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 高中三年历史科试卷(文科) 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 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 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 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 宗法意识已日趋淡薄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中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宗法观念仍然比较牢固,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宗法观念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说明贵族在维护宗法制,故C项排除。 点睛:材料“公元前892年”“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變即位”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西周时期贵族的宗法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2.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 A. 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 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 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 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监察制度的“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3.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这 A. 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B. 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 C. 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 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反映出唐朝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D正确;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科举制发展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材料表明翰林学士在中枢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与唐后期政局动荡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信息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 4.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B.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B 项正确;材料中知识涉及到科举使得人们不做违法的事情,使得社会各阶层都热衷科举中“社会各阶层”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科举的积极意义的方面,未涉及扰乱社会秩序的问题,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在材料中涉及的是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活跃思想无关联,并且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故D项排除。 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阐述了清朝实行的密折制,其主要内容是“官员的言行”、“ 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等,这是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没有涉及中央官员,故排除B、C项,目的不是在于巩固国家统一,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A正确。D项属于A项内容。 6.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这说明 A. 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 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 C. 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 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材料提到,《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7.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使得“亡国灭种”成为当时的核心话题之一。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据此可知 A. 唯物主义史学家成为史学界主角 B. 历史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C.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 历史教材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此后系列的巨大屈辱与挫折”“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说明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排除C;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中,‘国耻’和‘亡国’话语是其中的主导性话语之一”,联系所学清末民初我国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 8.1898年6月,清政府宣布“废八股,兴西学”,结果在民间引起轩然大波,三个月后清政府恢复八股。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八股取士得以废除。这一变化说明 A. 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 B. 变法图存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C. 西学赢得知识阶层的广泛认同 D. 中体西用思想成社会主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西方各国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组建了八国联军,战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此时的中国在不图变革就会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在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八股取士,民间反对声浪却大不如前,体现的是侵华战争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A选项符合题意。变法图存的主张仍然受到顽固派的阻碍,B选项排除。广泛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选项排除。 9.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 ) A.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C. 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D. 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可以得出各地纷纷报道辛亥革命,反映了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民主共和思想,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报刊对革命的报道,不是革命促进报刊的产生,故B项排除;中华民国是1912年1月成立的,故D项排除。 10.1922年陈独秀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此宣言 A.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 B. 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 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排除A;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分析了中国国情,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故B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排除C;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11.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孙中山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其民族主义得以复活。这里的“民族主义复活” A. 成为辛亥革命指导理论 B. 带有排满兴汉的色彩 C. 努力实现国内民族平等 D. 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受共产主义的影响”“强调帝国主义以中国军阀为爪牙欲推进中国的殖民地化”可知,这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题干属于新三民主义,故A排除;排满兴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B排除;实现国内民族平等,属于三民主义,与题意不符,故C排除。 【点睛】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体现。但由于其中涉及中国国民党联合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加之孙先生逝世后两党交恶,所以两党对此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说法,并且争议保持至今。 12.1927年11月《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因此中国革命的前程,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现在全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这种决议案 A. 正确判断了大革命后的形势 B. 表明右倾思想在党内有所抬头 C. 是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 D. 可能会给革命带来一定的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国革命是‘无间断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后,已经成了绝对的反革命势力,中国革命要……推翻资产阶级……要‘急转直下的进入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党的总策略是发动城市工人和农民举行总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否认大革命失败后处于低潮的形势,认为敌人的屠杀进攻,反而证明革命潮流之高涨,于是不顾敌人的强大和革命失败后群众的实际情况,反对组织有秩序的退却,要求继续进攻,发动了多次毫无胜利希望的城市武装暴动,丧失了许多宝贵的革命力量,给革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因此D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决议并未正确判断大革命后的形势,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错误,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这种决议案是“左”倾思想的体现;依据八七会议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左”倾思想并非八七会议精神的具体体现。C选项错误。故正确选项为D选项。 13.20世纪40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见下图)。对该作品的历史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建立 B. 发动敌后人民力量抗日 C.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D. 正面战场顽强阻击日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20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结合画面中的众多民众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共在敌后依靠人民力量抗日。故答案为B项。A项,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建立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中时间“20世纪40年代初期”不符,排除;CD项,绘画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情况,是中共在敌后依靠人民力量抗日,不是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也不是国民党正面战场,排除。 14.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 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B. 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 中共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 D. 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在国共和谈破裂后,还能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延安,这表明美国在高度重视国共关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美国舆论对中共的态度;C选项错误,谈判破裂不能体现中共在战争防御阶段处于弱势;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支持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并向其提供援助,因此并未改变对国民党的支持。故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据材料信息结合解放战争时期国共相关情况分析选项内容可得出答案。 15.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A. 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B. 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D. 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答案】A 【解析】 新中国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材料“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反映了法律为人民政权服务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的问题,故B错误;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建立起来,故C错误;将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这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A。 16.1971年10月27日蒋介石说:“本届联合国大会,竟自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置公理、正义不顾,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此次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决不承认其任何效力。”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 A. 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否定了台湾的主权国家地位 C. 纵容了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D. 肯定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1年10月27日”和蒋介石发表文告的内容,说明此文告是蒋介石为联合国驱逐国民党驻联合国代表而作的,因而材料中所谓的“非法决议”是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故选C;台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排除C;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的标志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排除D。 17.“一般古希腊城邦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这是由于古希腊: A. 建立了完善的权力监督机制 B. 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 C. 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 D. 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是因为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决定城邦的重大事务。 故答案为D项。“权力监督”和“权力平衡”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项;C项不符合史实,不是材料中这一现象的原因,排除。 18.罗马皇帝曾有句名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罗马皇帝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制定一部统率臣民的法律,但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这反映出古罗马 A. 万民法仅适用于帝国陆地范围 B. 力图革除习惯法的不合理因素 C. 尊重公平和理性的自然法精神 D. 广泛借鉴了外邦人的法律规定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他却不能任意制定一部海商法,因为海商法体现的是各国人民的海商贸易惯例及客观法精神”可以得出,君主不能随意制定海外贸易法律,因为经济贸易有其自己的规律和原则,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所述无关。 19.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几种意见及最终方案,这些意见及最终方案体现了 意见一 意见二 最终方案 反对一人执掌大权,认为一人掌权,总统形同英国国王。 总统应该有足够大的权力来钳制国会可能出现的独断和多数暴政。 总统实行任期制。总统有对国会议案的否决权,有权任命官员、与外国签约,但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 A. 国会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 B. 民主与妥协是美国宪法的特征 C. 美国总统应该对宪法负责 D. 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答案】B 【解析】 美国中央政府实行分权制衡,国会不是联邦政府权力中心,排除A;材料中经过意见的调和而形成1787年宪法的定稿,故选B;材料体现不出CD,均排除。 20.巴黎公社革命刚刚取得胜利时,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我们的个人利益开始抬头之日,就是我们恪尽公职结束之时;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这一主张表明巴黎公社 A. 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 B.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 C. 得到了工农群众的普遍支持 D. 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客观产物 【答案】A 【解析】 根据“公社领导人对人民群众说,你们当时给我们的是这样一种委托”“那么听凭你们发落吧,我们的主人,你们的自由是你们自己争取的”可知,巴黎公社是受人民的委托管理公众事务,人们群众是巴黎公社的主人,呈现出人民掌权的发展趋势,故A正确;B材料无法体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革命指导”,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工农群众的态度,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1.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这表明 A. 俄国二月革命后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 俄国农奴制是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 C. 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 沙皇专制和帝国主义战争激发二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从材料“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可知D项符合题意。故应选D。俄国在二月革命后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排除A项;二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根源是沙皇专制统治,B排除;沙皇政府的野蛮压榨直接激发的是二月革命,而非十月革命,排除C项。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革命的背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围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日本通过提供商品和劳务得到大量的“特需”收入,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表明 A. 两极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 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C 【解析】 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日本实行严厉的惩治,但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战略考虑,改变对日占领政策,开始扶植日本恢复经济,特别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C正确;50年代到80年代,国际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仍然是两极格局,排除A;二战后世界经济中心仍然在美国,排除B;日本是要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并没有获得,排除D。 23.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提上了联合国的议事日程。1977年联合国正式提出“发展权”的概念;1986年又通过“发展权利宣言”,确定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的权利。这反映当时 A.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B.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D.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联合国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强调发展问题,说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 主题,故D正确;材料中主要说明联合国逐渐重视发展问题,不是多极化问题,故A错误;材料中强调联合国重视发展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时间是20世纪90年,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间不符,故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努力方向,还没有确立,故C错误。 24.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制订《关于美国授助西欧的政策》指出,美国授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这表明战后美国( ) A. 建立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霸权 B. 旨在与苏联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 C. 极力促进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 D. 旨在维护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旨在帮助美国的欧洲盟国恢复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毁坏的经济、同时遏止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的计划。根据题干材料“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混水摸鱼”,可以看出美国旨在维护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题干材料无关,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指出,中国古代政权机构中虽一直有监察机构,但“中国从古以来,本有御史台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仆,没有中用的道理”。而近代西方民主立宪国家,虽有监察机构,但“立法机关兼有监督的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管监督的机关,“这机关定要独立”,它“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 ——摘编自经盛鸿《孙中山与中国文官制度的近代化》 材料二:1809年,瑞典国会在当年制定的民主宪法中规定设立一名监察专员,督查文武百官。此后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监察专员制度。英国议会行政监察专员可以终身任职,直至65岁退休。只有在本人要求辞职,或因行为不端、问题严重,受到议会上下两院弹劾的情况下,方可辞职或撤职……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官员不管原来属于什么党派,必须脱离党派活动,不能参加竞选,不能帮人筹款。 ——摘编自李景平《中外行政监察制度比较及其启示》 材料三:2018年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其中第5条从总体上规定了国家监察工作应当“权责对等,严格监督”,第八章进一步规定了被监察人员与监察机关及监察人员的相应责任,奠定了监察治理责任的基本框架。 ——摘编自任颖《国家监察治理领域的责任制度设计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于行政监察的主张及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监察专员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完善的意义。 【答案】(1)主张:保持行政监察机关独立;扩大行政监察职权。依据:中国封建监察机构受制于专制君主,效能有限;近代西方国家监察职责归属立法机构,弊端众多。 (2)特点: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实行范围不断扩大;监察职权保持中立。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或民主法制观念的增强)。 (3)意义:有利于深化依法治国理念;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有利于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一信息“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管监督的机关,‘这机关定要独立’”得出:保持行政监察机关独立;“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得出:扩大行政监察职权。“依据”,依据材料一信息“中国从古以来,本有御史台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仆,没有中用的道理”得出:中国封建监察机构受制于专制君主,效能有限;“立法机关兼有监督的权限,那权限虽然有强有弱,总是不能独立,因此生出无数弊病”得出:近代西方国家监察职责归属立法机构,弊端众多。 (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 瑞典国会在当年制定的民主宪法中规定设立一名监察专员,督查文武百官。此后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监察专员制度”得出:以民主法治为基础、实行范围不断扩大;“只有在本人要求辞职,或因行为不端、问题严重,受到议会上下两院弹劾的情况下,方可辞职或撤职……美国监察长办公室官员不管原来属于什么党派,必须脱离党派活动”概括得出:监察职权保持中立。“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推动、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启蒙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3)“意义”,根据材料三信息“其中第5条从总体上规定了国家监察工作应当‘权责对等,严格监督’,第八章进一步规定了被监察人员与监察机关及监察人员的相应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责任意识、深化依法治国理念、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等角度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夏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 阐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然后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欧美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华取得特权后,向中国疯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近代企业;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旗号下,掀起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步入近代化。 结论: 示例2: 论题: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巻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妥协,《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外来商品输入使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产品口益商品化;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洋务企业、民旅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资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结论: (说明:如答出与材料相符合的其他论论题,阐述有理有据亦可给分)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材料围绕近代中国在西方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也可以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角度展开论述。如示例1:论题: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逐步走向近代化。阐述侧重近代化角度,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生产力的提升推动其向外扩展,在此过程中,中国被迫向西方学习,有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近代化逐步深入。阐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英国,然后向欧美其他国家扩展,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欧美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取得在华特权后,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在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近代企业;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在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旗号下,掀起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逐渐步入近代化。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论述则需要从近代不平等条约阐释来体现中国逐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一部分。论题:近代中国由封闭到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严禁对外贸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清政府妥协,《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外来商品输入使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以输出资本为主,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魏灭亡后,北方再度分裂。高欢割据山东富饶之地建立东魏政权,鲜卑贵族宇文泰则率领部分汉人世族和鲜卑等少数民族西迁到相对闭塞的关陇地区,建立西魏政权。为了增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宇文泰对随自己西迁关陇地区的世族进行了郡望(世家大族的祖籍)改革。他首先将其中汉人世族的山东郡望改为关陇郡望,并将其祖辈同鲜卑贵族建立起血缘联系。如此时西迁的杨忠(隋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弘农,李虎(唐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陇西。后来,宇文泰又将鲜卑等少数民族贵族的郡望从河南改为关陇。历经西魏、北周、隋,至唐朝初年,这批改为关陇郡望的世家大族,都是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郡望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宇文泰改郡望的影响。 【答案】(1)背景:外有强敌;新政权凝聚力不足;西魏国力贫弱;北方的长期战乱与民族交融。 (2)影响:强化了统治集团的地域认同;稳定了政权,为隋唐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进一步的民族交融;增强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控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北方再度分裂。高欢割据山东富饶之地建立东魏政权”可得出外有强敌;根据材料“为了增强统治集团内部的凝聚力”得出新政权凝聚力不足和西魏国力贫弱;根据材料“北方再度分裂”和“率领部分汉人世族和鲜卑等少数民族西迁”得出北方的长期战乱与民族交融。 (2)根据材料“山东郡望改为关陇郡望,将其祖辈同鲜卑贵族建立起血缘联系”得出强化了统治集团的地域认同;根据材料“西迁的杨忠(隋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弘农,李虎(唐朝皇室先祖)郡望被改为陇西”得出稳定了政权,为隋唐的统一准备了条件;根据材料“将其中汉人世族的山东郡望改为关陇郡望,并将其祖辈同鲜卑贵族建立起血缘联系”得出促进了进一步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至唐朝初年,这批改为关陇郡望的世家大族,都是统治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出增强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控制,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宇文泰改郡望的背景及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并提取关键信息。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美国现在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采取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中的措施,也不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或指导。1950年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鉴于共产党军队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因此命令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并且本人已请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攻击。台湾未来地位之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和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 ——编自《杜鲁门回忆录》 (1)根据美国政府的两则声明,指出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美国对台政策调整的影响。 【答案】(1)变化:由保持中立、不介入台湾事务到插手台湾事务、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 原因: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形势发生变化;意识形态矛盾的日益尖锐;美国在亚洲遏制中国的需要。 (2)影响:扩大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改变了东亚的政治形势。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无掠夺的野心”“无意在台湾”“美国亦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可得出保持中立、不介入台湾事务,根据材料“命令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和“台湾未来地位之决定”可得出插手台湾事务、炮制“台湾地位未定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195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人民军越国三八线进攻韩国,朝鲜战争爆发,接着以美国为主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可得出朝鲜战争爆发,东亚形势发生变化;意识形态矛盾的日益尖锐;美国在亚洲遏制中国的需要。 (2)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195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投降后,美国苏联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南北,后来又分别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入朝作战,战后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据此得出扩大了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和改变了东亚的政治形势;根据材料“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从无掠夺的野心”和“命令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得出使台湾问题更加复杂。 【点睛】本题考查美国对台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与影响,需结合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和朝鲜战争来解答,本题以美国对台湾政策的调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材料 薛岳(1896——1998),国军著名将领、军事家。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参与“围剿”红军。淞沪会战爆发后,薛岳主动请缨抗日,指挥过多次对日军的大规模会战。1938年6月,日本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兵分多路围攻武汉,武汉会战爆发。会战期间,薛岳抓住有利时机,在江西北部的万家岭地区巧设“口袋阵”,全歼日军第106师团一万余人,并俘获三百余人。万家岭大捷被誉为“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1939-1942年,他先后指挥三次长沙会战,采用“天炉战法”打退日军的疯狂进犯,大量歼敌,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荣膺美国总统杜鲁门所授自由勋章。主政湖南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工作,使湖南成为了大后方的坚强壁垒和物质供应基地。1946年6月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指挥所部向解放区进攻,后败退至台湾。 ——据《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家岭大捷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薛岳? 【答案】(1)背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日军围攻武汉,妄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影响:是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中国的民心士气;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消灭了日本的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的步伐。 (2)评价: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国内外赞誉;顽强抗日,战功卓著;主政湖南政绩突出;坚持反共反人民立场,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 【解析】 【详解】(1)通过材料“1938年6月,日本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兵分多路围攻武汉,武汉会战爆发”可知万家岭大捷背景是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日军妄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围攻武汉。影响从增强了中国军民抗战胜利心鼓舞军民士气,消灭日本有生力量,迟滞日军进攻步伐等角度回答。 (2)对薛岳的评价可以评价其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抗日,战功显赫;但也要看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反共,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等角度回答。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将领薛岳的相关史实。评价历史人物,要把对象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看他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其大小,看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对社会前进起阻碍作用。前一种是进步的、正面的历史人物,后一种是反动的、反面的历史人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