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线索清【课件】(130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江苏专用):历史纵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贯通——线索清【课件】(130张)

阶段 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 ( 1840 ~ 1842 年 ) 《 南京条约 》 及附件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 内容: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赔款 2 100 万银元;关税协定;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② 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商品输出为主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 ~ 1860 年 ) 《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 》 ——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一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 “ 长技 ” ,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 阶段 发展历程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 ~ 1895 年 ) 《 马关条约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①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② 影响: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 ~ 1901 年 ) 《 辛丑条约 》 ——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 内容:赔款本息合计 9.8 亿两白银;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 使馆界 ” ,由各国驻兵保护;惩办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员;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② 影响:巨额赔款加深了人民苦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中期 太平天国运动 —— 新旧交替时代 · 反封建反侵略 ① 起因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② 重要文件 前期: 《 天朝田亩制度 》 ;后期: 《 资政新篇 》 ③ 评价: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19 世纪末期 义和团运动 —— 民族危机加深 · 抗击八国联军 ① 背景: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② 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③ 口号: “ 扶清灭洋 ” 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初 辛亥革命 —— 民族危机空前 · 资产阶级革命 ① 条件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了 “ 三民主义 ”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1905 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中国同盟会成立 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② 过程 武昌起义 :1911 年 10 月,武昌起义胜利 ,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建立民国: 1912 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制定约法: 1912 年 3 月颁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③ 意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 中共创立时期 新的开端,新的领导阶级 ① 1919 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② 1921 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③ 1922 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革命时期 ( 1924 ~ 1927 年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① 开始: 1924 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形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 高潮: 1926 年 7 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 失败: 1927 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时期 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1927 ~ 1937 年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① 1927 年 8 月 1 日,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② 1927 年 8 月 7 日,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③ 1927 年 10 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④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十四年抗战开始 ⑤ 1934 年 10 月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 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⑥ 1936 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时期 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 全面抗战时期 ( 1937 ~ 1945 年 ) 全民族抗战 ① 1937 年 7 月,全民族抗战开始 ② 1937 年 9 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③ 1945 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④ 1945 年 8 月,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 1945 ~ 1949 年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① 1946 年 6 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②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转折 ) ③ 1948 年 9 月~ 1949 年 1 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完成 ④ 1949 年 4 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中期 自然经济解体 ① 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侵华的序幕,大批洋纱开始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② 内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③ 影响: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 60 ~ 90 年代 (1) 洋务运动 ①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② 内容: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③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瓦解了本国的封建经济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① 背景: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 内容: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工业,出现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③ 影响 : 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 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① 背景: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允许民间设厂;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资新式企业;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② 内容: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民间资本总额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的 3 年间增加了一倍多,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③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 , 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 20 世纪初 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① 原因:辛亥革命的鼓舞;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 概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帝国主义在一战后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遭受沉重打击,很快萧条下去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 20 ~ 30 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 原因: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不久开展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② 概况: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增加;工商业产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各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0 世纪 30 ~ 40 年代 民族资本主义的日益萎缩 ① 原因: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许多企业毁于战争中 ② 概况:抗战时期,遭受日本侵略者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日益萎缩;解放战争时期,遭受美国商品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而陷入绝境 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洋货 ” 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辛亥革命以后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逐渐推广 时期 历史背景 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落后现象被取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改革开放以后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 60 ~ 90 年代 交通业的起步 ① 轮船运输: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派创立轮船招商局 ② 铁路交通: 19 世纪 70 年代,外国商人修筑淞沪铁路; 19 世纪 80 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20 世纪初及民国时期 交通业的发展 ① 轮船运输:民国以后 , 逐渐发展 , 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 ② 铁路交通 :1909 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 , 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③ 公路交通 :20 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 , 发展缓慢 ④ 航空运输: 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20 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 时期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现代化交通业的出现 ① 轮船运输: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 ② 公路交通:发展较快,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③ 铁路交通:铁路建设加快,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 改进机车,火车由蒸汽机车发展到今天的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速度越来越快 ④ 航空运输: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中后期 大众传媒的出现 报刊业:维新运动时期,形成国人办报的高潮 20 世纪初 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 报刊业: 《 民报 》《 新青年 》《 新华日报 》《 解放日报 》 等,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② 电影业: 《 定军山 》 是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 渔光曲 》 是中国首次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成熟 时期 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① 报刊业:新中国成立后, 《 人民日报 》 等党报党刊与其他类型报刊并存,种类多,内容丰富;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② 电影业: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题材主要是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③ 电视业: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④ 互联网: 1993 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 2003 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 6 800 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 四五十年代 开眼看世界 ① 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 ; 程朱理学的束缚。 ② 代表:林则徐、魏源。 ③ 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 ④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⑤ 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时期 发展历程 19 世纪 60 ~ 90 年代 (1) 中体西用 ① 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② 代表:奕  、曾国藩、李鸿章。 ③ 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④ 主张:自强、求富。 ⑤ 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⑥ 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 维新思潮 ① 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 ② 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 ③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④ 主张:倡导君主立宪。 ⑤ 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初 (1) 民主与科学 ① 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 ②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③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 ④ 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⑤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 马克思主义 ① 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 ② 代表:李大钊。 ③ 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 ④ 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 ⑤ 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初 旧三民主义 (1) 内容 ①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政府统治 ②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 民生主义: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2) 评价 ① 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 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 20 年代 新三民主义 (1) 内容 ① 民族主义: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② 民权主义:授予一切反帝和反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及权利 ③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 耕者有其田 ” (2) 评价 ① 性质: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② 进步性:是三民主义在 20 世纪 20 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指导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③ 意义: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及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时期 发展历程 民主法制的确立 ( 1949 ~ 1956 年 ) (1) 新中国的成立 —— 前提条件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2) 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 —— 奠基确立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 年第一届人大通过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发展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时期 发展历程 民主法制的破坏 ( 1966 ~ 1976 年 ) “ 文化大革命 ” —— 践踏破坏 ① 原因:党内 “ 左 ” 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 “ 文化大革命 ” 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 ② 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民主法制的健全 ( 1978 年至今 )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 —— 健全完善 ① 平反冤假错案 ②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③ 建立法律体系。 1997 年 , 中共十五大把 “ 依法治国 ” 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 年 , 被正式写入宪法 ④ 基层民主选举:村委会、居委会干部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在农村 ,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不断扩展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 “ 一国两制 ” 构想 —— 理论提出 ①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② 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 “ 一国两制 ” 构想 ③ 1984 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宪法保证, “ 一国两制 ” 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1) 香港、澳门回归 —— 成功实践 首先成功实践了 “ 一国两制 ” 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 两岸和平交流 —— 关系发展 ① 1992 年底 “ 海基会 ” 与 “ 海协会 ” 达成了 “ 九二共识 ” ② 1993 年在新加坡实现了 “ 汪辜会谈 ” ,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 ③ 2005 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 “ 台独 ” 的嚣张气焰 ④ 2008 年两岸 “ 三通 ” 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时期 发展历程 1949 至 1956 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 外交奠基 ① 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当时具体表现为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和 “ 一边倒 ” ② 外交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1953 年 )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新中国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③ 步入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 ( 1954 年 ) 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④ 亚非友谊:万隆会议 ( 1955 年 ) 上,周恩来提出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时期 发展历程 20 世纪 70 年代 中国 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 外交突破 ① 扬眉吐气: 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战线的重大胜利 ② 跨洋握手: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 中美联合公报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 冰释雪融: 1972 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78 年至今 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 —— 外交辉煌 ① 政策原则: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就是不结盟 ② 外交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 1949 ~ 1956 年底 ) (1) 国民经济恢复 —— 奠基 1949 ~ 1952 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 一五 ” 计划 —— 建设 ① 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确立 ① 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1956 ~ 1976 年 ) (1) 中共八大 —— 成功探索 ① 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 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 “ 左 ” 倾泛滥 —— 严重失误 ① 表现: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 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 “ 左 ” 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 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 “ 八字 ” 方针 —— 调整恢复 1960 年冬提出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的 “ 八字 ” 方针, 1962 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 (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 )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背景: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 (2) 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 (3) 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 经济体制改革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 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 ②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 ,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 国有企业改革: ① 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 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 (1978 年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 ) 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过程: ① 从 1980 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 1984 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 1985 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 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 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深化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过程: ①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 (2) 作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 2. 对外开放的深入 (1)1990 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新时期的理论成果 1978 年底,我国的改革开放揭开序幕,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伟大事业中,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继承与发展,既高瞻远瞩又实事求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 20 世纪和 21 世纪交替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时期 科技成就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 ( 侧重发展军事科技 ) ① “ 两弹一星 ” :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4 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发射成功 ② 杂交水稻:袁隆平于 1973 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 “ 南优 2 号 ” 20 世纪 80 年代后 ( 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 ) ① 计算机: 1983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 “ 银河- Ⅰ 号 ” ; 1997 年, “ 银河- Ⅲ 号 ” 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② 互联网: 1993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 ③ 载人航天: 2003 年 “ 神舟五号 ” 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阶段 方针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 文革 ” 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通过推荐方式招收 “ 工农兵学员 ”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7 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提出 “ 三个面向 ” 的指导方针; 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 “ 科教兴国 ” 战略和 “ 211 工程 ” 计划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GDP 增长率 14.0 13.1 10.9 10.0 9.3 资本增长率 24.6 17.3 18.1 8.7 2.4 劳动力贡献率 4.4 4.1 4.8 7.5 8.1 科技进步贡献率 29.6 37.1 25.2 55.8 81.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