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 ‎90.分钟。第I卷1至3页,第II卷3至4页。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规定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题,合计48分)‎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下列可支持此观点的有 ‎①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墨家学说开启“重农抑商”的先河 ‎③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 ‎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主要派别有儒、道、墨、法、兵等学派;儒家思想孕育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①正确;法家学说开启了“重农抑商”的先河,②错误;道家学说构成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础,③正确;法家思想成为变法的主要理论依据,④正确,故①③④,排除ABD,所以选C。‎ 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影响,关键是识记相关学派的知识,逐一排除即可得出答案。‎ ‎2. 有一位古代的思想家这样论述政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教化惠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依赖,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称说出来。”这位思想家最可能是 A. 老子 B. 韩非 C. 董仲舒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功盖天下却从不居功”,材料表明君主不很看重功名,清心寡欲,“教化惠及万物,而人民不觉得有所依赖”, 意思是大化无痕。“有功德而不能用名称说出来。”就是大德无形,“ 我无为而民自化”,就是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思想。因此选择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思想 ‎3. 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 实现思想的统一 B. 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 C. 巩固与加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D. 尊重学术 ‎【答案】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 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5.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说明孟子地位迅速崛起,这与宋代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四书并为此作注解有密切关系,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说,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孟子的地位也迅速上升,所以答案选D,ABC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并未直接关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朱熹的思想 ‎6. 《万历十五年》写道:“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的发展 C. 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D. 闭关锁国导致东西文化的隔绝 ‎【答案】B ‎【解析】材料大概意思是:李贽思想影响有限,即李贽思想影响有限=个人悲剧。材料阐释的是社会环境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关系。即其个人悲剧是时代造成的,故B符合题意。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出现萌芽,故A错误;C从属于B项政策;D属于对外贸易,不符合题意。‎ ‎7. ‎ 亚里士多德警惕“纯粹民主”,他如此评价道:“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因为一切都由多数投票决定,而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投票不应该是民主的唯一方式 B. 民主是人民结成集体进行统治 C. 脱离了法制的民主会沦为专制 D. 集体统治比个人统治危害更大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进行统治的是人民,而不是法律;不是由法律决定……人民拥有国王的权力进行统治;他们至高无上,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集体”说明法制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故本题选择C。A说法明显错误;B材料中概括不全面;D显然与民主政治特点不符。‎ ‎8. “凡真正知道善恶对错之人,必然行善,凡作恶者皆因无知。”该名言出自 A. 梭伦 B. 苏格拉底 C. 亚里士多德 D. 伯利克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反复出现“善”、“恶”,强调道德的作用。而且材料还在说知道善恶对错的人会行善,反之则因为无知,恰恰符合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故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 ‎9.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10. 有人说意大利是“近代欧洲的儿子中的长子”,能为其提供依据的是,意大利 ‎①是近代人文主义的发源地 ‎②是地理大发现的开拓者 ‎③是代议制民主的诞生地 ‎④是近代经济因素的出现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近代欧洲的儿子中的长子”的信息说明意大利在欧洲国家中走向最前列的。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也是最早开始文艺复兴,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②是葡萄牙和西班牙;③是英国,均不符合题意。‎ ‎11. “在佛罗伦萨,1340年,6-13岁的孩子,有45%-60%都上过小学;(而)既然更多的男孩子上学,那接收基本教育的男孩的百分比肯定很高。”‎ ‎——《私人生活史》菲利浦∙阿利埃斯主编 对上面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受教育程度的提高 B. 当时男女受教育的权利不平等 C. 为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做了准备 D. 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智力支持 ‎【答案】D ‎【解析】新航路开辟是15—16世纪,材料体现的是14世纪,二者时间差距较大,新航路开辟主要是大西洋沿岸国家,材料说明的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故D错误,符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是正确说法。‎ ‎12. 现代学者称达∙芬奇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达∙芬奇 A. 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 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 D. 成为时代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巨人 ‎【答案】B ‎【解析】伽利略创立了以实验为依据的近代科学,故A项错误;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而且根据材料“他在绘画、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人体解剖、机械研究等又都偏重科学领域,故B项正确;启蒙运动反教会特权和君主专权,排除C;达·芬奇在科学领域尚不能称之为巨人,故D项错误。‎ ‎13. 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一观点强调 A. 政治革命,推翻专制 B. 批判质疑,理性思考 C. 主权在民,人人平等 D. 信仰自由,社会契约 ‎【答案】B ‎【解析】根据“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说明康德强调思想解放,理性思考,故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但却绝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分析解答。‎ ‎14.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 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 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 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D ‎【解析】题干说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得到了农民、手工业者和下层僧侣的支持,王公贵族也用实际行动在支持其主张,所以说明宗教改革的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故选D。‎ ‎15. “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 伏尔泰 B. 狄德罗 C. 卢梭 D. 孟德斯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思想。‎ A、B、C项,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卢梭代表作为《社会契约》,在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宣称“人生而自由的”,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可见三者均与法律没有直接联系。故A、B、C项错误。‎ D项,结合所学知识,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所以才有了“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即各国的法律都必须结合本国实际,不能违背本国人民;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也就是“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其代表作为《论法的精神》,题干中的这句话就出自《论法的精神》。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考点: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名师点睛】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代表人物有四位: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我们印象中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往往都是他的“三权分立”理论,但是他在法律与自由的态度上也有着精辟的论断。他认为法律不能违背人的意志,法律应该体现出理性。这也是他作为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一种理解和歌颂,是启蒙运动的主力之一。‎ ‎16. 下图是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专家考证定为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该残页证明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国家 B. 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C. 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 D. 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答案】C ‎【解析】略 ‎17.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的共同原因是:‎ ‎①大一统时代的恢弘的社会背景 ‎②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导致文学世俗化趋势加强,也就是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繁荣的共同原因,故③④正确,本题选择D项正确;①是汉赋兴起原因,②是唐诗繁荣原因。‎ ‎18. 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 小篆 B. 隶书 C. 行书 D. 草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中国后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后因书写不方便,被隶书所取代,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隶书 ‎19. 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说:“今有人焉,聚徒讲学,禁民为非,人无不笑且诋也。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其意在强调 A. 理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 戏曲艺术的批判现实性 C. 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 D. 世俗文化源于大众生活 ‎【答案】C ‎【解析】由“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可以看出戏曲艺术可以使人的性情发生变化,起到教化作用,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选,题干不能推断出理学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主要强调戏曲的教化不是批判现实;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戏曲艺术的来源。‎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是对“伶人献俳,喜叹悲啼,使人之性情顿易,善者无不劝,而不善者无不怒”,结合所学可知主要考查戏曲艺术的教化作用。‎ ‎20. 19世纪初的一则名人讣告是这样评价该人所研制的成果的:“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里的“它”是指该名人研制的 A. 蒸汽机 B. 发电机 C. 电动机 D. 计算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提供的关键性信息,“19世纪初”“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联系史实可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改良,故A正确;B、C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明。‎ ‎21. 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A. 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 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C.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狭隘理解西学的范畴,故A项错误;《孟子》和西方机械手册不能说明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故B项错误;材料“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可知洋务派认可儒学地位并非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属于高考热点之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2.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B ‎ ‎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海国图志》‎ ‎23.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近代化的进程不断发展,故C正确。A项过于片面,没有突出近代化,故A排除。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也过于片面,不属于本质,故B排除。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也过于片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特点 ‎24.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 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 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 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 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 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通过自然科学的讲解和“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对当时社会中封建迷信思想进行抨击以追求科学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是严复的维新思想,C项中的“自由”和D项中的“马克思主义”不符合题意。‎ ‎25. 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孙中山的论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故本题选 C 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工商业不发达就不能实现民生主义,因此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问题,因此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不是孙中山这一时期的革命目标,因此 D 错误。‎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民生主义 ‎26.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A项中“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B项中“吾国固有之文明......救西洋文明之弊”属于地主阶级顽固派排斥西学的观点;C项中“西学之体”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D项中“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人权说”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科学”与“民主”的思想。故本题应选C项。‎ ‎27. 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 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 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 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 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即可知,材料主张进行各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由此可知,这一论述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B正确。材料没有具体阐述新三民主义理论的内容,排除A。工农武装割据不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外合作,不符合材料,C、D两项排除。‎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统一战线 点睛:解答本题,应注意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 相同点: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由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28. 毛泽东的下列著作撰写于国民革命时期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毛泽东字啊国民革命时期主要是分析农民问题文章,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故C正确;A是井冈山时期;B是建国后1957年;D是抗战时期1942年。‎ 点睛:本题要注意毛泽东各个时期著作及思想。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道路。毛泽东抗战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解决了革命领导阶级、目标、前途等问题,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纲领,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基础。‎ ‎29. 《读书》杂志创刊号(见下图),被称为“在那个精神世界经历了长期禁锢而刚刚得 到释放的时代”的诞生物,被视为“新启蒙时代”的象征之一。因为其 A. 终结了十年文革的严重混乱 B. 开启了对“两个凡是”的反思 C. 探讨社会问题展开思想交流 D.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答案】C ‎【解析】文革结束后,我国受到左倾思想影响,处于徘徊的两年,思想没有解放,图片读书显然是探讨社会问题,说明思想开始出现交流新现象,故C正确;A是1977年;B和D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30.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 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倒向苏联,A项正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无关,B项错误;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与材料无关,排除CD。所以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 ‎31.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与汪龙庄书》一文中指出:“今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时(吃桑叶),而不能抽丝。拙撰《文史通义》,中问议论开辟,实有不得已而发挥,为千古史学辟其蓁芜(杂乱)。”可见其主张史学研究应该 A. 重视秉笔直书 B. 具有创造精神 C. 贵在言必有据 D. 注重因果联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征实太多,发挥太少……议论开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史学研究观点创新、重视发挥的主张,故B选项正确;重视秉笔直书,只发挥“征实”,故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言必有据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因果联系的观点,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发挥、议论”的含义,需要学生结合材料的上下文及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桑蚕食时(吃桑叶),而不能抽丝”体现了章学诚对史学研究缺乏创新和发展的现象的批判,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2. 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 ‎‘永恒不变’中国了”。他强调的是 A. 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 B. 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 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 D. 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说明,中国领土广阔,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要放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故 D 项合理;A、B 两项曲解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把握材料的主旨;C 项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 考点:史学理论和研究·史学研究·研究历史的方法 ‎ ‎【易错警示】此题是程度型选择题,需要明确作者的主旨,认真甄别,不要断章取义。题干材料的重点是“对中国历史的有效论述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即要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去认识和研究。‎ 第II卷 二、材料分析题(第33题13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6分,第36题11分,总计52分)‎ ‎33. 关注民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他设想的社会保障标准是什么?这种理想社会的经济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粮”“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病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2)根据材料二,与孟子相比,康有为的民生主张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尚明轩(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曾说:“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1982年12月14日,邓小平在会见台籍政协常委时强调:“台湾讲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有各种解释,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你们会熟悉建国以来我们所经历的事情,熟悉这方面情况很重要,我们走的路是曲折的。现在可以说,三中全会以来走的路证明是对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结合相关史实说明邓小平所说的“真正实现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 ‎【答案】(1)治国思想:仁政。标准:每户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实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重视社会救济原因:康有为继承了儒家“仁”的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3)问题: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主共和);人民生活和社会的进步。史实: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②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多途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的实现。‎ ‎③一五计划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民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障”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三小问从小农经济思考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社会福利制度”“养老院”“恤贫院”归纳作答;第二小问从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特点来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内涵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民主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及初期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革开放来回答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类型材料题,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中测试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34. 人文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是近代西欧社会转型的文化支撑。阅读下列问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丁∙路德的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的表现,并据此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并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用关键词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案】(1)“印记——其主张因信称义明显带有人文主义倾向;“深化——主张由各国政府管理教会。意义: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2)经济领域主张自由放任;宗教方面主张信仰自由;政治方面主张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古代希腊——萌发(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兴和发展;启蒙运动——成熟。‎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谈及“个人主义”的背景是文艺复兴以及要冲破“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可知是注重个性解放,符合文艺复兴指导思想人文主义的特征。根据“只有……”“才……”的逻辑关系可知材料后半部分即为其意义,可简单概括。从思想上来说是冲破传统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从社会发挥在那的角度来看是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本问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关系,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只是局限在上层社会,人民大众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解放则是通过宗教改革。因此“唯信称义…平信徒皆为教士”就是反对权威,强调个人主义,这明显带有文艺复兴的“印记”;材料中还提到“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亦即“建立民族的教会”,这是对文艺复兴的“深化”。意义可从宗教改革的性质入手,宗教改革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又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结合宗教改革的主张概括即可:思想上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政治上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可知材料共涉及三个角度:经济领域、宗教方面、政治方面。然后分别将其与人文主义的主张相联系即可。本问考查学生把握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主干知识整合能力。材料从不同时期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人文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可知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为代表提倡人的价值,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滥觞,因此古代希腊时期是人文主义的萌发(起源),中世纪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下,人文主义被湮没,文艺复兴时期对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和信仰权威进行了冲击,是人文主义重新复兴发展,通过启蒙运动对封建专制、教权和等级特权都进行了批判,对未来社会构建了政治蓝图,并揭示了启蒙的真谛,标志着人文主义走向成熟。‎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35.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材料二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2)据上表,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案】(1)人文主义;背景:政治:中世纪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乐趣;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地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分析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文艺复兴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中体西用的思想主要是从开设的课程上来看。中国的维护封建制度的儒家经义和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存,可以看出答案。第二小问影响要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来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 ‎(3)文化教育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要依据材料,说明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 ‎——《论语.里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材料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义利观》‎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绝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1980年8月,邓小平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3)简要评价以上材料中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答案】(1)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解析】(1)首先明白材料的意思即: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追求富与贵、避免贫与贱是人之常情。同时他主张见利思义,要义利同在,反对见利忘义。‎ ‎(2)根据材料二中“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和材料三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两者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在获取利益过程中,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提倡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关于邓小平的发展观点是由材料三中“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可知邓小平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鼓励勤劳致富,反对见利忘义、“向钱看”。‎ ‎(3)评价三位人物积极影响是一定要定位在当时的时代上,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孔子的义利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个人品德的修炼;毛泽东的义利观有利于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邓小平的义利观有利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类型材料题,比较型非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具体方法是:‎ ‎1.在解读史料上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2.在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3.同学们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