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课件)(3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课件)(39张)

专题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选修 1) 近 三年高考试题统计与命题 预测 真题诊断 题点 一   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 1 .(2018 课标全国 Ⅱ ,45)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9—1966 年 , 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 , 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 , 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 , 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 1977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 , 中央 “ 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 , 学政治、学文化 , 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 。同年 , 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 , 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 1978 年 11 月 , 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 , 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 1981 年 12 月 ,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 , 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 , 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 , 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 , 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 , 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参考答案 : (1)“ 文化大革命 ” 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 ; 改革开放 ; 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 内容 : 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 , 恢复、新建科研机构 , 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 : 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 , 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 ; 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 : 本题从考查知识上看 , 主要考查了我国 1977—1981 年的科技体制改革 ; 从考查能力上看 , 主要考查了说明与概括的学科能力。第 (1) 问要求说明 “ 背景 ”, 答题时要紧紧抓住当时的时代特征 , 即当时处于 “ 拨乱反正 ” 时期 , 此外还要注意国内外的比较 , 即我国科技改革深受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第 (2) 问一是要求概括 “ 内容 ”, 回答时要根据材料逐项思考 , 从 “ 机构 ”“ 招生制度 ”“ 科技政策 ” 以及 “ 队伍建设 ” 等方面进行总结 ; 二是要求概括 “ 影响 ”, 可从 “ 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 ” 等方面进行总结。 题点 二   从改革的内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 2 .(2019 课标全国 Ⅱ ,45)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 , 推行 “ 四民平等 ”, 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 , 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 25% 以上 , 政府负担沉重 , 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 , 最终以 30 年期公债的形式 , 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 , 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 , 急剧没落 , 生活艰难 , 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 年 , 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 , 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 , 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 , 史称 “ 西南战争 ” 。战争历时 8 个月 , 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 摘编自 [ 日 ] 坂本太郎 《日本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明治政府在 “ 西南战争 ” 中取胜的意义。 参考答案 : (1) 作用 : 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 , 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 原因 : 前期 : 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 , 俸禄微薄 , 接触西方思想 , 反对幕府。 后期 : 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中下级武士的利益 , 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 ; 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 生存艰难。 (2) 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 ; 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 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 解析 :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后武士阶级的变化。第 (1) 问求答项为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和原因。材料未涉及武士阶级在明治维新前期的情况 , 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 后期情况则需要提取材料信息 : 中下级武士的地位逐渐下降 , 最终灭亡。第 (2) 问涉及 “ 西南战争 ”, 根据材料进行理解 , 即明治政府镇压武士阶级的战争 , 其意义应从明治政府和武士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势力分析。 题点 三   从特点和意义角度考查中外重大历史改革 3 .(2019 课标全国 Ⅲ ,44)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 ,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 , 康有为认为 “ 民智未开 ”, 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 年 , 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 设制度局 , 负责 “ 审定全规 , 重立典法 ”,“ 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 ”, 甚至 “ 酌定宪法 ”; 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 , 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 12 个专局来负责执行 ; 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 , 对皇帝负责 ; 议事程序是 “ 派王大臣为总裁 , 体制平等 , 俾易商榷 , 每日值内 , 同共讨论 ”, 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 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 最终未能实现。 ——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 : (1) 减少变法的阻力 ; 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 自身认识的转变。 (2) 变法的核心机构 ; 注重维护皇帝权威 ; 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解析 : 本题考查康有为主张的变化。第 (1) 问 , 根据材料 “ 康有为认为 ‘ 民智未开 ’ , 开议院为时过早 ” 并结合所学知识 , 可得出减少变法阻力、自身认识的转变等结论 ; 根据材料 “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 ” 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的结论。第 (2) 问 , 首先根据材料明确制度局的职权地位、官员产生方式、议事程序等内容 , 进而对应得出制度局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等特点的结论。 4 .(2017 课标全国 Ⅰ ,45)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 , 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 年 9 月 ,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 ,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 , 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 年 , 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 , 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 , 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 , 其原则 : 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 ;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 改变平均主义状况 ; 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 , 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 ,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 ; 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 , 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 (1) 逐步推行 , 渐进改革 ; 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 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 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 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 :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的工资改革。第 (1) 问求答项为 “ 工资改革的特点 ” 。材料对工资改革的阐释分为两层 : 一是改革的决策过程 , 二是改革的原则 , 因此 , 对 “ 特点 ” 的概括就以此为依据。第 (2) 问的求答项为 “ 工资改革的意义 ” 。答题时可以按照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分析 , 从直接结果是工资制度的改变 , 间接结果则可以上升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高度认识。 题点 四   对中外历史改革成败的评价与认识 5 .(2016 课标全国 Ⅱ ,45)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 , 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 , 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 , 张之洞组建自强军 , 皆采西法。 1901 年 , 清政府改建兵制 , 取消旧式武举 , 创办武备学堂 , 编练新军 , 操习新式枪炮。 1903 年设练兵处 , 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 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 , 拟建新军 36 镇 , 为常备军 , 服役期 3 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 , 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 年 , 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 , 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 , 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 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 据《清史稿》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与八旗军相比 , 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 : (1) 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 ; 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 , 采用西方征兵方式 ; 有固定服役期限 ; 使用新兵器。 (2) 确立近代陆海军制 , 提升军队战斗力 , 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 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 , 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解析 : 考查清政府军事改革。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及对清政府和民主革命的影响。第 (1) 问 , 根据材料可知 , 应从机构组成、训练方式和方法、服役期限、军队装备等角度来归纳清政府新军的特点。第 (2) 问 , 应从清政府军事改革对军制、军队战斗力、军事近代化及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等角度来分析其影响。 三维重组 一、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二、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 改革 拓展升华 一、综合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特点 1 . 从政治角度看 ,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 , 如废分封、推行县制 , 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 ; 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 , 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 , 这是由其时代背景决定的。 2 . 从经济角度看 , 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 , 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 , 有助于政治统一 ; 北魏孝文帝改革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 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 ; 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 , 改革赋役制度 , 重视农业 , 兴办水利工程 , 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 , 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 , 从而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 . 从军事角度看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目的是强兵 , 取得争雄优势 , 称霸天下 ; 王安石变法中的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 , 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 . 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 , 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强调加强思想控制 ;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 ; 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 , 从科举制度入手 , 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近代俄、日、中三次改革成败的 原因 三、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影响下的三次改革 1 . 俄国 1861 年改革 : 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 是以沙皇为代表的统治集团迫于形势 , 实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 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是继彼得一世改革后 , 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 特别是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俄国改革后 , 步履艰难 , 矛盾重重。 2 . 日本明治维新 : 明治维新是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力量的改革派进行的武装倒幕运动 , 是在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的前提下进行的 , 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并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3 . 中国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救亡图存的改革运动。改革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进行。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力量的相对薄弱 , 改革昙花一现。但改革所起的社会启蒙作用是深刻的 , 戊戌文化遗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四、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规律性的认识 1 . 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 , 再分析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以及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 , 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 . 规律性认识 (1)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 必须与时俱进 , 敢于改革。 (2)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 , 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 , 不会一帆风顺 , 这就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 , 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 与时俱进 , 因时改革 , 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4) 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 , 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 , 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 , 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 , 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 2019 四川绵阳第二次诊断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 , 配置驿马、驿丁 , 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 , 唐朝政府设军置守 , 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 , 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 , 唐朝政府给 “ 丝路 ” 上来去行人须发 “ 过所 ” 。行人通过关戍、守捉 , 必须勘验 “ 过所 ”, 这是自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 , 既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 , 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 “ 过所 ” 在身 , 即使迢迢千万里 , 也可以通行无阻。出土文书显示 , 唐代在西州设有 “ 长行坊 ” 。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 , 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 , 又称 “ 长行转运使 ” 。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 , 自汉代以来 , 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 , 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 , 很明显 , 没有屯田作后盾 , 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 , 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 , 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 , 都是很困难的。 ——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   国之重器》 (1) 根据材料 , 概括唐代 “ 丝绸之路 ” 路政建设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唐代 “ 丝绸之路 ” 路政建设的意义。 参考答案 : (1) 特点 : 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 ; 将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 ; 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 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 , 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 意义 : 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 ; 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 ; 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 ; 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为 “ 一带一路 ” 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唐代 “ 丝绸之路 ” 路政建设的相关内容 , 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第 (1) 问 , 从 “ 唐朝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 ”“ 设军置守 ”“ 行人通过关戍、守捉 , 必须勘验 ‘ 过所 ’ ”“ 长行转运使 ”“ 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 ” 中可得出特点。第 (2) 问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 丝绸之路 ” 对加强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 , 加快边疆地区的开发 , 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同时也可联系 “ 一带一路 ” 建设说明其作用。 ( 2019 湖南长沙一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 年 , 慈禧太后指示 , 光绪帝在西安发布上谕 , 宣称推行 “ 新政 ” 。当时积极赞同 “ 新政 ” 的大臣袁世凯、张之洞等一致认为 :“ 人才之兴赖乎学校 ”, 然而 ,“ 科举一日不停 ”,“ 学校决无大兴之望 ” 。同年 , 清政府明令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 并同时下旨废除武举。同时 ,“ 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 , 为学堂取士之额 ” 。 1905 年 , 光绪帝下诏 “ 立停科举以广学校 ” 。废科举的同时 , 清廷通令全国兴办学堂。 1905 年 , 清政府建立了学部 , 作为朝廷的教育行政机构。 1907 年 , 全国学校总数达 3 788 所 , 学生总数达 102 万。 ——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归纳清末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 (1) 时代背景 : 民族危机的加深 ; 清末实行 “ 新政 ”;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2) 影响 : 结束了实行 1 300 多年的科举制度 ; 推动了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 或对近代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与形式上影响甚大 ); 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影响。第 (1) 问 , 从 “1901 年 ” 可联系到这一时期民族危机的加深 , 清末新政的实行 ,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第 (2) 问 , 从清末教育改革结束了科举制 ,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等方面思考。 ( 2019 河北石家庄一模 ) 阅读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 世纪 30 年代 , 外国人评论说 :“ 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 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 , 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 , 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 , 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 , 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控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 , 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 , 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 1935 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峻的国际形势影响 ,1935 年 11 月 , 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 , 实现了中国货币的历史性跨越。 —— 摘编自申成玉《试论 1930 年代国民政府 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 参考答案 : (1) 背景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 国家财政金融危机 , 国民政府面临地方实力派的金融挑战 ; 中国货币体制的混乱 ; 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冲击 ,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中国经济危机。 (2) 作用 : 推动币制走向统一 ; 有利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一些条件 ;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 ; 便于国民政府掠夺财富。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作用 , 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第 (1) 问结合 “20 世纪 30 年代 , 外国人评论说 : ‘ 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 , 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 ’ ” 可得出币制改革 , 联系当时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及材料 “ 中原大战后 , 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 , 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 , 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控制权 ”“ 国民政府在 1935 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峻的国际形势影响 ”, 从中归纳出背景。第 (2) 问从统一币制 , 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 防止白银外流、便于国民政府掠夺财富等方面分析。 【典例】 (2018 课标全国 Ⅰ ,45)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 , 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 , 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 , 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 , 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 “ 二年 ”, 与其他皇帝的 “ 二年 ” 难以区分。此外 , 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 , 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 “ 封禅 ” 泰山时 , 创制了 “ 元封 ” 年号 , 将当年称为 “ 元封元年 ”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 , 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 , 直到清朝末年 , 年号制都被沿用 , 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 根据材料 , 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方法流程 第一步   解前读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 信息 第三步   解中答 —— 逻辑规范作答 (1) 区别 : 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 , 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 ; 年号制以年号纪年 , 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 历史意义 : 方便纪年 ; 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 长期使用 , 影响深远 ; 传播到其他国家 , 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第四步   解后思 —— 素养方法总结 本题以汉武帝纪年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 , 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全国卷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由于仍然不直接考查教材内已有知识点 , 因而对于此类新材料试题 , 要特别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另外 , 要注意把握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 , 我们认识到改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实践 , 也是思想解放和社会习俗变革的运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