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百强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领军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 “领军考试”高二历史 2020.10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书》载,“王道衰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战国诸子)各引一端, 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由此可见,诸子百家的兴起主要是 A.奴隶制度走向瓦解的表现 B.“士”阶层的活跃造成的 C.政治社会变革的直接结果 D.顺应铁器牛耕出现的需要 2.孟子对梁惠王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要想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良好社会秩序,必须 A.实行仁政,克已复礼 B.民贵君轻,仁义王道 C.重义轻利,以德治国 D.发展教育,戒除性恶 3.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义”,再到荀子的“礼”。战国末年秦朝初年的韩非子和李斯在老师苟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成了法家集大成者。这说明春秋战国诸子的思想主张 A.越来越重视现实的功用以及可操作性 B.不但源远流长而且蓄积深厚 C.都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认可和试用 D.因互相诘难而成就百家争鸣 4.战国后期,儒道墨法等百家之学在激烈争鸣、辩驳中“舍短取长,以通万方之略”,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 A.各学派自身的理论建设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B.学派的分化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 C.各家代表决定进行学说争论实现百家争鸣 D.学术思想的发展出现了交融的态势 5.为了矫正当时盛行的“以身殉利”“以身殉家”“以身殉天下”等追名逐利的不良倾向,战国思想家庄子提出的人生价值目标是 A.回归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B.宁静自然、精神自由 C.积极入世成为社会的贤人 D.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6.孔予强调“礼乐征伐伐自天子出”,荀子热情讴歌和向往“四海之内若一家”:墨家提倡“尚同”,“天字唯能一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法家鼓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些主张的宣扬和倡导 A.加剧了诸子思想的对立和斗争 B.引发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动 C.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D.有利于“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 7.黄老之学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这种思想主张 A.是战国时期系统的法治理论 B.顺应了秦汉王朝建立“大一统”的需要 C.是西汉初期的主流意识形态 D.随着西汉经济实力的恢复而逐渐形成 8.班固在《汉书·五行志》中说,“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这表明汉代 A.儒学吸收了先秦的思想学说 B.董仲舒是古代儒学的创始人 C.儒学仍然是原来孔子的儒学 D.儒学已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9.下图是始建于北魏后期的大同悬空寺,其最高处同时供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的三教 殿。这表明北朝 A.儒释道三教互相融合 B.道教受到了儒学的影响 C.儒释道三教融为一体 D.三教合归儒现象的出现 10.白居易《贺雨》诗中说,“(唐元和三年)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遂下罪己诏…… 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一.诏下才七日……昼夜三日雨。”材料体现的天人观念有利于 A.巩固中央集权 B.教导百姓勤奋 C.打击地方割据 D.限制君权滥用 II.三国以来,佛教、道教和儒学冲突不断。但是,唐太宗不但进一步神化孔子,而且崇道奖 佛。这体现了唐朝 A.复兴儒学的举措 B.三教并行的政策 C.重视道教和佛教 D.信仰自由的理念 12.明代的张三丰指出,认识只有正邪之分,没有三教之异,“(释迦)牟尼、孔(子)、老 (子)皆名曰道”。劝善渡化,其功一致,“修己利人,其趋一也”。其用意是 A.说明儒学吸收佛教的精神 B.表明三教之中儒为尊 C.说明佛教吸收儒学的思想 D.倡导三教合一的学说 13.下图是伊川二程(程颢程颐)文化园的雕塑。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们 A.主张“知行合~”并明道德之善 B.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 c.编纂《四书章句集注》弘扬儒学 D.肯定儒学挑战道教的正统地位 14.和汉唐相比,南宋亡国时。臣子慕义,相率蹈节,矢不奴异族者”众。门人故吏“与崖山倾覆死忠死节之仁人志士”“几无可胜计”。造成宋术忠义死节之士多的主要原因是 A.元军的屠杀政策 B.儒学思想宗教化 C.宋代理学的熏染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5.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 《礼记》中“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意义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议题。南宋朱熹的解释是 A.研究事物以获得知识并明道德之善 B.探究万物使心正身修家国治天下平 C.探究万物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D.穷究事物道理使知性不受外物牵役 16. 《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的一部分,后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成 为历代儒家学子研学的“四书”。这种“四书”之名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17.佛教提倡“不思善不思恶”“本性清净”。王阳明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材料表明,心学具备的特征是 A.存于心中的天理 B.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 C.儒佛思想的融合 D.去掉私欲以成就佛性 18.明朝皇帝、清初历任帝王、领导反清斗争的黄宗羲和顾炎武都反对李贽,但李贽的书仍 在民间流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李贽的书籍 A.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B.肯定私欲否定天理体现出强烈的离经叛道 C-为救亡图存而讲求写真和求实 D.强调工商皆本顺应了明末清初的时代要求 19.宋明理学家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相比’尽管都强调无私无畏、 光明磊落等精神,但仍然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后者在社会政治主张上明确 A.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 B.肯定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c.主张抑制工商业经济 D.关注民生并致力于社会变革 20.智者学派只强调人的相对感觉,忽视道德造成了雅典的危机。为强调普遍的知识,贬低 感觉,以理性去探讨道德价值并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D.人应独立思考 21.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城邦的法律是一种..生活的模式”,而不是一种法律的结构。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A.亚里士多德承认理性和感觉是认识的起源 B.希腊人强调公民必须执行法律赋予的权利 C.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的共同生活是一种义务 D.亚里士多德完全继承了柏拉图的社会主张 22.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当时意大利的货币交易条件简陋,只 有一条长凳。下图(当时意大利画家的一幅壁画)中间是两个正在工作的银行家。这幅 作品的内容反映了意大利 A.文艺复兴的不断发展 B.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23. 15世纪意大利地区颁布了83部禁奢法令。大部分禁奢法令提出“为了上帝的荣光”,有些禁奢令则宣称城市中的奢侈之风已经激怒了仁慈的上帝。这些禁奢立法的目的在于 A.复兴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 B.挽救由奢侈导致的道德堕落和信仰危机 C.抨击天主教会的禁欲思想 D。宣传资产阶级人人平等并发展人的个性 24.马丁·路德明确肯定教皇的赦罪权;认为告解圣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 德才能有助于赦罪。这些观点使得 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 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 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 D.欧洲形成了众多的民族国家 25.王阳明指出“致知必在于格物,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马丁·路德认为,《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这两种主张都 A.提倡理性思维 B.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C.否定教皇权威 D.强涧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 7分) 材料一 孔予赞《易》自(伏)羲、轩(辕)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 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 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 . ——摘鳊自【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 材料二 汉代是在推翻秦代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秦代是一个相当残暴混乱的朝代。汉代要想在 这样一个满目疮痰、混乱不堪的基础上实现王道是相当困难的。在董仲舒看来,汉代如果想 得到好的治理,必须改制、更化。所谓改制、更化,就是改变秦制,实现汉制。他以“《春 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遒,勿使并进一。 他的上书《天人三策》得到了汉武帝的欣赏、采用。 ——摘编自任蜜林《董仲舒在两汉经学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的社会背景。 (6分)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孔子相比,董仲舒对儒学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发 展?(4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 材料一 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举办太学,正式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又增《论语》为六 经,再增《孝经》为七经。汉武帝又采纳当时宰相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弟子员,以通 经多少任官为吏。汉武帝以后的诸位皇帝都十分重视学校的建设,使中央太学成为仁义教化 的中心。地方郡国也普遍设学,到汉平帝时正式建立地方学校系统,郡国一级称学,县、道、 邑一级称校,各置经师一人:乡一级称庠,聚一级称序,各置《孝经>师一人。由于朝廷对 经学教育的热衷,仅靠官学就难以满足众多求学者的受业要求,于是各级政府大力提倡私人 办学。西汉后期,执教私学的经学大师已遍及各地。如韦贤“笃志于学,兼通《礼》、《尚 书》,以《诗》教授”: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 ——摘编自傅娥《汉代学校的教化功能》 材料二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既有官办,也有私人设立。随着历史的推进, 书院在宋代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建设书院。书院以教书育人、科举应试为 目标:课程往往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外,还有历史典籍。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 型知识。 一摘编自陈祥《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等 (l)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学校教育发展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书院课程设置不同于汉代学校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 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11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 李贽反对理学的男尊女卑思想,提出了“大道不分男女”的命题,主张男女平等,肯定 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主张女子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权。他不顾世俗的偏见,招收 女弟子,李贽还主张婚姻自由,并且从人性出发,提倡寡妇改嫁。……与李贽同时代的唐甄 则提出父母、儿女、夫妻的平等地位和作用,并特别同情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对现实生活 中虐待妇女等诸多不公现象予以批评。 ——摘编自杨菁《试论唐甄的男女平等思想》 材料二 薄伽丘(1313~1375年)出身于佛罗伦萨的商人家庭。他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无情地揭露教士和贵族们的荒淫伪善,抨击封建道德,斥责封建特权,主张人类平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发展,称道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机智勇敢。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李贽和唐甄在男女平等思想方面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薄伽丘《十日谈》体现出来的进步思想。 (3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薄伽丘和唐甄为代表的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效果差异 的根源。 (5分)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全国百强名校 “领军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与详解 1.【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王道衰落、社会转型,不同君主的好恶不同引发诸子“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换句话说,诸子百家的兴起是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直接结果,是“士”阶层应付挑战的结果,故排除 B,答案选 C 项。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奴隶制走向瓦解是春秋时期的情况,A、D 项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题目材料内容,排除。 2.【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孟子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仁政”“民贵君轻”“发展教育”“重义轻利”“以德治国”都属于孟子的思想,故 C 项正确。“克已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力图恢复西周奴隶制的主张,排除 A项;“仁义”“王道”“性恶”都是战国时期荀子的主张,排除 B、D 项。 3.【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孔子、孟子、荀子再到韩非子和李斯的思想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材料中的“仁”“义”“礼”“法”都是治国思想。春秋晚期孔子的“仁”到战国孟子的“义”,再到荀子的“礼”,体现了这些思想家为适应诸侯争霸、社会转型等变化不断改进儒学主张,以适用统治者治国的需要。孔子强调待人宽厚、“爱人”即可,后世的孟子等人则从“性本善”出发主张用仁政感化世人。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人性是靠不住的。于是乎,荀子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提出礼法并用,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到了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和李斯则强调实用的法治。诸子的思想主张越来越重视现实的功用以及可操作性,故答案选A 项。 4.【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儒道墨法等百家之学的争鸣,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战国后期,各家学说的优点通过激烈的争鸣得以显现,缺点也得到充分暴露。于是,诸子在列国通过兼并战争逐渐走向统一的趋势的大气候下,一方面激烈争鸣,另一方面又在争鸣辩驳中互相影响、吸取、渗透、贯通,在很多问题上逐步形成了共识,学术思想的发展逐渐呈现出交融的态势。故答案选 D 项。A、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 项虽然符合史实,但只反映了部分题目材料的内涵,排除。 5.【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庄子的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战国时期的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为了反对“以身殉家”等追名逐利的不良倾向,他以自然主义的生活态度,以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返朴归真、宁静自然为人生的价值目标,反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故排除D 项,答案选 B 项。小国寡民是道家的政治目标,不是人生价值目标,排除 A 项;C 项是儒法等派别的观点,应予排除。 6.【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春秋战国诸子的“大一统”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材料中孔子、荀子、墨家、法家的主张,共同点是君主统治、天下一统,体现了先秦时期我国初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倾向,故 D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共同点,不是春秋战国各派的争执内容,A项错误;这种思想文化的倾向性,是当时政治经济大变革引发的,社会大变革是原因,诸子思想是结果,B项错误;孔子维护的是奴隶制统治,C 项错误。 7.【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黄老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材料揭示了黄老之学对社会问题的处理办法是“虚静谨听”,并“ 以法断之”“以法为符”,要求君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这体现了战国时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排除 A、D 项,答案选 C 项;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集权思想顺应了秦汉建立“大一统”政权的需要,排除 B 项。 8.【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材料表明在董仲舒的儒学(春秋公羊学)中,开始用阴阳家的阴阳学说解读社会现象,并使之成为汉代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春秋公羊学、阴阳学说分别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儒学和阴阳学说,故 C 项错误,A 项正确。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B 项错误;儒学成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汉朝以后的事,D 项错误。 9.【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的相互融合,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北朝大同的悬空寺主体是佛教寺院,并非道观或儒学堂,故直接排除 B、D 项;儒释道三教同处于一个大殿之中,体现了三教互相吸纳渗透、互相影响,体现了互相融合的特点,并非融为一体,故排除 C项,答案选A 项。 10.【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材料“不雨旱爞爞……遂下罪己诏……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说明唐朝旱灾发生后,皇帝在“罪已”的基础上,“忧勤不遑宁,夙夜心忡忡”——灾异现象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行为。故 D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地方行政管理的情况,排除 A、C 项;天人感应是教育人们应该注意反省自己,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属于道德教化,并非勤奋做事,排除 B 项。 11.【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材料“唐太宗不但进一步神化孔子,而且崇道奖佛”体现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 B 项正确。唐朝中期才出现复兴儒学的现象,而唐太宗是唐朝初年的人,A 项错误;C 项虽然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三教合一,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张三丰是道教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题目材料“认识只有正邪之分,没有三教之异”“‘(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皆名曰道’,劝善渡化,其功一致”意在倡导三教融合和追求的一致性,体现了道教思想的开放性,故排除 A、B、C 项,答案选 D 项。 13.【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二程对理学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 B 项正确。A 项是心学家王阳明的主张,排除;C 项是理学家朱熹吸收二程观点发展理学的成就,排除;三国以来,道教和佛教挑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儒学挑战佛道两家的地位,排除 D 项。 14.【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题目材料说明和汉唐相比,宋末忠义死节之士特别多。造成这一变化的症结是宋代与汉唐的社会理念不同,汉代儒学渐成正统,强调忠义但并非死节,宋代理学强调“ 忠君”“气节”并且对民众影响深远,故答案选 C 项。元军的屠杀政策只是宋末人们求死的原因之一,且非决定性的因素,A 项错误。BD 两项与死于忠义无直接关系,排除之。 15.【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朱熹关于格物致知阐释,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概念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南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以明道德之善,故A 项正确。B 项是《礼记》对汉代以前对格物致知的初步解释,排除C、D 两项是洛阳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认识,南宋朱熹的解读进一步明确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故应予排除。 16.【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四书五经,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概念的能力。 【解题思路】中国古代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之名始于宋朝。故答案选 D 项。 17.【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王阳明的心学,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特征的能力。 【解题思路】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的,“不思善不思恶”“本性清净”是佛教对信众的要求。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体现其吸收佛教思想对儒学的发展,故 C 项正确。良知是存在于内心的天理,是人固有之善,并非心学和理学具有一致的特点,也不是心学的源头,排除 A、B 项;心学追求的目标是挽救封建统治,并非人的佛性,D 项错误。 18.【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李贽的异端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黄宗羲和顾炎武等人都反对君主专制且主张发展工商业,说明反对君主专制且强调工商皆本不是黄宗羲和顾炎武都反对李贽的原因,排除 A、D项;李贽肯定私欲否定天理体现出强烈的离经叛道,因此遭到统治者的反对,黄宗羲、顾炎武强调理欲并重,反对李贽过于强调私欲,这一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民众反对理学对人性的过分压抑。故选 B。李贽拟定书籍并非救亡图存,C 项错误。 19.【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进步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黄宗羲等都反对君主专制,且没有民主革命的意识,故排除 A、B 项;明代理学家强化抑制工商业发展,但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则主张“工商皆本”,排除 C 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针对当时八股取士造成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情况,他们提出经世致用,关注现实的国计民生问题,致力于社会变革,故 D 项正确。 20.【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人文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材料在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觉忽视道德造成雅典危机的前提下,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并贬低感觉,用理性化知识明确道德追求的目标。这体现了知识可使人具备美德,美德即知识,故 B 项正确;人凭借感觉判断一切事物是智者学派的观点,A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项是苏格拉底弟子柏拉图提出的思想主张,应予排除。 21.【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是因果关系选择题,旨在借助亚里士多德的社会认识,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希腊人强调作为一位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是公民应该参与城邦的共同生活:投票、选举、辩论、担任公职、与侵略者作战等。这并非都是法律赋予的每一个公民权利,而是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故排除 B,答案选 C 项。A、D 项与题目材料无直接关联,应予排除。 22.【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经济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图画材料反映了近代银行业出现时期的情景,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表现,故答案选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指雇佣关系,材料并未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 C 项。题目中图画内容自身不能揭示人文主义的发展,A 项错误;图画已经彰显了一定的人文气息,并非呆板的宗教气息,排除 D 项。 23.【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禁奢法令,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思路】文艺复兴是披着古代希腊、罗马的外衣,宣扬资产阶级思想,A 项错误;材料中的禁奢法令体现了精神层面上,政府顺应社会发展挽救人们由奢侈导致的道德堕落和信仰危机,故B 项正确。材料并非天主教禁欲思想,C 项错误;禁奢令是由当时的意大利不同政权发出的,并非宣传资本主义人人平等,D 项错误。 24.【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宗教改革使西方天主教又分裂出新教,但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仍拥有众多的信徒,A 项错误;新教只是减少了繁琐的宗教仪式,不是取消宗教仪式,B 项错误;材料承认教皇的作用,提出因信称义的思想,使教徒通过信仰圣经获得救赎,故 C 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民族国家的变化,D 项错误。 25.【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王阳明心学与马丁•路德新教的比较,意在考查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王阳明心学与马丁•路德新教都强调了人的思考的重要性,提倡理性思维,故 A 项正确;明代资本主义并没有发展起来,B 项错误;中国的心学并无教皇一说,C 项错误。两种思想体系都有利于缓解阶级和社会矛盾,但并非加强中央集权,D 项错误。 26.【参考答案】(17 分) (1)贡献:整理《易》《书》《诗》《春秋》;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中国文化的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综合(或:集三皇五帝以来中国文化之大成)。(每点 2 分,共 4 分) 影响:成为儒学经典著作;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每点 1 分,共 3 分) (2)汉初,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经过汉初几十年发展,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繁荣;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每点 2 分,共 6 分) (3)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4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孔子及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解题思路】(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赞《易》自(伏)羲、轩(辕)而下,序《书》……”直接概括出孔子整理《诗》《易》等,并对夏商周的文化进行全面整理和综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为儒学经典、促进春秋时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对后世影响深远。 (2)根据材料二“汉代要想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混乱不堪的基础上实现王道是相当困难的”可知当时思想混乱。结合所学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进行补充、说明。 (3)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说明其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再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内容。 27.【参考答案】(17 分) (1)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县学,并且私学兴盛;以“五经”为教科书,并补充《论语》《孝经》;置五经博 士、经师等;汉武帝以后中央太学成为全国仁义教化的中心。(每点 2 分,共 6 分) (2)不同: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和实用性知识。(3 分) 原因:宋代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理学兴起;印刷技术的发展;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每点 2 分,任答四点即可得 8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汉代和宋代的学校的教育,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解题思路】(1)根据材料“在京城举办太学,正式设置五经博士,以后又增《论语》为六经,再增《 孝经》为七经”“汉平帝时正式建立地方学校系统”“中央太学成为仁义教化的中心”等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历史典籍。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说明内容灵活、儒学为主、课程设置相对自由的情况。 第二小问原因,先提取材料“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建设书院”,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经济发展、科举制发展和重文轻武的国策、理学兴起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进行分析,补充。 28.【参考答案】(16 分) (1)共同点:反对理学的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承认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每点1 分,共3 分) 不同点:李贽所提倡的平等思想超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在教育和婚姻方面提倡男女平等;(3 分)唐甄的平等思想集中体现在家庭伦理的关系上,并特别同情弱者。(2 分) (2)进步思想: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斥责封建特权,主张人类平等;提倡个性发展。(每点 1分,共3 分) (3)根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极其微弱,小农经济根深蒂固;(3 分)西方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成长迅速。(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及文艺复兴,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比较、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思路】(1)先根据材料“反对理学的男尊女卑思想”“父母、儿女、夫妻的平等地位”“肯定妇女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李贽和唐甄在男女平等思想方面的共同点,再从李贽“大道不分男女”“主张女子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受教育权”,唐甄“父母、儿女、夫妻的平等地位和作用,并特别同情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方面说明其不同之处即可。 (2)问直接根据材料“揭露教士和贵族们的荒淫伪善,抨击封建道德,斥责封建特权,主张人类平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发展”进行概括、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和唐甄属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学思想家,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杰出的小说家。联系相应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等分析其根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