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模拟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模拟历史

2017 年江苏省南通市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 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 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 识,这与题干材料中“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及“以为仁、义、礼、智四 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相对应,因而该思想家为 孟子。故 A 项正确。 答案:A 2.据东汉班固《西都赋》载:“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东西)九市开场,货 别隧分。……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当代学者据考古发掘绘制了下面汉代 长安城遗址图。如上述两则材料同时被用来研究汉代城市,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 B.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的成果与文学作品互证历史 解析:题干材料内容为班固《西都赋》描绘了汉代长安城市分布状况,而当代学者根据考古 发现绘制了汉代长安的城市分布图,两者在“十二通门”“三条广路”“东西市”等方面具 有高度一致性,体现了考古发现和文学作品的相互佐证,共同印证历史。A 项内容只强调文 学作品,对材料的解释不够全面,且其认为文学作品能够完整反映历史信息的说法亦不准确。 故 A 项错误,D 项正确。该项内容只强调考古发现对于历史研究的作用,并没有体现文学作 品的作用和两者的相互关系,不能完整反映题意。故 B 项错误。故选 D。题干材料的内容体 现的是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的相互印证,而非该项所叙述的单方向的证实,且该项说法过于 绝对。故 C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3.“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 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 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解析:材料内容为宰相冯道、李愚请令要求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制雕版印制出售,朝廷 听从建议,使得书籍流传广泛。雕版印刷技术已于隋朝出现并应用,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活字印刷术出现于五代之后的北宋,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的广泛传播依 靠的是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而非手抄。故 C 项错误。D 项,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应用 于书籍的印制,使得其流传广泛,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4.《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迟留月日而使其货 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 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中商人的货物被地方官员扣留作为缴纳的商税,致使其货物滞留而滞销,商人将 官员告官,明太祖最终认为这是地方官员的过失,杖责官员,把官吏的俸禄追加偿还给商人, 反映了朝廷保护商人正常的商业活动,故 A 项正确;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商人社会地位得到 大幅提高的结论,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的信息,故 C 项错误;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重视商业的发展,但并不是逐渐放弃重 农抑商政策而是始终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1839 年,林则徐组织编译了《滑达尔各国律例》,并运用其条款“各国有禁止外国货物不 准进口的道理(权利)”来证明禁烟的合法性,从而要求外商出具保证书。这说明林则徐( ) A.强调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B.运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利益 C.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 D.系统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材料内容为林则徐组织编译西方法律,并依据其处理相关外商事务,建立近代外交制 度在题干中无从体现。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为林则徐组织编译西方法律,并依据其处理相 关外商事务,可以看出林则徐运用西方国家的法律来处理相关外贸事务,维护国家利益。故 B 项正确。仅依据题干无法推断出林则徐主张采用西方政治体制,且结合史实可知,林则徐 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等,并未主张采用其政治体制。故 C 项错误。仅依据题干无法推 断出林则徐是否系统的实践“师夷长技以自强”。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6.学者马勇在论述晚清后二十年历史时写道:“会议进行了两天,他们终于达成一致行动的 谅解,同意适度向中国增兵,计划在条件适度成熟时先夺取天津,然后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 继续向北京用兵,向华北用兵,拯救被困在那里的外国人。”此后,列强发动了(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清朝 1912 年灭亡,根据“清后二十年历史”,此事件应发生在 1892---1912 年间, 鸦片战争时间是 1840—1842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1856—1860 年,排除 AB;甲午中日战 争时间是 1894 年,根据“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排除 C,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时间是 1900 年,符合“以天津为基地大本营,继续向北京用兵”,故 D 正确。 答案:D 7.1904 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 30 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 《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国政府颁布废止缠 足法令( )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解析:民国政府建于 1912 年,而题干描述的是 1904 年,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天足会借张之洞、袁世凯等官吏的书籍来劝戒缠足体现出近代移风易俗借助官方权威的特 点。故 B 项正确。仅仅从上海天足会发表多部劝戒缠足的书籍,不能推断出上海率先出现社 会习俗的嬗变。故 C 项错误。废止缠足是否为社会各阶层接受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 D 项错 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8.下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孙中山当时主张( ) 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解析:1912 年,宣统帝下诏退位,宣告清朝统治结束,而校训题写时间是民国十三年,即 1924 年,此时清王朝封建统治已经结束。故 A 项错误。北伐战争始于 1926 年 7 月,时间不 符。故 B 项错误。根据史实和训词可知,孙中山主张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包括中国国内 各民族平等、自决。故 C 项正确。孙中山“平均地权”的主张是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 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 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再分配给 农民。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9.“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敌人的力量还是很大的。这就决定了 我们战略进攻的方式不是逐城推进,而是跳跃式的。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人 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扛。”这里的“战略进 攻”是指( ) A.开展百团大战 B.进大别山 C.组织淮海战役 D.发动渡江战役 解析:根据史实,百团大战发生于 1940 年下半年,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抗日敌后战争,并非“长驱直入地跃进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也达不到“可以东胁南京, 西逼武汉,南抵长江”的效果,因而百团大战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是刘伯承 司令在挺进大别山时的讲话,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刘邓大军长 驱直入深入敌人后方,牵制长江及沿岸各大城市的国民党军,因而该项符合题意。故 B 项正 确。根据题干中“一年来”以及“战略进攻”等关键词可以推知题干材料叙述的时间是 1947 年 6 月左右,是战略反攻的起点,而淮海战役始于 1948 年末,此时已是战略决战时期。 故 C 项错误。渡江战役发生于 1949 年 4 月,且经过渡江战役后,南京已得到解放,而非题 干中的“东胁南京”。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10.1958 年 8 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的决议指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 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具体途径。”下列口号能反映上述“形式”的是( ) A.“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吃喝不要钱,日子赛神仙” D.“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 解析:根据“1958 年”“人民公社”可知题干内容描述的“形式”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 项,“农业合作社,社会新气象”是 1953-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故 A 项错 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形容的是“大跃进”运动。故 B 项错误。“吃喝不要钱, 日子赛神仙”是典型的“大锅饭”口号,体现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征。故 C 项正确。 “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是改革开放后 80 年代的口号。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 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11.《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 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 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 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 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这与题干中“亚非国家”“引起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严重关切”以 及“第三世界”等关键处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万隆会议时由亚非 29 个国家举行,主要 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会议虽遭到帝国主义阻挠和破坏, 但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这与题干描 述的会议特征相符。故 B 项正确。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 案,恢复中国联大席位。这与题干中“亚非国家”“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 在转移”等不符。故 C 项错误。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是由亚非拉以及部分欧洲国家为 摆脱苏联控制,维护自身独立而在南斯拉夫举办的。这与题干“亚非国家”以及“自由世界 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到第三世界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2.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 得益于( ) 年份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从材料看出,改革开放后工业品出口百分比日益增长趋势,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初级产 品出口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生产 发展,出口工业品增长,故 C 正确;材料反映以农产品为代表的初级产品出口百分比呈下降 趋势,不能很好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效果,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上海浦东的开发 和开放,排除 B;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 时间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3.“他们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打开了西下印度洋的门户的有利态势下,长驱直入,步步 紧逼。1650 年夺取好望角,1654 年占领锡兰。当年的葡萄牙人由西向东蔓延而来,今日的 他们由东往西席卷而去,控制马六甲海峡成为两个殖民帝国确立形成的终点和起点。”这里 的“他们”指的应是( ) A.荷兰人 B.法国人 C.英国人 D.西班牙人 解析:17 世纪荷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荷兰人积极参与殖民争 夺,建立了遍布世界的殖民商业帝国。在非洲,其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好望角;在亚洲,它在 印度沿海建立据点,并夺取锡兰,这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和史实均相符。法国人和西班牙人 未占据过马六甲海峡,而英国占据马六甲海峡的时间是 19 世纪。故文献材料中的“他们” 指的是荷兰人。故排除 BCD,选 A。 答案:A 14.1841 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必须接受反对党政府组阁,必须在政党政治 中保持中立,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火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这主 要表明英国( ) A.议会主权的原则开始确立 B.工业资产阶级加紧控制议会 C.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 D.内阁脱离了与国王的政治联系 解析:1689 年的《权力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时间不符,且题干材料未涉及议会 主权的内容。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关于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完善,无法体现工业资产阶 级加紧控制议会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根据史实,19 世纪初期,英国国王还可以按自己的 意愿选择首相及内阁大臣,但到 19 世纪中期以后,议会选举获胜的政党上台组阁。结合题 干,到 1841 年,英国国王接受不能干预内阁组建,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结果的事实。这些都 体现出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原则得以完善。故 C 项正确。根据史实,内阁名义上仍需对国王负 责,并没有脱离与国王的政治联系。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15.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能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帝国内巴伐利亚国 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威廉只得宣布为“德意志皇帝”,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 持联邦议会。而且俾斯麦这位德意志帝国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确认了“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 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这充分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内( ) A.皇帝与宰相之间形成权力制衡关系 B.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处于完全平等地位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体制 D.政治架构考虑到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 解析:题干材料并未涉及德意志帝国皇帝与宰相的关系,重点强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由“在国内事务上作为普鲁士国王主持联邦议会”可知普鲁士的地位应该高于其 他各邦,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并非处于完全平等地位。故 B 项错误。从普鲁士国王希望称“德 国皇帝”遭到各邦反对和“皇帝在原则上不享受高于各国王的优先地位”可以看出题干强 调的是各邦之间的关系,这种政治架构实际上考虑到德意志长期分裂的历史因素,用各邦之 间相对平等的关系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而不是强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 系。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16.下图是 1870—1900 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结合数据分析可得出的 正确结论是( )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解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而材料所对应的时间已是第二次工业 革命,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从图表可以得出,自 1870-1900 年,欧美亚三洲铁路里程大 幅增加,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的欧美两洲;其次,根据所学史实,此时正处于第二次 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以及钢铁工业技术的革新加快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第二次 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体现铁路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关 系,故 C 项错误。此时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对外扩张手段,故 D 项错 误。故选 B。 答案:B 17.1932 年,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美国参、众两院不顾胡佛反对,于 7 月 7 日和 9 日接连 通过瓦格纳一加纳法案,该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 21 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 7 月 11 日,胡佛加以否决,月底两院再次通过该法案并由政府具体实施。对此分析正确的 是( ) A.美国的政治体制悄然发生变化 B.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 C.美国国会对危机严重性认识不足 D.胡佛反对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解析:根据史实,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联邦政府权力划分实行三权分立制,并未 发生变化。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胡佛政府与美国国会对实施政府救济的博弈,突出表 现胡佛政府对国会的反对,而并非联邦政府成立紧急救济署开展救济。故 B 项错误。美国国 会针对危机一直力主实施政府救济,而并非对危机认识不足。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国会通过 由联邦政府拨款 21 亿美元,举办救济工程和失业救济的法案,体现出国会主张实行联邦政 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但这一主张遭到胡佛否决,说明胡佛政府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经 济。故 D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D。 答案:D 18.1948 年 4 月 3 号,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对外援助法案》,根据该法案,美国要向西欧 各国提供 133.2 亿美元的援助,美国承诺“当西欧一国向另一国提供货物而后者缺乏支付 手段时,美国则给予前者相当于后者赊款数额的美元货款予以结算”。该法案( ) A.体现美国控制西欧的意图 B.标志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 C.开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 D.推动布雷顿淼林体系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可知这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其目的在于恢复西欧经济、遏制 苏联,同时加强对西欧的控制。故 A 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 1947 年,时间不符, 而且材料体现的是“马歇尔计划”。故 B 项错误。西欧各国一体化进程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 故 C 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在 1944 年,而该计划是 1948 年。故 D 项错误。综上 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 答案:A 19.下图为我国国内某文献搜索引擎对某国际合作组织搜索统计的结果,其统计数值反映了 不同年份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欧洲联盟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统计图,国内学术界对该组织的关注程度集中爆发于 2000-2002 年,所 以中国在 2000-2002 年间应该发生了与该组织相关的重大事件。中国于 1980 年恢复世界银 行席位,此后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并未在 2001 年前后发生重大事件,因此该项不符合。故 A 项错误。中国于 2001 年 12 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引发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对中国经济利弊的广泛讨论和研究,因此该项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上海合作组织 虽成立于 2001 年 6 月,但是其只是此前“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顺利过渡,并不会引起如 此广泛的讨论,因此该项不符合。故 C 项错误。2000-2002 年间中国并未发生与欧盟相关的 重大事件。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20.“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 革命。”“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 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 )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假说 解析:牛顿之前,伽利略已经在试验中发现经典力学的相关定律,但牛顿是最早用数学描述 把这些定律固定下来。因而牛顿的研究更多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不是将以前的理 论作为一个局部的情况,这与题干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生物进化论是对之前“神造人” 学说的直接否定,而非将先前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这与题干意 思不符。故 B 项错误。根据史实,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否定了经 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并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故 C 项正确。 量子假说研究微观粒子运动,扩展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 界的不足,但这并非将以前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的情况,并包含在本身之中。故 D 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题,满分 60 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古代的选官制度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演化。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 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 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所谓士人政府者,即整个政府由全国各地之知识分子即读书人所组成。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闽世 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 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之改变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 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采取的推动“士人政府”出现的具体措施。 解析:本题结合材料和所学史实作答。首先根据材料“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 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可以推知太学兴办对“士人政府”的建立的作用;其次根据 史实,汉代实行察举制,这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因而这也是“士人政府”出现的相 关措施;同时汉代儒学兴起,并成为太学的主授科目,这也是“士人政府”出现的相关措施。 答案:具体措施:兴办太学;实行察举制;重用儒学家。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所发挥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根据材料内容作答。制度:根据该制度出现于科举制之前以及制度“还一定 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的特征,可以推知该制度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 正制。作用:根据材料中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对比以及“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 录用原则”推出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根据科举制对九品中正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 心力的凝聚”的改变以及“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推 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制度:九品中正制。 作用:通过考试录用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根据材料内容作答。中心内容:根据士大夫“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 主的力量, 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以推知士大夫与君主 “共治”国事。原因:由材料中“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对于文官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素质 之改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冶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 以及“坦坦荡荡地宣布自身之政治权利,参与治理国家政事”可以推出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 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答案:中心内容: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国事。 主要原因: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理学的形成;士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演进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解析:通过材料中各朝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可以看出古代选官注重官员的才能素质,同时各项 制度措施也注重调动士大夫等群体的参政积极性。 答案:启示:官员的选拔注重选贤任能;调动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治理。 2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 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 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 60 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 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 1903 年得到官方确认。于 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 年) 年份 家数 资本(千元) 创办人或企业代表 1914—1918 63 10658 荣宗敬、荣德生等 1919—1923 65 17627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北伐后的六年,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虽多为人所诟病,但并非无心国家建设。1929 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 1932 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 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 1936 年,棉纱进口 下降至 1928 年的 38%,棉布进口下降至 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 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依据材料作答。主要原因:依据“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 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可以推出洋务运 动的兴起,近代企业的兴办;由一些官员“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并结合史实可以 推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由“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 甚至有点夸张”可以推出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由“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 1903 年得到官 方确认”可以推出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答案:主要原因: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 清政府重视发展工商业。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 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解析:本题需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作答。态势:由材料表格可以看出 1914-1923 年,面粉厂 家数量和资本数额都有所増加,这说明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动因: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面粉 业的主要创办人或企业代表均为民族资本家,同时结合相关史实可以推知动因为民族资本家 积极投资实业。影响:根据史实,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的发展和西方先 进思想的传播,这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转变。 答案:态势:民族面粉业继续发展; 动因: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资实业。 影响: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使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3)据材料三,归纳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依据材料数据说明其施行的效果。 解析:本题主要根据材料作答。政策:依据材料中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工业、基础化学、基 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可以推出创办国家资本工 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效果: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制定经济建设方案,方案侧重重工业并 兼顾轻工业发展,同时结合相关数据,可以推知轻重工业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材料数 据中,重工业的进口仍然增加,说明国内重工业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内其他工业的发展需要, 仍然较为落后。 答案:政策: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 效果:轻重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但重工业仍然落后。 23.历史学家马克认为,中西文明的双向交流使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但文明的交流并 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 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中 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伏尔泰认 为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史都是从中国肇始,而且长期遥遥领先。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通过 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而把一个具 有崇高理性、合于道德的政治制度作为理想目标。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革命与改良两派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卢梭、孟德斯鸠等英雄形象,成为两 派人汲取思想和战斗激情的共同来源。自维新运动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怀忧 国忧时之思,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而后革命派以一往 直前之气推翻了清王朝,产生了中华民国。如果说 18 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使人从神权的桎 梏下解放出来,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则使中国人从孔子儒家为轴心的传统文化的束缚下 挣脱出来,但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启蒙思想家为什么会推崇古代中华文明?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革 命与改良两派”所汲取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主要政治学说。 解析:本题主要结合材料与相关史实作答。原因:依据“启蒙运动者认为惟有向非基督教世 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以及“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更 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扩张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可以推知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 对神权统治以及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君主专制。主要政治学说:根据史实,改 良派进行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创立民国,主张三权分立的政 治体制。 答案:原因: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传统仁君政治可用来开展反对欧洲 君主专制。 主要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学说。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马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 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须结合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作答,并做到观点明确;史实正 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本题答案不唯一。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24.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 料: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 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 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 年 9 月,俄共(布)中 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 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 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 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 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 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斯大林在 1928 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 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 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 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 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 101 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 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作答。措施:根据材料中“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 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并结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举措可以推出措施为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主要意图:根据史实,随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以此幻想直接过渡 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 答案: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主要意图: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过渡。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 的? 解析:本题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作答。看法:从“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 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们所需要的一 切”以及“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等内容可以推出合作社的意 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 会主义。让步:结合相关史实,新经济政策中关于对农民的让步有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 征集制;同时根据材料允许农民私人买卖以及相关史实可以推出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答案:看法:合作社的意义在于运用市场机制(商品货币关系);合作社是新经济政策发展 的归宿;合作社等同于社会主义。 让步: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解析:本题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作答。办法:根据国家对农民购买工业品和出售农产品的 原则可以推出办法是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消极影响:根据史实,国家拿走农民太 多东西,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发展落后,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启示:本题主要通过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效果对比方面作答。根据“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 济政策的对比可以得到注重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启示;通过对“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中关于农业的政策,可以推出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根 据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的根本性认识,可以推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的认识。 答案:办法:由农业为工业的发展积累资金。 消极影响: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阻碍 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基本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农业、保护农民的利益;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 力实际水平。 2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 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 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 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 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 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 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 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 无臣之忧。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二对这 一举措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何共同看法? 解析:举措:根据材料一内容“光绪帝下谕旨职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査权后, 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増至三百多人次”可以推出措施为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意义,材料一中, 鼓励官民上书言事的措施实行后,官民上书数量猛増,参与面广泛并提出了众多救国方略。 这些都体现出该举措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 爱国热情。共同看法,根据材料一中上述方案没有明确思路,只是对国外变法外貌的仿照, 缺乏实际内核,体现出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而材料二认为当务之急是练兵造械,且“中外 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说明这些上书言论不切合 实际。 答案:举措: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意义: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 共同看法: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 (2)材料二中关于变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借 鉴价值。 解析: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中“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 以及“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体现出材料二的观 点为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为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 借鉴价值:根据材料一举措暴露的问题和材料二的相关观点可以得到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 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等。 答案:主要观点: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急务;变法缺乏 有用人才。 借鉴价值: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