是他当年 最反对的事情”。“二十年前的那场运 动” A. 学生始终是运动的主力 B. 最终实现了运动的目标 C. 受到当时国际形势影响 D. 受到当时中日战争影响 30. 新中国成立后直至 1976 年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 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巨 额经济援助,其中很多项目都是无偿的; 1978 年后中国政府逐步减少了无偿援助的规模,更 多地采用租赁经营、合资经营等合作援助的对外援助方式。这一变化 A. 主要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形势恶化 B. 有利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 C. 表明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发生变化 D. 导致中国外交环境开始恶化 31. 公民大会是古代雅典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到了公元前 403 年之后公民大会不再拥有立法 权,这项权力转移到由每年一任的全体陪审员抽签选出的小机构立法会议,立法会议是否召 开由公民大会决定。这一变化 A. 表明公民大会不再是最高权力机关 B. 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遭到破坏 C. 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D. 扩大了贵族对政治事务的影响 32. 欧洲某时期家庭命名时不再像以往那样使用去世的兄弟姐妹或其他的亲属的名字命名, 而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人们在命名时更喜欢使用小说中的名字而很少用带有宗 教色彩的名字。这一现象说明 A. 人文主义思潮对家庭生活产生影响 B. 经济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C. 启蒙运动彻底打破了教会思想束缚 D.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公民自由权 33. 牛津大学学者布罗德伯里指出 1680 年英国工人的工资是印度工人的 4 倍,原材料、资本 的价格也和印度差不多,英国资本廉价但人工价格较高,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后期 才发生改变。该学者意在说明 A. 英国经济水平长期落后于印度 B. 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人生存条件恶化 C. 光荣革命维护了工人经济利益 D. 降低生产成本的需求推动技术革新 34.1889 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内容有 7 章 76 条,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统揽统治大 权,拥有任命文武官员、统帅陆海军、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实施等权力,国务 大臣主要对天皇负责,帝国议会对政府的制约极小。这部宪法的制定 A. 主要学习当时美国的政治体制 B. 一定程度上学习了当时的德国 C. 完成了日本政治的民主化改革 D. 在日本建立完善的代议制政体 35. 下表是战后不同时期东西德主要经济数据统计表,据此可知 年份 GDP(单位:百万美元 ) 人均 GDP(单位:美元 ) 东德 西德 东德 西德 1950 51,412 21,392 2,795 4,280 1973 129, 969 814,786 7,654 13,147 1990 152, 732(1989) 1,182,261 9,193(1989) 18,690 A. 西德的经济发展水平始终高于东德 B. 西德在统一进程中优势不断扩大 C. 与西方长期冷战导致德国经济衰退 D. 欧共体成立推动德意志经济发展 41. (25 分) 数据库的应用,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传统儒生 ) 一旦抛弃了这种认同于“祖宗礼制”的陈腐思维范式,晚清知识分子群 体中之先觉者就会以一种全方位的变革姿态宣传维新思想, 起到了爱国、 进步、 启蒙的作用。 ——摘编自许纪霖等《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下表为《新青年》中所关注的部分大事统计数据。 历史事件 提及次数 新文化运动 44 五四运动 45 辛亥革命 47 巴黎和议 / 凡尔赛 / 和平大会议 87 复辟 / 筹安会 / 袁世凯称帝 133 十月革命 / 俄国革命 287 欧战 / 世界大战 / 欧洲战争 / 世界战争 448 ——《近代思想史研究》 材料三 ——《观念史研究》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维新思想起到的“爱国、进步、启蒙的作用”。 (8 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反映的思想主张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国 际因素。 (8 分)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期革命与改革此消彼长的国内因素。 (6 分) (4) 基于以上分析,谈谈数据库应用在史学研究方面的新突破。 (3 分) 42.(12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者指出:“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 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 ( 政治、经济、 文化等 ) 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围绕这两根主轴展开的。”既然如此,那么, 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凡促进生产力发 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凡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否定。将社 会交往的发展作为历史评价的一个具体标准,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 20 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加以论述。 ( 要 求:简析原因,概述内容,并运用材料中所述的观点进行评价 ) 45.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自近来世界经济恐慌,各重要国家相率改订货币政策,不许流通硬币,白银价格剧烈 变动以来,我国以银为币,遂至大受影响,国内通货紧缩之现象,至为显著,因之工商凋敝, 百业不振,而又资金源源外流,国际收支大蒙不利,国民经济,日就萎败⋯⋯政府为努力自 救,复兴经济,以谋货币金融之悠久安定,兹参照近今各国之先例,规定办法即日施行:㈠ 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 ,定为法币, 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 盖以法 币为限⋯⋯㈡中央中国交通银行以外,曾经财政部核准发行之银行钞票,由财政部酌定,限 期逐渐以中央钞票换回⋯⋯㈢法币准备金之保管及其发行收换事宜,设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 办理⋯⋯㈣凡银行商店及其他公司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由 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银行兑换法币⋯⋯㈥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 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财政部实施新货币政策通告》( 1935 年 11 月 4 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货币金融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政府货币金融改革的影响。( 6 分) 46.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芬兰独立后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过于威胁到第二大城列宁格 勒的安危, 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 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 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芬兰方面则力保独立 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 1930 年代,苏芬之间的几次 谈判皆无结果。二战爆发后德国进攻波兰,迅速摧毁了波兰军队,之后苏德瓜分了波兰。苏 联着手开始建立东方战线,准备恢复过去被割让和已经独立的旧疆域以增加防御空间改善战 略地位。苏联于 1939 年 10 月 5 日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政 府交换土地的提议。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 全线进攻。战争过程中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却损失惨重,未能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 虽然苏芬议和后苏联获得了卡累利阿地峡增加了列宁格勒的战略纵深,但苏联在此战中的拙 劣表现也令德国对发动侵略苏联的企图更具信心。国际联盟将苏联的行动视为非法攻击,将 苏联除名,英法等国在战争过程中也对芬兰给予了一定支持。 ——据《世界战争通鉴》等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芬战争爆发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苏芬战争的影响。( 9 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 分) 材料:伍连德 1879 年生于马来亚槟榔屿,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 1907 年受清政府邀聘回国 任教,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 1910 年底肺鼠疫在东北大流行,疫情蔓 延迅速,吉林、黑龙江两省死者高达数万人,当时清政府尚无专设的防疫机构,沙俄、日本 均以保护侨民为由要求独揽防疫工作,甚至派兵要挟。清政府迫于形势派伍连德为全权总医 官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他不避艰险,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经路,并采取了加强铁 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多种防治措施,不 久便控制了疫情。在当时疫情严重的局势下,伍连德不到 4 个月就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 疫大流行,受到国际医学界的赞赏,被国内外誉为防疫科学的权威。因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 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 ( 土拨鼠 ) 于其传播中的作用, 1935 年伍连德被提名为诺贝尔医 学奖候选人,成为中国历史上走近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近代以来中国海港检疫权长期控制在 列强手中, 伍连德多次呼吁“自己办检疫”, 提出收回检疫主权、 统一全国检疫事宜的主张, 在其不断奔走下 1930 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陆续接收了各沿海、沿江口岸 的检疫机构,中国收回了检疫主权。伍连德力促发展现代医学,但认为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 卫生制度,创建了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东北陆军总医院,筹建北京协和医学 院及北京协 和医院,多次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据姒元翼《我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伍连德》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伍连德扑灭东北肺鼠疫的原因。( 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6 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24. 【答案】 D【解析】尚书权力的扩大不等于少府政治权力的扩大,作为皇帝亲信的尚书 出身低微有利于打破外朝贵族对政权的垄断,故 A选项、 C选项错误;尚书直接出纳王命在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快速决策和执行,故 B 选项错误;尚书从在君主身边负责掌管文书到 参与机密掌握国家决策大权这一变化反映了皇帝亲信地位与权力的上升,是皇权的相对加强 的结果,故 D选项正确。 25. 【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政府未按规定 超额发行纸币、没有准备准备金以 至于新交子相当于旧交子的五倍,出现了货币贬值,即通货膨胀,故 A 选项正确;材料反映 的是政府直接控制货币发行无法体现政府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故 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 政府对交子发行有相关规定并始终控制交子发行,故 C选项错误;从材料纸币发行需要准备 相应的铜钱等金属铸币作为准备金且计量单位始终使用铜钱的计量单位可知纸币并未取代铜 钱,故 D选项错误。 26. 【答案】 C【解析】江南地区出现藏书楼无法说明藏书成为社会主流,故 A选项错误; 由根据材料修建藏书楼是江南地方官员的个人行为且与科举考试并无直接关系,故 B选项错 误;材料只是列举了江南的藏书楼并无提到北方状况,无法得出南北经济文化差异扩大的结 论,故 D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藏书楼由江南士绅富商进行捐资、藏书内容丰富数量巨大可以 推知其修建是建立在当地工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故 C选项正确。 27. 【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初政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 这种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故 D选项正确;材料无法反 映皇权是否加强,故 A选项错误;材料看不出各民族地位的高低无法判断是否存在歧视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西南地区广设土司可知在西南地区是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实际控制并未 加强中央集权,故 C选项错误。 28. 【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仿照西方国家改革海关制度有利于革除海关弊政减少腐败 提高效率增加关税收入,但海关制度的改革不等于政治体制改革,故 A 选项和 D错误;当时 清政府只是部分学习西方的工业和军事技术,并未全面学习西方,故 B 选项错误;改革海关 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创办民用工业能够为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像社会公 开卖官能够使政府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这些都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困 难,故 C选项正确。 29. 【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中 1939 年、二十年前、学生、火烧卖国贼住宅等信息可推 知“二十年前的那场运动”是 1919 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后 期以工人为主力故 A 选项错误; 五四运动并未实现“外争国权”的斗争目标, 故 B选项错误; 近代以来的两场中日战争分别发生在 1894-1895 年间和 1931-1945 年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D选项错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故 C选项正确。 30. 【答案】 B【解析】新中国国民经济形势恶化发生在 1958-1960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此 后经济形势总体稳定,故 A选项错误;新中国外交基本方针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 C选项错误; 70 年代以后中国国际地位与外交环境不断改善,援助方式变化不足以导致中国 与受援国国家关系恶化,故 D选项错误;减少无偿援助有利用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合作援助 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经贸发展,故 B 选项正确。 31. 【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公民大会不再直接掌握立法权但可决定立法会议 是否召开,公民大会控制立法会议依然间接掌握权力,公民大会始终是最高权力机关,故 A 选项 B 选项错误立法会议由陪审员抽签产生,但不一定是贵族,故 D选项错误;由专门机构 行使立法权对公民大会负责可以避免在立法过程中公民因情绪冲动出现决策失误,有利于正 确决策,故 C选项正确。 32. 【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欧洲家庭在命名时更加地个性化和世俗化,宗 教色彩淡化,符合文艺复兴以后提倡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特征,故 A 选项正确;材料不再 使用去世的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命名不足以说明人均寿命变化,无法得出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的结论,故 B选项错误;少用带宗教色彩的名字命名不能反映教会思想束缚被彻底打破,故 C选项错误;命名个性化无法体现公民自由权利的变化,故 D选项错误。 33. 【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作者主要强调英国资本廉价但人工价格较高导致生产 成本高昂一直到工业革命发生后才发生改变,可推知工业革命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降低 人工成本增加竞争优势,故 D选项正确。 ABC三个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故错误。 34. 【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 1889 年宪法确立的政体为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制, 故 A 选项错误;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是在二战结束之后由美国主导实施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日本 1889 年宪法赋予天皇最高实权、政府对天皇负责而非对 议会负责,议会对政府制约极小,其代议制权力结构中行政机关控制立法机关,是一种不完 善的代议制,与德国 1871 年宪法建立起的君主立宪制极其相似,故 B 选项正确 D选项错误。 35. 【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德 GDP在 1950 年低于东德,故 A选项错误;自 1950 年至 1990 年东德 GDP和人均 GDP均有所增长,无法得出经济衰退结论,故 C选项错误;欧 共体成员国不包括民主德国即东德,故 D选项错误;战后西德与东德经济差距不断拉大,西 德 GDP与人均 GDP后来均超越东德,对东德优势不断扩大,故 B 选项正确。 41. 【答案】 (1) 说明:维新思想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具有爱国救亡的意义;反对封建专制统 治,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8 分) (2) 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2 分)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反对,把德国在 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正确方向。 (6 分) (3) 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 (6 分) (4) 突破:数据库应用于史学研究拓宽了史学研究的途径和视野;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 量化资料,能更清晰地把握历史事实的变化情况;具有准确度高和搜寻范围广的优点,能够 高速度、高效率地穷尽史料等等。 (3 分,答出 1 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 42. 【答案】以闭关锁国政策为例。 ( 也可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 自明朝晚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政策。限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限制中 国民众与西方进行贸易,阻碍了中国对西方先进科学和技术的学习。 (3 分) 原因: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天朝 上国思想:防范外侵略的需要。 (3 分) 影响:助长了排外心里,导致中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也使中国的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情况下, 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 ;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 (4 分) 由此可见,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严重阻碍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不利于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应予以否定。 (2 分) 【评分标准】一等 (9 —12 分) :①选取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典型;②论述步骤完整,材料观点 运用合理;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 (4 —8 分) :①选取的历史事件或现象合理;②论述步骤基本完整,材料观点运用基本合 理;③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三等 (0 —3 分) :①选取的历史事件或现象不够妥当;②论述步骤不完整,未运用材料观点; ③论证欠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45. 【参考答案】 (1)背景: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银本位货币制度弊端暴露; 通货紧缩资金外流导致中国国民经济形势恶化;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日本 加紧侵略中国;(每点 3 分,任意两点即可) 特点:政府主导;设有专门机构;多管齐下,力求稳定;(每点 3 分,任意一点即可) (2)影响:统一货币, 有利于中国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有利于国民政府 进行持久抗战的经济准备;白银回收使国民政府借机掠夺了大量民间财富;官僚资本主义借 机膨胀,垄断国内金融。(每点 3 分,任意两点得满分) 46. 【参考答案】 (1)原因:苏芬两国 边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苏联为保障自身安全建立 东方战线;苏芬 两国外交谈判失败。(每点 3 分,任意两点得满分) (2)影响:苏联达成了建立东方战线的部分企图,有利于苏联在二战对抗德国的战争准备; 苏芬关系恶化;苏联国际声誉、外交环境受到影响;刺激了德国侵略苏联的野心,加速了苏 德战争的爆发。(每点 3 分,任意三点得满分) 47. 【参考答案】 (1)原因:国际压力下政府对控制疫情的重视和支持;中国近代医疗卫生水平的逐步提高; 伍连德个人具备较高的医学能力水平; 伍连德正确地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对疫情加以控制。 (每 点 3 分,任意三点得满分) (2)历史贡献: 成功扑灭东北肺鼠疫, 在肺鼠疫的防治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推动中国检疫主 权的收回,维护了国家主权的完整;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了中国检疫防疫事业与现代医学的发 展。(每点 3 分,任意两点得满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文综历史 24.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 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 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可 用于研究 A.绘画艺术的起源 B .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C.儒家思想的渊源 D .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 25.古代文件传输主要依靠驿站。《唐律》规定:驿丁抵驿,须换马更行,不然杖八十。又 规定:凡误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 最重的处徒罪二年。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邮驿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唐法律遵行轻罪重罚原则 C.邮驿制度有利于政令畅通 D .唐政府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26. 唐朝开辟了丝绸之路中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到欧洲的西段后,往来于丝绸之路 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人们也逐渐出现在这一时 期。由此可知 A.唐朝的繁荣强盛吸引了大量外国人来华 B.丝绸之路西段开通推动了中外交流发展 C.开明兼容的政策外国人来华的主要原因 D.唐代对外交流为世界文明做了重要贡献 27.明朝万历十二年 (1584 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 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 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批地图 图 4 《坤舆万国全图》 ( 翻刻版 ) 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 B.动摇了天朝上国 的陈腐观念 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 D.诱导了对外政策 的根本转变 28.1874 年,日本以“番地无主”为由侵略台湾。清廷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中强调:“番地 虽居荒服,究隶中国版图⋯⋯遂听其蛮触相争,必为外国所轻视,更生觊觎。该督惟当 按约理论,阻令回兵,以敦和好。”这表明清政府 A.高度重视台湾的海防地位 B.防范西方 列强干预 C.以近代外交方式维护主权 D.力图维护 天朝尊严 29.五四运动以后,学生和思想界领袖们得到了商人、民族资本家和工人的支持,希望通过 思想改革、社会改革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中国传统的伦理教条、风俗习惯、文学、历史、 哲学、宗教,以及社会和政治制度,都遭受到猛烈批判。这主要是由于五四运动 A.找到了民族救亡正确道路 B.推动了革 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C.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D.弘扬了爱 国进步与民主科学的精神 30.抗战时期,数以千计的学生、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离开城市前往延安,把马克思主义、毛 泽东思想、抗战等对广大民众显得陌生而遥远的概念,以通俗的形式广泛宣扬。这种宣 传动员 A.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B.加快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D.利于改善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 31.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 中国初期 1949—1957 年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年末非农业人口变动情况 ( 不包括市辖县 ) 单位:万人 年份 成都 西安 兰州 武汉 洛阳 包头 太原 大同 1949 66 39.76 17 103.47 7 9.00 21.46 8.91 1957 111 101.82 70 215 45 39.93 83.13 29.05 增长率 (%) 68. 2 156.1 311.8 107.8 542. 9 343.7 287.4 226.0 A.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 口迁移 C.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 业结构 32.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 相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 尚科学理性 33. 1857 年 3 月 8 日,美国纽约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 1910 年, 第二国际筹划设立国际劳动妇女节; 1914 年 3 月 8 日,欧洲多国妇女举行反战示威; 1917 年 3 月 8 日,俄罗斯妇女的罢工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 1924 年 3 月,中国国共两 党共同庆祝妇女节; 1975 年,联合国开始庆祝妇女节。可见,这一节日 A.由世界民主运动共同促成 B .适应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要求 C.植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D .完成了保障女性权益的使命 34.1929—1941 年,苏联共建成大型国营企业 9000 多个,新增大型国营农场 2752 个,拖拉 机站 7064 个, 新建铁路 13412公里,新增邮电企业 3.6 万个。苏联成就的取得 A.得益于计划体制的实施 B.深 受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借助了二战的有利时机 D.受 到罗斯福新政的推动 35.2000 年 10 月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 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强调 只有建立公正、 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才能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决策进程。 ” 该宣言 A.促进了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 .改变了美苏共同决定世界事务的 局面 C.凝聚了中国与非洲共同发展的愿景 D .推进了大国合作共赢新型关系的 发展 41. 阅读下面两幅图及相应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22 分) 材料一 《罗汉图》 ( 宋 刘松年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此图又名《猿猴献 果图》,为《十六罗汉图》 ( 现仅存三幅 ) 之一。作品虽取自佛教题材,实际上已有明显 的世俗化倾向。画中的罗汉双手相交,伏在一横斜树枝上作沉思状。此形象已不同于早 期怪异的西域特征,更接近现实的世俗生活。罗汉注视着眼前两只温顺的小鹿。树上有 两只活泼的猿猴在摘果子,树下一清秀文稚的小和尚正双袖合抱去接其中一只猿猴扔下 的果子。这种极富生活情趣的描写,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气氛。画中罗汉与小和尚的僧 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样变化中求得协调和谐。 材料二 西斯廷《圣母像》。 16 世纪,意大利美术家拉斐尔的圣母像则是温柔的,慈爱 的,美丽的。在拉斐尔的画中,耶稣在圣母的怀里,圣母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着他,无论 是孩子还是圣母都洋溢着幸福。年轻的圣母就像带着孩子的民间母亲,充满了母爱。美 丽温柔的圣母脸上洋溢着坦然的骄傲,因为她怀抱的孩子将拯救世间,同时她的脸上也 流露住一种不舍之情,因为她将把心爱的儿子奉献人间,拯救人类。它不仅画出了女性 的温柔与秀美,更歌颂了圣母的崇高行动。其对圣母的赞美,在生活美的价值观上战胜 了基督教的厌世哲学。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罗汉图》与西斯廷《圣母像》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 析其产生历史背景。 (12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幅图所刻画神像在内涵上的不同点,分析产生不 同的根本因素,与中国比较这种内涵对欧洲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 (10 分) 42. 今年是新中国建国 90 周年,下列漫画从作者的视角再现了普通百姓消费的变迁,反 映了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第 1 组 第 2 组 根据材料, 提取图片的有关历史信息, 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新中国历史知识予以阐述 ( 要 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 (15 分)。 请考生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并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材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 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庚,使天下之 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 奸肆虐,流毒四海。”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 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 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 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 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 安石)足以当之矣。”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 ?变法有什么特点 ?(6 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这种不同说明了 什么 ?(9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一 苏联解体后, 美国发动了 3 场战争; 科索沃战争、 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然而,阿富汗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都留下了恐怖活动和游击战争的后遗症。由此看 来,⋯⋯把阿富汗和伊拉克分裂成几个国家可能就会避免恐怖活动和游击战。虽然这是犯 罪,但是经常犯罪的美国是不介意多犯几条罪的。 —— ( 美 )R·G·格兰特《现代战争》 材料二 美国军事战略主要采取两种手段: 一是直接利用战争或军备竞赛增强美国的经济 实力,使美国的霸权系数加大;二是借助战争削弱其他国家的经济实力,使美国的经济实 力相对增强,实现全球霸权。军事战略不仅是达成经济目的、捍卫美国霸权的主要工具, 而且也是应对其他潜在竞争对手的手段。 ——《揭开美国对外政策的迷雾》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外发动的几场战争造成的恶果,并分析美国 为什么“不介意多犯几条罪”。 (8 分) (2) 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军事战略实施两种手段的根本目的,举例说明美国两种军事战 略手段取得的成功。 (7 分) 47. 【历史——选修 6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一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担所压 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将不是一点点可怜而自私的欢乐,我 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的人,我们的事业将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 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的《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 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 做天下的主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国际歌》歌词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马克思在为人类谋福利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6 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9 分) 七校联合体文综历史考前交流题参考答案 24-28 BCBAC 29-33 CCCCA 34-35AC 41. 题参考答案 (1) 共同:都是宗教题材绘画;都体现了世俗化倾向;都对宗教中的神赋予了新内容;都 淡化了宗教气氛 (4 分,任答点得 4 分) 背景:《罗汉图》:佛教的中国化;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达对人民的思想观念 有一定冲击;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理学利用佛教助推佛教文化的变化;天人合一,文人社 会的形成,增加生活情理。 ( 任答 2 点得 4 分) 西斯廷《圣母像》:罗马天主教廷的黑暗统治压制人民思想;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 义萌芽产生;欧洲城市兴起,人民思想观念变化;继承发展人文精神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 义思想成为主流 ( 任答 2 点得 4 分) (2) 不同:《罗汉图》突出生活情趣的描绘;西斯廷《圣母像》突出人性和拯救世间的祟 高行动的描绘 (4 分) 因素:前者封建经济条件下受“天人合一”影响,后者受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 (4 分) 影响:欧洲逐渐向资本主义转化进入近代社会。 (2 分) 42. 题参考答案 论点正确 3 分 史实论证清楚,逻辑严密,无错误 10 分 第 1 组: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资匮乏、人民生活贫困,基本 消费不足。 20 世纪 70 年代,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文革”造成国民经济困难,日常消费品供应不足。 第 2 组: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物 质产品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1 世纪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入世,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 球化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结论有升华,结论正确 2 分 学生可以从人们消费观念改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新中国经济实力发展、新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科技发展支付手段的变革等方面自拟论题 45. 参考答案 (1) 现象 : 社会矛盾尖锐 ;; 军队战斗力低下 ; 财政异常困乏。(任意 2 点 4 分) 特点 : 以理财措施为中心的全面社会改革。 (2 分) (2 ) 原因 :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 , 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 , 故遭到朱熹的批判 ;(2 分) 文学作品虽 有夸张之处 , 但王安石变法中因用人不当 , 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 百姓不 满;(2 分) 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 故对王安石高度赞扬。 (2 分) 说明 : 由于受时代环境、 自身利益、观察角度、 价值取向等影响 , 人们对同一事物 的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 分) 46. 参考答案 (1) 恶果:留下了恐怖活动和游击战的后遗症,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使世界人民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4 分) 原因:美国一贯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4 分,言之有 理即可 ) (2) 目的:实战争夺维护霸权地位的经济基础,进而独霸全球。 (3 分) 举例:“军备竞赛”政策最终拖垮了苏联;“借助战争”削弱伊拉克经济。 (4 分,言 之成理即可 ) 。 47. (1)贡献:创立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发表《共产党宣言》;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推动 巴黎公社建立(任答三点 6 分) ( 2)特点:无产阶级领导的暴力革命;进行政治斗争;走向国际联合。(任答二点 4 分) 原因: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矛盾激化;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马克思主义传播;世界市场形成。(任答三点 9 分)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 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24.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 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说明() A.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B.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国家权力分配完全依靠宗族血缘关系 D.周王通过多样化的分封稳定政治秩序 25.在 11、12 世纪西欧的法律课上,教授们往往不是首先讲授现行法律,而是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 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与《圣经》的地位等同 B.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 C.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D.催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26.“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 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这段 文字反映了() A.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 B.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D.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 27.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的关税固定为 4%,但外商在广州卸货需给官员打点,大概会占到英商进出口 货物的 10%-40%。《南京条约》 英方关于关税的约定是: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 应纳进口、 出口货税、饷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主要体现了() A.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 B.英国要求清政府明定关税 C.中英两国走向正常贸易 D.外商反感清政府税制腐败 28.20 世纪 50、 6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如下 表所示,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国别 1958 年 1963 年 1969 年 美国 46.5 40.8 40.9 日本 3.3 4.9 7.4 英国 6.8 6.0 4.8 欧共体国家 15.2 18.5 18.9 A.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此确立 B.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C.英国实力削弱改变了世界两极格局 D.欧共体经济发展得益于一体化进程 29.“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 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 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工商皆本”成为共识,社会分工日趋扩大 B.民营手工业超越了官营,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 D.“团、行、市,作分”是政府加强管理的手段 30.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姓名 任职情况 职衔、功名 盛宣怀 1885 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 曾任津海关道监督 张翼 1892 年接任开平旷务局总办 候补道员衔 杨宗翰 1891 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 翰林院编修 袁大化 1890 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 候补知府 郑观应 1880 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候选郎中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31.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 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 进行统一规划后, 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 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 32.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汉代儒学的发展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33.宋词从开始的以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 事不可言”,即尤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反映了宋词() A.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 B.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C.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 D.题材范围逐步扩大 34.1933 年 7 月,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 币政策。对于美国的上述政策,认识正确的是() A.罗斯福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 B.标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 C.美国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 D.为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 35.下图反映的是 1991-2018 年世界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年化增速,由此可知() A.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发展中国家竞争力增强 C.发达国家丧失技术优势 D.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变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41 题 ~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45 题 ~第 47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 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 . 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 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 ——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 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 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 千万(株) ,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钓《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 工业 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要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 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技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 17 世纪曾 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 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 1763 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 1780 年时铁产量 3 倍于英国。 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 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 这为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不 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 15 世纪以来,英 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 1650 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 1700 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 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简析古代中国宋朝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宋朝 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举措。 ( 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7、18 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及成因,并简要阐 释工业革命时期能源革命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13 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材料 1765 年,詹姆斯 ?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 1784 年,瓦特又成功研制出万能蒸汽机, 将人类带 入了蒸汽时代。 18 世纪末期,英国棉纺织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 1806 年,英国基本完成了棉纺织业机械 化、动力化,使用蒸汽发动机的织布工厂不断增加。英国棉布产量和质量随之大为提高,成为欧洲上流社 会竞相追逐的对象。 1800 年英国棉织品出口额占据出口总值的 25%, 1828 年高达出口总值的一半,棉布 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英国棉纺织逐渐成为工业的中坚,推动着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摘编自赵文斌《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是如何付之东流的》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历史事实,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 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史实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 面。) 4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 近代企业的兴衰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 材料 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认为甘肃有毛织品的原料,自 1876 年筹划在兰州创办织呢局。当时有 人提议将工厂设在汉口,交通方便,可把原料运至汉口,便于销售。而左宗棠认为自己管辖甘肃,有责任 开发该省的财源。因此投资银 20 万两,与上海德商泰来洋行商定购买全套设备。这些设备于 1879 年 2 月 从上海运至汉口转用民船运到龙驹寨,再用人力及牲口运至兰州,到 1880 年 5 月全部运齐。兰州织呢局 于 1880 年 9 月开工。由于对当地的原料了解不足,织呢局所购机器适用以细软羊毛为宜,为此用大批人 力从兰州附近所产粗毛中拣取细毛, 浪费很大。 兰州地区水源不足, 水中含盐量高, 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 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工人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至 1881 年初,织 呢局的设备利用率不超过 1/3 。截至 1882 年 8 月,织呢局共生产粗细呢绒 1500 余匹;且产品成本高,当 地没有购买力,卖至外省又因交通困难,运费较贵,没有市场竞争力。 1883 年织呢局锅炉爆炸,终于停 工歇业。 ——摘编自吴迪《中国纺织工业历史上最早的印记》 (1)指出左宗棠兴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目的,概括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特点。 (8 分) (2)分析兰州机器织呢局衰落的原因。 (7 分) 4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15 分) 材料 1914 年 8 月,英国部署在远东的海军兵力变得相当薄弱,而它们要保护的地域范围则从印度 洋一直到太平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自治领的海军在内,英国海军在新西兰派驻有 4 艘巡洋舰, 在澳大利亚部署了1 艘战列巡洋舰、 4 艘巡洋舰、 3 艘驱逐舰、 2 艘潜艇。另外,英国海军中国分舰队有 1 艘预备役老式战列舰、 2 艘装甲巡洋舰、 2 艘巡洋舰、 8 艘驱逐舰、 3 艘潜艇, 东印度分舰队有 1 艘战列舰、 2 艘巡洋舰。相比之下,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于本土的日本海军有 2 艘“无畏”舰、 2 艘高速战列巡洋舰、 14 艘“前无畏”舰、 13 艘巡洋舰、 13 艘轻巡洋舰、 7 艘老式巡洋舰、 9 艘炮艇、 50 艘驱逐舰、 31 艘鱼雷 艇和 13 艘潜艇,总计 46 万吨。德国东亚舰队有 2 艘装甲巡洋舰、 3 艘轻巡洋舰和 8 艘炮艇。另外,法国 在远东部署有2 艘装甲巡洋舰,俄国有 1 艘装甲巡洋舰,法俄还各有 2 艘和 1 艘老式小型巡洋舰。随战争 形势的急剧变化,英国对日本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不得不从限制日本的立场上步步退。 ——摘编自胡杰《英国视角下的英日一战海军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14 年 8 月各国在远东海军布署的特点及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海军布署所带来的影响。(7 分) 4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中国史学有着关注文化的悠久传统, 然而独立的、 系统的文化史研究则始于清末, 且由译述西洋 文化史专著为开端。中国学者仿效西方文化史专著体例,参考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梁启超 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梁启超与欧洲启蒙时代伏尔泰等人的史观相通,他 1902 年撰《新史学》 ,批评旧史 学的弊端。他还力倡“史界革命”,认为文化史的编暴便是“史界革命”的重要方面,其在 1921 年写的 《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专门史与普遍史进行了区分,称“普遍史即一般之文化史”,指出文化史须由具 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他设计的《中国文化史目录》 ,包括朝代篇、政制篇、法律篇、教育篇、交 通篇、饮食篇、服饰篇、学术思想篇等 28 篇。以梁启超为端绪,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历 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的历史、“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的历史。承担启蒙任务的 文化史学由此在中国揭开序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 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文化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影响。 (8 分) 历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24.【解析】材料表明周武王分封周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为诸侯,分封制稳定西周的政治秩 序,巩固了统治,故 D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素养”问题,排除 A;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的独立 性,不是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排除 B;周武王分封的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不是依靠宗族血缘 关系,排除 C。 【答案】 D 25.【解析】根据材料“引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法律问题,并依据罗马法条文以及教会法对它们进行分析” 可知,说明法律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故 C 选项正确;材料没有对罗马法和《圣 经》进行比较,无法得知罗马法与《圣经》的地位是否等同,故 A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天主教会, 无法得出是维护天主教的工具,故 B 选项错误;人文主义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材料中的时间 是 11、12 世纪,离文艺复兴时期较远,无法催生人文主义思想,故 D选项错误。 【答案】 C 26.【解析】根据“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 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可知,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实际权 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故 C 正确;光荣革命前国王掌握实际权力,不可能出现“通过争辩达到信服 比排斥更为有利”“议会的力量更大了”,排除 A;威廉和玛丽是光荣革命后登上王位的,此时国王 仍然掌握行政权,英国国王是逐渐变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的, B 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司法权独立的 问题,排除 D。 【答案】 C 27.【解析】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影响英商贸易,故英国在《南京条约》中要求明文确定税例, 故选 B。英商对华进行商品倾销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后,属于鸦片战争的影响,不符合题 意,排除 A;鸦片战争后,英国控制了中国海关,两国的贸易不是正常的贸易关系,排除 C;材料并未 提及外商对清政府税制腐败的看法,排除 D。 【答案】 B 28.【解析】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此确立, A 项错误;仅凭材 料信息判断日本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过于绝对, B 项错误;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析,不能说 明英国实力削弱,而且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经济发展较快, C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欧共 体经济发展较快,结合所学究其原因欧共体经济发展得益于一体化进程, D项正确。 【答案】 D 29.【解析】 由材料“‘团、 行、市’多为商业, ‘作分’则是小手工业”可知南宋时期都城中“坊、 市” 制度被打破,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故选 C。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A;民营手工业超 越了官营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B;“五行八作”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不是政府 可以划分的管理手段,排除 D。 【答案】 C 30.【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用封建官吏来管理洋务企业,而这些人大多具有商人的背景,但不管是 官职还是商人身份都是封建性质的,他们没有接触到相关近代化的管理,说明当时洋务企业缺乏现代 管理经验。故答案为 D 项。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很多洋务企业都由官员来管理,但没有体现出促进企 业发展,排除; B项,材料看不出洋务企业是否受到列强的控制,排除; 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盛宣怀 等人都有官职,没有看出官督商办是主要的管理方式,排除。 【答案】 D 31.【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 期取得较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每单位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材料中的浙江姚浜 村的土地流转是“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 工综合生产经营”,这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这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说明了土地流转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 让经营权,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无法得出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结论,故 A 选项错误;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 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这不属于提高土地公有化程 度提高,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土地流转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没有变革土地所有制,故 D 选项错误。 【答案】 C 3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和诸子百家思想, 进而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其中天人感应有约束君权的一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学成为 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思想的统一。结合材料“对君权的限制、儒学的意识形态化”“思想一 致的时代”可知是汉代儒学的发展, B 选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与 思想一统相矛盾, A选项排除。宋明理学未凸显君主的意义,强调的是“理”, C选项排除。明清之际 新思想的萌芽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与材料无关, D选项排除。 【答案】 B 33.【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宋词题材广泛,不再局限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表现出强 烈的社会化、世俗化趋势。故 B 正确。材料表现的宋词的题材,而不是文学的功能,排除 A;材料所 说的内容与儒家思想并没有很深的联系,排除 C;题材范围的逐步扩大的过程是为了适应社会化的发 展趋势,排除 D。 【答案】 B 34.【解析】根据 1933 年和“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可知,经济危机期间,罗 斯福主张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借此转移国内经济危机,但是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进行本国货币贬值, 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危机, C选项符合题意。美元贬值加剧了国际金融形势的不稳定, A 选项错误。 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的,扩展说法错误, B 选项排除。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 D选项错误。 【答案】 C 35.【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比较快,反映了发展中国家有很强 的竞争力。故答案为 B 项。 A项,材料不能体现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排除; C项,发达国家丧失技 术优势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巨变的结论,排除。 【答案】 B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 25 分) 【解析】 (1)原因:中国:根据所学,宋朝城市繁荣,人口集中,导致环境污染;根据“宋代手工业发达, 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得出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根据“对土地、林木 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得出人口增长,对士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措施: 根据“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得出加强政府干预; 根据“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 保护的法令”得出注重环保立法;根据“令民二月至九月不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植 树数千万(株) ,以固堤岸”得出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 (2)特点: 根据“必须从国外进口煤”“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得出 17、 18 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成因:根据“近代工业化”“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从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增长迅速、蒸汽机广泛应用等方面原因。 关系:能源革命推进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阐述: 可从新能源推动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工业化的发展推动能源领域的不断开发与利用分析回 答。 【答案】 (1)原因:中国: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人口集中;手工业发达,大量使用煤炭作为燃料; 人口增长,对士地、森林的过度垦殖等。 措施: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环保立法;重视自然资源保护和城市环境治理。 (2)特点: 17、 18 世纪欧洲主要国家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成因: 17、18 世纪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欧洲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发生变动,重工业增长迅速;工 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广泛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对煤炭的需求剧增。 关系:能源革命推进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 阐述:煤炭作为新能源,取代风能、水能等传统能源,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主要能源,加速推 进工业革命的进程,推动近代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则导致对新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能 源领域的不断革新,如煤炭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42.( 12 分) 【解析】 根据材料提取历史事实:棉布成为人类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根据所学可知,这反映的历史现象 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棉纺织业,英国 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了英国在国际贸易的垄断地位。然后再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 影响,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思想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回答即可。 【答案】 示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历史事实:棉布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全球化商品。 历史现象:这一历史事实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棉纺织领域,并引发了生产、动力、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连锁反 应,使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形成国际贸易的垄断地位。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技术的 飞跃性发展,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形成了西方主导世界发展的格局。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观念的进步和贫富分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和发展。 45.( 15 分) 【解析】 (1)洋务派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 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 燃料、 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提出以“求富” 为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洋务运动成为近代化的开端。根据材料“有责任开发该省的财源”可以得 出左宗棠兴办兰州机器织呢局的目的。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属于洋务大臣,投资银 20 万两创办了兰州 机器织呢局, 可以得出企业的性质是官办的民用企业。 根据材料“织呢局一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 人。”得出引进西方机械生产和技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这些设备于 1879 年 2 月从上海运至汉口转用民船运到龙驹寨, 再用人力及牲口运至 兰州,”可知兰州交通不便,不利于设备运输及产品运销;根据材料“且产品成本高,当地没有购买力, 卖至外省又因交通困难,运费较贵,没有市场竞争力”,可知,市场需求小,购买力低;产品缺乏市场竞 争力;根据材料“由于对当地的原料了解不足,织呢局所购机器适用细软羊毛,为此用大批人力从兰州附 近所产粗毛中拣取细毛,浪费很大。兰州地区水源不足,水中含盐量高,影响呢料的漂染质量;织呢局一 切技术及业务管理均操于德国人。工人多是兵勇,只关兵饷,生产效率很低。”可知,缺乏全盘规划,造 成原料与所采购生产机械不匹配;生产条件不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基础上得出自然经济的阻碍 也是原因之一。 【答案】 (1)目的:开发财源,缓解经费困难;“寓强于富”,推动近代化。 特点:政府直接投资的官营企业;引进西方机械生产和技术。 (2)地处西北,交通不便,不利于设备运输及产品运销;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市场需求小,购买 力低;缺乏全盘规划,造成原料与所采购生产机械不匹配;生产条件不足,影响质量,产品缺乏市场竞争 力;管理方式落后,生产设备运行安全保障性低;自然经济的抵制。 (答出其中 3 点即可) 46.( 15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英国、日本、德法俄等国的角度分别进行分析作答, 如:英国力量削弱但仍力图控制全局; 日本海军力量强大; 德法俄仍有一定的海军部署。第二小问“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结合第一小问的特点主要从英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第一问,从英日、美日关系的发展、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列强在亚太地 区争夺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特点:英国力量削弱但仍力图控制全局;日本海军力量强大;德法俄仍有一定的海军部署。 原因:英国海军力量强大长期充当海上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欧洲无暇东顾;日本 实力提高,企图称霸亚太。 (2)影响:加强了英日同盟;有利于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激化了美日矛盾;列强在亚太地区争 夺更加激烈。 47. 【解析】 (1)依据材料“文化史须由具备通识的史家依据专史撰写”“文化史被视作叙述进化之现象”的信 息并结合所学从梁启超编排文化历史和传统史学顺序区别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近代化发展以及西方思想和文化历史对于梁启超 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以及后世文化史学的 创作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 (1)特点:与传统的以政治史为主线的通史相区别;以广义文化为书写的对象;涵盖物质、精神、 制度、社会生活等层面;提倡进化的历史观。 (2)背景: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西方启蒙运动、西方进化论以及进 化史观、西方文化史学对梁启超等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历史影响: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发展;推动了 中国文化的近代化:为后世文化史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 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 13 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 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有学者认为, “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 “人们越来越怀 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 “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 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 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 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 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 “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 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1840—1894 年 B.1895—1911 年 C.1912—1945 年 D.1946—1949 年 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 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 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11.1949 年 10 月 3 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 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 ...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1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 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 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14.“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 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 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15.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 《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 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 者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16.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激烈辩论,通过了联邦宪法,各州批准宪法情 况见右图。据此可知,当时的美国 A.联邦体制确立经历艰难历程 B.各州的矛盾和分歧已经消除 C.南方与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 D.邦联政治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 在野地里欢欢喜喜, 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 《经 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 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19.1919 年 5 月 29 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 的计算证实了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 动支持了 A.经典力学 B.相对论 C.进化论 D.量子论 2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 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 B.文化理念的趋同 C.商业的文化功能 D.外来文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 题~第 23 题为必做题, 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 24 题为选做题, 包括 A、B、C、D四小题, 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 13分)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 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 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 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 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 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 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 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 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 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 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 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汉字对中国、 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并分析原因。 (5 分) 22.( 13分) 翁仕朝( 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 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 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 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 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畲、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 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 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 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 20世纪初) 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 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 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 20世纪 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 并分析这 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 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 (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80字左右) 23.( 14分) 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 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 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 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 1000万到 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 牙(阿兹特克帝国),到 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 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 700万减少到只有 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 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 看不见的病毒以外, 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 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 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 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 [ 美 ]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3分) 24.【选做题】本题包括 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 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10分)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 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 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 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 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 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4分)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免役法为例, 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 (2分) B.[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0分) 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 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 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 ——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 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 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二 (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 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 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 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 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 [ 印度 ]P .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 形成的原因。( 7分)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据材料二, 指出甘地思想对 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 3分) C.[ 探索历史的奥秘 ] (10分)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 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 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 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 1941年) 材料二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 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 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 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 所依据的史料。( 4分)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 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4分)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分) D.[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10分) 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 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 1934年) 材料二 (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 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 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 《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 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 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 卡相应位置)。( 6分) 比较项 时间 观众群体 思想内涵 表达方式 重新编演前 ① ▲ ③____▲ _____ ⑤____▲_____ 重新编演后 ②____▲_____ ④____▲ _____ ⑥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2 分) 历史 答 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题,每题 3分,共计 60分。 1.A 2 .C 3 .D 4 .D 5 .B 6 .D 7 .C 8 .C 9 .B 10 .D 11 .D 12.B 13 .C 14 .B 15 .B 16 .A 17 .A 18 .C 19 .B 20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题,满分 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题~第23题 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题为选做题, 共 4小题,考生只能选做其中的 两小题。 21.答案要点: (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低;产量高。 (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的普及,催生多种书 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 丰富了人 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22.答案要点: (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 2)略 23.答案要点: (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 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 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24.A.答案要点: ( 1)态度:梁启超褒:前人贬。 原因: 梁启超强调王安石变法的善良本意 (谋求国利民福) ;前人意气用事, 认识偏激。 ( 2)政策设计:政府收取免役钱:募人充役。 积极效果: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发展生产。 ( 3)原因:主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变革依据。客观: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 B.答案要点 ( 1)思想:印度不能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发展模式;建立与印度文明相适应的经济秩序; 重建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原因:社会背景: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农村经济衰败。 个人经历:接受印度传统教育;目睹西方工业文明现状。 ( 2)启示: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道德建设;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C.答案要点: ( 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 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D.答案要点: ( 1)①上层社会(士大夫阶级);②普通大众;③专制迷信思想;④实事求是(反对主 观主义和官僚主义);⑤深奥;⑥通俗。 ( 2)起讫:从明万历至清乾隆末年(从明万历至清嘉庆初年)。 ( 3)原因:适应大众需求;顺应时代,不断创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