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解为:“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达到“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的效果。这表明儒家的“无为” A.植根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B.与道家的实施路径相同 C.始终以百姓的利益为重 D.要求君主作为道德典范 2.明朝官员章懋不满当时浙江盛行的一些现象:男子成年后另立门户的习俗因此造成家庭成员为争家产而不和;婚嫁谈判时讲价还价的习俗,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顾了;葬礼要请和尚念经,大摆筵席,大肆挥霍的习俗,以至忘记葬礼本身是悲痛的事。其所描述的现象共同表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观念崩溃 C.经济发展助长了奢侈观念发展 D.专制制度趋于衰落,地方势力发展 3.梁启超说“黄宗羲……在过去二百年间,大家熟视无睹”,但近代以后,却被誉为“中国的卢梭”,是“过去民主思想的伟大代表”。导致黄宗羲思想不同境遇的最主要原因是 A.他的思想主张脱离时代要求 B.近代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反君主政体成为国人的共识 D.救亡图存成为近代思想主题 4.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5.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吸收佛道思想精髓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6.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7.下表是唐宋时期不同文献对人们穿着“纸衣”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记述 文献出处 “回纥纵掠坊市及妆、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旧唐书·回纥传》 “云锁木龛哪息影,雪香纸袄不生尘。” 《全唐诗》 “诸邵多透纸袄为衣。” 宋代《渑水燕谈录》 转智和尚“不御烟火……不衣丝绵,常服纸衣,号纸衣和尚。”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A.唐宋丝麻纺织出现严重衰退 B.贫困百姓只能穿纸制的衣服 C.纸衣一度成为唐宋流行服饰 D.唐宋时造纸技术有重大突破 8.“公安三袁”和“临川四梦”是明代文学流变中的突出现象。湖北公安散文家袁氏三兄弟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江西临川人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则在其四大戏剧中质疑政治权力的意义,同情妇女的社会处境。这反映了明代文学 A.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B.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C.开始宣传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D.男尊女卑的思想基础动摇 9.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道:“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材料表明文人画 A.主张逼真的艺术效果 B.体现时事现实的发展变化 C.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 D.追求抒情写意的艺术风格 10.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11.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12.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建制之“王”。其主要用意在于 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 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 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13.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因素进行了继承与吸收,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这 A.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正式确立 B.强调了精神创新的必要性 C.说明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4.陈独秀指出:“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的核心应当是 A.结束专制,实行民主 B.人格自由,个性独立 C.信仰自由,宗教宽容 D.男女平等,发展产业 15.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 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D.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 16.1919年6月20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7.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18.邓小平指出:“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据统计,农村的耕读小学在校学生达2400万人,占全国小学学生总数的20%;半工半读农业中学有5.3万所,学生310万人,占全国中学学生总数的25%。由此可知 A.教育事业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B.教育改革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 C.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电影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21.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B.完全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追求功利 C.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D.认同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22.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以下言论与启蒙思想相符的是: A.“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 B.“谁不尊重生活,谁就不配拥有生命” C.“决不可能把自己没有明确验证的任何事物称为真理” D.“我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23.卢梭认为,“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的特点在于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针对共同目标、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封建王权 B、阐明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C、否定了宗教神学 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2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对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基督教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25.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本意在于 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 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 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 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 26.对某部著作的出版,赫胥黎评价说:“它对于当时科学家,好象黑暗中的一道电光。……不但如此?它还有一个极大用处,那就是使我们脱离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处境:你不愿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假设,可是你又能提出什么学说.让任何小心慎思的人都能接受呢?”该著作的出版 A.使科学发展开始摆脱神学束缚 B.奠定了近代物理学发展的基础 C.继承与发展了伽利略力学成就 D.动摇了上帝造物说的传统观念 27.“用锋利的笔头真实地再现社会的众生万象,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和努力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同时又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地揭露和强烈地批判。”该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下列哪一文学流派的特点 A、浪漫主义文学 B、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后现代主义文学 28.1907 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写道:“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我长时间地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受其影响,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欧洲文化霸权地位崩溃 B.立体主义全盘颠覆了艺术传统 C.非洲艺术已是立体主义 D.欧洲与非洲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29.英国诗人蒲柏写道:自然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 上帝说:让__去吧,于是一切遂成光明。后人续写道: 上帝说完多少年之后,魔鬼说:让__去吧,于是一切又回到黑暗中。以上诗句是对科学发展史上两个划时代人物无与伦比的科学成就的诗意描述。这两个人物分别是 A.哥白尼和牛顿 B.牛顿和达尔文 C.牛顿和爱因斯坦 D.牛顿和普朗克 30.下表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纽约时报》部分新闻的标题,它反映出 新闻标题 时 间 外蒙古试图赶上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8月3日 民间音乐在肯尼亚衰颓 1959年11月8日 埃及学生要刷牙,学校免费提供牙刷和牙膏 1960年4月22日 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7月1日 牧童上了开罗的电视 1962年11月25日 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8月17日 西贡姑娘的服装用超短裙代替了袄代 1969年3月31日 A.文明的趋同化态势 B.世界格局呈现的多极化趋势 C.资本扩张加速趋势 D.不同文化背景的多样化趋势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的原因。(3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材料一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期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清 材料二近代自然科学则是指从16~19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又称为近代实验自然科学。……15世纪中叶,资本主义政权陆续在欧洲各国建立,资产阶级革命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在这同时,科学本身为争得自己的独立地位,摆脱宗教的桎梏,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许多科学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科学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实验科学的兴起,更使自然科学有了独立的实践基础。从此,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了它的相对独立发展的新时代。 ——摘编自远德玉丁云龙《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材料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各有何特点。(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条件有哪些?(3分) (3)根据材料三,试举两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4分) 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文科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D C A C D A D B B C D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A B B D C A D D D B D C A 二、材料题 31.(1)影响:理学成为读书谋官的工具;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中国文明的延续;后期日益僵化,压制思想进步。(3分) 原因:吸收了佛、道因素;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论证了儒家纲常名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能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2)相似:都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反对权威。(2分) 不同:李贽的思想未对社会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文艺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科学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欧洲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或: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4分) (3)原因:缺乏形成个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压制;文化专制与思想迫害等。(3分) 32.(1)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 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3分) (2)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 关键:发展生产力。 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3分) (3)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4)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2分) 33.(1)变化:由领先世界到落后。(2分)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3分) 特点:①中国重经验,西方重实验②中国重实用,西方重理论(规律)③中国重综合,西方重分析。(3分)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科学本身的斗争和科学家的努力及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实验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等。(3分) (3)史实: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进一步从理论上否定了地球中心说的荒谬;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