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一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课件)(1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一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课件)(19张)

第 3 讲 热点突破 长效热点(一)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 社会转型期 】 指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 ①社会转型不是社会局部的改变,而是社会整体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转化;②“转”是一种状态,一个历史阶段,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过程,但不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因而具有明确的时代特色。如“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都属于此范畴。 热点解读 【 中外历史重要的社会转型 】 主题一: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 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引发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转型,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 中外联系:古典文化 (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人文主义起源、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罗马法律和海外贸易发达 ) 时代。 主题二:唐宋变革 政治:从贵族政治到君主独裁;士人政治兴起。 经济:从国家土地所有制到地主私有制,租佃关系发达;商业革命。 文化:市井文化的兴起;科技发展的高峰;儒学哲学化与世俗化。 主题三:明末清初社会转型 总体特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中外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代议制形成 (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 ;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诞生。 主题四:晚清千年未有之变局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中外联系: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整体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主题五: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转型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中外联系:这一时期,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 ( 垄断资本主义 ) 阶段。 主题六:过渡时期 (1949 ~ 1956 年 ) 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中外联系:两极格局对峙,两大阵营 “ 冷战 ” ;西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出现 “ 黄金时期 ”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和贸易体系形成。 主题七:新时期 / 改革开放时期: (1978 年以来 ) 总体特征: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由 “ 照搬苏联模式 ” 到 “ 走自己的路 ” ) 中外联系: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主题八: 14 ~ 16 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 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世界各地由相对孤立到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在一些领域出现近代文明的前奏,但仍处于封建社会;中西对比,中国已有落后于西方之势。 主题九: 17 ~ 19 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总体特征:欧美处于手工工场时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中外联系:此时,中国仍在封建社会的道路上徘徊,中西对比,中国已开始明显落后于西方。中国社会巨变。近代化刚刚起步,与西方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领导权未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主题十: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中外关联: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主题十一: 20 世纪前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 总体特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进一步呈现多元化。 中外关联:中国现代化的分野,国共两党在近代化的探索上出现分歧,共产党开始探索苏维埃道路。 主题十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1945 年以后 ) 总体特征: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和美苏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形成。 中外关联:两极格局影响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 (25 分 ) (2014 · 全国卷 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应星 (1587 ~约 1666 年 ) 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 《 天工开物 》 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典例印证 [ 典例 ]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 《 四库全书 》 ,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 , 被誉为 “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 ,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 摘编自潘吉星 《 宋应星评传 》 等 材料二  牛顿 (1643 ~ 1722 年 ) 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 年 , 他的 《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出版 , 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 , 很快销售一空。同年 , 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 , 后被封为爵士 , 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 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 “ 奉为他们的首领 , 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 。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 , 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 世纪中期 , 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 , 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编自詹姆斯 · 格雷克 《 牛顿传 》 等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15 分 )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10 分 ) 【 解析 】   (1) 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 “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 ” 和 “ 被誉为 ‘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 , 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 的信息 , 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 , 可归纳出注重传统经验技术的总结 ,缺乏创造,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第二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 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 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 2) 宋应星的原因从材料一中 “ 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 《 四库全书 》 , 不予收录 , 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 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原因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 , 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 【 答案 】   (1) 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 原因: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