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双流中学高2017级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 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 1.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黄帝得到各族公认 B.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 民族认同逐渐加深 D. 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民族认同感的逐渐加深,故C正确;黄帝得到各族公认说法绝对,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宗族观念逐渐强化和世袭制度的不断延续,故B和D项错误。 2.分封制是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如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和明朝初年的封国制。分封制存在反映了 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顺应当时统治需要 D. 统治阶级的个人喜好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封制的分封基础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的地方制度,分封制度的不断保留,说明传统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A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权力较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分封制的实行不是顺应当时统治的需要,C错误;分封制的实行也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喜好,D错误。 3.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 内容 刻石名称 “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泰山刻石 “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普施明法,经纬天下” 之罘刻石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碣石刻石 “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絮(洁)诚”“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会稽刻石 据表可知,秦朝 A. 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 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 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 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普施明法,经纬天下”“事各有序”“防隔内外,禁止淫泆”中可以看出,秦朝比较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故B项正确;A项是只符合“之罘刻石”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对齐楚旧地的措施,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神权,故D项排除。 4.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120石 无统计 10匹布 口粮80石,食盐1.8石衣着5匹 留种6石,饲料10石,农具7石 田租4石赋敛11石 祭祀、交往等6石 7200钱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46钱 360钱 总收入:11200钱 总支出:10386钱 A. 自耕农生产技术非常落后 B. 自耕农税收负担极沉重 C. 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D. 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遇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拥有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在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后仅剩814钱,由此可见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故C项正确;图表中没有体现生产技术的发展程度的数据,故A项错误。图表中体现出自耕农家庭收支的支出,但没有体现税收负担极为沉重,故B项错误;图表中的数据都是六十亩土地的中等自耕农家庭的收支情况,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情况,故D项错误。 5.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A. 通过分散相权保障皇权独尊 B. 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完善分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 D. 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可知统治者实行的是分化事权的做法,这一做法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削弱相权问题, A错误;据材料“分割地方事权、以使其相互牵制等信息可知,分权的目的是相互制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C错误;将地方的军、政、财等权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是制度造成的,并不能消除,故D项错误。 6.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统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 A. 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 B. 承认私学教育的合法性 C. 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 D. 封闭世家大族入仕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说到考生来源包括来自于官办学校的,也包括“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知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A项中的“公平性”不能体现;C项中的“恩荫”以及D中的“封闭了”都没有在题干中体现,A、C和D项排除。 7.北宋政府对官民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但到南宋时则普遍出现了“衣冠更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 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 C. 理学盛行促进了社会思想解放 D. 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显示北宋时期官民的着装有严格的规定,南宋时期普遍出现“衣冠更易,不体旧规”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等级观念的变化,体现在服饰变化上,故D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地位十分低下,A错误;民众热衷于追逐奇装异服潮流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错误;理学盛行是压抑人的个性需求,不会促进人的思想解放,C错误。 8.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A. 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B. 对音乐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C. 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D. 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朝进行宫廷雅乐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但复原古乐的改革均收效甚微,因此理学家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雅乐纳入理学范畴,对音乐进行理学化的解释,故选B。材料中关于雅乐改革的主张没有体现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差异,不能表明理学和心学的竞争加剧,故排除A项。雅乐新的思想资源—理学思想主张直接回归儒家原典,是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其传统思想资源并未被摒弃,故排除C项。不论朝廷的雅乐改革,还是理学家关于雅乐的主张,其目的都在于发挥雅乐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故排除D项。 9.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A.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B.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C. 动摇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的心学注重人的主观力量,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心学本质上也是儒学;C 选项错误,心学维护了社会等级观念;D选项错误,心学并未批判君主专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在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十分流行,由上图下文模式逐渐发展为单而大图或双而合式(见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 B. 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 C. 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 D. 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戏曲刻本侧重故事情节再现的插图模式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大众化的阅读需求,故材料说明当时商业出版迎合市场需要,故C正确;插图模式突出图画内容,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故A排除;戏曲刻本的出版也不能说明戏曲艺术发展臻于完善,故B错误;材料没有将市民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比较,不能说明市民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戏曲刻本插图模式与市民阶层大众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此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1.下图为明代中期工商业城镇分布图。这一状况 A. 导致了闭关锁国政策的废除 B. 标志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促成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剧变 D. 推动了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信息显示,“这一状况”主要是指明代中期形成了一些专业化城镇,这些专业化城镇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功能突出,专业分工明确,且存在区域差异,彼此需求必然促进区域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明朝依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剧变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项。 【点睛】明清在江南市镇贸易中已出现市场专业化的趋向。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特别是随着农民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部分手工业专业户脱离农业,出现了手工业专业市镇。 12.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由此可知,戏曲脸谱艺术 A. 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B. 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 C. 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 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脸谱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据此可知,其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故A项正确;标志着京剧艺术成熟是同光十三绝的出现,B错误;材料主旨是观众借助脸谱特征可知人物性格,实现“寓褒贬,别善恶”,并不是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C错误;戏曲脸谱艺术并不能折射出社会伦理秩序,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然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菂。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隋代统治者鉏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俫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材料二: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人逍术的启发下,发明了牛澶接种术,后由船医皮尔逊传入中国,扩大了西医在中国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1890年,李鸿章在《万国药方》序言中提出“倘学者和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从此,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1892年,清末名医唐容川旗帜鲜明地提出“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很快得到中医药界的认同与支持……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原因;简析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 【答案】(1)特点:①历史悠久,理论体系独特完整;②脉诊和针灸免疫方面贡献突出;③医学专著不断出现:④政府的管理和支持:⑤医学思想影响国外。 (2)历史原因:①传教士的作用(西学东渐的影响);②晚清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③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学交流;④洋务运动的开展:⑤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当代价值:①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医中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③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内经》、《难经》等经典医著成书,确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可知历史悠久,理论体系独特完整;依据材料一“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诊脉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菂。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可知脉诊和针灸免疫方面贡献突出;依据材料一“隋代统治者鉏织太医博士巢元方等集俫编撰专门论述病因、病理的巨著《诸病源候论》”可知医学专著不断出现;依据材料一“唐宋金时期,政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行政机构,并多次颁发药典”可知政府的管理和支持;依据材料一“针灸疗法在汉唐时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可知影响国外。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撰著《西国记法》,被认为是西方传入我国的第一部医学书籍”可知是传教士的作用;依据材料二“随着西方文化和科技大量传入中国”的信息可知晚清西方文明的冲击,西方医学文化的传入;依据材料二“清政府派出留学生专门学习西医,并大量翻译西方医学书籍”可知是洋务运动的影响;依据材料二“1949年建国后国家强调中西医并重,倡导中西医结合”可知是政府的支持等。第二小问价值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中医药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中药在医学中地位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思考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 汉代统治者在完成政治大一统后,将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逾越礼法,影响社会秩序的行为,宋代理学家就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欲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 总之,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 示例2:近代社会孔子形象变化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尚不够强大,故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就是欲借传统之力推进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时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就必须丑化孔子。法国的伏尔泰对孔子的赞美,也是为其反对封建教会和王权专制,进而且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服务的。 总之,维新派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做法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而服务的。 【解析】 【详解】阅读材料,依据“正统化”“僵化”“维新化”“丑化”,可拟定一个论题: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发展的需要。阐述:结合所学,可从汉代、宋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和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的地位分析说明,即汉代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思想适应了进一步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代理学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把孔子改造成了维护天理、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目的是借孔子之“维新”形象推进变法。最后进行总结,不同时代孔子形象的变化,反映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取其他信息,提炼出论题也可。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消防安全是永恒话题。宋代城市火灾增多,故对消防制度进行了完善,除沿用唐代消防法规外,还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并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汁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房一所,铺兵五人”。军士训练严格,责任心强,主要任务是“夜间巡警”,消除火灾隐患。军巡铺还在“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一旦发生火灾,这些军士便立即携带灭火器具(如水袋、水囊、卿筒、麻搭等),奔赴失火地点;同时迅速上报,该地军政长官“各领军级扑灭”。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秋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故而“每遇火发扑救,须臾便灭”“不劳百姓”。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 ——摘编自庚晋《中国古代消防史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火灾增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消防制度的特点。 【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居住稠密;“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 (2)特点:注重预防;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防火技术水平高;措施完备;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为主,”可知,建筑材料以木质为主,防火等级不高。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多、“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市民文化活跃等都是增加发生火灾的概率因素。 (2)特点:根据材料“制定了严密防火措施,”可见宋代政府注重预防;根据材料“在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建制为专职消防机构——军巡铺。”可见成立专职防火机构,组织严密;根据材料“在扑救中,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运水灭火。”可见当时防火水平高,措施完备;根据材料“宋代对火灾肇事者的处理比较严厉,并且对失职官员予以治罪。”可见奖惩分明,成效明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