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朝鲜族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海林市朝鲜族中学 高三第二次历史试题(文科)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1.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评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 《汉书》的记载 B. 民间的传说 C. 史家的研究论文 D. 秦简的记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最能证明历史的真伪性的史料应该是当时历史时期的资料,秦简是秦朝时期记录事情的载体,为第一手史料,所以是研究秦朝历史最直接可信的证据,故选D;ABC均为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的史料,排除。 2.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B. 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C. 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 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汉元帝等三位皇帝在位期间,外戚当政,以丞相为首的官僚集团势力下降。故答案为A项。B项,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强化,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D项,封建制度的腐朽是王朝灭亡的根源,而不是宦官和外戚专权,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 君主专制 B. 中央集权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强调了中国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首先排除C和D,这两项制度在秦朝建立后就基本废除了,尤其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虽然还深远,但对中央政治权力的分配不起支配作用。A项制度总的来说消极影响更大一些,排除。而B项的中央集权制从秦朝形成后,延续了2000多年,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答案为B。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的理解和认识,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 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5.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些现象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南移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城市规模的扩大 D. 长途运输的便利 【答案】B 【解析】 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明朝商业较发达,许多行业都出现了分工的情况,故B正确;材料未提及城市规模,故C错误;D中长途贩运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 6.李鸿章是中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创者,被曾誉为“中国铁路元勋”,被张之洞称为“铁路总裁”。铁路建设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期间各国的中心任务。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④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改进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推动中国交通的近代化,但是也应该认识到近代交通工具的引进也有为列强侵华服务的一面,因此①②③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是在列强的不断入侵下形成的,并不会因为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而减缓,④错误,BCD选项排除。 7.据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统计,1753年清政府国库收入的74%来自田赋,而1908年田赋只占35%。同时期国内贸易的税收和关税收入占比大幅度提升。税收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晚清 A. 自然经济趋向解体 B. 民族工业成就巨大 C. 延续重农抑商政策 D. 逐步恢复关税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753年清政府国库收入的74%来自田赋,而1908年田赋只占35%。同时期国内贸易的税收和关税收入占比大幅度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晚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上升,这同时也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A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选项排除。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选项排除。协定关税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选项排除。 8.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①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 ②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③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沿海早于内地,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中国并没有充分吸收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也并不能说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故A正确。 9.1940年,日本最高档的餐厅也只能供应进口的廉价大米,这种大米太难吃以至于被人们讥笑为老鼠屎。到1941年,即使在东京都需要用配给券才能得到这种大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二战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B. 日本深陷对华侵略泥潭 C. 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打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日本侵华的影响。依据材料中“1940年”、“1941年”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处于日本侵华战争的相持阶段,日本深陷对华侵略泥潭,大量物资被应用于侵略战争,导致日本国内粮食不足,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日本侵华对日本的影响,不是世界经济衰退;C选项错误,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并且世界性经济危机是在1929-193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时间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经济基础 B.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C.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认识更深入 D.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来看,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入。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开展斗争的理论武器,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排除D项。 11.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A. 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B.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D. 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 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说明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故答案为A项。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排除D项。 12.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认为:“辛亥革命使无所不包的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突然解体后,不但没有产生现代型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 A. 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扶植各自的代理人 B. 儒家伦理纲常的价值体系没有被打破 C. 中国社会结构没有重新分化组合 D.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但却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说明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传统的专制特权思想根深蒂固,故D项正确;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专制思想的经济基础仍然存在并占统治地位,故排除AB两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故C项错误。 13.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价值观。其目的是 A. 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B. 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 提高民众素质,增强思想觉悟 D. 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都是从生活习惯和文明举止等角度对国民的规定,显然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故C项正确;新生活运动属于民众素质的培养,没有体现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的内容,故A项错误;此项措施并不是愚弄黎民百姓,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与应对日本侵华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4.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年份 国民收入指数 消费水平指数 全国居民 城市居民 农村居民 1952 100 100 100 100 1957 153 122.9 126.3 117.0 1978 453 177.0 212.0 157.6 (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 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D. 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答案】C 【解析】 由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的数据看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指数都呈增长趋势,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指数高于农村居民,且差距在不断拉大,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收入的支出情况,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指数,无法体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B;材料只提供了三个年份国民收入指数,没有其他年份的数据,无法体现国民收入持续增长,排除D。 15.1953年3月,中日双方达成日侨回国协议。1955年3月,中国派出贸易代表团访日,中日双方签署民间贸易协定,两国的贸易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这反映了 A. 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B. 中日两国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 C. 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 D. 中苏同盟关系的破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新中国积极同临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材料中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正属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实践。故C正确。1972年中国和日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该选项不符合史实。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同盟由20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友好合作发展到60年代彻底破裂,时间不符。D 错误。 【点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在于: (1)它具有国际强行法性质,对国际事务具有普遍约束指导作用 (2)它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完善了国际法原则体系 (3)它为国与国交往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行为准则 (4)它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基本准则 (5)它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武装军事干涉内政行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有效手段。 16.在古代雅典实行国葬制度,国家为阵亡者举行葬礼,并出资抚养阵亡者遗孤。在葬礼上,不仅要举行葬礼游行,还有演说家发表演说。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据此可知,在古代雅典 A. 演讲是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B. 个人存在的意义以城邦存在为前提 C. 推崇“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军事斗争对城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答案】B 【解析】 “演讲者在发表演说时要赞扬城邦,赞扬在战争中牺牲的人,还要赞扬雅典人的祖先和先辈,以及那些仍旧在世的人”说明在个人利益面前,城邦的重要性突出,故B正确;演讲与材料意义不符合,A错误;C属于普罗塔哥拉思想,不符合题意;斗争对于城邦并不是决定作用,D错误。 17.“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同时又为印度的出产提供销路,众信其数达三百万镑,而这又使得我们的印度人民藉以能够大量消费我们的制造品。(因此,我们)以最迫切的心情呈请不列颠政府施展保护(英商的)威力,(我们认为)如果直接和中国最高政府接触,将会比通过广州那批低级官吏之迂回而又腐化的中介更有效得多。” 这段英国曼彻斯特商会给英政府的呈文应出现于( ) A. 1836年 B. 1843年 C. 1858年 D. 1860年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英国曼彻斯特商会上,英国首相迈尔本和外交大臣巴麦尊的一份备忘录。这份备忘录写于1836年2月。当时的曼彻斯特是英国的棉纺织中心,因此这段材料很能体现英国对外扩张的目的,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 18.有学者认为:“他(罗斯福)的一些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该论述说明当时美国 A. 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 B. 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 C. 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 D. 改变了权力制衡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当局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而且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排除;D项,美国一直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权力制衡原则没有改变,排除。 19.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作者旨在说明( ) A. 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制条件 B. 美国联邦宪法缺乏普遍意义 C. 政治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情 D. 美国民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托克维尔强调联邦宪法符合美国国情使美国强大,而非认为其他国家不具备民主条件,故A项错误;联邦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故B项错误;托克维尔认识联邦宪法符合美国国情,故C项正确;托克维尔认为联邦宪法因国而异,故D项错误。 20.某学者描述了19世纪前期的一种状况:“在雇主的剥削下,他们已经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只知道挣钱糊口,他们集中居住在全然没有准备好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城市里。”上述状况出现的背景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B. 西方强化对殖民地人民的剥削 C.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 D. 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广泛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世纪前期”、“他们已经变成了机器的奴隶,只知道挣钱糊口,他们集中居住在全然没有准备好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城市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工人阶级生活条件恶劣,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本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与殖民地人民无关,B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是在1500年后,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D选项排除。 21.1955年万隆会议与会国在《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以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与会国的这一立场推动了 A. 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B. 美苏之间矛盾的加剧 C.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 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 【答案】D 【解析】 明确反对“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说明亚非国家反对为美苏的冷战和霸权服务,避免“利用集体自卫的名义组织侵略性的军事集团并以此作为大国控制小国的工具”,说明反对北约和华约这样的形式来控制别国,据此可以得出亚非国家在冷战背景下加强联合以实现自强,故选D;亚非国家不属于同一区域,故A不符合史实;万隆会议的这一立场与美苏矛盾的发展关系不大,故排除B;C表达符合史实,但是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 22. 下表反映出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 年份 西方文明 中华文明 伊斯兰文明 东正教文明 1971 1280.6 393.6 918.3 1034.6 1993 1271.1 392.3 1105.4 716.9 ——摘自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 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B.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C. 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 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西方文明在1971年和1993年比较看,西方文明控制领土减少,伊斯兰文明控制的领土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导致图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A错误;表格数据不足以说明西方国家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C错误;中华文明领土也在减少,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D错误。 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B. 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C. 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D.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及“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分析可知,布罗代尔强调的是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之间的联系,即注重考察文明的古今发展传承,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4. 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 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B. 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 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 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切断交通”、“空运物资”的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征,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双方针对德国而采取的对抗方式,故A、B、C三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 52 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自秦汉历经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御史弹劾、谏官言事常可以不经过本部门长官而直接上奏皇帝。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御史制度是上对下的监察纠禁,谏官制度是下对上的匡正建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起着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宿志丕《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材料二 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监察长可向国会报告任何事项而不受所在部门或有关机构限制;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 ——樊曼莉《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监察制度的特点 【答案】(1)趋势:由兼职向专职化方向发展;机构独立性越来越强;地位官阶逐渐上升;对监察官员的资格要求越来越高。 原因: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推动;保证吏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特点: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现分权制衡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监察机构多,力量充分;监察职能专门化和职业化;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 【解析】 【详解】(1)趋势:根据材料“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任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可知体现的是由兼职向专职化方向发展;根据材料“御史监察机构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部门长官的指令,行使监察权也不受其干预”可知体现的是机构独立性越来越强;根据材料“汉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都在六品至八品之间,明代御史和给事中均为七品,清代提高到五品”可知地位官阶不断上升;根据材料“监察官员的选任有品质、年限、出身等诸多要求”可知体现的是地位官阶不断上升。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变化的原因需要从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保证吏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1978年经美国国会批准、由卡特总统签署的《监察长法》明文规定”可知体现的是有较完善的法律保障;根据材料“监察长及其办公室是负责审计和刑事调查的独立部门;法律规定各部委的监察长都由总统直接任命,并须经参议院同意”可知体现的是分权制衡思想;根据材料“监察长有权查阅所在部门的所有记录、报告、文件等资料,任何人都不得阻止它的审计和调查”可知体现的是有很强的独立性;根据材料“除联邦政府道德署外,联邦选举委员会、总统廉政和效率委员会、监察长办公室、独立检察官等都是依据相应法律而设立的专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监察机构”可知体现的是监察机构多,力量充分和监察职能专门化和职业化;根据材料“这就使立法与执法配套、法律体系与监察体系相互协调”可知体现的是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相互配合。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中国出国留学情况一览表 时期 目的地(国家和地区) 留学人数 费用来源 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前 苏联、东欧等29个国家和地区 约10000余人 公费为主 “文化大革命”时期 49个国家和地区 公费为主 约1600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 103个国家和地区 约300多万人 自费为主 ——据《略论近现代中国留学史分期和中国留学生的时代使命》 表格能够反映现代中国留学变化的多个特点。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答案】示例: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加 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少水平提高,更加重视教育的投入;全球化的推动 (“示例”中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还可以从以下角度归纳特点:留学目的地由少到多;建国初期留学目的以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主;改革开放发来以自费留学为主。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例如,根据材料信息“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数约300多万人,前往103个国家和地区”可概括特点为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增加。依据特点和运用所学知识可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视教育、经济全球化推动等方面论证该观点,注意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归纳特点,如留学目的地由少到多;建国初期留学目的以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为主;改革开放发来以自费留学为主。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详解】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答案】(1)(8分)制度与机构设立较早;专门机构负责;统治者非常重视、钦定图书;图书种类多;编成时间快;卷数繁多的巨著很多。 (2)(7分)通过国家政府的组织,发挥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力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禁锢思想,限制学术争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第(1)问特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得出制度与机构设立较早;根据“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得出专门机构负责;根据“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得出统治者非常重视、钦定图书;根据“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得出图书种类多;根据“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可知编成时间快;根据“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得出卷数繁多的巨著很多。 第(2)问影响,运用辩证的观点,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性:通过国家政府的组织,发挥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力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消极性:禁锢思想,限制学术争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 【详解】 2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摘编自《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郑和经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七次奉使远航,历南海及印度洋沿岸三十余国,行程十万余里,时近三十年。仁宗时,曾任南京守备太监。宣德九年(1434)病逝于古里。终年六十四岁,赐葬于南京的牛首山。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析郑和下西洋积极作用。 【答案】(1)因有功受明成祖信任;明成祖要追查可能逃亡海外的惠帝踪迹;向海外诸国耀武扬威;展示国力。 (2)提升了明朝地位形象;加强了海外诸国与明朝联系;维护巩固海上航线秩序和海外诸国和平安全;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主要结合材料“……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归纳总结。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结合所学及材料“……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郑和死后,至今南洋各国人民仍旧奉他为神,立庙祭祀,香火不衰。”从明朝与海外诸国的关系、海上贸易通道的维护、中华文明的传播及交流等方面分析。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郑和 【详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