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五中学、田家炳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 命题人:冯莉 满分:100分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梭伦发展农工商业的改革 ‎①扩大了平民的就业机会 ②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③推动了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封建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 A. 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 B.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 C. 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 D. 自然灾害的威胁 ‎3.“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 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 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C. 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 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4.秦简出现的单行法规名称已达三十多种,史载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秦律所载的法律条文数量之多、内容之丰,也是前所未见。由此可知秦国立法(  )‎ A. 善于借鉴别国的法规 B. 内容繁杂不利于使用 C. 已经形成了完整体系 D. 以经济为其立法核心 ‎5.《诗经》中曾提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了战国时期,孟子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私田的数量开始超过公田 B. 公田依旧占据国家经济主导地位 C. 土地私有化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D. 井田制已经被土地私有制取代 ‎6.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多个学派陆续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多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的是 A. 法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7.在变法过程中,商鞅曾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这种做法的重大社会意义是 A. 促使秦国成为六国中的军事强国 B.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C. 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 D. 为平民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8.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 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9.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 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 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 C.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D. 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10.《魏书·食货志》载:“魏初至于太和,钱货无所流通,高祖(元宏)始诏天下用焉。”对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鲜卑族从孝文帝改革后进入封建社会 ‎ B. 北魏政府一直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孝文帝时有所恢复 D.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11.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A.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B.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发展 ‎ C. 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5世纪的洛阳商业空前繁盛 ‎12.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 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B. 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 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D. 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3.1072年8月,秦凤路沿边安抚史王韶收复了河、洮、岷等州,拓地千余里,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这说明。‎ A.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 B. 王安石变法使北宋摆脱了边境危机 C.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弱局面 D. 王安石变法解决了北宋的内部危机 ‎14.宋太祖曾说:“‎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B. 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 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D. 设通判,监督知州 ‎15.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官僚占有大量土地 B. 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 C.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D.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 ‎16.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武器的落后 B. 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 C. 运输工具的落后 D. 军需品的不足 ‎17.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 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政治体制与近代经济的矛盾 C. 资产阶级与工人的矛盾 D. 布尔什维克与专制制度的矛盾 ‎18.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B. 整体经济落后 C. 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D. 政治上是君主专制 ‎19.1649年俄国颁布《法律大全》规定:“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姻等家庭事务。”材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 A. 农民的债务负担十分沉重 B. 农奴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受地主支配 C. 封建主要无条件的服从沙皇的命令 D. 农民无法忍受苛刻的待遇而起义 ‎20.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 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B.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 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21.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期,雅典公民大会讨论是否要派军队进攻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说明古雅典公民大会 A. 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决策水平低下 B. 财产等级制使少数富裕公民绑控一切 C. 民主决策机制名存实亡 D. 军国主义思想盛行 ‎22.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发展壮大,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表明了当时的雅典 A. 民主政治赋予公民思想自由 B. 人文主义思想滥觞 C. 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D. 城邦制度日渐衰落 ‎23.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这一变化 A. 加强谏官对皇权和相权独立监察的权力 B. 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 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D. 有效的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24.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 A. 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 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C. 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D. 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25.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26.如图反映的是辩论中的苏格拉底和战国时的稷下学宫,这种思想活跃的局面,其共同原因是 A. 地理环境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民主制度的保障 D. 社会变革的推动 ‎27.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西汉司马迁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改革开放前某学者 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近年来的最新研究 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28.古代雅典城邦建立初期,执政官从贵族当中选任。到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这一变化表明古代雅典 A. 民主政治的正式形成 B. 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 C. 财产等级制度的实施 D. 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 ‎29.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 B. 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 C. 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 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 ‎30.“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 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4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6分)‎ ‎32.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8分)‎ ‎3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 ‎1.A ‎【解析】梭伦发展农工商业的改革首先推动了雅典对外贸易的发展,然后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同时也能够为平民提供就业机会,但雅典是奴隶社会,不可能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封建”化,所以本题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B ‎【解析】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局部调整无法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因此社会政治改革成为必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3.B ‎【解析】A项只反映了平民这一方面,没有涉及贵族,故排除;梭伦改革规定了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故D项错误;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旧的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体现了中庸的特点,既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又不彻底剥夺贵族的财产,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故B项正确。‎ ‎4.A ‎【解析】由材料中“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可以看出当时秦朝立法中借鉴了别国的法律法规,故A正确;B、C、D材料无法体现,应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李悝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入相于秦”的分析理解。‎ ‎5.C ‎【解析】材料反映了私田越来越多,土地私有化程度愈发明显,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本质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公田不再占据国家经济主导地位,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井田制尚未被土地私有制取代,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A ‎【解析】法家主张变法,主张与时俱进,法家思想也就成为了多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材料反映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墨家思想等选项,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7.C ‎【解析】材料“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建立封建社会统治秩序,促使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故选C;A是军事意义,排除;BD表述不全面,排除。‎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汉族的农耕文化。故选C。‎ 考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点评: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9.C ‎【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是将政府掌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以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所述为屯田制,排除;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一定的土地。‎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建立后直到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钱币和货物流通不畅,孝文帝下诏令全国使用货币交易,这一措施使北魏商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A项属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材料强调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孝文帝时有所恢复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与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的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南北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北魏前期商业一度萎缩,孝文帝时有所恢复,排除D。‎ ‎11.A ‎【解析】根据材料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等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族制度的信息,而是强调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洛阳在北魏统治之下,并非在南朝统治下,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特指5世纪的洛阳商业空前繁盛,而是强调北魏迁都洛阳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排除D。‎ ‎12.C ‎【解析】司马光和王安石政见不同,同时客观上也确实存在这些问题,所以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除了现实问题还有现实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只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确实也存在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司马光的说法是两方面的原因。‎ ‎13.C ‎【解析】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当政者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土地兼并的问题只能加以调节、限制,不可能彻底解决,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故排除ABD,选C。‎ ‎14.C ‎【解析】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是属于削弱地方割据经济措施,故A错误;设枢密使,管理军事是属于军事措施,故B错误;材料中“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的信息说明宋太祖对武官担任地方官存在担忧,为此采用文官管理地方政事,故C正确;设通判,监督知州属于监察机构,不符合题干意思,故D错误。‎ ‎15.D ‎【解析】题目中的A、C两项是“富者有弥望之田”的具体表现,并非原因;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重要原因,但关键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这是造成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尖锐的根源所在。‎ ‎16.B ‎【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从本质上看,战争失败是由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落后导致的,故选B。ACD是重要原因,排除。‎ ‎17.B ‎【解析】农奴制改革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上开始了近代化,但政治体制仍然是沙皇专制,即政治体制与近代经济的矛盾成为了俄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主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不再是最主要矛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产阶级与工人的矛盾还尚不是最主要矛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布尔什维克与专制制度的矛盾是后来十月革命前夕的最主要矛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D ‎【解析】中国近代化与沙俄近代化均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是农业国的问题,但1911年后的中国即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上不再是君主专制,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9.B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度下的农奴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完全受地主支配而没有自由和政治权利,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C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农民的债务负担沉重、农民起义的信息,所以选项A、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农奴主对农奴的全面支配,所以选B。‎ ‎20.D ‎【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的废除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俄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俄国仍然是沙皇制并未确立先进政治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均是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A ‎【解析】材料“尽管多数公民并不知道西西里的具体情况,公民大会最终还是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反映了雅典公民大会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的特点,故A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少数富裕公民绑控一切,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雅典民主决策机制名存实亡,故C错误;公民大会作出了入侵西西里的决定,这不能说明雅典军国主义思想盛行,故D错误。故选A。‎ ‎22.A ‎【解析】根据“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都是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说明雅典民主制度下,社会环境宽松,思想自由,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公民自我意识、城邦制度日渐衰落,排除CD。‎ ‎23.B ‎【解析】“御史对百官纠弹”“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说明君主通过谏官和监察官对于百官的监督,起到控制百官的作用,B正确;谏官不是对官员的监督,A错误;材料中论述是对中央官管理,不是针对地方官员,C错误;D中清除说法绝对,排除。‎ ‎24.C ‎【解析】整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项的最突出、最重要的历史作用贯彻始终,那就是维护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C正确;C项的积极作用远大于A项,排除A;B、D两项是其消极作用的表现,不合题意,排除。‎ ‎25.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各诸侯国变革税制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故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正确。这一时期的改革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瓦解了井田制,从而瓦解了分封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孟子“仁政”的主张,无法推断出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排除B。这些改革承认土地私有,便利了土地兼并,排除D。‎ ‎26.D ‎【解析】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二者均是由于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活跃的局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无关,排除A、B、C项。‎ ‎27.A ‎【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是从个人性格和变法的特点的角度研究,材料二是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研究,材料三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研究,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三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了三个不同的原因,A正确;BCD说法均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史学常识,对于历史研究和史料运用,要求学生明确,历史研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或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能直接作为史料加以运用,应该加以考证。‎ ‎28.C ‎【解析】据材料“梭伦时期第一、第二等级的公民都有资格当选执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冲击了贵族血缘政治,故C项正确;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A项错误;地域代替了血缘关系,也是在克里斯提尼时期,故B项错误;公民可直接参与政治,不符合材料与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C。‎ ‎29.B ‎【解析】材料的主旨强调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D均不是完全复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 ‎30.B ‎【解析】试题分析:“王朝软弱无力”是指的东周王朝,周天子权力衰微,故A错误;“‎ 封建主”指的应该是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故D错误;“多事”指的是诸侯国之间彼此征伐,国家政局动荡,故C错误;“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 二、材料题 ‎ ‎31.‎ ‎(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6分)‎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4分)‎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据材料一“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并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中有关农奴经济和政治地位的知识得出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等角度回答。‎ 第(2)问,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据材料二“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并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原因为自上而下的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第(3)问,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势力,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得出,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产阶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 ‎【名师点睛】江苏卷后面的改革有规律可循,五年之内不会重复,改革复习要注意规律:(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调整,共同背景都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的切身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激烈。(3)改革的成败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派与守旧派的力量对比、国际国内背景等。‎ ‎32.(1‎ ‎)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8分)‎ ‎【解析】第(1)问考查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从材料中直接归纳概括即可。由“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第(2)问考查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影响,唐太宗的谱牒改革使原来世家大族的等级降低,而很多从草原迁移而来的新兴家族跻身“高门”之列,这样就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打破他们对官位和政治的控制;而按照当前爵位高低确定门第等级高低,也有利于肯定现有政治秩序,维持政权稳定,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同时家族门第不再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人才选拔,抑制旧士族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将皇族排为第一等级则有利于提高皇族的地位,加强统治。‎ ‎【考点定位】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唐太宗谱牒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唐太宗谱牒改革的内容也延续了去年高考中对唐代政治经济改革内容的考查,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考查了对唐太宗谱牒改革的认识。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本题对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33.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2分)‎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进行改革。(4分)。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注意分析材料,揭示的是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而这一变化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一过程中 ‎ ‎,商鞅等的变法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联系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分析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