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在地方上推行的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下列对这三种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 B.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巩固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D. 地方长官均都世袭 【答案】C 【解析】宗法制的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周代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郡县制与行省制的长官由皇帝任命,与皇帝不存在宗亲关系,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和离心倾向,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项错误;政治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在当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C项正确;在郡县制和行省制下的地方重要长官都由中央任命,但分封制下的诸侯、卿大夫和士均由世袭产生,故D项错误。 2.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涉及到的是封建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最开始的人才选拔是汉代的察举制,以孝廉作为选拔的标准。之后发展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品评观的评定为准。最完善的是科举制,出现于隋唐,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故选D项。 3.清代有一位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所处机构的行事模式:“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一机构 A. 始设于明代 B. 是当时最高的行政机关 C. 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反映 D. 官员都出身于皇族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特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空前加强君主专制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政治上的反映。故答案为C项。军机处在清朝雍正帝时设立,排除A项;军机处不掌握实权,不是最高行政机关,排除B项;军机大臣是皇帝亲信,并非都出身于皇族,排除D项。 4.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最终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B. 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 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思维 D.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将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实际上就是依旧沉迷在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想保持自己所谓的“颜面”,没有能够理性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这些都反映了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反思是非常有限的。所以B、C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排除。A、D项理解正确,但D项更能反映清政府行为的本质,故排除A项,故选D。 5.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近代”、“瀛东”、“辽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所以该诗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C正确;ABD与题干不符,排除。所以选C 6.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A. 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B. 日本近代天皇体制的确立 C. 中国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D. 日本工业化整体水平较低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已经开展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创建海军使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所以主要依据就是洋务运动使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尚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工业化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不是整体水平较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但结果却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其根本原因在于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 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数量不多 C. 条约内容没有得到真正实施 D. 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购买力低下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欧洲资产阶级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的愿望没有达成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通商口岸数量不多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C选项错误,《南京条约》得到了真正的实施;D选项错误,中国人购买力低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的领导权 C.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 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作出上面的决定,是为了更好的推动国共合作,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C。 9.2014年10月13日,某世界性组织表示将在三年内向卢旺达提供7.3亿美元的援助。主要用于水电项目为主的能源领域、城市发展、农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该组织是 A.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世界银行主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性的贷款,以帮助这些国家摆脱贫困,发展本国经济, 故C项正确;AD两项都是涉及到贸易的,与材料中的贷款无关,排除AD两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国际汇兑的,故排除B项。 10.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商品的涌入 B. 繁重的捐税负担 C. 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答案】C 【解析】法币100元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黄牛,到1947年却只能买到一个煤球,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这一时期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但不符合材料中通货膨胀的信息,排除。 11.近代学者欧榘甲认为:“洪、杨与其徒党,起于草泽无赖„„稍得土地,即以为安,封王数百,彼此争功。”“一旦得意,其骄横无礼,贻害众民,恐有甚于满清者。”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 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D. 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一旦得意,其骄横无礼,贻害众民,恐有甚于满清者”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D正确;A、B和C不符合材料主旨。 12.关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都没有真正地实施 ③两者的经济主张是互相矛盾的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二者都是反封建革命纲领,但是其经济主张一个主张公有,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二者完全相反;因为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并未真正的实施。因此①②③正确,故答案选择A项。《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公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④不正确。 13.“茫茫黄海静无涛,隼袭龙鳞雾正高。不信廉颇已遗矢,终因白起是屠刀。舰旗枪炮欲交接,天地鬼神皆怒号。屈子临归马回首,邓公喋血犬逾豪。”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诗句是 A.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 B.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C. 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 D. 黄花碧血埋先烈,七二英名百世讴 【答案】B 【解析】材料“茫茫黄海静无涛”“邓公喋血犬逾豪”描述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情况;A项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排除;B项是指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情况,符合题意;C项是指义和团运动,排除;D项是指黄花岗起义,排除。 14.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 A. 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 B. 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 D. “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在建国后,中央政府实施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实施,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可以证明这个新社会不是专制的王朝,C正确。 15.《临时约法》在赋予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的权利时,又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其主要用意是 A. 照搬美国政治体制 B. 防止专制独裁再现 C. 扩大大总统的权力 D. 推动满清政府破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赋予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的权利时,又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的信息主要是限制袁世凯的专制。故B项正确。 16.五四运动中,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幅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这幅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 商人爱国之情和对学生的支持 C. 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 D.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答案】D 【解析】材料未反映出工人阶级的行动,选项D表述符合题意;据材料“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体现了五四运动范围的扩大,也体现了商人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学生的支持,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援诸君努力而行。”可知是民众进一步觉醒,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935年7月,苏联《真理报》发表《中国红军的英勇进军》一文:“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世界上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过去和现在都不曾实施过如此艰苦卓绝的行军。”材料中的“英勇进军”是指 A. 红军长征 B. 毛泽东与朱德在井冈山会师 C.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D. 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935年7月”、“中国红军主力部队从江西省向四川省进军”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此时正在进行的红军长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毛泽东与朱德在江西井冈山会师发生于1928年4月,与向四川省进军无关;C选项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是长征的直接原因,其本身与向四川省进军无关;D选项错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时间是1927年9月,与向四川省进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开天辟地”主要是指 A. 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B. 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D. 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D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因而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故D符合题意。第一次在中国大地上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故A不符合题意。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是五四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中共二大上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故C不符合题意。 19.1978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指出“如果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这表明邓小平 A. 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B. 即将着手收复台湾 C. 追求国家形式上的统一 D. 初步形成国家统一的构想 【答案】D 【解析】材料“1978年10月”“在台湾的政策将根据台湾的现实来处理”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末,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设想初见端倪,故D项正确,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错在“收复”;C项说法错误,错在“形式的统一”。 20.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 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B. 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C. 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 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可知,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说明我国农村选举具有广泛性,A正确;村委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构,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村委会的选举并不是选拔政府管理人员,B错误;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赋予的,村民选举表明他们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错误;在我国,人民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通过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反映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行使国家权力,并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D错误。 21.公元前5世纪,谁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查士丁尼 【答案】C 【解析】雅典黄金时代是在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故选C。梭伦改革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时期改革确立了民主制。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因此ABD均错。 22.苏格拉底说:“……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统治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该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以下对上述材料解析正确的有 ①全体雅典人均可以参与国家管理 ②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雅典民主政治忽视了统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④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的反思,根据“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统治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但是忽视了统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根据所学可知,雅典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对国家实行民主管理。选项B正确;雅典只有公民可与参与国家管理,而非全体雅典人,①错误,选项A、C、D排除。 23. 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A. 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B. 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C. 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D.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得出罗马法比较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选D。 2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已经不能继续满足现实需要……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各有自己的法律,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却只有少数几条,因此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这句话最有可能是在直接评述 A. 希腊雅典公民陪审法庭发展史 B. 古希腊民主法制发展史 C. 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发展史 D. 古罗马法律制度发展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本题主要讲述的是古代罗马的法律,排除AB;同时题干主要讲述了一部法律《万国法》,即这不法律的制定背景,即为: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的发展过程。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万民法 25. 罗马法所蕴藏的法律理念主要是 A. 三权分立 B. 集体管理C. 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D.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罗马法强调人人的平等,重视法律程序,公正至上,故正确答案为C。ABD项是政治原则,最早都是在雅典民主制中体现的。 2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规定 A. 加强了中央权力,兼顾了地方分权 B. 类似中国的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 C. 强化了总统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其本质是“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答案】D 【解析】“立法权由国会掌握,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反映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国会可以以弹劾等诸多形式限制总统,总统可以以“行使否决权”等形式限制国会的权力,而联邦最高法院则可以通过违宪审查的形式限制国会的立法权和总统的行政权,此外,总统对司法权也有制约,表现在联邦最高法院的人事任命在一定程度上受总统控制。故选D;A是联邦制的影响,排除;剪刀石头布游戏规则只有单向制约,没有平衡关系,排除B; 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27.下图是某学生对西方代议制的理解而制作的图示,最恰当的标题是 A. 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 B. 打着民主幌子的君主专制 C.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 D. 相互妥协下的“一票共和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拥有实权,宰相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属于立法机构,这反映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打着民主幌子的君主专制,B正确;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治,属于英国,排除A;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典范,属于美国,排除C;相互妥协下的“一票共和”,属于法国,排除D。所以选B 28.1875年初,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的是 A. 法国 B. 英国 C. 美国 D. 德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1875年宪法是以“一票共和”的形式确立的,故选A;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故排除B;美国的宪法是1787年通过的,不符合题干所述时间,故排除C;德国的宪法是1871年通过的,故排除D。 29.1955年“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开幕,与会的29个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消除贫苦和发展经济作为目标,此次会议促进了 A.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以苏联为首的华约成立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格局 【答案】C 【解析】1971年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A时间不符合;B不符合“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表明不愿卷入美苏之间的冷战”,排除B;1955年“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会议,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促进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故C正确;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D表述不恰当。 30.有人指出:无论是美国的开国元勋杰斐逊,还是美国总统如威尔逊、罗斯福等,都有强烈的“大国使命感”,都认为美国对世界负有特殊“责任”。1989~1993年担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认为当时美国所担负的“大国使命”和“责任”是 A. 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B. 建立与俄罗斯对抗的两极世界 C. 建立容纳各种力量的多极世界 D. 建立以美、日为主导的新世界 【答案】A 【解析】根据老布什执政时间1989~1993年可知,当时苏联解体,因此当时美国的“大国使命”和“责任”指的是美国建立以其为中心的单机世界,选项A正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远不及美国,因此选项B排除;美国在冷战结束后试图建立的是单极世界,而非多极,排除C;选项D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纲要》 材料二 “票拟权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参与朝政的权力……虽然最后的决策依赖皇帝的批红,但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尤其是出现幼主、庸主和怠政之君的时候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三 英国的内阁制被称为“责任内阁制”,所谓责任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内阁的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从而制定出一种始终一贯的政策。有的政治学家称它为把行政与立法两部门连接起来的一个“纽扣”,又称它为议会推选出来的统治全国的委员会,更严格地说,它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少数党是没有代表在内的,这是它与其他的议会委员会不同的地方。……英国内阁的建立是没有任何正式的成文的法律作为依据的,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明朝内阁制对皇权专制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内阁制和近代英国内阁制的本质区别,并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造成它们具有本质区别的原因。 【答案】(1)影响:内阁制本身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专制起到绝对的制约作用。但是内阁的票拟权使其在制度上获得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左右或影响到皇帝的决策。 (2)特点: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内阁协调行政权与立法权(或协调政府各部门活动);内阁成员由下院多数党成员组成;依惯例逐步形成。 (3)本质区别: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所以明朝内阁制的确立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一个重要体现。 原因:政治上,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而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解析】(1)由“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以分析出内阁制本身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专制起到绝对的制约作用;由“票拟权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遍参与朝政的权力……虽然最后的决策依赖皇帝的批红,但内阁通过拟旨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可以概括出内阁的票拟权使其在制度上获得了参与朝政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左右或影响到皇帝的决策。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以“英国责任内阁制”作为切入点,比较简单。根据材料信息“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主要职权是协调和指导政府各部门的活动”、“是下院多数党的一个委员会”、“依据惯例逐步形成的”等,分析、认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3)明朝内阁制和近代英国内阁制的本质区别从其各自的性质分析,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表现;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从明朝的君主专制政治和自然经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分析即可。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差别。因此在城市中心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城市中心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材料二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要结果;并且无疑义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是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材料三 中国的特点……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在当时行不通? (2)在材料二、三中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新思想?这一理论包含哪三方面内容?试分析三者关系。 【答案】(1)道路: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2)新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关系: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解析】(1)道路:根据材料“因此在城市中心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可知,材料一坚持的道路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2)新思想:根据材料三“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内容:根据材料“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可知,该思想包含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个内容。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根据材料“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干年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为了弥补杜勒斯的无礼之举,在1972年他访问中国走下飞机舷梯时,主动向周恩来伸出手来……作为美国出席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团长,他(杜勒斯)在制定与会方针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孤立和打击中国代表团,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接触,包括不许跟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 ——《杜勒斯拒绝跟周恩来握手:纯属虚构的故事》 材料二 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场面,更令人难忘.57个国家的常驻代表轮番登台致辞欢迎,用了近6个小时.智利常驻代表先是引用……诗句描写昔日中国人民的苦难.接着又全文引用毛主席的诗词赞扬新中国站立起来的自豪之情.匈牙利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副部长察托尔道伊·卡罗伊用中文致欢迎词,令全场为之动容.他说,2758号决议的通过“纠正了一个存在已久的严重的历史性的不公正”,“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伟大中国的前进”.话音一落,会场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恒久的记忆——记中国重返联合国》 材料三 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72年尼克松主动向周恩来伸手的主要因素. (2)材料三中特里尔的这段描述表明了什么? 【答案】(1)主要因素: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2)表明:中美关系缓和改变了国际格局,促进了中日建交,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二主旨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根据材料一“他(杜勒斯)在制定与会方针的时候,特别强调要孤立和打击中国代表团”并结合材料二中国重返联合国可知,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根据材料一时间可知,这一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2)表明:根据材料“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可知,中美关系缓和改变了国际格局。根据材料“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可知,中美关系缓和促进了中日建交,有助于解决台湾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