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5

‎ ‎ ‎2011高考历史二轮考点复习检测 五、现代中国史 ‎ ‎5.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一、选择题 ‎1.(2010·江苏,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                   ‎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解析:特别注意图片中的重要信息:“1954年”、“上海市装订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国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合作社,股金证说明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由此判断D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故A、C两项错误。B项不符合“合作社”这一信息,故错误。‎ 答案:D ‎2.(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 A.实行“二五”计划 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 D.开展大跃进运动 解析:从图片看,“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是在1958年,很明显,这是大跃进大炼钢铁带来的后果。‎ 答案:D 7‎ ‎ ‎ ‎3.(2010·北京丰台模拟,16)山西昔阳的大寨精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作为中国农业的旗帜。作家凌志军在《1978—历史不再徘徊》一书中的第五章标题是:“昔阳到凤阳。”这一标题包含的深刻含义是 (  )‎ ‎①昔阳的大寨精神已经辐射到贫困的凤阳 ‎ ‎②昭示历经20年的人民公社制度已走向尽头 ‎ ‎③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 ‎④凤阳小岗村的星火将成为取代大寨旗帜的烈焰 A.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这一变化反映了农村公社已走到尽头,凤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典范。‎ 答案:C ‎4.(2009·福建文综,19)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8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答案:C ‎5.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 年份 ‎ ‎ 农业(%)‎ ‎ ‎ 工  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解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对于表格材料中的信息关键是要看出,农业、轻工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而重工业产值的比重却逐年下降,这种现象只能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由此判断答案为D项。‎ 答案:D 7‎ ‎ ‎ ‎6.(2010·北京海淀一模,19)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答案:A ‎7.(2010·广东广州调研,17)烟标和火花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烟标或火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解析:“抗美”火柴反映的是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公私合营出现在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时期,“青春旋律”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时期(1978到现在)的情景,“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8.生活即历史。1992年夏天,深圳一座露天咖啡厅中,四个年轻小伙子在聊天。从他们四人聊天的内容中,请你判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  )‎ 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了小平同志。”‎ B.小李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专线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C.小马说:“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了,估计改革开放步伐又要加快了。”‎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中国是在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的。‎ 答案:B 7‎ ‎ ‎ ‎ ‎ ‎9.(2009·山东青岛模拟,13)有人在回忆我国特区创建时说道:“反对特区的非议很多,有人还发来一本《租界的由来》的小册子,似乎办特区就会办成租界、殖民地。”对“租界”和“特区”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外国干涉下的被迫开放 B.特区是新中国主动开放的表现 C.两者的目的都是促进中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D.两者性质不同 解析: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受列强控制的所谓的“国中之国”,是为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 答案:C ‎10.(2010·广东梅州模拟,17)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中国新时期的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和崛起。其中①处的流行语是对其余九条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概括,它应该是 (  )‎ A.西部开发 B.市场经济 ‎ C.改革开放 D.大国崛起 解析:注意“决定性影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其他流行语也就不会出现了。‎ 答案:C ‎11.(2009·江苏徐州调研三)为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实现新的飞跃,20世纪90年代中央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 A.开放上海、南京等为沿海港口城市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辟长江三角洲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D.创办苏州工业园区 解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开发浦东。‎ 答案:B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进 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判断,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  )‎ A.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王援朝放学后,上山砍柴用以大炼钢铁 C.1978年,王援朝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1979年,王援朝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7‎ ‎ ‎ 解析:深圳特区是1980年创立的。‎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二 下面是1998~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 图示情景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挂牌仪式 ‎(1998年7月)‎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这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历史性变化”的伟大起点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概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 ‎(2)从管理体制和所有制改革两方面,比较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之处。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3)中共十四大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材料三表明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发生了什么新变化?‎ ‎(4)‎ 7‎ ‎ ‎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可知 “历史性变化”说的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回答变化应注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第(2)问,相同之处注意从两个角度说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第(3)问,要了解石化集团公司成立的基本情况,如实行股份制等。第(4)问,要求答出在世纪跨越时期中国在经济、外交方面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1)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变化:①改革开放全面展开;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相同之外:①在管理体制方面,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间接管理的体制(或都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允许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②在所有制方面,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标志: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①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 ‎`②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4)经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 ‎ 材料二 ‎ 材料三 ‎ 7‎ ‎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经济模式向材料二经济模式过渡的两条道路?两条道路在经济方面各自有何特点?‎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民选择了上述道路中的哪条道路?试分析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 ‎(3)材料三所表现的经济模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你认为我国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经济文明发展的认识。 ‎ 答案:(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特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渐进的,经历了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过程较肮脏和残酷。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集中国内力量直接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可基础不扎实,体系不健全,但时间短,速度快。‎ ‎(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原因:①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人民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的愿望;③苏联成功的经验等。‎ ‎(3)①促成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②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模式;③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对策:科教兴国,培养创新人才;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科技含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言之有理即可)‎ ‎(4)①经济模式的变化受科技发展的影响;②经济文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③人类的经济发展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