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7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7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7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0分,共0分)‎ ‎1.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2.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3.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这一现象表明 A.托拉斯推动了欧美经济发展 B.市场统一利于垄断组织的出现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被取代 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形式变化 ‎4.两千年来,一代又一代“丝路人”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下列人物属于“丝路人”的是 A.张骞 B.玄奘 C.戚继光 D.鉴真 ‎5.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Creole)-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西欧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B.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 C.文艺复兴在西欧的扩展 D.欧洲工业革命纵深推进 ‎6.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7.宋神宗曾说:“东南利国之大,商舶亦居其一焉。”元代的统治者也清楚地认识到,“有市舶司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材料说明宋元时期统治者 A.发展海外贸易实现其政治目的 B.认识到海外贸易的重要性 C.认为收取关税污辱国格 D.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8.下列国家中,哪个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伊拉克 ‎9.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下列哪一现象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A.农作物种植 B.聚落的发展 C.城市的出现 D.磨制石器的发展 ‎10.西汉政权建立后,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到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制造了相对宽松的经商环境,使得工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战国时代。这说明汉初 A.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 B.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C.重本抑末政策的失败 D.致富成为社会时尚 ‎11.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者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形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远洋航行成功 ‎12.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13.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官吏选拨制度尚未确立 C.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14.宋代圩田开辟十分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300余顷。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农业 ‎15.(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 A.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B.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 ‎16.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 ‎17.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所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清初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农民的负担减轻 C.地主对农民的盘剥逐渐加重 D.缓和了人地矛盾 ‎18.观察如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幅图反映的都是农具 B.都是以水作为动力 C.按出现的先后排列是高转筒车、水转翻车、水排 D.高转筒车的应用主要在北方 ‎19.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 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 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 D.明朝政府并非始终实行海禁政策 ‎20.在正常情况下,织布和纺纱两道工序应该同步、同节奏。1733年飞梭的发明打破了织布与纺纱的平衡,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这表明工业革命 A.技术来源于劳动者实践 B.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 C.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 D.首先兴起于棉纺织业 ‎21.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 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 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2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3.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语法而不根据英语的法则。如“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 ,alla finishee ;you go, you ‎ please.”(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你要走就可以走了)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 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地位自居 ‎24.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D.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城扩大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2分,第27题20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一的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思想?(4分)‎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松江旧无署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明)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为单暑袜,极轻美。‎ 远方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 ‎(2)据材料二,指出“暑袜店”店主与制袜“合郡男妇”之间是什么关系?由此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4分)‎ 材料三乾隆五年,大臣胡定上奏曰:“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材料四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材料四“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政策?哪场战争验证了“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 材料中的表格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7.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菜·杰温斯对当时的大英帝国是这样描述的:实质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们的自愿进贡者:北美和俄罗斯大平原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教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森林;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则逐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給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印度则把咖啡、茶叶和香料运到我们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果园;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起,资本主义列强在领土扩张的同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列强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了大量的财富,通过掠夺性的国际贸易,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再加上海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大发展,最终摧毁了一切落后国家和民族的堡垒,瓦解了它们的传统自然经济,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 ‎——人教版教学参考书 ‎(1)材料一中的“重要分水岭”的含义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17~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的世界市场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有哪些?(4分)归纳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A。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B。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C。‎ ‎2.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政府对商业的征税比农业税要低,甚至政府“优商”“恤商”,故可知政府对商业的政策较为灵活,B项正确。题干强调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与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古代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只是强调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排除C。D项说法错误,商人地位在古代中国较低,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3.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垄断组织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垄断组织是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统一问题,排除B项;此时仍然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项。‎ ‎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属于“丝路人”,故A项符合题意。B项,唐代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丝绸贸易无关,排除。C项,明代戚继光为抗倭英雄,巩固了东南沿海海防,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之间的交流,与陆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 ‎5.A ‎【解析】‎ 西欧为了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荷兰、英国等国家加紧早期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欧洲国家加速商品输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在欧洲的扩展,与这些落后地区“混合”语言产生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这种“混合”语言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这些国家遭到早期西方国家的殖民掠夺,这些殖民掠夺出现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故D项错误。‎ ‎6.B ‎【解析】“多种田不如多种地”表明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说明市场化倾向明显,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在当时并不成气候,不足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C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出现雇佣现象;D选项错误,材料并没体现商业的发展。‎ ‎7.B ‎【解析】由“东南利国之大,商舶亦居其一焉”和“市舶司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可以分析出宋元统治者都认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错误,海外贸易主要是为了增加国家财富;C项材料“污辱国格”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是历朝历代的基本政策。‎ ‎8.A ‎【解析】根据题干“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9.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出现不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重要标志,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属于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不符合题意,排除。‎ ‎1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时“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的措施是为了稳定刚建立的汉政权,而孝惠、高后时又“复弛商贾之律”“轻徭薄赋”,则主要是因为政权稳定后,社会急需发展社会生产力,故材料说明汉初统治者以发展与稳定为要务,故选A。经济政策看似摇摆不定,实则处于统治的不同需求,B项结论过于表面,排除;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奉行的经济政策,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仅能反映统治者对待商业的态度,无法看出民间对待商业的态度,排除D。‎ ‎11.D ‎【解析】根据材料“远洋航行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 成果”表明科学的发展促进远洋航行的成功,故选择D选项;科技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与远洋航行无关,故排除A选项;材料中确有提到技术进步推动科学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选项;远洋航行确实顺应追求利益的共识,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 ‎12.C ‎【解析】题干中只是提供了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并没有提到治灾防灾的内容,所以A不符合题意;表格也没有说到是南方还是北方的自然灾害,所以不能用B来解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对于农业生产是不利的,故选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3.A ‎【解析】从材料“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可以看出,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作为报酬的现象看作一种雇佣关系,这是战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和雇佣劳动现象普遍的反映,故A项正确。B项军功爵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D项不合史实,贵族世袭特权还没有完全被废除;故BCD错误。‎ ‎14.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圩田是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不断在更多,生产力水平提高,并非重在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选项错误,圩田开辟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经济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C ‎【解析】A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商人“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目的是为了显亲扬名,反映了科举考试也吸引了(徽商)参与,说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因此排除A,答案选C;题干体现的是“凭商入仕”而非官商勾结现象,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在题干中也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 ‎16.D ‎【解析】‎ 根据材料中“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清政府根据对外贸易的情况在不断调整政策,折射出贸易新形态冲击下统治者不断调整管理体制中的努力。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材料中“浙民习俗易器,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可知,清政府注重防范民众动乱,但并不反对中外交往,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可知,当时能够进行对外贸易的地方并不普遍,说明仍然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且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外国商船在广州、宁波所收“税额”不同的调整,无法判断宁波、广州的贸易地位是否一致,排除。‎ ‎17.A ‎【解析】“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反映出佃户只要交付押金就可以租种土地,可知租佃关系的发展,佃户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较松,故A正确。材料中的押租是佃户租种土地的租金,不能反映出农民赋税减少,故B错误。从材料中体现不出农业技术的实质性变革,C错误。材料中有押租现象的州县增加,没有体现耕地的增加,不能反映出人地关系紧张局面得到缓解,D错误。‎ ‎18.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三者都是利用水作为动力,筒车和翻车是灌溉工具,水排是冶炼工具,选项B正确;水排不是农具,排除A;水排出现时间早于筒车,排除C;高转筒车需要湍急的河流方能运转,因此主要在南方使用,排除D。‎ ‎19.D ‎【解析】根据材料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和当时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等,可知明朝政府曾经放松对外贸易的控制,D项正确;澳门不是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A项不符合史实。明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不是其一贯政策,B项错误;白银与欧洲的航海和殖民掠夺有关,并非大量产自欧洲,C项错误。‎ ‎20.C ‎【解析】根据材料“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多轴纺纱机加快了纺纱速度,棉纱开始供过于求”“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大大提高了织布的效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不断革新技术的主要原因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见工业革命植根于市场导向的创新,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实践经验,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技术发明的来源,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来自于劳动者的实践经验,而不是得益于自然科学革命,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行业是纺织业,但这不是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故D选项错误。‎ ‎21.D ‎【解析】‎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拜财神的习俗流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D正确;拜财神的习俗流行,不是社会风气堕落,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状况,无法体现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排除C。‎ ‎22.B ‎【解析】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故B符合题意。根据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可知,灰烬是用火的痕迹,而与是否种植水稻无关,故A选项错误;北京人遗址上发展灰烬层说明这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火,无法得出烧制彩陶的使用,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开始出现于夏朝时期,并且材料内容无法得出这时期已经出现青铜器,故D选项错误。‎ ‎23. C ‎ ‎【解析】洋泾浜英语诞生于18世纪初的香港和澳门,使用者主要是英美人和他们在中国的雇员或佣人,以及与他们接触的中国商人,说明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A、B、D项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故选: C ‎24.C ‎【解析】根据材料“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可知,稻米主要产自南方,结合所学知识,中原经过长期的战乱摧残,经济发展缓慢,粮食仰赖南方供给,说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只是反映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稻米主要由南方海运过来,A错误;明清时期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水稻种植区域扩大,排除D。‎ ‎25.(1)“本末”:本:农业;末:商业和手工业(工商业)。(必须要答到“商业”)(2分)‎ 经济思想:重农抑商。工商皆本。(4分)‎ ‎(2)关系:雇佣关系。(2分)‎ 新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分)‎ ‎(3)现象:商人将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2分)‎ 影响: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只要答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即可)‎ ‎(4)经济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2分)‎ 战争:鸦片战争。(2分)‎ ‎26.‎ 论题:中国古代经济文献涵盖广、分布广、体式多、不间断,它们详尽记录了古代社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阐述:古代经济文献虽然在古典文献体系中未成专科,但其内涵极其丰富,其特色有下述四点:一是涵盖广:土地、赋税、贸易、货币、财政等各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等各类产业,衣、食、住、行等各类活动,留下了详略不等的记载;二是分布广,数量巨大的经济文献,分布在古典文献的各个部类;三是体式多:古代经济文献既有正史也有奏议、专著、统计资料等灵活多变的体裁;四是不间断:古代经济文献自有文字记载以来2700多年而从未间断,期间的经济消长都得到了连续的记载,中华民族赖以繁衍生息的基本经济活动,都呈现于这绵绵不断的经济文献长河之中。同时,它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必将给世界各国乃至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27.(1)含义: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独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2分)‎ 原因:①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经济上,最早完成工业革命。(4分)‎ ‎(2)特点:①经济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②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和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4分)‎ ‎(3)主要方式: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资本的流通、殖民掠夺、新交通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4分)‎ 主要影响:①它使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联系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③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④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世界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