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 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 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 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 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 ‎2.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4.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5.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6.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这反映出清代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                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 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                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 ‎7.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8.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9.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C.与市场联系紧密                                    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10.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1.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12.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13.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14. 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15. “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                            B.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 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                            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 ‎16.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可见,唐甄 A.提倡君臣共治天下                                B.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C.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D.肯定社会平等观念 二、材料题(共52分)‎ ‎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l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 207人。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 1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 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9分)‎ ‎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晋主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华版图,后周继承五代短命政权的版图只有中原地区,国贫民弱,外敌四起。长期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诸多割据政权为支持战争,极力压迫百姓。枢密使王朴献上著名的《平边策》,明确国家的统一策略。柴荣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柴荣以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了军人跋扈横暴这个要害问题,斥退老朽,进用贤才,组织干练的文武朝班。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直言极谏等方式和途径发现人才,选拔英才,一方面通过各种考核办法裁汰冗官滥吏;制定刑律,规范行为,保证政治健康发展。再者改革节度使制度,多次变动节度使镇守区域,回收节度使权力。他下令各地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建立了精锐的禁军,使禁军成为朝廷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柴荣还大力招百姓开垦荒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整顿漕渠。对佛教进行打压,强令僧尼还俗,收回寺院田产,毁掉佛像用以铸钱。……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原因。(6分) ‎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主要内容。(12分)‎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影响。(4分)‎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B D C C C D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C D B A A C 二、材料题 ‎17. (1)内容:院校合并;扩展经费资助范围;努力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学校。(6分,言之成理即可) ‎ ‎(2)意义: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了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受教育人口,提高了国民素质。(9分,言之成理即可)‎ ‎18. (1)特点:以“予之为取”为指导思想;先富民再富国;生产民营,销售专营;政府调控市场,从中盈利。(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 ‎(2)影响: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商业健康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为齐国争霸创造了物质条件。(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9. (1)原因:藩镇割据,国家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后周政权面临来自周边国家的威胁;社会矛盾尖锐;接受枢密使王朴献的建议。(6分,任意回答3点即可) ‎ ‎(2)内容:整顿吏治,多渠道(科举取士)选拔人才;制定刑律;建立禁军,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回收节度使权力;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兴修水利,鼓励发展生产;打压佛教。(12分,每点2分)。 ‎ 影响:使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为后来进行统一战争奠定经济基础;强化中央集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4分,每点2分,2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