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人民版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新高考一轮人民版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初步 形成 ‎1949年 新中国 成立 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起来建国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既要警惕右,更要防止“左”‎ 构建 完成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严重 破坏 ‎“文化大 革命”‎ 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恶性发展 发展 完善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 会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二、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 阶段 特点 国际形势 成就 ‎20世纪 ‎50年代 ‎“一边倒”‎ ‎(1)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 ‎(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3)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 ‎20世纪 ‎70年代 ‎“一条线”‎ ‎“一大片”‎ ‎(1)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2)苏联陈兵中苏边境,中苏两国关系恶化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同西方许多国家建交 改革开 放以后 不结盟政策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两极格局逐步瓦解 ‎(3)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壮大 ‎(1)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2)加入世贸组织 ‎(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4)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三、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的异同 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 区 别 经济 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 行使 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 权力 主体 的机关,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 议员由竞选产生,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 权力 机关 原则 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是立法机关,有权组织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 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立法、行政、司法相互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相似点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石 内涵阐释 史料实证是新课程标准阐述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所谓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事实的态度与方法,任何历史事物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以可靠的史料为依据。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因而解读和运用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也是中学生学习历史和应对高考的必备能力之一。一般主要从史料鉴别、解读和运用史料获取历史结论两个方面进行备考。‎ ‎(一)史料鉴别 ‎1.史料的分类:通常所说的史料,就是指那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详细地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各种物件)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史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也称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的资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及诠释,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 ‎(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来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 ‎2.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坚持公正、客观的史学观点;搜查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  (二)研读史料的步骤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直接或间接材料,学习历史必须从史料实证角度,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获取结论的能力,一般史料研读步骤如下:‎ ‎1.捕捉时空要素 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元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纪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某国、某城市等。抓住这些要素,可以帮助考生对材料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2.抓关键词、关键句 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陈、解释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句子。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句,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正确解答题目。关键词、句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历史事件名称(如辛亥革命);历史人物(如康有为);特有历史名词(如租界);等。关键词、句或是上述历史要素本身,或是对这些要素的解释。‎ ‎3.“论从史出”的方法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根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 较为常见。破解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即“如果有A(史料),则必然有B(结论)”,同时对史料的解读非常关键,通过研读史料,最终论证或形成历史结论。‎ 典题例证 (2018课标Ⅰ)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  答案 A 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从材料可知,1945—1975年,联合国中来自亚洲、非洲的成员国增加,二战结束后,亚、非许多国家赢得独立,它们纷纷加入联合国,这些新独立的国家都属于第三世界,故选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B项结论;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贸易,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区域化,排除D项。‎ ‎  [素养分析]本题提供的史料为图片数据型史料,它要求考生从图片中搜寻有效的历史信息,然后对这些历史信息加以整理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即来自亚洲、非洲地区的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多,且增加的幅度非常大。这就可以直接证明第三世界国家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  方法点拨 1.注意储备史料研究的基本知识。明确历史资料的分类;确定研究类型;运用史料分类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鉴别、判断。‎ ‎2.学会史料真伪的甄别: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运用史料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一般有:(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3.注意展开史料问题探究性学习。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历史;等。强调学生解读辨析史料和对历史现象的实证与判断能力。‎ 素养引领·情境命题 ‎1.(2020山东等级考试模拟)下列不同年代新中国建交国家数目统计示意图中,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建交状况的是(  )‎ ‎1.答案 B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与亚非国家建交数量较多,此时美洲只有古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据此分析,只有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幅示意图均与这一时期的建交形势不符,故均可排除。‎ ‎2.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和港商投资额比重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35.4%‎ ‎36.6%‎ ‎35.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据表格可知(  )‎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2.答案 B 香港回归是1997年,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和港商投资额比重呈增长趋势,说明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1992年时香港尚未回归,“一国两制”还没有真正实施,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不是香港经济繁荣的原因,故D项错误。‎ ‎3.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官兵。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 ‎                     ‎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 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 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3.答案 D 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体现了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平反大量冤假错案,调整社会关系。到1982年底,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有300多万名干部、群众得到平反,数以千万计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也由此得到解脱。材料表明(  )‎ ‎                     ‎ A.党的实事求是的传统得到贯彻 B.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C.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国家长治久安的局面已经形成 ‎1.答案 A 材料中党和政府对“文革”及其以前的错误问题进行纠正,这说明党和政府敢于面对过去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选A项。纠正冤假错案只是针对部分人群,无法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保障,也未体现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排除B、C两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家形成了长治久安的局面,排除D项。‎ ‎2.周恩来说:“五大国外长和其他有关外长们坐在一起来审查和解决最迫切的亚洲问题,这还是第一次。我们的任务是复杂的。但是举行这个会议本身,就意味着经过和平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可能性的增长。”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  )‎ A.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联系 ‎2.答案 A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由材料中“五大国外长”的信息可知这是日内瓦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促使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故选A项。B、C两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D项指的是万隆会议,都可排除。‎ ‎3.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 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3.答案 C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国家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故C项正确。‎ ‎4.(2019广西桂林一模)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4.答案 B 材料反映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也日益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排除A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排除C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并非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D项错误。‎ ‎5.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的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5.答案 A 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学创作,故B项错误;“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涉及人民教育问题,故D项错误。‎ ‎6.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20世纪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这种转变(  )‎ 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 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 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 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 ‎6.答案 D 生产大队并不是农村党支部,故A项错误;最低一级的人大代表是镇一级的,村级不设人大,因此没有人大代表,故B项错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公社都已经解散,故C项错误;这种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基层干部的做法,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它必然有利于人民当家做主意识和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故D项正确。‎ ‎7.(2019贵州镇远县高三模拟)据报道: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 A.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与共产党和民族根本利益一致 D.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7.答案 A 1974年国民党海军对东海舰队驰援南海开绿灯,以及2008年国民党当局促成两岸直接“三通”,说明了国共双方有共识,就是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并不能说明B、C、D三项内容,A项符合题意。‎ ‎8.在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  )‎ 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8.答案 A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项正确;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九二共识”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C项错误;平等协商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方法,不是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故D项错误。‎ ‎9.(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1955年,中国政府和印尼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让他们在两国国籍中选择一个。条约签订后,中国政府还主动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这一举措(  )‎ A.导致了同印尼关系的恶化 B.反映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增强了华侨对祖国的认同 D.旨在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9.答案 D 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以及劝说部分华侨放弃中国国籍,是为了让东南亚国家改变对中国的认识,发展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以改善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故选D项。‎ ‎10.1960年,美国中情局发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变化前景的预测报告中提到:“双方都会继续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互利中寻找到凝聚力量。对中国来说情况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依然依赖于苏联……”就这一时期而言,该报告(  )‎ A.低估了“一边倒”方针的作用   B.误判了中苏关系的走向 C.加速了越南战争的结束   D.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10.答案 B 材料中美国中情局对中苏关系变化的前景预测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某些方面会继续依赖苏联,中苏友好合作,但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故B项正确。‎ ‎11.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他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再次会见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这表明(  )‎ A.中国释放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有赖美国支持 C.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中国 D.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 ‎11.答案 A 据材料中“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可知中国表达了改善同美国关系的愿望,故A项正确;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关键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亚非拉国家的支持,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处理中美关系的关键在美国是否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灵活态度”,故D项错误。‎ ‎12.(2019四川蓉城名校联盟月考)‎ 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 重大外交事件 ‎1980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世界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 ‎1988年 加入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新时期中国(  )‎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积极参与多种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活动 D.坚持实施结伴不结盟政策 ‎12.答案 A 表格内容反映了1980年以后中国围绕联合国展开的外交行动,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A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3.(2019山东枣庄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 材料二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 材料三 制定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是毛泽东确定“五四宪法”的重要使命。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及其步骤都做了规定。宪法在制定的时候就被确定为过渡性宪法,被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它成为中国宪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界碑,成为现行宪法的母本。‎ ‎——据蔡定剑主编《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五四宪法”的历史意义。(4分)‎ ‎13.答案 (1)特点: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 作用: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 ‎(2)进步性: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健全法制,维护公理。‎ 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的传入。‎ ‎(3)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推动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14.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 联合宣言》‎ 材料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4分)‎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6分)‎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5分)‎ ‎14.答案 (1)借鉴革命历史经验;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影响;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2)关联性:中日甲午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 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思想:“求同存异”。‎ 影响: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4)方针:“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 ‎(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