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段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 A. 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B. 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C. 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 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墨子反对儒学的天命观,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反映了平民阶层的愿望,故D正确;墨子重视人的作用,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故A错误;墨子的思想代表平民小生产者的利益,没有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B错误;墨子认为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人,体现唯物主义思想,C错误。‎ ‎2.《孔子家语》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癝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美德矣。”其意在强调 A. 救饥是仁的具体化 B. 君臣关系重要性 C. 应该遵循等级秩序 D. 治国要以德政为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不赞成臣子私自救济百姓,认为这样会显现臣子的美德,彰显君主的“无惠”,可见其认为应当遵循等级秩序,选项C正确;选项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旨是臣子应当遵循等级秩序,而非强调君臣关系,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3.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这说明,汉代 时期 议题 理据 内容 汉文帝 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 灾异 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 礼法·议尊宝鼎 祥瑞 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绣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 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 灾异 六年有日食之异 A. 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 B. 封建统治具有神秘色彩 C. 赈灾意识体现民本思想 D. 集体议政冲击专制皇权 ‎【答案】B ‎【解析】据表格“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可知,表格中的理据灾异及祥瑞内容中都有天象显示,这反映了明显的迷信色彩,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先秦的儒家思想,且先秦儒家思想没有涉及封建神秘色彩,A错误;据表格“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可知,材料主旨不是赈灾,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冲击专制皇权,D错误。‎ ‎4.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史通》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主要说明唐代以来 A. 史学研究摆脱儒家思想束缚 B. 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 C. 儒家经典史学功能得到重视 D. 理学的兴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六经皆史”可知,刘知几认为六经乃 夏、商、周 典章政教的历史记录,并非圣人为垂教立言而作,这体现了其对以前的儒家经典质疑,使儒家的权威受到挑战,为重建儒家权威,理学兴起,D正确;材料主旨是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而不是强调史学研究摆脱儒家思想束缚,A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佛道思想,B错误;材料主旨是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而不是强调儒家经典史学功能得到重视,C错误。‎ ‎5.明清学术表现出一种宽广的文化视野。如史地学,以往只是王朝政治史中一个很小的附类,在此时独立的史地类著作开始大量出现,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即为其优秀代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实学思潮的发展 B. 阳明心学的推动 ‎ C. 加强专制的需要 D. 西学东渐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以二顾为代表的史地著作大量出现,是经世致用思想推动和实学思潮发展的重要成果,A项正确;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其强调性心修养而不是游历,大量史地著作的问题,对于加强皇权专制并无多大裨益,而明清时期以传教士为主的西学东渐对于史地著作的影响非常有限,BCD三项错误。‎ ‎6.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据此可知 A. 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依赖于印刷术 B. 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 C.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了大众的消费需求”可知大众文化需求量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了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外,还得益于印刷术的普遍使用,故C项正确。印刷术只是有利于古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不是其依赖,故A项错误。传统经典文化与通俗文化比重发生变化,并没有被取代,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7.元杂剧作家在表现爱情时,通常把商人作为才子的对立面来塑造,商人有财却在爱情上节节败退,与才子、佳人之间的纯洁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市民突破纲常的需要 B. 理学主流思想的深化 ‎ C. 传统义利观念的影响 D. 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通常把商人作为才子的对立面来塑造,商人有财却在爱情上节节败退,与才子、佳人之间的纯洁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商人重利轻义、才子重义轻利,这显然受到传统义利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商人有财却在爱情上节节败退”,这维护了封建纲常,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学主流思想的强化,故B项错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不是“把商人作为才子的对立面来塑造”的原因,故D项错误。‎ ‎8.光绪年间,郭嵩焘出使英法,努力研究西洋的政治经济社会,他觉得西洋的轮船枪炮、政治制度和一般文化都值得学习。湖南大学者如王闿运回应说“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人至耻与为伍”。这表明 A. 王闿运的洋务思想日趋固化 B. 郭嵩焘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 C. 士大夫革新与守旧思想并存 D. 封建迷信守旧思想弥漫朝野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湖南大学者王闿运等人强烈反对郭嵩焘推崇西洋近代文明,明确表示以他为首的“湖南人至耻与为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在当时士大夫中间存在革新与守旧两种思想,C项正确;王闿运的说法明显不是洋务思想,郭嵩焘对西方文化推崇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两人对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不能说明“封建迷信”,“弥漫朝野,ABD三项错误。‎ ‎9.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指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康有为的主要用意是 A. 说明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B. 提醒清朝统治者不要与民争祸 C. 强调维新变法已具备群众基础 D. 论证自上而下变法具有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大革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流血遍全国……绵祸八十年”,强调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康有为反对革命,从而得出变法的合理性的观点,答案为D;根据题意可知康有为反对革命,A错误;B项不是康有为的主要用意,排除;强调维新变法已具备群众基础不符合史实,排除C。‎ ‎10.1922年10月陈独秀发表文章批评议员林宗孟和学者胡适等到美国前公使芮恩施家中谈宪法,告诫他们“不要上美国帝国主义的当”,“不要于不知不觉中引导一部分人民或青年学子去亲美国帝国主义才好”。据此可见,与《新青年》的宗旨相比,此时的陈独秀 A. 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 B. 成功的领导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 C. 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 D. 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1922年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说明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放弃了新文化运动追求的美国式的民主制度,他转化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思想,并与资产阶级思想路线作斗争,故C 项正确。材料强调陈独秀批判胡适等人对美国宪法的崇拜,而不是反映其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反美国代表,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开始于戊戌变法时期,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陈独秀成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袖,而是强调陈独秀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政治斗争的转变,故D项错误。‎ ‎11.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无产阶级,李大钊发表一系列文章指出,“在经济落后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说明李大钊 A. 纠正了马克思主义失误 B. 否定无产阶级主体作用 C. 进行了理论中国化探索 D. 积极筹建农村党的组织 ‎【答案】C ‎【解析】李大钊提出中国革命的动力应该关注农民,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体现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探索,C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探索,不是纠正马克思主义的失误,A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李大钊否定无产阶级主体作用,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积极筹建农村党的组织的信息,D错误。‎ ‎12.“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 十月革命改变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C.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与方向 D. 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答案】D ‎【解析】材料“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表明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故D项正确;中国劳工的觉醒、中国劳工阶层的社会地位改变和民主、革命在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在材料未体现,排除ABC三项。‎ ‎13.孙中山先生认为“全额生产皆为工人血汗所成”,地主收取租税是“坐享其成、分配之不当”。对此,他谴责:“不平之事,孰有过于此者?”由此可知孙中山 A. 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 B. 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C. 主张享有普遍平等的民权 D. 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出孙中山对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削,地主剥削农民地租都是坐享其成,受到孙中山的谴责“不平之事,孰有过于此者?”,表示他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答案为D。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A错误。材料没有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权思想,C错误。‎ ‎14.1952年3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个文稿时写道:“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即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存在的时期”“不允许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有自己的立场和思想”的想法,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是一种幼稚可笑的思想”。这表明毛泽东 A. 承认当时国内存在阶级对立和斗争 B.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大的发展 C. 认识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 D. 认为资产阶级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在过渡时期允许资产阶级的存在,并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场,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允许资产阶级的存在,没有体现阶级对立,故A不正确;马克思强调用暴力的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突出阶级斗争,与材料不符,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艰巨性的信息,故C不正确。‎ ‎15.1957年毛泽东强调:“双百”方针是一项长期性的基本方针;治理我们的国家应该采取“放”的办法;我们目前不是“放”得过多,而是“放”得不够。这反映了在现实生活中“双百”方针 A. 得不到知识分子的认同 B.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C. 即将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 遭到人们的普遍抵制 ‎【答案】B ‎【解析】1957年,“双百”方针已经提出一段时间了,还需要强调其重要性,反映了当时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普遍执行,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双百”方针得到知识分子积极响应,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双百”方针不是基本国策,选项C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且表述绝对,排除。‎ ‎16.1977年7月邓小平复职后,相继接见了美籍华裔生物学家牛满江、数学家陈省身以及三位华裔诺贝尔奖得者丁肇中、李政道、杨振宁;1978年7月他又热情接见了由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率领最高规格的科学家代表团。这些反映出 A. 科技领域成为我国走向开放的先导 B. 中美正式建交有利于科技间交流 C. 改革开放推动了中美各领域的交往 D. 科技界交流加速消除了中美间分歧 ‎【答案】A ‎【解析】邓小平复出后首先在科技教育领域中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包括会见美籍华裔科学家和美目科学家代表团等,事实上表明科技领域已成为我国走向对外开放的先导,A项符合题意;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时间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时间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中美间分歧不会因为科技界交流而消除,故D不符合题意。‎ ‎17.钱学森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过。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据此可知,推动建国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是 A. 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B. “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 C. 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 D. 工业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几干人、上万人的协作“”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全国的通讯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集中,有利于重大科技课题的顺利进行,推动了新中国科技进步,故C符合题意;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不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时间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而材料涉及的是科技攻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8.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 A. 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 B. 史学研究具有超前性客观性 C.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进展 D. 历史研究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可知反映了布鲁尼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和对天主教的反对,说明当时的历史研究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故选D项;当时基督教的统治地位尚未受到动摇,排除A项;史学研究具有超前客观性和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进展无从体现,排除BC项。‎ ‎19.苏格拉底指出,在我和一个好争之徒在争论的时候,唯一的不同是他想使他的听众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 着重关注理性思考 B. 强调了人的价值 C. 肯定了辩论的作用 D. 主张美德即知识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 “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的观点,结合所学可知,其强调的是理性思考个人的观点,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说的是争辩的目的和方式,与人的价值无关,也不是在强调辩论的作用,更与美德和知识的关系等命题无关,BCD三项是错误的。‎ ‎20.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而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A. 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宗教信仰 B. 打破了神学对科学技术的束缚 C. 直接推动了德意志地区的统一 D.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答案】D ‎【解析】马丁·路德将《圣经》翻译为德文,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民族语言和宗教信仰结合,说明民族意识兴起和发展,选项D正确;《圣经》大量刊行,说明民众宗教信仰并未被弱化,选项A排除;选项B与题无关,排除;德意志统一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的,选项C不符合史实,排除。‎ ‎21.下表反映了 国别 代表 主张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古罗马 盖尤斯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 格劳秀斯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 霍布斯 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 康德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 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 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 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 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洲思想家的契约思想,说明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故B正确;材料中的契约思想并非都是经济领域的,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22.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提倡自由平等,它的原则是正确的,但共和会产生党争,引起无政府状况和不断的骚乱。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这样在他的领土上,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据此可知,伏尔泰 A. 认为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 B. 主张建立以理性为原则的共和政体 C. 本质上希望保留封建特权等级 D. 强调开明君主制最能体现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共和会产生党争”“伏尔泰希望哲学家做国王”“理性越是进步,狂热和迷信所造成的损害就越小”等信息可知,在伏尔泰眼中,共和政体会带来党争的危害,故要实行开明君主制,由理性的哲学家做国王,即政体构建要关注理性发展,故选A。由材料可知,伏尔泰主张开明君主制,而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启蒙思想家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他们批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在强调理性的作用,并未就政体进行全方位比较,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3.“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它颠覆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四维空间”、“弯曲空间”等全新概念。这一科学理论 A. 推动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B. 揭示了时空的本质 C. 完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建构 D. 发展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四维空间”“弯曲空间”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该理论指的是“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本质,故选B。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是在20世纪,此时理性主义早已获得广泛传播,排除A;相对论是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而非完成建构,排除C;相对论揭示的是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微观世界的是量子理论,排除D。‎ ‎24.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B. 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C. 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D. 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从材料中的“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来看,生物进化学说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提供了理由。故答案为B项。《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早于出版《物种起源》的1859年,排除A项;C项不是达尔文的主张,排除;进化论发表在启蒙运动之后,不可能为启蒙运动提供科学依据,排除D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25题14分,26题10分,27题16分,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梵澄先生有言,“13、14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其实未尝‘复’出古代文化到什么地步”。但是,“它的光明,至少透过了它以前一千年”。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作品一本正经地拘礼模仿。……文艺复兴奠定了欧洲近代文明的新基础。‎ ‎——摘编自《欧洲文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 ‎ 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比较强调价值、强调人格、强调修养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比较注重文献、历史,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在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的内在传统连接起来。‎ 宋明理学是以“天理”为中心观念的综合性的思想文化体系。它是宋代以后历经元、明到清,占据七百多年历史,在我们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学术形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文艺复兴、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宋明理学带来的不同影响。‎ ‎【答案】(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极端压制。‎ 宋明理学:佛、道的发展使儒学面临危机;唐代以来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唐末五代以来的混战割据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2)影响: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思想,崇尚人的价值和现世的幸福;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是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宋明理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理学日益僵化,其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解析】‎ ‎(1)文艺复兴:依据材料一中“文艺复兴……并不是对古典作品一本正经地拘礼模仿。”信息结合所学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极端压制等方面指出文艺复兴出现的背景。‎ 宋明理学:依据材料二中“从汉朝以后到唐代,儒学比较强调价值、强调人格、强调修养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比较注重文献、历史”的信息结合所学从儒学发展面临危机、“三教合一”趋势的出现、社会危机的严重等方面指出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 ‎(2)文艺复兴:依据材料一中“文艺复兴奠定了欧洲近代文明的新基础。”的信息结合所学彰显了人文主义、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推动了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等方面指出文艺复兴的影响。‎ 宋明理学:依据材料二中“它是宋代以后历经元、明到清,占据七百多年历史,在我们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学术形态。”的信息结合所学从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前期有利于社会发展、后期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指出宋明理学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科技发展出现的变化,指出16-19世纪中西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结合所学,分析中国科技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创造性科技走向总结性科技;由领先世界到落后于西方。‎ 差异:中国科技传统科技,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 ‎(2)原因:①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②经济上: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社会推动力。③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 ‎【解析】‎ ‎(1)根据表格材料可以看出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从领先转为落后,明清时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产生的近代的自然科学而中国古代的科技到明清时期进入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 ‎(2)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概括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二者有何本质差别?‎ ‎(3)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1)相同点:重视民权;吸收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 ‎(2)本质差别: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 最终形成 “主权在民” 的认识。‎ ‎(3)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解析】‎ ‎(1)相同点:根据材料一“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和材料二“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可知,王韬和孙中山都重视民权;根据材料一“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和材料二“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知,两者都吸收传统民本思想;从两者思想主张来源来看,两者都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2)本质区别: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 而近代的民主思想首先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否定, 最终形成 “主权在民” 的认识。‎ ‎(3)必然性:本题考查近代民主思想产生的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是大势所趋,时代潮流所致,内外因素综合的结果:从制度层面看,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从思想传播来看,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从时代特征看,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从主观因素看,民主思想的传播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解放前最高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7‎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0‎ 工科 ‎17.8‎ ‎31.6‎ ‎34.8‎ ‎37.7‎ ‎37.0‎ 农科 ‎6.6‎ ‎6.2‎ ‎6.9‎ ‎6.1‎ ‎7.7‎ 林科 ‎—‎ ‎1.6‎ ‎1.1‎ ‎1.2‎ ‎1.4‎ 医科 ‎7.7‎ ‎13.9‎ ‎13.0‎ ‎13.7‎ ‎11.1‎ 师范 ‎13.5‎ ‎11.9‎ ‎16.5‎ ‎18.8‎ ‎26.0‎ 文科 ‎10.5‎ ‎7.8‎ ‎7.1‎ ‎6.7‎ ‎4.4‎ 理科 ‎6.4‎ ‎5.1‎ ‎5.0‎ ‎5.8‎ ‎6.5‎ 财经 ‎11.4‎ ‎16.5‎ ‎11.5‎ ‎6.4‎ ‎2.7‎ 政法 ‎24.4‎ ‎2.8‎ ‎2.0‎ ‎1.8‎ ‎1.9‎ 体育 ‎0.4‎ ‎0.1‎ ‎0.2‎ ‎0.5‎ ‎0.7‎ 艺术 ‎1.6‎ ‎2.5‎ ‎1.9‎ ‎1.3‎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 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注:“示例”仅作参考,且答出一个“示例”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 示例一: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原因:据所学可知,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改变这一局面,新中国实施了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理科等学科的学生比重直线上升,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教育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特征。‎ 示例二: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原因:据所学可知,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为提高国民素质,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师范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是因为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需要。‎ 示例三: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据表格信息可知,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这是国家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