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合格考)试题 解析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徐志明 审核人:苗露阳)‎ 一、选择题(共8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作为开始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使中国 A. 主权不再完整,自然经济渐趋解体 B. 独立遭到破坏,工业社会正式形成 C. 资产阶级出现,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D. 专制统治崩溃,西方文化向东渗透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作为开始的标志,主要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之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国家,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主权不再完整,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工业化还没有起步,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因此中国的工业社会并没有因鸦片战争而正式形成。故B项排除;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左右,而民主革命成为潮流是20世纪初,C错误;鸦片战争之后专制统治并没有崩溃,D错误。‎ ‎【点睛】社会转型最大标志是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性质改变、经济形态转型。‎ ‎2.小明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看到某一条约的内容是:“清朝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个条约应该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A ‎ 正确;《北京条约》只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B错误;《马关条约》开放的是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C错误;《辛丑条约》没有提及开放通商口岸,D错误。‎ ‎3.“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答案】D ‎【解析】‎ 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A、B和C顺序不符合。‎ ‎4.近代一位皇帝对某不平等条约发表措辞严厉的上谕:“总之,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该不平等条约当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进京一事,万不能”说明皇帝对于外国公使进京表示反感,B正确;《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以及《马关条约》都没有提出外国公使进入北京信息,A、C和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材料中“进京一事”,可知这里的京是北京城,联系近代条约可知答案。‎ ‎5.从如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 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 B. 英法要求修改条约 C.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D.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片是圆明园大水法残迹,圆明园被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由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时制造的,C正确;近代中国大门被打开是鸦片战争,A错误;英法要求修改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B错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不符合材料图片信息,D错误。‎ ‎6.《天朝田亩制度》中,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银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语,可知太平天国的理想境地是 A. 共产与民主 B. 共产与平等 C. 平等与自由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农民阶级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和平等的思想。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7.19世纪60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创办淮军,后又创办轮船招商局,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此人 A. 被称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B. 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C. 固守传统观念,排斥一切外来事物 D. 提出了伸民权、开议会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李鸿章参组织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轮船招商局,甲午战争失败后,代表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故B项正确;A是林则徐;C是顽固派代表;D是梁启超思想。‎ ‎8.如图是中国近代一副著名的时事漫画,它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所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严重危机。直接影响这一局面形成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签订促使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材料中图片是当时时局的准确描述,C正确;《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之后没有出现列强瓜分中国的局面,A和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是190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D错误。‎ ‎【点睛】《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它把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罗斯,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即鶧)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现实。‎ ‎9.“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出自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义和团运动期间 C. 辛亥革命期间 D. 甲午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扶持清廷,消灭洋人,故一开始得到清政府的扶持.“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出自义和团运动期间,故选B.‎ ‎10.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材料中的“大改良”是 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 C. 二次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大改良”是指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皇上没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洋务运动仍然有皇上,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而非二次革命,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而新文化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皇上没啦,即可判断考查的是辛亥革命。‎ ‎1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该材料主要表明 A. 辛亥革命完全失败 B.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C. 中国民众精神麻木 D. 救亡图存大势所趋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是1921年左右;由题干“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梁启超指出要革新旧的心理,提倡思想解放,B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题干主旨强调思想解放,没有涉及民众精神麻木,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救亡图存大势所趋,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如图所示是一组反映20世纪初期中、俄两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它们所代表的历史事件都 A. 推翻了专制王朝 B.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改变了社会性质 D. 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二者均促进了本国在政治领域的的近代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右图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而非专制王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左图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左图没改变社会性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地点是 A. 南京 B. 武汉 C. 重庆 D. 北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自海外归来,并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诞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它的成立,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一个尝试,宣告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帝制的彻底崩溃。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 ‎14.从晚清到民国初年,“诗界革命”、“文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婚姻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祖宗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这些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B.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日益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人人心 D.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革命等。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晚清到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均发生了改变,这是由于社会转型而造成的,所以这些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当时处于社会转型之中,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部分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部分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适合部分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社会转型 ‎15.政治人物由“舞台”之争向“剧本”之争的转变,是近代中国由“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环节。反映20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运动的剧本是 A. 《资政新篇》‎ B. 《中国同盟会章程》‎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中国共产党章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第二个十年”是1910-1919年,辛亥革命之后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推动“帝国”转变为“民国”的关键剧本,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C正确;《资政新篇》是1859年颁布,A错误;《中国同盟会章程》是1905年颁布,B错误;《中国共产党章程》是1921年颁布,时间不符合,D错误。‎ ‎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以下不属于“重新评价”表现的是 A. 更新观念,学习西方 B. 民族觉醒,一致对外 C. 兴办实业,挽救危亡 D. 崇尚理性,倡导民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9世纪”和“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说明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进行近代化的探索,故ACD符合题意,B不属于“重新评价”的表现,故选B。‎ ‎17.阅读下边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表格,其中史实和推论都正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逝世于1925年,没有领导北伐战争,故A错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不是党的总负责人,故B错误。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故C正确。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不是最终胜利,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敌后战场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其主要特征有1、全国共同抗战。2、主要有两支抗日力量。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 ‎18.如图是一幅革命题材的绘画作品,其名称是 A. 《武昌起义》‎ B. 《南昌起义》‎ C. 《井冈山会师》‎ D. 《飞夺泸定桥》‎ ‎【答案】C ‎【解析】‎ 该绘画作品反映的是井冈山会师,所以其名称是《井冈山会师》,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绘画作品和武昌起义、南昌起义、飞夺泸定桥均无关系,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印章,也称“图章”。它不仅是一种权力的象征,而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的见证。观察图,这枚印章见证的历史是 A. 北伐战争 B. 土地革命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片中显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该政权建立于1931年,属于土地革命时期,B正确;A是1926年,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C是1937-1945年;D是1946-1949年,排除。‎ ‎20.1935年1月,红军占领某重镇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其会址位于图中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会议是指遵义会议,而遵义的地点在②处,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其他几个选项均是不合题意的,例如,①处是瑞金,是长征的出发点,选项A就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1.如图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地图,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 B. 《非战公约》的签订 C. 诺曼底登陆 D. 柏林墙的修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地图中图例时间1913年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法俄属于B集团应该是协约国集团,德奥意属于A集团是同盟国集团,A正确;《非战公约》的签订是1928年,B错误;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1944年,C错误;柏林墙的修筑于1961年,D错误。‎ ‎22.有网友看了下面这幅政治漫画后,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 英法设计,美国造桥 B. 美国设计,英法造桥 C. 国会设计,总统造桥 D. 总统设计,国会造桥 ‎【答案】B ‎【解析】‎ 该题从网友发表意见的角度创设情境,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阅读本题漫画,看到牌子上写有“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设计”,便应迅速回归教材中有关“巴黎和会召开”的内容。“一战”使欧洲列强削弱,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美国企图主宰世界,总统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计划,但英国、法国操纵了国联,美国反而没有加入国联。正确的选项为B。‎ 点睛: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国际联盟,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国际联盟是美国设计的,英法为之造桥,国际联盟自成立时起便由英、法等少数大国所控制,并成为大国手中的工具。‎ ‎2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位德国官员说:“我们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是为了给新德国带来和平,但是,实际上我们给新德国的第一个礼物竟然是一个被强加的屈辱和约。”“屈辱和约”指的是 A. 《九国公约》‎ B. 《凡尔赛和约》‎ C. 《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D. 《四国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战后德国接受停战和进行媾和谈判就是指巴黎和会,而会上通过的条约《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处置德国的产物,所以对德国来讲就是等于一个“屈辱和约”,故选B;《九国公约》没有涉及到德国,它是涉及到关于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问题的一个条约,故排除A;《限制海军军备条约》是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海军军备的一个条约,也与德国无关,故排除C;《四国条约》是美英日法四国关于太平洋上的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权利的一种规定,也与德国无关,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提醒大家,不仅仅要知道历史上的一些条约,还要了解有关条约的内容是关于什么问题的,其主要内容是怎样的,不然像上面这样的题目就没法做。‎ ‎24.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实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放,他固守的经济政策是 A. “自由放任”政策 B. 市场经济 C. 重农抑商政策 D.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危机,美国总统胡佛仍然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故A项正确;B项是经济形态,不是经济政策,应排除;C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应排除;D项是苏联的经济政策,应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经济大萧条时期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识记,同时还需要掌握胡佛政府反危机的措施和影响。‎ ‎25.“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由于他的提倡和支持,世界上才有了联合国。”这是对谁的评价 A. 华盛顿 B. 林肯 C. 罗斯福 D. 杜鲁门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促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提议建立联合国,C正确;华盛顿时期没有提倡建立联合国,A错误;林肯主要是解放黑人奴隶,实现美国南北统一,B错误;杜鲁门是二战之后推动冷战实施者,D错误。‎ ‎26.如图为二战期间波兰的形势图,对图中①这条界线的形成有关联的是 A. 《布列斯特和约》‎ B. 《凡尔赛和约》‎ C. 《洛迦诺公约》‎ D.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1939年苏德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规定“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如图所示,D正确;《布列斯特和约》是一战后期俄国和德国签订的条约,A错误;《凡尔赛和约》是一战后处理战败国签订的条约,B错误;《洛迦诺公约》签订的时间是1925年,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 ‎27.“1939年起,德国采取一连串的对外侵略行动,波兰、捷克、挪威相继为德国控制,1940年六月以后的一年里,只有一个欧洲国家与德国抗衡。”这个国家是 A. 法国 B. 英国 C. 西班牙 D. 苏联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39年和1940年,以及国家“德国、波兰、捷克、挪威”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二战。1940年,只有英国一个国家能够与德国抗衡,B正确。法国此时被德国占领,已经无力抗衡,A错误;西班牙被法西斯扶持傀儡,也没有那个实力; 1940年6月以后的一年苏联并没有卷入二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时间。首先能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进行史实的判断——二战。其次可以根据时间来判断选项的正误,可以判断出D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当时苏联没有卷入二战,由此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28.华盛顿会议期间,会议主席、美国国务卿休斯提出海军军备比例时,某传统海军强国代表非常吃惊,几乎当场昏厥。此国是 A. 法国 B. 日本 C. 英国 D. 意大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海军军备比例”是华盛顿会议上提出的《五国海军条约》,该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C 正确;该条约主要打击英国海军实力,法国、日本和意大利趁此提高海军实力,AB和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9.对以下这幅冷战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推动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 B. 两极格局承认不同的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处与合作 C. 冷战时期的世界由两极逐渐相向多极化演变 D. 美苏两极处于相对均势及“核恐怖平衡”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上述漫画中的文字为“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可知双方都不主张使用上面写有“BOMB”文字的核武器,再加上漫画的题目为“冷战(1945-1991)”,所以可以得出D符合题意,故选D。题干漫画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发展问题,故排除A;冷战期间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处于敌对和冷战状态,而不是共处与合作状态,故B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B;题干中的漫画只是体现了两极之间的对抗,故C也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点睛】对于漫画的处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是看漫画的标题是什么,这往往给我们提供漫画要表达的主题,这一题中的“The cold war”就是关键信息;再有就是漫画中的文字信息,这往往也是关键的信息,不同的漫画中的文字是有不同的含义的,有的文字非常直白,一目了然就知道了内容,如这一题中的“绝不使用,因为敌人会报复”和“BOMB”,但是也有的文字信息使用了拟人化或者讽刺化的处理方法,还需要结合标题进行分析才可以明确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最后是看漫画中的绘画信息,一般有前两步就搞定了,第三步就是等于验证所得信息了。当我们明确了漫画要表达的信息,再结合题干要求去解题就迎刃而解了。‎ ‎30.“摧毁中国关税壁垒,使海关失去对民族经济和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这样的评价最适用于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摧毁中国关税壁垒”说明这是在评价涉及到有关海关关税问题的条约,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里面有“协定关税”的条款,而这一条款就使得中国的海关因为关税的降低而失去对民族经济和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了,故选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没有关于关税的内容,故排除BCD。‎ ‎31.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 都促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C. 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D. 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目实际上是在对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报刊进行比较,得出其共同之处,根据所学可知,《民报》创办于1905年,《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二者都是在20世纪初创办的,故A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时务报》和《国闻报》是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民报》是宣传民主共和思想的,《新青年》是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它们都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但并不是都宣传民主共和,故排除C而选B;题干中所涉及的报刊只有《新青年》曾经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故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是在将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报刊进行比较,得出其共性的结论。而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2.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前一个“天安门”是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五四运动 D. 开国大典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恩来总理所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是指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和终点都发生在跟天安门有关的事件里,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天安门有关,而结束的标志是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所以也是与天安门有关,故选C;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不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事件,而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事件,故排除AB;开国大典是题干中的“到天安门”的标志性事件,不是前一个“天安门”,故排除D。‎ ‎33.有人评价俄国在经历一次重大变革后,便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历史的引领者”。这里的“重大变革”指的是 A. 彼得一世改革 B.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 二月革命 D. 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指的是俄国不再走西欧资本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引领者”则是指俄国在之后开创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新时代,结合所学可知,俄国的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故选D;彼得一世改革是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之前的封建性质改革,所以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仿效西欧资本主义的改革,所以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符合题干中的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故排除C。‎ ‎34.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导致1933年后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原因是 A. 以工代赈 B. 整顿金融 C. 复兴工业 D. 调整农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面对经济危机中的失业问题,罗斯福新政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通过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创造出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这样做既解决了工人就业的问题,又拉动了消费增长,还稳定了社会秩序,故选A;整顿金融主要解决金融领域的问题,与失业问题无关,故排除B;复兴工业的措施主要是协调资本家之间的生产数量与价格问题,不是导致失业问题有效解决的直接原因,故排除C;调整农业的举措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减轻农民的负担,与失业问题无关,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的理解,如果只会背不理解的话,就不好做出判断了。关于以工代赈的举措所带来的拉动生产、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缓和矛盾和造福后代等几方面积极影响,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就可以应对了。‎ ‎35.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有之气;有服从性质。这可以看出 A. 民国时期婚姻更加自由 B. 旧有的婚姻观念已经完全改变 C. 章太炎已无大男子主义思想 D. 完全摒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其中的条件具有典型的近代化特征,这说明当时社会对新式婚姻观的认可和接受,所以婚姻是更加自由了,故选A;虽然章太炎能够具有近代化的新式婚姻观,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的大多数人依然保留着旧的婚姻观,当时处于新旧杂陈的时代特征之下,故B中的“完全改变”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从题干中的“有服从性质”可得出章太炎依然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D错在了“完全摒弃”,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D。‎ ‎36.下图雕塑名为《打结的枪》,矗立在联合国总部公众入口的广场。此图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 警示二战中饱受侵略的国家勿忘历史 B. 警告有发动战争历史的国家以史为鉴 C.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 推动发展中国家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联合国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机构,而雕塑《打结的枪》之所以放置在联合国门口的广场,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而应该采用和平的方式,倡导维护世界和平,故选C;AB虽然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这并不能体现联合国的主要职责,故AB与题意不一致,所以排除;题干的信息主要是从战争与和平的政治角度来展示,所以不应该是从经济层面来思考,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的关键是要注意审题,题干中的设问是“此图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所以思考角度应该是联合国的职权角度,审题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37.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 )‎ A. 苏州 B. 重庆 C. 上海 D. 沙市 ‎【答案】C ‎【解析】‎ 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该时间段中,上海是通商口岸,也是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聚集的地方,故选C。ABD是1895年《马关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时间不符,排除.‎ ‎38.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标志中国十四年抗战和全面抗战开始的对应事变分别是:‎ ‎①九一八事变 ‎②西安事变 ‎③卢沟桥事变 ‎④八一三事变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十四年抗战是指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全面抗战是指七七卢沟桥事变,①③正确;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择A符合题意。‎ ‎39.在近代化过程,先后经历过民族独立战争和国内统一战争,先后实行过邦联制和联邦制的国家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18世纪后半期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属于民族解放战争,19世纪中期的南北战争,属于国内统一战争,美国独立之初实行邦联制,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故A项正确;英国没有经历“民族独立战争和国内统一战争”,A错误;法国和德国不符合“先后实行过邦联制和联邦制”,C和D项错误。‎ ‎40.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节点是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新航路开辟 D. “国联”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从分散发展到整体,C正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主要促进思想解放,A和B项错误;“国联”成立主要维护世界和平,D错误。‎ 二、综合分析题(共20分)‎ ‎41.对外“开放”‎ 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李鸿章1896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清国政府非常高兴地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我们欢迎你们来华投资,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我们自己控制。”‎ 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1)乾隆皇帝所言反映了清朝当时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一般概括为: ① 。‎ ‎(2)曾国藩不仅这么说,还与他的同僚们这么做了。他们在“自强”的旗帜下创办了一系列① 工业,在“ ② ”的旗帜下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历史上称他们为③ 派。从曾国藩的“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可见他们的目标是 ④ 。‎ ‎(3)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开放”相比,邓小平所说的开放有着诸多不同,请完成下表。‎ ‎(4)请从近代化的视角,简要评价中国近代以来“开放”。‎ ‎【答案】(1)闭关锁国 ‎(2)①军事②求富③洋务④维护清朝统治 ‎(3)①社会主义社会②主权完整 ‎(4)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中国也开始被动顺应近代化的潮流,对外开放,最初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来维持专制统治,但步履能艰难,也试图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加强开放,引进西方资本,效果也不理想。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国家独立,外交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开放,融入世界,近代化进程才得以加速。‎ 说明:大体从三个方面赋分:①近代化是一潮流开放是一种必然②在民族国家这一前提条件缺失下近代化艰难③民族独立前提之下的主动开放近代化才顺利进行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 ‎(2)依据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以及创办过的企业可知①是军事、②是求富、③是洋务、④是维护清朝统治。‎ ‎(3)依据改革开放的社会性质和背景可知①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是主权完整。‎ ‎(4)第一小问依据鸦片战争之后的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主动开放,从二者背景、目的以及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