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 命题人:白喜超 审题人:汪雪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题,45分) 1. 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 2.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A. 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以达到仁 B. 以礼为工具恢复周王室的统治 C. 重建周礼的权威以纠正时弊 D. 利用礼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答案】C 【解析】孔子针对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根本意图”的要求,排除;孔子是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而不只是为恢复周王室的统治,排除B项;孔子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 点睛: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也是奴隶主阶级 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是为了维护等级秩序和加强统治,形成理想的社会秩序。 3. 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B 4.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 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答案】D 【解析】汉初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A错误;黄老之学、儒家思想是治国方略的不同,依据国情采取不同的治国方略,不能说明哪个方略更好,B错误,D正确;D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 统治阶级无论采取哪种思想治国,只是治国方略的不同,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 5.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A. 强化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 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 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答案】B 【解析】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神学政治上而在伦理道德上,理学的“反动”就是指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不属于“反动”而属于对汉唐儒学的继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是汉代董仲舒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属于对汉唐儒学的继承而非反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分清哪些选项属于理学的“继承”哪些属于理学的“反动”。 6. 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 理先气后 C.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7. 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这说明唐太宗注重 A.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 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统治思想,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隋唐初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到后来统治者规定“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可见是指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表现,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政权的统治,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8. 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针对朱熹等人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提出了“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这反映出 A. 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 B. 叶适否定了“道义”之学 C. 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 D. 理学已经不适应社会现实 【答案】A 【解析】功利学派是南宋的一哲学流派,代表人物有陈亮、叶适,主张“道在事物中”“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等哲学观点,其实质是注重“事功”,注重物质利益问题,反对理学的空谈义理,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功利”,并不否定了“道义”之学,排除B;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9. 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A. 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 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 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 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主张三纲五常,能够约束道德人心,故A项错误;清代儒学不是简单的回归孔孟本源,而是继承与发展,故B项错误;清代理学仍然处于传统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代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在危机中努力重建,故D项正确。故选D。 10. 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晚清“体用之争” A. 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 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而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二者的争论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体用之争”没有割裂传统的中国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是维护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晚清时期还未达到“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排除D项。 11.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启超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 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 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 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 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中不仅看到了专制政治的影响,还看到了人的因素,故 A 项排除;“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的表述有误,阻碍中国民主化发展的因素是中国的专制政治,故 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故 C 项排除;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故 D 项正确。 12.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 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 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C. 夸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D. 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说明内因对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影响很大,从而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3. 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此寓意 A.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 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 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 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东西半球两手紧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可知《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排除A;《新青年》不是中共的机关刊物,排除B;国共两党合作是1924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首先理解图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意思,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是指暗示中国与苏俄团结,号召先进中国人“以俄为师”。 14.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 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 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 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 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愚弄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ABD项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技术发展的原因 15. 学术界公认中国山水画所蕴含的独特境界在宋代的山水画中体现的最为纯粹、充分,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正是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根本所在。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可知,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16. 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 A. 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 B.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C. 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 D. 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题干材料问的是2000年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原因.D项是这种现象的表现,而非原因,故排除;ABC都是2000年以后办学方式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出现的原因,但是B项是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复兴。 17. 毛泽东在某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报告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关系),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下列党和国家的方针,不是在此背景下确定的是 A.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 C. “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D.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A 【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1949年提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提出,故A符合题意,正确;“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是毛泽东1956年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B;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C不符合题意,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1956年中国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符合《论十大关系》的背景的时间应该在1956年以前,根据各选项的时间分析解答。 18. 古希腊先哲设想:有一批囚徒,自小待在一个地穴中,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前面洞壁上的影子,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人拉他走出洞穴,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这一设想旨在强调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理性高于感觉 C. “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D. “美德即知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精神。根据材料,洞穴中的世界对应可感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对应理智世界,囚徒被拉出洞穴的过程则类似于通过教育而获得启蒙的过程。此材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故选B项,A、C、D选项与题意不符。 19.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欧里庇得斯均因“不敬神”的原因受到城邦的迫害,这表明当时人的地位低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的精神并非雅典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A项并非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此时雅典民主政治已经衰落。D项材料没有体现“利用神权巩固统治”的内容。 20. 下图为《布鲁特斯胸像》。雕像中,布鲁特斯身披古罗马长袍,脸向左侧有力地转动着,嘴角紧闭着,专注的眼神凝视着前方,面部神情表现出勇敢、公正、机智、坚定和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该作品 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面部神情表现出勇敢、公正、机智、坚定和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可知,这强调的是”人“的气概和精气神,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就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所以答案选B,排除A;C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D是宗教改革的影响。 21.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属于政治角逐,材料体现了表面上文化竞争背后其实隐藏着激烈的政治角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仍然是文化大国,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并未减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矛盾趋向于加强而非缓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碰撞引发新的政治角逐而非地区矛盾冲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2. 阿尔贝蒂(1404—1472)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他本人的成就充分证实了这一格言。这位佛罗伦萨的贵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而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并且年轻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跑步、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A. 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成就 B. 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思潮 C. 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 首次将人置于世界中心 【答案】B 【解析】“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正确;A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材料,排除;材料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并非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古希腊思想家普罗泰格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肯定人,将人置于世界中心,阿尔贝蒂(l404~1472)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D错误。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准确理解,这句话主要是强调人的作用,体现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 23. “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恩格斯的这一分析,主要是基于 A. 唯物主义 B. 时空观念 C. 史料实证 D. 历史解释 【答案】A 【解析】材料“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说明拿破仑的上台是稳定法国政局的需要,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强权人物的出现,这是历史的必然,至于恰好是拿破仑,这就带有偶然性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是解题的关键。 24. 英国画家兼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年)曾写道:“不要杀死飞蛾或蝴蝶,因为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将你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披一件给纯净心灵的衣裳。在每一份伤痛与悲哀中,必然亦有喜悦的存在……”。这属于 A. 古典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现实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答案】B 【解析】威廉·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所以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浪漫主义文学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材料中的语言风格能够体现出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 25. 美国学者在《审判雅典:西方思想中的反民主传统》中认为,苏格拉底死得并不冤枉,因为他质疑传统和民主的价值而犯了冒犯之罪。何况,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材料主要说明了 A. 雅典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雅典民主忽视公民个体权利 C. 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 D. 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的不满 【答案】C 【解析】根据“在雅典如果个人权利与国家的需要发生冲突,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可知,在雅典如果个人和国家发生冲突是以国家需要和利益为主的,故雅典民主强调的是集体利益, C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雅典的直接民主,排除。B项说法错误,是对“民主制并不意味着对个人权利的严格保障”的曲解,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核心主旨,而是体现雅典民主强调集体利益,排除D。 26. 艾赛亚·柏林曾说:“牛顿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无论对它们的理解正确与否,启蒙运动的整个纲领,尤其是法国,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同时,它从他那惊人的成果中获得了信心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A. 经典力学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 B. 牛顿思想全面影响了法国社会 C. 启蒙运动有利于经典力学发展 D. 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条件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艾赛亚·柏林认为牛顿经典力学为法国启蒙思想创造了条件,也就是说科技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条件,故选D。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使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使人们相信理性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从而间接导致了启蒙运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牛顿思想全面影响法国社会,排除B;材料“启蒙运动……是有意识地以牛顿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说明经典力学有利于启蒙思想的发展,排除C。 27. 伊拉斯谟在《愚人颂》中说:“如果生活中没有那种傻得可爱的感官快乐来调剂和平衡,那么……人生就是一个充满忧郁、单调乏味、令人讨厌、无法忍受和十分艰难的过程。”这表明伊拉斯谟 A. 反对社会不平等现象 B. 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人生观 C. 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D. 开启了追求理性人生的先河 【答案】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内容 28. 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这表明他 A. 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B.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C. 主张理性的宗教信仰 D. 与因信称义的主张一致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看出,伏尔泰主张信仰自由,不要干预他人的信仰,体现出对宗教信仰态度的理性,故C正确,A、B错误;因信称义指自己虔诚信仰上帝就能获得灵魂救赎,材料与此不相干,排除D。 29. 康德(1724—1804)宣称:普鲁士的开明体制,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惧怕阴影、但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这说明康德 A. 赞赏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B. 支持和尊重思想自由 C. 认为君主具有理性精神 D. 推崇普鲁士军国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代表着一个新的时代――启蒙时代的降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理性吧,思考多少、思考什么都行。”表明康德侧重点在于思想自由,B项正确;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颁布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与材料中“康德(1724―1804)宣称”的时间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他赞美普鲁士皇帝说:也惟有自己已启蒙”,不等于认为所有君主都具有理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同时手里握有一支训练有素且人数众多的军队以保障公共安定的君主,才能够说出一个共和国不可以斗胆说出的话”只是条件之一,没有涉及推崇军国主义,概念混淆,故D项错误。所以选B 30. 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段话主要体现的是 A. 君主立宪的主张 B. 自由平等的学说 C. 社会契约的理念 D. 议会至上的特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君主立宪,与材料中“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没有涉及自由,与材料中“这就好像一条纽带”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表明是社会契约,故C项正确;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与材料中“在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代表议会的审判长布拉德肖”相符,但直到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议会权力确立,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论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 【答案】(1)原因:新旧政权交替;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西方思想传入。 影响: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了复辟帝制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2)同: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推动了新事物产生。 异:产生原因不同:中国受政治影响大;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大。 解决危机的手段不同:中国强调复古,西方强调反思。 【解析】(1)原因:材料中“辛亥革命后”体现政权交替;“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体现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结合此时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可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影响:依据材料中“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可归纳出尊孔和复辟帝制;依据“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兴起。 (2)相同点可结合时代背景和作用来回答;不同点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手段等方面来分析。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秋序。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邮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 材料二 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律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鸡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间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答案】(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内容逐渐丰富:以“仕”为主体,人数逐渐增多: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不同:晚清以西学为主.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晚清重在救亡图存.古代重在谋求功名:晚清推动了社会变革,古代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1)特点:根据“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童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概括得出。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分别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方面分析解答。 (2)不同:根据“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为了救亡”“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结合古代阅读的主题、目的和作用总结概括。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塞罗突破了城邦时代人与奴隶、公民与非公民、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界限,提出了所有人平等的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从而为近代意义上公民的诞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作为公民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7、18世纪的公民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古希腊罗马的公民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17、18世纪的公民还在范围和数量上得到了拓展: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从公民及公民权利发展的动力源来看,主要是通过社会运动和革命战争的形式,使公民及其权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展,如英、法、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使原来封建专制制度下的臣民获得了资产阶级国家公民的身份。 ——摘编自张博颖等《西方公民观和公民道德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在1914年的日记里,胡适批评道:“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后来,他陆续以嘲讽口气写下了《差不多先生传》、《麻将》,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此外,胡适还指出:“今日的贫民社会……都不曾在文学上占一位置。并且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都可供文学的材料。”在《我的信仰》中胡适则表示:“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而1919年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之时,胡适又提出,国民意识中当包含一个新态度,就是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注:胡适留美时导师杜威的主张)的“评判的评判”。从“五四”前后到1932年的十几年间,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 ——摘编自朱承《胡适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塑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公民观的内涵,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胡适新国民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答案】(1)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勉进取,守信坚韧;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推崇理性、参政议政。 意义: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有利于工业革命时代到来;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的思想解放。 (2)特点: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欧美社会民主、平等、自由等启蒙思想广泛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和旧国民性的批判与反思;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政局动荡更迭;留学风气盛行。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张扬了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的意识……”得出内涵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一“……人文主义者还大力提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如勤勉、守信、坚忍、自制、进取心和冒险精神等……”得出内涵二:勤勉进取,守信坚韧;根据材料一“……公民身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法律规定只要是国家的居民,不论等级、家庭出身和财产多寡,原则上都是公民……”得出内涵三:遵守法律,捍卫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一“……在近代国家中,公民是国家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公民有权推翻破坏契约的政府……”得出内涵四:推崇理性、参政议政。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秩序、科学和思想解放等角度进行作答。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吾国之家族制,实亦有大害,以其养成一种依赖性也……”得出特点一:摒弃旧文化体制下的国民劣根性;根据材料二“……希望找出国人“日用不知”的各种毛病,引起对“旧的文学、政治、伦理”的警惕……”得出特点二:通过平民化的“文学革命”塑造新国民;根据材料二“……人生最神圣的责任是努力思想得好。”所谓“思想得好”,就是不依傍、不盲从……”得出特点三:具备独立与理性的精神品格;根据材料二“……胡适一直在大声疾呼“科学”,强调只有用科学的精神教育国民,国家才能强大……”得出特点四: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第二小问原因,胡适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家,故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进行作答,可以从内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和外部(思想、民族危机、留学风气)的角度进行作答。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近代,有人将孟子的“民贵君轻”与西方的“民主君仆”联系起来,“吾观泰西民主之国,选举议院之权操于国民,弹劾总统之权操于上议院,孟子之立法殆即此意也”;墨子的“兼爱”与西方的“博爱”划了等号,“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黄宗羲强调“为天下,非为一姓也;为万民,非为一人也;”“其学说思想与卢氏(指卢梭)同”;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具有现代“民约”思想的精髓,即人民主权说,君主立宪制中国“古已有之”,议会制度“颇与三代法度相符”。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更是将之发展到极致,“春秋大同之学,无不言民权者”,其“托古改制”思想成为维新志士推行民主实践的理论依托。 ——摘编自张逸云《论传统民本思想对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影响》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传统民本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论题:传统民本思想妨碍了人们对两方民主思想的理解。 论题:用民本思想解读两方民主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受挫的重要原因。 论题: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占代民本思想的否定。 论题: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论题: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无关。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这个主题可以多角度论述,例如,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可以认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不利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此类问题史实出发自圆其说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