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堂导入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希特勒和纳粹党成员在街上巡逻 课 堂 导 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之间有 何联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推动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那 么,法西斯势力是如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国际秩序又 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01 第二次世界大战02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03 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 变化; 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民族民 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课程标准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 因,认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 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 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 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 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 之不易。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意日法西斯组织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2)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① 意大利: ② 德国: ③ 日本: 2、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德国: ②意大利: (3)慕尼黑的阴谋 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 音译,是一把被绑在多根围绕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头,是古罗马 帝国高级长官的一种权力标志,在他们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 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 今天,“法西斯”是一个令人憎恶的字眼,它是独裁、暴政、恶 行和侵略战争的代名词。 (1)法西斯主义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 意大利: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 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 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 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 斯政权。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法西斯主义的形成: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 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1914年8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纳 粹党)并担任党主席团委员,1921年7月,成为纳粹党元首,享有指挥一切 的权力。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1933年上台成为德 国元首。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 1939年到1941年相继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 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仆从国。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之后陷 入苏德战争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 地下室开枪自杀。 希特勒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 主义、反犹主义,试图在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力主扩大日耳 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 ② 德国: 1920年,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 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东条英机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 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 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 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③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人订立密约, 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合 作 探 究 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不同点 ①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日本则是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 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②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 强势力,在1932年大选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对内 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 西斯专政。 2、导火线:1929- -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29年—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 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 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 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 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 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 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 的军国主义道路。失业工人排队领取救济视频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罗 斯 福 新 政 1、罗斯福新政: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策,基本做法 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2、新政的主要内容是: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 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以 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3、罗斯福新政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 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 视 频 情 境 德 意 法 西 斯 主 义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问 题 情 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亚欧战 争策源地是如何形成的? ①亚洲: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6年二二六兵变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2)过程 ②欧洲: 1933年,德国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1936年,德国和意大利建立 “柏林——罗马轴心” 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慕尼黑协定》签字现场 一下飞机,张伯伦就得意 地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 人的和平!” 温斯顿·丘吉尔则评价: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 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 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志得意满的张伯伦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慕尼黑阴谋: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 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 国家的侵略野心。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合作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的绥靖政策 史料一: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 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 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 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 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 团相信了这一点……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史料一、史料二中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上述史料,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 提示:(1)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 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2)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 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 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 具有反苏性质。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我们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空悬隔, 只能通过荧幕或者文字触摸那个时代。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奥斯维辛 集中营毒 气室,布 满了指甲 抓痕的墙 壁 位于南京江东 门的侵华日军 南京大屠杀遇 难同胞纪念馆 “万人坑”一 遗址。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经济根源说 2、国际政治根源说 3、历史传统根源说 4、文化根源说 5、其他原因 【课堂探究】 一战后“凡尔 赛—华盛顿” 体系建立 战胜国与战 败国之间矛 盾加深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 德日走上法西 斯道路,积极 向外侵略扩张 二战全面爆发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美国罗斯福新政 政稳定资本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根源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潜伏着各种矛盾。 历史传统根源说 文化根源说 问题的总结——二战爆发的原因 1、经济根源说: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国际政治根源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 3、历史传统根源说: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 4、文化根源说: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 5、其他原因: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局部反法西斯战争配合不力,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问 题 情 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 世界大战的主要过程如何? (1)亚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日本全面侵 华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 (2)非洲:1935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 1、局部战争 七七卢沟桥事变 烧杀抢掠的意大利军队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2、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德军突袭波兰 法国的投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 (2)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3、全球阶段 德军突袭苏联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942 年1 月,美、苏、英、中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 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 事的或经济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 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的26个签字国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胜利 苏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 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 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对日 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 如美国,从而使日本在过长的战线上无法 与美国长期作战,为失败埋下祸根。 先是重大损失,但也促使美国参战, 使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 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对美 整个 战局 【课堂探究】 扭转战局 的关键战 役有哪些? 中途岛海战 1942 阿拉曼战役 1942 诺曼底登陆 1944 斯大林格勒 战役 1942-194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视 频 情 境 日 本 签 署 投 降 书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斯大林格勒 战役 中途岛海战 阿拉曼战役 意大利投降 德国投降 日本投降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战进程】 问 题 情 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后雅 尔塔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内容?如何评价?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2、联合国的成立 3、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国际格局从欧洲 中心转变到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1)含义:二战中后期,同盟国在雅尔塔等地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 美、苏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1、雅尔塔体系 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内容: ① 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 占领;日本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 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 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 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 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开罗宣言》 德国领土变化与分区占领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②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纽伦堡审判 东京审判 同为战争罪犯,纳粹德国的汉斯•弗兰克在临刑前忏悔:“千年易过,德国 罪孽难消。” 日本的东条英机却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万岁!”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③ 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④ 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⑤ 成立联合国。 苏联的利益比例 协定草案 最后方案 匈牙利 50 80% 南斯拉夫 50% 50% 保加利亚 75% 80% 罗马尼亚 90% 90% 希腊 10% 10% 巴尔干“百分比协定”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对1904年 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 利,应予恢复如左:(a)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 切岛屿均须归还苏俄;(b)维护苏俄在大连商港的优 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同时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 军基地的租借权;(c)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 东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同时维 护中华民国在满洲完整的主权。千岛群岛让与苏俄。 ——《雅尔塔协定》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2)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 益。 (3)评价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 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 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 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 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 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合 作 探 究 会议 名称 时间 内容 作用 开罗会 议(美、 英、中) 1943年 11月 《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中国收复领土的权利得到 国际公认 德黑兰会 议(苏、美、 英) 开罗会 议后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 际组织等问题 加速德国走向灭亡 雅尔塔会 议(苏、美、 英) 1945 年2月 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世界事宜 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 础 波茨坦 会议 (苏、美、 英) 1945 年7月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 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 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合 作 探 究 《联合国家宣言》与雅尔塔会议 史料一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他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 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 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 ——《联合国家宣言》 史料二 我们不屈不挠的宗旨,就是要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要确保德国决不能够 再扰乱世界的和平……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 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雅尔塔会议公报 思考:(1)从史料一来看,签字国政府共同表达的要求是什么?这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2)根据史料二,概括雅尔塔会议的主要精神。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主要精神: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战后继续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提示:(1)要求:联合起来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以及保全各国的 人权和正义。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问 题 情 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后联 合国是如何成立的?有何宗旨和作用? 2、维护工具——联合国 打结的手枪 铸剑为犁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3)原则: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4)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国际格局的变化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 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 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 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 毛驴。” ----丘吉尔 材料说明了什么? 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苏 联成为世界强国,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3、国际格局的演变: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思考讨论】如何看待二战的影响? (1)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也受到严 重消耗。 (2)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 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3)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 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4)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 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课堂小结 第二次 世界大 战与战 后国际 秩序的 形成 本 课 小 结 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特征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法西斯主义 与亚欧战争 策源地的形 成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 世界人民的抵抗与战争结果 第二次世界 大战 战后国际秩 序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 二战的影响 本课重点 1、二战的背景 2、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以及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3、绥靖政策的含义与典型事件 4、二战的进程(局部战争、全面爆发、全球阶段、同盟建立、胜利) 5、雅尔塔体系的内容 6、联合国的宗旨、特点 7、雅尔塔体系的评价、国际格局的演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