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命题学校: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1.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王曰:‘叟(老者),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表明儒家主张 A. 舍生取义 B. 见利忘义 C. 重义轻利 D. 义利并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儒家主张重义轻利,也符合孟子的思想主张,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舍生取义的思想,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见利忘义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义利并重的思想主张,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 【名师点睛】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2.董仲舒在其文章《高庙园灾对》中,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遭到主父偃的告发,董仲舒差点被杀。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观念意在 A.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B. 借天限制君权的伸张 C. 使儒家思想神学化 D. 阐述君权神授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其目的是为了在神化君权的同时限制君权,因此导致“差点被杀”,故B项正确;董仲舒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C项是结果,不是主要目的,故错误;材料信息是“天人感应”,不是君权神授,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用灾异观念解释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庙殿火灾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的“天人感应”,其目的之一是为了限制君权。 3.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往往意味着“国色”的变换。周得火德,尚红;秦灭周,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看似简单的黑、红、白、青、黄更替背后,是一种影响了中国王朝政治几千年的“五德始终说”。“颜色革命”实质上反映出: A. 儒学宣扬以德治国 B. 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C. 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D.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五德始终说”认为每一朝代的德性与五行规律相匹配,以此证明自己的政权是顺应天命,存在合理性。故答案为C项。以德治国的“德”是指道德,与“五德始终说”的德不是一回事,排除A项;“五德始终说”证明每一政权的确立有其必然规律,与君权神授无关,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理论 4.朱熹指出:“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朱熹在此( ) A. 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 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C. 认为不要忽视其它工艺 D. 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答案】D 【解析】 材料认为小处也有理,也能获得对“理”的认识,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排除A项;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探讨的问题是通过“格物致知”获得对“理”的认识,排除C项。 点睛:朱熹认为“物皆有理”,通过“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才能得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对传统儒学的彻底否定 C.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已丧失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的官方正统思想是程朱理学,非官方指的是有悖于程朱理学的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批判程朱理学,实际上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由此BCD三项说法错误,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6.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对下边表格中思想家的观点或名言,理解正确的是 国别 人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中国 孔子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普:肯定人的价值,第一次系统论证人生而平等理论 B. 苏:对理性的追求,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C. 孔:强调民本思想,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 孟:主张民贵于君,对王权专制的明确否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是对理性的追求,是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A错在“第一次系统论证人生而平等理论”,C错在“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D错在“对王权专制的明确否定”,都排除。因此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普罗塔戈拉 苏格拉底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公元前5世纪前后中国、古希腊的思想文化相关知识。其中代表性人物是苏格拉底与孔子,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人类有蒙昧走向理智,由迷信走向自信的时代。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在人类智慧的摇篮期,东西方世界中人们的思想胚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对这些相似性的分析和认识将更加有助于我们探讨人类文明的渊源。 7.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中国人所谓的“礼”其实就是“礼教”,“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也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礼教”。孟德斯鸠的观点 A. 合乎中国“礼法合一“文化传统 B. 否定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 完全不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 D. 揭示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倾向 【答案】A 【解析】 中国的“礼法合一”文化传统是指礼乐思想被法律制度吸收融合,材料中的“他们(指中国的立法者)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反映出这种特点。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观点基本符合古代中国社会实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排除D项。 8.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米兰多拉说:“(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 A. 肯定人和人性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君主专制 D. 提倡“因信称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的信息可以看出米兰多拉认为人是伟大的,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以此出发,人文主义重视现世生活,因而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基督教的来世观念和禁欲苦行。主张发挥人们的创造力,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作家亚而伯蒂说:“人是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的。” 9.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需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这种主张实质上 A. 认为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的权力 B. 否定了教皇和封建教会的权威 C. 使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D. 以无神论取代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这一思想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自救的自主权,这一主张否定了教皇和封建教会的权威,故B项正确;A项错误,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的权力;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故C项错误;因信称义只是简化了宗教的仪式,并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0.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批准,不应有丝毫权力。雅典和罗马之所以避免了一切宗教的争论,就是因为有这种预防办法。”这表明伏尔泰要求() A. 实行教会和国王共同管理国家 B. 实行政权和宗教分立 C. 反对君权神授 D. 限制天主教会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批准,不应有丝毫权力。雅典和罗马之所以避免了一切宗教的争论,就是因为有这种预防办法。”的信息说明是对君权神授思想,故C项正确;实行教会和国王共同管理国家是宗教改革,故A错误;实行政权和宗教分立 是宗教改革,故B项正确;D是宗教改革。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1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其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术的发展 B. 科举制度完善 C. 造纸术有突破 D. 图书成为商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宋代士大夫家藏书多,而书属于印刷品,这是由于印刷术的发展而造成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藏书多和科举制度完善无直接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造纸术有突破是在东汉而非宋代,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强调藏书多而未强调图书成为商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12. 剪纸、年画等民间艺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些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尤以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长,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民间文化的繁荣主要反映出: A.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封建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扶持 C. 文人对民间文化的推广 D. 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明清时代特征可知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得到发展,思想上收到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影响被束缚可知,民间文化的繁荣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阶层的崛起,从而扩大了民间文化的市场,从而促进了民间文化的繁荣,故选择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民间文化繁荣的原因 13. 19世纪的最后一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发表了新年祝词:“晴朗的天空远处,还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物理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黯然失色”,第一朵是有关光的运动问题,第二朵出现在能量辐射的问题上。说明了当时 A. 经典力学面临非常严重的挑战 B. 近代物理学己失去存在的价值 C. 相对论的提出冲击了固有理论 D. 量子论的诞生改变了人的思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信息“有两朵令人不安的乌云,它们的存在使得物理学的优美性和明晰性黯然失色”,可知当时的经典力学面临严重的挑战,故A项正确;迄今为止,近代物理学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故B项错误;相对论和量子论均诞生于20世纪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世纪”,故C.D两项错误。 考点:近代自然科学·物理学成就·经典力学 14.达尔文说:“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 A. 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中 B. 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 C. 不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D. 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能反映强调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排除B项;进化论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排除C项;进化论认为人是有机世界的一部分,不能提高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排除D项。 15.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 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 C.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 D. 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近代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主张实业救国等思潮兴起,故答案为C项。AD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B项仅仅是中国古代家训形成的原因,排除。 点睛:实业救国论风行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主权,民族灾难空前严重,激起广大人民爱国救亡的义愤,资产阶级也感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更加致命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掠夺相号召的实业救国论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大。 16.郑观应在长诗《商务叹》中的感慨:“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专制制度带来负面影响 B.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 郑观应商战思想的形成 D. 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大意为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民用工业,由商办转变为官督商办后,官府掠夺商人的权益,成效逐渐下降。官府剥夺商人的权益以及“势如虎”体现了官府中的官员滥用职权,导致官督商办的企业成效低下,这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对民族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官督商办方式对民族企业的负面影响,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无关,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商战思想的形成,故C错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与采用官督商办方式使得企业成效下降无关,故D错误。 17.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一位士大夫在日记中谈到:“现在以下乡开化为宜,论悯其愚,不忍不教;欲资其力,不得不教。且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这反映了 A. 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 B. 近代先进中国人逐渐关注底层民众 C. 封建官僚意识到农民和自身的不足 D. 当时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维新人士欲借民间力量而推进改革材料中体现不出,故A项错误;“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没有体现关注底层民众,故B项错误;封建官僚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论悯其愚,不忍不教”“官场之因循,世家之骄奢,市侩之油滑,名士之贵重,无可与成事者”体现了老百姓愚钝,市井之人油滑,对维新变法无动于衷,说明了社会变革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评价 18.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主张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两者的共同目的是( ) A. 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 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 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 D. 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维新派借助儒家学说宣传变法,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A项错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D项错误。康有为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借助于传统文化进行,“托古改制”是其特点。故答案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的思想 19.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 B. 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 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 D. 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这里是说各种思潮兴起,并不能说明 AC项,故排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各种思潮的传入,正反映了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C项符合题意;材料是在说明各种力量导致各种思潮兴起,并不能表明D项。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背景 20. 1920年,胡适指出:“现在所谓新文化运动,实在说得痛快一点,就是新名词运动。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据此分析可知 A. 新文化运动存在片面性 B. 胡适观点是当时主流观点 C. 新文化运动阵营已分化 D. 胡适极力反对新文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拿着几个半生不熟的名词,什么解放、改造、牺牲、自由恋爱、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你递给我,我递给你”,这是胡适批评新文化运动的浅薄和无知,故选A;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的主流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B;材料没有新文化运动阵营分化的信息,排除C;胡适批评新文化运动,并非反对新文化运动,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新文化运动 21. 孙中山说:“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喻指发源);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喻指先声),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社会主义既欲谋人类之幸福,当先谋人类生存;既欲谋人类之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A. “联和苏俄、联和共产党” B. “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C.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当先谋人类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可以得出材料中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民生的问题,由此可以直接排除ABC,而D属于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的内容,故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的理论成果·三民主义·内容 22.毛泽东指出:“……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 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 B. 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本质的区别 C.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D. 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认为在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之后,还要继续开展斗争,“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这种观点一方面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又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因此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3.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 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 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 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30年”,故A项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可知此应为“城市中心论”,它未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国情不符。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C两项,故选D。 24.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的文章,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的潮流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清华报刊连篇累牍地刊登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这在当时违背了 A. “百花齐放”的方针 B. “百家争鸣”的方针 C.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D.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百花齐放”方针是适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百家争鸣”方针是适用于学术领域,而材料反映的主旨正是学术领域,所以“批判钱伟长”在当时违背的也就是“百家争鸣”方针。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家争鸣”方针 25. 近年来,多部古装影视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甄嬛传》热播后,流行起了“甄嬛体”,一时之间“真真儿的”、“极好的”等词语被扑面而来;《花千骨》热播后,人们则用“洪荒之力”来形容难以克制的情感或情绪;《琅琊榜》热播后,“琅琊榜”成为人们对社会上很多现象进行排序的代名词。这些现象表明( ) A. 近年来国产良心古装剧的数量越来越多 B. 电视艺术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C. 电视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D. 电视艺术不断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的意思是古装影视剧促进社会流行语言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词汇和精神生活,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C正确。ABD三项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17分,27题18分,28题1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摘要) 圣人之治,……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 材料二 (古希腊)智哲学派的立场可以用……一句名言概况:“人类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指着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分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知识即是美德。 -------苏格拉底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材料三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至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元以及 明朝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朝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末清初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清朝前期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1)比较分析材料一、材料二,概况说明古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有何共性和区别? (2)根据材料三表格内容,概况指出10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共性:重视人,注重人和人性,强调人格修养的完善,蕴含人文精神。区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轻知重道的倾向;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思想文化则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2)地位变化:中国:成果日益萎缩,逐渐由领先到落后;西方: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取得领先地位。 (5分)变化原因:中国逐步萎缩落后:中国传统思想轻知重道抑制了科技发展的后劲;中国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固守落后的农耕文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理学日益占统治地位。这些都严重束缚了科技的进步。 西方逐步领先:西方传统思想崇尚知识为科学理论进步奠定了基础;西方逐步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工业文明发展,逐步进入到大工业时代;又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紫运动,思想获得了大解放。这些都为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可知重视人,注重人事;根据“正义、善德、真理等分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知识即是美德”等可知,强调人格修养的完善,以上都体现了人文精神。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无知无欲”等可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轻知重道的倾向;根据材料二“知识即是美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可知古代西方思想文化则崇尚知识,追求真理。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图表的信息中可以看出欧洲科技10-19世纪科技成就越来越多,而中国却是由原来的世界领先发展到清代后落后,可知西方科技逐渐超越中国。第二问阐析变化的原因:西方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近代科学,中国则是沿袭传统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传统科学,西方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巨大进步,而中国的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明清中国科技发展停滞原因时,把中西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进行对比:1)政治方面,中国君主专制的落后和腐朽,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代议制的建立。2)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即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西方则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3)思想方面:中国理学日益占统治地位,而西方则是思想解放等。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变化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老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国科技水平所处地位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进化论·西方科技水平所处地位的变化 27.材料一: 康有为……对外文不通,对西方的认识主要是靠一些二手资料得来,比如中译本书籍和在上海、香港等地的所见所闻,……康氏把(春秋公羊传)的“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的“三世”说与(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思想和《易》变易思想糅合起来,提出了“三世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循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世递相发展进化的……。 严复在英留学期间,他熟谙西方社会科学书籍,对西方社会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严复糅合了《周易》、老庄、荀子等诸家学说。就近代西方文化而言,因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直接接触了西方大量思想特别是进化思想,所以其进化思想受达尔文等人的影响比较大,他通过《天演论》向国人介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认为物竞天择不仅适用于生物界,而且对人类社会同样适用。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王朝丧权辱国,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背离世界潮流,走上了人类历史的分水岭。……而救亡图存的进步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西方的进化论。维新派思想家要以“变易”思想和“进化论”,来取代传统的“中庸之道”,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严复热情宣传了进化论思想,特别是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推演出的“自强保种”之类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他还大力介绍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极力宣传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来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 ﹣﹣摘编自《浅谈进化论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严复对社会发展观点认识的异同?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救亡图存进步思想”生产的时代背景,说明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答案】(1)同:学习西方文明,挽救民族危亡;遵循社会进化规律,主张变革图强;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民主思想的糅合. 不同:康有为进化论思想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三世进化论”主张,实际上仍然是一种治乱兴替的循环说.严复的进化论思想主要来源于达尔文等生物进化思想,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用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认为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民族和国家必然被淘汰. (2)时代背景:清王朝政治腐败,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 影响:促进了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推动了政治思想的近代化;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加速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和严复对社会发展观点认识的异同点,中国近代“救亡图存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康有为和严复对社会发展观点认识的异同点,可以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得出;中国近代“救亡图存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来回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康有为和严复对社会发展观点认识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都是面临列强的侵略,因此对于社会发展都主张学习西方,挽救危亡;根据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人类社会遵循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世递相发展进化的,而严复则认为物竞天择不仅适用于生物界,而且对人类社会同样适用,说明二人都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根据材料一中康氏把(春秋公羊传)的“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的“三世”说与(礼记•礼运)的“大同、小康”思想和《易》变易思想糅合起来,提出了“三世进化论”和“严复糅合了《周易》、老庄、荀子等诸家学说”,得出二人都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民主思想的糅合。不同点主要是二者的具体的思想不同,康有为康提出了“三世进化论”主张,而严复的进化论思想主要来源于达尔文等生物进化思想,认为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民族和国家必然被淘汰。 (2)中国近代“救亡图存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清王朝丧权辱国,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背离世界潮流,走上了人类历史的分水岭…而救亡图存的进步思想最重要的就是西方的进化论”,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分析。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维新派思想家要以‘变易’思想和‘进化论’,来取代传统的‘中庸之道’,这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得出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积极宣传维新思想,有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二中“严复热情宣传了进化论思想,特别是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推演出的‘自强保种’之类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加速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一直是卢梭心目中的“导师”,“有朝一日成为被伏尔泰注意的作家”是青年卢梭写作时的梦想。1755年,卢梭把自己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这本来是启蒙时代思想重要的成果,与伏尔泰的理性精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伏尔泰没能读懂卢梭,他在给卢梭的信中说:“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要让我们与禽兽他同类。读了您的著作,人们意欲四足爬行。不过我失去此习惯已逾六十年之久,复习恐怕力不从心。”言语之中充满了讽刺。随着两人在思想争鸣上的加剧,双方的关系逐渐恶化。1760年,卢梭给伏尔泰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说:“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总之,我恨您……别了,先生。” ——[法]亨利·古那《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和卢梭的主要观点以及两人产生分歧的根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伏尔泰和卢梭之间争论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主要观点:伏尔泰赞成开明君主制,即君主立宪制;强调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宣扬理性。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强调直接的民主制;社会契约论;对理性提出质疑,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 根源: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和理论上的斗争。 (2)影响:伏尔泰和卢梭之间争论所反映的基本思想都以理性主义为中心,只是对构想的理性王国理解不同;但都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 【解析】 【详解】(1) 第一小问,材料主要说明了伏尔泰与卢梭在思想观点方面的分歧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而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主权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回答出二人的分歧即可。第二小问,分歧的根源就在于二人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伏尔泰与卢梭虽然在思想观点上存在分歧,但都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反对天主教会与封建专制,主张民主自由,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