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 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课件)(18张)
高考聚焦 一 专题贯通 专题 1 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 考情统计 知识点 考题角度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017 · 海南卷 ,16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016 · 全国 Ⅰ 卷 ,33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过程 2015 · 全国 Ⅰ 卷 ,33 英王在英国政治中的作用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2017 · 全国 Ⅱ 卷 ,34 美国总统的职权 2017 · 海南卷 ,23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2016 · 海南卷 ,14 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 2017 · 全国 Ⅰ 卷 ,41 法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特点 2016 · 全国 Ⅲ 卷 ,35 法国政体与政局的关系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 特点 2017 · 海南卷 ,17 德国政体的特点 2013 · 全国 Ⅱ 卷 ,34 德国政治体制特点形成的原因 主干串讲 一、西方民主制度确立的过程 1.17 ~ 18 世纪欧美民主制度的确立 (1) 背景 ①经济基础 :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最深层的原因。 ②政治基础 : 革命或者独立战争使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是确立的前提。 ③思想基础 : 启蒙思想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④历史条件 : 英国限制王权的传统和美国较少受封建制度的影响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确立。 (2) 事件 ① 1688 年“光荣革命”后的英国通过 1689 年 《 权利法案 》 颁布、 18 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形成 , 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和发展。 ②独立战争胜利后的美国制定了 1787 年宪法 , 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和共和政体 , 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③ 1789 年 , 法国爆发大革命 ,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 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政体。 2.19 世纪民主政治的发展与完善 (1) 背景 ①经济基础 : 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 , 工业革命是推动民主政治继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②政治原因 : 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 都直接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2) 事件 ①在工业革命大背景下 , 英国通过 1832 年议会改革使君主立宪制完善。 ②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联邦制。 ③ 法国政体经历反复变迁 , 直至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才以法律形式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④德意志在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的基础上 ,1871 年颁布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确立了专制主义色彩浓厚的君主立宪制。 二、西方民主制度确立的特点 1. 过程 : 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1) 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度 , 发展了中世纪形成的议会制度 , 开创了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 (2) 美国保留了殖民时期的州自治制度 , 也没有废除奴隶制度 , 在妥协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 (3) 德国政治体制中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 , 地方各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2. 内涵 :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 , 最为典型的是美国政治体制的设置。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政治体制也体现了这一基本特点。 3. 策略 : 斗争与妥协的平衡。 妥协也是一种艺术。在西方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中 , 既有刀光剑影的激烈斗争 , 也有相互妥协的人类智慧。 (1) 英国 : 国王和议会相互妥协 , 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2) 美国 : 地方与中央相互妥协形成了联邦制 ; 南方与北方妥协 , 保留黑奴制度 ; 大州与小州妥协 , 形成了独特的选民分配制度 ; 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相互妥协 , 形成了参众两院制度。 (3) 法国 : 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 , 制定了 1875 年宪法。 (4) 德国 : 资产阶级与容克贵族相互妥协 , 制定了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 史料分析 一、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材料 美国是一个没有贵族的社会 …… 联邦党人认为掌握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他们这种倾向不只是出自一般的私心 , 而是出自野心 …… 受这种野心的支配 , “ 如果不受到外部制约的限制 , 任何既定的个人或个人群体都将对他人施加暴政 ” 。其实 , 野心假定似乎更适合于精英 , 联邦党人在政制层面设计以野心对抗野心的机制 , 恰恰是利用了精英的那种可称之为野心的权力欲。正如达尔所说 , 联邦党人在政体设计中处处表现出对多数暴政的担心。 —— 储建国 《 调和与制衡 : 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 》 【 问题 】 根据材料 , 结合所学知识 , 分析指出美国制度的核心设计理念 , 并说明美国制度的运行机制。 【 解读 】 本题考查美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 设计理念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不难回答 , “ 说明 ” 实际上要求学生回答美国政治体制是如何实现 “ 分权与制衡 ” 的 , 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回答即可。 答案 : 理念 : 分权与制衡。 机制 : 立法权归于国会 , 行政权归于总统 , 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 ; 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 但国会复议时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 , 即为有效 ; 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 与外国缔结条约 , 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 最高法院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二、西方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妥协 材料 在近代西方宪政发展史上 , “ 妥协 ” 与 “ 悖论 ” 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首先 , 在西方民主政治中 , 妥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它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 , 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 英国人便承袭了典型的妥协传统。民主依赖于妥协 , 正如美国宪法本身就被认为是 “ 一捆妥协案 ” 。在制宪者们看来 , 真正的共和政体不是追求社会意见与意志的同一性。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妥协精神对保证西方民主政治的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 ,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往往存在与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民主思想和原则相背离的地方。对其认识 , 不可只看它怎么说 , 更要看它怎么做 , 运作比字句更重要 , 只有了解实际的运作过程 , 才能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 龙太江 《 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 》; 钱乘旦 《“ 说”与“做”的悖论 》 【 问题 】 结合材料和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 , 围绕其中一个话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 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 要求 :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 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国家的史实依据 , 史论结合 ) 【 解读 】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并加以阐释的能力。材料给出了两个话题 , 对这两个话题首先要给出明确的观点 , 表述一定要成文。 “ 阐述 ” 不仅仅要求说明这两个论题的表现 , 还要说明这两个论题的影响 , 以证明 “ 妥协 ” 和 “ 背离 ” 存在的必然性。相对而言 “ 妥协 ” 的论题学生更容易解答。 答案: 示例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存在着 “ 妥协 ” 的政治现象。 英国: “ 光荣革命 ” 是资产阶级同新旧贵族之间妥协的结果,但避免了流血冲突,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权利法案》的颁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及1832年议会改革,都体现了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妥协,但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议员选举体现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利益平衡;联邦政府内部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的分权与制衡;保留黑奴制度,协调南北方利益。美国宪法调和了各方意志和利益,保障了美国宪政民主政治正常运行。 示例二: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与民主思想、原则相 “ 背离 ” 的现象。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议会选举条件苛刻;美国1787年宪法保留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它们违背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民主思想和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狭隘和欺骗性。《德意志帝国宪法》仍然规定皇帝掌握大权,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举 “ 立宪 ” 之名而行 “ 专制 ” 之实,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性。 高考链接 角度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演变 1. (2016 · 全国 Ⅰ 卷 ,33) 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 , 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 , 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 , 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 , 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 A.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 》 遭到破坏 解析 :B 根据《权利法案》国王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国王有权任命首相,因此,材料中安妮女王的做法并不违背《权利法案》,议会也不能因此制裁国王,A、D两项错误。材料中,国王按自己的喜好任命首相,说明首相对国王负责,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制尚未确立,国王尚未成为虚君,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项正确,C项错误。 角度二 美国总统制 2. (2017 · 全国 Ⅱ 卷 ,34) 1800 年 , 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 , 遭到皮克林拒绝 , 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解析 :C 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 总统是政府首脑 , 内阁只是总统的一个咨询、顾问、磋商的机构。总统有任命和解除内阁成员的权力。材料中美国总统免去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的职务 , 是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 故 C 项正确 ,B 项错误。总统和内阁成员的斗争属于政府内部的斗争 , 无法体现联邦政府行政权力加强 , 故 A 项错误 ; 总统是联邦党 , 但材料没有反映内阁成员皮克林属于哪一政党 , 不能体现政党之间的斗争 , 故 D 项错误。 角度三 美国 1787 年宪法的局限性 3. (2014 · 全国 Ⅰ 卷 ,33) 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 , 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 各州人口数 “ 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 。这一规定违背了 《 独立宣言 》 中提倡的 ( ) A. 主权在民原则 B. 天赋人权原则 C. 各州自治原则 D. 各州平等原则 解析 :B 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在于 “ 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 ” ,这里的 “ 其他人口 ” 显然是指黑奴。在美国1787年宪法当中,黑奴不被算作一个完整的人,他们的人权遭到忽略,不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利。这些规定严重违背了启蒙思想关于人权的主张,显然B项与材料描述的问题属于同一领域。需要注意的是解答本题并不需要了解《独立宣言》的内容,因为教材明确指出,美国独立战争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独立宣言》所体现的原则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启蒙思想的主张。由于题中材料没有涉及主权与自治方面的问题,故A、C两项可以排除。各州的众议院名额根据各州人口的比例进行分配,而各州人口数量是不一致的,因此,在众议院名额分配上,各州之间是不平等的,所以D项也可以排除。 角度四 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4. (2016 · 全国 Ⅲ 卷 ,35) 1875 年以后 , 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 , 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 , 党派林立 , 内阁更迭频繁。 1958 年 , 戴高乐就任总统 , 修改宪法 , 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 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解析 :A 根据 “ 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 可知法国在1875年确立的共和政体下,以议会为政治运行的中心,政局动荡;1958年赋予总统 “ 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 ,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由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局不稳定的局面,故A项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就规定了总统是国家元首,故B项错误;议会的主要权力是立法权,材料只是提及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没有体现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故C项错误;法国是多党制国家,题干中的变化与两党制无关,故D项错误。 谢谢观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