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高二年级期初检测 历史(选修)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 A. 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B. 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 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 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可知周天子分封人民给诸侯,且臣民依旧与周天子保持着臣民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政权,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故B项错误。C项“清除了”使用错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 2.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A. 中央集权的发展 B. 儒家影响的扩大 C. 贵族政治的衰落 D. 宗法制度的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原来称周公为王,到后来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实际上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等级观念,因此B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发展;贵族政治的衰落及宗法制度的瓦解与该现象无关,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 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 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收入。A项只符合汉初,C、D项“兼并”、“改善质量”不能通过增加人口实现,所以B项是正确的答案。 【点睛】在农业社会里,人口即劳动力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重要环节。 4.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 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 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甲骨文中的状如竹丁、木楔;钉帽形状;金属质地”可知体现的是生产材料的不断变化,反映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中的丁字并不繁琐,A选项排除。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书法艺术,D选项排除。 5.两汉时期,选官实行乡举里选的察举制。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A. 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 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 C. 否定了地方官员的特权 D. 注重思想品德和知识水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由材料中“乡举里选”“大中正官必须是在中央任职官员”可知,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与察举制相比,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世家大族垄断了政权,这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只是否定了地方官向中央推荐选官的权利,并没有否定地方官员的所有特权,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主要注重门第高低,排除D项。 6.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发现:“(唐朝)天子对臣下的奏章批示时,所用的文件,都很友好温和,决不用命令的口吻。然而到了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材料折射了 A. 儒家思想兴起 B. 封建主义兴起 C. 君主专制加强 D. 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时代的批文,就完全使用对仆从一样的粗鲁的词语,成了命令”可知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唐朝的相对平等变为明清时期的主仆关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C选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兴起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A选项排除;唐朝本身就是封建主义国家,B选项排除;中央与地方是一对矛盾,题干中未提及这对矛盾的变化,D选项排除。 7.唐代宗诏令“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最终宋徽宗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 B. “工商食官”的政策逐步受到削弱 C. 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 D. 官府对商业活动的控制日趋严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可知,唐朝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宋真宗时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的信息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唐宋时期城市格局的变化说明商业发展不断冲击传统坊市制度,C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宋代的法律体系比唐代更为完备,故A排除;“工商食官”的政策与材料中坊市制度被打破的信息不符合,故B排除;材料中体现官府对于商业活动控制的逐渐松散,故D排除。 8.“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这是唐代诗人李颀赞赏其书法家好友的经典诗句。该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A. 王羲之 B. 颜真卿 C. 苏轼 D. 张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诗反映了张旭的创作状态,“露顶”即脱掉帽子,是指不受礼节的约束;“洒素壁”是指在白墙壁上泼墨挥毫;“挥笔如流星”是指运笔能随心所欲;故可知是张旭的狂草,D项正确。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A。颜真卿以楷书见长,排除B。苏轼才华横溢, 擅长诗词文赋和书画,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排除C。 9.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 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显示北宋时期官民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不体旧规”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等级观念的变化,体现在服饰变化上,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地位十分低下,A错误;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错误;理学盛行是压抑人的个性需求,不会促进人的思想解放,C错误。 10.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 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唯一港口 B. 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 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往来,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选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C选项排除。 11.有研究者发现,古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咏史诗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品评历史治乱兴衰的标尺由事功史实变为纲常伦理;在材料取舍、史实叙述、人物得失等方面也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只辨义利,不顾史实。这一时期是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以礼制教化、纲常名分为依据”可知,宋代的理学强调纲常伦理,礼制规范,因此这是受到宋代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秦朝重法,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之际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直到唐朝儒学才逐渐开始复兴运动,但唐朝也未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能影响文学,故B项错误;元朝在宋朝之后,其政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对儒家的伦理、纲常重视程度不够,故排除D项。 12.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当地 A. 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 B. 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 C. 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D. 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可知商品经济向农材渗透,故C 项正确。只是对农业的不重视,并不能说明传统生产模式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群体身份是“自耕农”,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耕农新的谋生渠道,没有体现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故D项错误。 13.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 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选项错误,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戏曲刻本插图模式与市民阶层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此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5.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陕省向无此物。陕民亦不知此物之可食而又易生……须各官先行觅地试种,或租民地试种。需地亦甚无多。听小民观看。一俟有收,民间见其可食,然后令民依种,自不费力。但不可相强。试成者奖之,不成亦不必问。”这表明 A. 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 B. 民众普遍抵制新的农作物推广 C. 陕西农业发展十分落后 D. 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1745年,陕西巡抚陈弘谋颁布《劝民领种甘薯谕》”,可知政府用行政手段引导农业发展,故选D。材料无法界定是1745年美洲作物开始传入中国的,排除A;B中的“普遍抵制”太绝对,排除B;材料没有比较陕西与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无法得出C结论,排除。 16.《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 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 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D. 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可知,统治者大肆宣扬陈纪是为了宣传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秩序,故选择C选项;以德治国的含义是偏向封建君主的个人道德的范式来“感化”黎明百姓,材料体现的是君主用他人事例宣扬封建纲常,故排除A选项;加强道德教化、促进家庭和睦稳定是维护封建纲常秩序的表象,故排除B、D选项。 17.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 A. 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 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 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D. 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王艮的中心思想为“百姓日用”,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认为王艮的思想具有平民意识的色彩,故选择B选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市民阶层的逐渐兴起,选项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选项;明朝的官方主流思想为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与材料思想不符,故排除C选项;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核心为“仁”,材料的“百姓日用”思想并没有颠覆其价值观,故排除D选项。 18.明代冯梦龙小说《老门生三世报恩》讲述了主人公鮮于同“八岁时曾举神童”,然“年年科举,不能得黄榜名”,但他“一心要中进士,要做好官”,后得科第,处事公允,特别是对恩师蒯遇时的“三番知遇”,他三世报恩,更加受人钦敬,这反映出此时 A. 通俗小说已成主流文学形式 B. 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严重 C. 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D. 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异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科举制”、“三世报恩”等内容可知反映了当时文学作品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C项;“成为主流文学形式”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故排除B项;“三世报恩”的内容符合儒家的仁义思想,不能说明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异化,故排除D项。 19.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 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错误;B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想,正确;D选项属于李贽的异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可知,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文主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B正确;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智者运动,A错误;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是启蒙运动,C错误;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故D错误。 21.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 主张因信称义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禁欲主义 D. 强调王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要服从世俗权威,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现;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和神权的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2.如表呈现的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成就及传播情况,其特点是 方面 主要表现 科学方面 出版《百科全书》,宣传启蒙思想与科学知识 报刊方面 宣传新思想的报刊、杂志层出不穷 文学方面 伏尔泰的《老实人》和卢梭的《爱弥儿》,深受民众欢迎 史学方面 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等史学著作阐释启蒙思想 生活方面 咖啡馆+酒馆+沙龙+街头巷尾谈论交流新思想 ①涉及形式多样 ②传播地域广泛 ③受众群体多样 ④影响非常深远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启蒙思想涉及著作、报刊、杂志、小说和沙龙等形式,故①正确。通过启蒙思想涉及形式的多样,我们可知每种形式的受众群体亦不同,故③正确,所以选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传播地域广泛和影响非常深远,故②④项错误, BCD项排除。 23.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 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 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 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17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并非工业革命促进,C项不符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24.启一蒙运动之前,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视其为“高贵的蒙昧人”。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 A. 批评西欧对美洲的殖民侵略 B. 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 C. 肯定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D. 批判传统认识的狭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表明启蒙思想家此举意在宣扬自由平等的理念,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西欧知识分子以欧洲生活方式为标准来评判美洲印第安人,认为他们处于野蛮落后的状态。而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不少启蒙思想家则称赞印第安人自然纯朴”。考查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提倡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科学。 25.1802年英国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1870年颁布《初等教育法》规定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 A. 工业时代的社会需求 B. 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C. 启蒙运动的人文关怀 D. 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1802年”、“1870年”等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主政治进步无关;C选项错误,影响这些立法的主要因素是国家的需要,不是人文关怀;D选项错误,教育事业发展与工人阶级斗争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非选择题 26.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详解】(1)不同:材料“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材料“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藩镇割据;材料“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弱局面。 (2)特点:材料“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大;“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原因:结合特点分析原因,如“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积极影响:结合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策略。 27.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案】(1)原因: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倭患四起,影响边疆安全。影响:促进福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否定了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自我调整,一定程度上顺应世界潮流。 (2)分歧:地方官员认为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大且漳泉风俗不淳,不宜通商;清廷认为应照惯例,正常通商。原因:被动维护海疆安全,抵御外来势力入侵;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特征:从适度开放走向闭关自守。 【解析】 【详解】(1)原因:据材料“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倭患。时人认识到消除倭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可知,海上走私贸易猖獗;倭患四起,影响边疆安全。影响:据材料“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可知,促进福建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否定了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是经济政策的自我调整,一定程度上顺应世界潮流。 (2)分歧:据材料“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可知,地方官员认为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大且漳泉风俗不淳,不宜通商;据材料“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可知,清廷认为应照惯例,正常通商。原因:据所学可知,这是清政府被动维护海疆安全,抵御外来势力入侵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特征:据材料“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可知,要适度开放;结合所学可知后来逐步实行闭关自守。 28.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通过家庭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家国同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 ——摘编自《孔氏祖训箴规》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给长子孝威的信中说:“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国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材料三 越南家训文化源自中国。在传入之初,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而真正将家训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在越南的传播推向深入的,则是喃文版(越南语)家训及其与童蒙教育的结合——面向普罗大众的《训俗书》,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耿慧玲《家训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训箴规》所体现的传统儒家思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国传统家训“革新”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家训文化对越南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家训文化的现实价值。 【答案】(1)思想:仁爱忠孝(讲仁爱、尚忠孝、崇教化);立德修身;节俭持家;重义轻利;为官公正。 (2)表现: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反对八股;学习西方,工商强国。 原因:民族危机出现;西方思想传入。 (3)积极影响:形成儒士群体;利于风化教育。 (4)现实价值: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进步。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务必父慈子孝…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官者..不愧为良吏…谦谦君子”进行概括即可。 (2)一问根据材料二“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从晚清家训的形式、内容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材料及所学从晚清民族危机及西方思想影响进行分析。 (3)根据材料三“儒家的伦理规范使能释读汉文的世家大族形成一个独特的儒士群体…对越南民间的风化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进行概括即可。 (4)结合现实需要及所学从传统文化美德的传播及世界文化贡献进行回答。 29.砂糖等世界商品给予人类历史的影响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到19世纪在巴西沿海和加勒比海地区,砂糖生产兴盛起来。甘蔗的栽种必须要有庞大的人力规模,因此很早就开始动用奴隶进行强制劳动,采取种植园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经营。此外,还必须尽可能地用最短的时间搬运甘蔗,要在短时间内碾碎,绞榨出糖汁,这一工程需要巨大的动力,一开始就得使用某些工具机械。该地区大部分种植园只栽培一种作物,只生产能在世界市场上出售,成为世界商品的农作物,使地方经济偏于一途,压制和延缓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欧洲中世纪早期,食用砂糖是英国贵族、绅士和富有的商人用以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的做法。整个18世纪,因砂糖等殖民地生产的世界商品的贸易可以赚取巨额收入,英国和法国不断地进行着战争,英国最终取胜,占领了法国在加勒比海的砂糖殖民地。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多数英国人的生活场所从农村变为城市,人们开始严格地遵守时间,这使得人们无法花太长的时间来做早餐。以加糖红茶为特色的英式早餐迅速流行,制作简便而且能提供大量热量。这样一来,糖成了那些住在城市的贫民窟中、被迫遵守严格劳动时间的工人们的生活必需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美洲砂糖生产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砂糖生产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砂糖消费发生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砂糖等世界商品给予人类历史的影响既有光明的一面,又有阴暗的一面。” 【答案】(1)特点:种植和加工一体化;采取大规模种植园经营方式;劳动力需求庞大;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需求;黑奴贸易的兴盛。 (2)变化:由贵族化消费逐渐转变为平民化、普及化消费。 理解:光明的一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黑暗的一面:引发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加剧了殖民争夺;阻碍了殖民地的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采取种植园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经营”“还必须尽可能地用最短的时间搬运甘蔗,要在短时间内碾碎,绞榨出糖汁”可知是种植和加工一体化;依据材料一“因此很早就开始动用奴隶进行强制劳动,采取种植园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可知采取大规模种植园经营方式;依据材料一“甘蔗的栽种必须要有庞大的人力规模”的信息可知劳动力需求庞大;依据材料一“这一工程需要巨大的动力,一开始就得使用某些工具机械”可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第二小问因素依据材料一的信息和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需求以及殖民扩张引起的黑奴贸易等回答。 (2)变化:依据材料二“欧洲中世纪早期,食用砂糖是英国贵族、绅士和富有 商人用以显示自己的高贵身份的做法”“糖成了那些住在城市的贫民窟中、被迫遵守严格劳动时间的工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的信息可知由贵族化消费逐渐转变为平民化、普及化消费。理解:本题属于开放题型,回答光明的一面可以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以及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回答;如果从黑暗的一面回答结合所学从引发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加剧了殖民争夺以及阻碍了殖民地的持续发展等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