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模块综合演练(二)作业
模块综合演练(二) (时间:90分钟,分值:11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衡阳三模)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是近代英国侵华的重要方式。1858年,英方迫使清政府签署《天津条约》,鸦片从此以“洋药”名义入口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1907年,英国主动向清政府提议逐年减少直至1917年完全禁绝鸦片对华出口。这一变化反映( ) A.工业革命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B.英国政府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性 C.英国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 D.英德矛盾激化使英国放松了对华侵略 解析:选C。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对华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而不再需要通过鸦片贸易来扭转贸易逆差,材料中鸦片贸易的变化反映了英国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故选C项;鸦片贸易是有较丰厚利润的,排除A项;鸦片贸易确实有罪恶性,但这不是英国减少直至禁绝鸦片贸易的根本原因,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贸易方式的变化应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排除B项;1907年后英国减少直至禁绝鸦片贸易,对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是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表现,排除D项。 2.(2019·常州高三期末)某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人口的变化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制了下面的表格。据表格信息,推断导致此时期三省人口锐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1851年、1874年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人口变化表 省份 1851年 1874年 安徽 约3 760万 不足1 460万 江苏 约4 430万 不足2 000万 浙江 约3 000万 不足1 100万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 B.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 C.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 D.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 解析:选A。从表格看出,安徽、江苏、浙江三省的人口在1851-1874年这一时期都大量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和清军在这些省份战争不断,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A项正确。 3.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解析:选C。根据材料“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得出洋货使用情况普遍,说明西方进口货物输入山西,山西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故C项正确。 4.(2019·皖江名校联盟高三大联考)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所办的新式海军学堂仅仅为培养初级海军军官,所学重点基本上为海军技术,较少涉及西方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同时海军学堂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各立门户。这表明( ) A.海军近代化取得明显成效 B.门户之见导致甲午战争失败 C.认识短视阻碍了海军建设 D.清朝政府昏庸不谙近代军事 解析:选C。洋务派虽然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海军技术,创办一些新式海军学堂,但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发展存在很多认识上的缺陷和不足,这严重影响了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C项正确。虽然近代中国海军建设有一些成效,但与材料表述旨意有别,排除A项。“门户之见”虽是导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况且材料中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问题,B项说法脱离了题干材料,故排除B项。材料显示晚清政府创办近代军事学校,这表明清政府对近代军事已有一定知悉,排除D项。 5.(2019·博雅闻道联合质评)下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 ) 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 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 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 解析:选A。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对山东问题提出了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正确;从漫画可知,双方的目的不同,不能体现“矛盾激化”,故B项错误;义和团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反洋教运动,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再次失陷是帝国主义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导致的,故D项错误。 6.(2019·内江一模)梁启超称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 蔡元培认为宋恕要在儒学里边做文艺复兴运动,因此两者变法主张本质是一致的。这表明康宋二人( ) A.通过民主科学,改造中国旧社会 B.照搬西方文化,解放国人思想 C.借助儒家思想,变法走资本主义 D.批判传统礼教,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康有为、宋恕都是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特点是托古改制,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本主义的主张,故选C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而非康宋的主张,排除A项;照搬西方文化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批判传统礼教,推翻清朝统治,与康有为主张的君主立宪相悖,排除D项。 7.(2019·邯郸高三摸底)1907年8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 ) 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 解析:选C。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天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宣传“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具有鲜明的反清立场,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同盟会纲领明显具有强烈民族色彩,不是科学的革命纲领,也不是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故A、D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明报纸宣传的内容,并没有说明报纸的影响力,故B项错误。 8.(2019·北京昌平区二模)下图是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上的漫画《自由》。画中两个懵懂小孩敲响了“自由”的钟,而一个老头却拼命捂住耳朵,害怕听到“自由”的声音。该漫画反映出( ) A.儿童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 B.清政府大力宣扬宪政的思想 C.辛亥革命推动自由观念传播 D.社会上进步与守旧思想并存 解析:选D。通过漫画内容可知,懵懂小孩主张“自由”,而一个老头却不愿意接受“自由”,这说明在清朝末年,社会上的进步思想与守旧思想并存,故选D项;漫画中的懵懂小孩主张“自由”,不能扩大为其成为新思想传播的主体,排除A项;漫画内容与清政府的宪政思想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而题干提及的时间点是1908年,排除C项。 9.(2019·广州调研)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D。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完全相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10.(2019·南充三模)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 ) A.政权更迭带来思想多元 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 解析:选C。根据材料“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20至30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介绍西式服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们传统服饰观念发生变化,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权更替带来思想多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人们的服饰变化,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服饰方面的变化,没有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排除D项。 11.(2019·石家庄二模)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有机社会建设的序幕,紧随其后的应是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进行社会改造,但必须铲除中国的专制制度。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该学者意在说明五四运动( ) A.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B.使革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方式 C.成为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 D.推动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解析:选D。通过题干中“真正的社会改造运动必须从改造自己做起,以对自己言行充分负责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可知,五四运动既要变革社会,也要进行个人改造,故选D项;题干中强调的是五四运动推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而该内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排除A项;题干涉及了社会改造与个人改造,没有涉及革命,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非新旧民主革命之间的桥梁,排除C项。 12.(2019·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高三月考)中共三大决议指出:“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解析:选B。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指出“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说明共产党决定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故B项正确;1927-1937年是土地革命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和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1924年国共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不属于民族战争,排除D项。 13.(2019·惠州调研)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发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专题征文讨论。收到的26篇论文或随笔中,主张走西方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B.知识界要求增强国力的迫切愿望 C.国民党的统治失去民众支持 D.中共根据地的发展影响日益扩大 解析:选B。社会主义成为时代潮流,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倾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法和统制经济的占绝大多数”可知,知识界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统制经济的方法,来加强国家实力,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中国现代化问题,不能反映国民党统治的人心向背,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与中共根据地发展无直接关联,故 D项错误。 14.(2019·永州一模)1934年,有人在描述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变化时指出:苏维埃根据地出现以前,“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昔之认为须有皇帝以统治天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昔不知开会为何事,今则不但知之,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这表明当时( ) A.民主共和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主张 B.中共开始重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C.苏维埃政权有着较为广泛的阶级基础 D.苏区农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较大提升 解析:选D。据材料“1934年”“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共对峙,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根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并非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故A项错误;依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后中共领导工人运动失败,意识到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农民意识的提高,而不是强调苏维埃政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C项错误;据材料“农民不知国家为何物,更不知世界上尚有其他国家……今则知之”“今则认为人民也可以管理国家……且可选举委员,当主席”可知,农民从无知状态到逐步具有民族民主意识,故D项正确。 15.(2019·百校联盟摸底考试)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 2 369 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 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 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 解析:选D。1939年,“民族”“中华民族”出现次数显著增加,而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年到1927年,故A项错误;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在1934年到1936年,故B项错误;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故C项错误;全民族抗战激发了民族凝聚力,使得“民族”“中华民族”出现次数显著增多,故D项正确。 16.(2019·德阳一模)1945年,美国政府采取“扶蒋反共”的政策;1947年5月,美国已“把中国放在了应给予援助之国家的顺序表中相当低的地位”;到1947年下半年,美国决定将日本重建为美国在东亚势力的重要基地。促使美国调整政策的中国因素是( ) A.国民党政权的瓦解 B.新中国的成立 C.民主革命顺利发展 D.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选C。题干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美国逐渐减少对国民党的援助,与此同时,美国扶植日本,结合1947年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被粉碎的史实可知,中国民主革命的顺利发展是促使美国调整政策的重要因素,故选C项;国民党政权的瓦解是在1949年4月23日,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排除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1945年9月2日,排除D项。 17.(2019·南宁高三摸底)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即“四面八方”工作方针。这说明当时(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 B.亟须建立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 C.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走向萎缩 D.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解析:选A。据材料“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可知,资源可在市场上流通,故A项正确;据材料“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可知,不是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城乡互助、内外交流”说明在此时是鼓励市场经济发展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故D项错误。 18.(2019·武汉调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表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完善 解析:选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表”体现了法制的演变过程,故选D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是基于1954年宪法的规定,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变化表”无法体现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 19.(2019·宝鸡二模)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分科学生数比例表(%) 年份 工科 农科 医学 师范 文科 理科 政法 财经 体育 艺术 人数 1949 18.7 20.9 18.4 5.8 9.8 22.6 - 3.8 - - 2 272 1956 53.5 10.6 7.2 15.3 5.0 5.1 1.1 1.2 0.4 0.6 22 322 上表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发展( ) A.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B.符合了工业化初步建立的具体国情 C.响应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客观上造成文科人数的腰斩式下降 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1956年工科、师范的比重明显上升,文科比重明显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旨在为“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故选A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初步建立工业化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重理轻文而非德智体的均衡关系,排除C项;文科学生比重下降不代表文科人数下降,排除D项。 20.(2019·保定二模)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 ) 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 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 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 解析:选B。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农业合作化不是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农轻重比例,排除C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排除D项。 21.1953年,国家计委统一管理、直接下达指标的产品是115种,到1956年增加到380种,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这是我国当时( ) A.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B.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C.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D.政治体制转变的需要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结构调整始于1960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计委统一管理、直接下达指标的产品是115种,到1956年增加到380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适应了1953—1956年“一化三改”的需要,故C项正确;“一化三改”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故D项错误。 2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 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摧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 A.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D.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劣势 解析:选A。从美国长期敌视新中国,到材料中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说明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故选A项;中美关系改善之后,两国国家利益也不会趋于一致,只是求同存异,排除B项;材料中“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还不是美国正式改变对华政策,排除C项;材料中美苏中三方关系中,重在中美关系,未涉及美国处于劣势,排除D项。 23.下图是1978—1998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图(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关于图中曲线变化的主要背景,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80年代初期下降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关 B.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高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 C.1990年波动是因为“南方谈话”影响 D.1994年后下降是因为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 解析:选A。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城市的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故选A项;20世纪80年代后期增高与城市在1984年开始全面改革有关,排除B项;“南方谈话”是在1992年,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是在1997年召开的,排除D项。 24.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些规定(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政治建设在徘徊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工作的拨乱反正 D.成为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B。根据材料“197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要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可知,这一时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但并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故B项正确。 25.(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 A.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作准备 C.通过完善法律文件引领和保障对外开放 D.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解析:选C。材料“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表明我国通过立法,保障外商在华投资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对外开放,故选C项;“走出去”的战略,早在2000年就已经提出,排除A项;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27题25分,第28题12分,共62分) 26.(2019·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续关系为主线、以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 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 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和意义。(9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和所学知识归纳。(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等信息归纳;第二小问简要评价,根据材料二“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可以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三“1941年5月1日”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根据材料三“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可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等。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三“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可得出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根据材料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可得出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等。 答案:(1)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确立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设置机构、派遣官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2)变化:治边思想由“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治边方针由“因俗而治”到促进边疆的内地化;治边措施由政治为主到多方面综合治理。评价: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清朝以来的边疆政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这种民族平等难以实现。 (3)背景:抗击日本侵略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中共对民族民主问题的重视。(任意两个要点即可)意义:有利于团结各民族人民积极抗战;为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27.(2019·绵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 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 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中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西方重商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1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认识。(3分) 解析:(1)据材料一“经济民族主义”“应扩大贸易顺差”“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材料二“商战”“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其厚输而无怨也”“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等可知,两者在本质、措施、中心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2)依据材料一“国家……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国家会日益殷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近代世界史知识,可整理出其对西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材料二“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收回利权运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即可获得其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3)需要从材料立意出发,如本题中谈经济民族主义产生、实质和如何选择等即可。 答案:(1)相同之处: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2)对西方:推动了西方列强的对外贸易和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刺激列强间的殖民争夺;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转型。对中国: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3)中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想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都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各国的共同繁荣和稳定。 28.(2019·上饶重点中学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面貌。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少平高考落榜后,回乡生产。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的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1979年春,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12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该准确全面) 解析:据材料中情节“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得出历史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证。据材料中情节“少平高考落榜”得出历史现象:1977年恢复高考,给无数人提供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遇。概述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论证。 答案:示例一 情节:孙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后建立砖窑厂。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概述和评价: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后全国普遍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 情节:孙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给无数人提供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遇。 概述和评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被废止。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亲自抓教育,他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为改革开放培养大批专业人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