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安达第七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寒假考试(4)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四 一、单选题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2.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3.“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派人去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了秦始皇( ) A.创立皇帝制度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推行郡县制度 D.统一度量衡 4.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提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下列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朱熹 C.王守仁 D.王夫之 5.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6.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 C.且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 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7.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 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8.北宋建立以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 ) A.提高了转运使的权力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D.加强了中央集权 9.有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 ) 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 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10.宋金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榷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这反映了( ) A.南宋边境贸易繁荣 B.官府推崇重农抑商 C.官府控制榷场贸易 D.南宋实行闭关政策 11.“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2.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多以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为主, 唐代官绅墓葬中的墓志署名绝大部分只写官衔。唐代墓志署名的变化,反映了( ) A.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B.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C.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D.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13.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12窟,以乐舞为主要内容,其中奏者所持皆为“马背乐器” ,舞者多为袒上身,挂璎珞,下赤脚,体现了北方民族服饰对佛教艺术的影响,反映了( ) A.云冈石窟艺术形象以乐舞为主 B.佛教艺术在融合中走向民族化 C.汉族文化兼容并包的艺术特征 D.三教思想在文化上的流通融合 14.“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刺史制度 B.推恩令 C.削藩策 D.分封制 15.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 )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6.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17.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作物传入我国, 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由此可知,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18.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 A.西汉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1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20.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的诗作里,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说明( )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21.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以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 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22.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23.下面为北宋某时期赋税变化表,据此可知(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 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 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 5117.2 28:72 A.此时期北宋农业生产有减弱趋势 B.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C.非农业税逐渐超过农业税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D.此时期农业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24.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西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5.黄宗羲认为,为臣者,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羲主张( )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臣子要帮助国君管理人民 C.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D.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 26.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由此可见,纸币( ) A.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B.易致封建王朝通货膨胀 C.取代金属货币成为主要货币 D.产生过程中注重其“防伪”功能 27.宋元时期农牧文化的交融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下列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②契丹族改进制度,吸收中原文明 ③玄奘西游天竺,传播佛教文化 ④党项族仿照汉字,创制西夏文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行省是元朝管辖地方的唯一机构 B.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反映了当时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D.行省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 29.古诗词在不同程度上对历史研究起到了很大作用。与诗句“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相关的史实是( ) A.秦末农民起义 B.西汉文景之治 C.三国赤壁之战 D.唐朝安史之乱 30.在唐朝的政治运行中,门下省(对)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这里的“封还”指的是门下省( ) A.将不合理的决策交付皇帝审议 B.重新拟定诏令以备皇帝的审核 C.将未通过的诏令发中书省重拟 D.与中书省重新拟定皇帝的诏令 31.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卜辞,记载当时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料中也有“巫”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职官之一的记载。这表明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 按照宗族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 血缘同政治的合一 D. 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32.西周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对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授土授民,这种制度是( ) A.君主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分封制 3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 A.诸侯争霸 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铁农具的使用 D.“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3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35.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36.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基础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国策 C.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 D.防止了不法商人的作弊 37.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38.秦朝设置的御史和西汉设置的刺史,其相同的职能是( ) A.执掌军政大权 B.负责审核政令 C.负责草拟政令 D.负责监察事务 39.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40.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 ) 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 二、材料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依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四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人)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句话中“政”和“制”分别指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初年地方采取的制度是什么? 4.材料四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自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亚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与海外贸易的发展相联系,白银货币化成为明朝后期到清朝引人瞩目的现象。明初以铜钱、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导致信用下降,……明朝中期,朝廷被迫弛用银之禁,而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恰好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清朝)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用白银为计算单位。白银作为货币,具有不变质、易分割、价值高等优点,其货币化本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活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2019年)170万年,他们会打制石器,知道用天然火,故A不符合题意; B.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生活在元谋人之后,北京人可以用火御寒照明,B与题意不符; C.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用的打制石器,其生活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是不可能的,故C与题意相符,C正确; D.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是可能的,D与题意不符。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张载提出理想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呼吁, 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提供了二者的理想,与构建儒学体系和伦理秩序关系不大,故C、D两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派人去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可知地方官员的任命由中央说了算,体现了秦朝时期的郡县制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正确;皇帝制度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属于中央官职,无需到地方任职,故B项错误;统一度量衡是经济层面的内容,不涉及官员的任命,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题中的大意是;人,是天地的心.天地间的万物,本就和我是一体的…是非之心,不用考虑就知道,不用学习就能(体悟),(这)是所说的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符合王守仁的主张. 故选C 5.答案:B 解析: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自己的王室成员和功臣的制度,没有体现出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观念,故A项错误;宗法制是按贵族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因为其重视血缘,因而使人们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故B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无关,故C项错误;行省制也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追根溯源,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宗法制。宗法制还体现在生活中以下几个方面:“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干部职务终身制。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可知,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的政治局面,故选B项;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是在西方侵略不断加深之后,排除A项;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的产生是在近代以后,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测绘技术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大臣专权所致,因此D项符合題意。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建立后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D项正确,A项误读材料,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加强中央集权,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加强对地方经济的掌控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不等同于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项错误,排除。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长效机制的原因。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可知明朝对外实行朝贡贸易, “海禁”政策规定外国人来华贸易要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对外贸易,故选A项;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政府依旧重视儒家文化建设,排除B 项;明朝君主专制不是限制对外贸易主要原因,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AB.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边境贸易繁荣、官府推崇重农抑商,排除AB; C. 根据“榷场的措置官、提点官由当地知州、知军、通州、通判等地方官员担任;主管官负责植场的具体事务,由朝廷派遣;押发官由主管官委任,负责榷场的治安和缉查走私”可知,宋朝时官府控制榷场贸易,故C正确; D. 南宋时对外贸易发达,D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录取人数变化,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大一统局面在秦汉时已经出现过,这种局面与墓志署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A项;摧垮世代苗袭家族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而不是藩镇割据,故排除B项;题意与民族交融无关,故排除D项,唐代塞志署名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相比,不再以世家大族的藉贯族源为主,而以现有官衔为主,说明世家大族走向没落,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科举制的实施导致的,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 14.答案:B 解析:贾谊认为,要想天下稳定必须多设诸侯,从而削弱其实力。可知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推恩令。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秦汉知识的理解。秦汉时期是中国版图确立的时期,也是民族的传承时期,同时秦汉时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B。 16.答案:B 解析:“海禁”政策与材料中人地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 清朝相比明朝人地矛盾激化,无地农民较多,从而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财政收人的数据,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只能抑制或缓解,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故D项错误。 17.答案:C 解析:本题以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为切入点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历史解释素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区域,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C 解析: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C项;ABD项的叙述与所学史实不符,故排除.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 21.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包公戏反映了民众的清官情结和君权的神圣不可侵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 现实,故D项正确;戏剧是一种艺术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开始走向成熟是在京剧形成之前,故B项错误。题干中 “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以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反映的是维护君权,故C项错误。 22.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选A。题干主要是关于高层行政区名称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数量问题,排除B。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总体上呈现强化趋势,地方行政区的权利逐步弱化。 23.答案:B 解析: 24.答案:B 解析:辽、西夏、金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存,所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25.答案:D 解析:依据“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可知,D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可知,交子在产生过程中做了特别的规定,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D。 27.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①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发生在西汉,③玄奘西游天竺,传播佛教文化发生在唐朝,与宋元时期的时间不符,可排除. 故选D. 2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元朝对地方的管理还有中书省直辖和宣政院辖地等其他方式,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只反映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土官任职,没有反映行省长官由蒙古人与汉人共同掌握实权的情况,排除D项。 29.答案:D 解析: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繁荣的时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朝诗人杜甫创作的《春望》的名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安史之乱出现,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危害,《春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故D正确; ABC. 不合题干主旨,而且当时的文学的主要文学形式不是“诗歌”,故排除。 故选:D。 3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职能是: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可知,门下省的“封还”指的是将认为不合理的诏令发回中书省,让其重新草拟,故C项正确。AB项表述不符合材料内容,错误;三省各负其职,故D项错误。故选:C。 31.答案:A 解析: 3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D选项符合题意。 君主制的确立是在秦朝,A选项排除。 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B选项排除。 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C选项排除。 故选:D。 33.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根本因素”,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则,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不是根本因素。 故选:C。 34.答案:D 解析: 3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兴办私学的影响。春秋时期,随着原有制度的破坏,出现了兴办私学的现象,教育对象主要为士农工商各阶层,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了教育的下移,即打破了原来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所以,A项符合题干要求。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统一度量衡后,各地区的标准一致,利于各地区的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 A项,《工律》出现时秦朝已经建立,排除。 B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政府规范度量衡,并没涉及重农抑商的国策,排除。 D项,统一度量衡不能杜绝不法商人的作弊,排除。 故选:C。 37.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 故选D. 3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秦朝的御史和西汉的刺史都是管理检察职能的,所以D正确。ABC与题干无关。 39.答案:C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故选:C。 40.答案:D 解析:徐光启说的是:私人做买卖、搞流通才叫商业;政府不组织商业活动,民间就会自发地进行贸易,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政府不仅自己不组织商业活动,还禁止民间贸易,那么商人就会变成盗贼,掠夺财富,一有机会又变成了商人。提炼其核心内容后即可得出,D项正确;海禁会导致沿海地区贫困;富,无从谈起,故排除A项;阻碍正常文化交流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B项;商转而为盗,不利于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C项与徐光启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故排除。 41.答案:1.分封制; 2.政:暴政;制:郡县制; 3.郡国并行制; 4.“推恩令” 解析: 42.答案:1.高产粮食作物的引种,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地矛盾;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丰富了农产品的结构,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中外贸易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变化:清朝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只允许开放广州“独口通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