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定安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2.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经济有巨大发展,然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表述有误,B错误;根据“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可知,鸦片战争前,白银是大量流入中国的,C错误;根据“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前,而英国1840年完成工业革命,所以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不是导致经济基础没有革命性变化的原因,并且D不是内部原因,排除。‎ ‎3.《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 农具 B. 礼器 C. 食具 D. 货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权力’”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祭祀,表示身份与权力,故选B。青铜器熔点较低,硬度不够,不适合用作农具,排除A;青铜器少量用作酒具,排除C;货币是经济的象征,并不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排除D。‎ ‎【点睛】识记青铜器的主要作用,学生可结合一些典故或成语帮助理解,如禹铸九鼎、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4.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A. 儒、道、法、墨 B. 道、儒、法、墨 C. 儒、法、道、墨 D. 道、法、儒、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较简单,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对道、法、儒、墨四家主要思想主张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 ‎5.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主要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坊和市的界限十分鲜明 C.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D. 官府直接监管交易活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通宵不绝”、“终日居此,不觉抵幕”等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北宋时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北宋商业活动突破时间上的限制,并未涉及市的分布情况;D选项错误,北宋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8.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说明 A. 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所有公民 B. 雅典民主范围的狭隘 C. 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 D. 公民大会缺乏正义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公民大会的代表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雅典民主范围是否狭隘,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缺乏正义性,也是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的表现,故D项错误。故选C。‎ ‎9.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C.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答案】B ‎【解析】‎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是受时代的影响的,即材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是有影响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内容均有所不同足以证明回忆录并不能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版本越新也不一定越接近历史真相,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回忆录也不一定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 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 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 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 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 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 从费孝通的回忆可知此事发生于“北平”时期。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自即日起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由此判断A错误,A指的是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第一次政协会议从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后就开始筹备,准备比较充分,并不匆忙,排除B项;服装是职业和身份的象征,从材料可知除了穿“工装”的工人外,还有其他社会各阶层,普通工人只是其中一部分,代表具有广泛性。据此排除C项,得出 D项。‎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注意空间限定“北平”。考察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11.东西方文明进入近代发生激烈冲突并相互融合。下列所列的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男耕女织、巴麦尊 ‎②‎ 法币贬值、四大家族、《论持久战》、抗日战争 ‎③‎ 荣宗敬、《马关条约》、实业救国、瓜分狂潮 ‎④‎ 孙中山、五四运动、三民五权、抵制日货 A. ④③①② B. ②④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领事裁判权、男耕女织、巴麦尊等信息出现在19世纪四十年代;法币贬值、四大家族、《论持久战》、抗日战争等信息发生在20世纪三十年代;荣宗敬、《马关条约》、实业救国、瓜分狂潮等信息发生在19世纪九十年代末;孙中山、五四运动、三民五权、抵制日货等信息发生在20世纪初;故正确的时间顺序是①③④②,排除ABC,所以选D。‎ ‎12.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推动了文艺复兴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 打败了骑士阶层 ‎【答案】B ‎【解析】‎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火药传入欧洲推动资产阶级打败了骑士阶层,故B正确,ACD错误。‎ ‎13.“据俄新社2015年11月23日消息,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将向议会提议,批准英国参与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行动。”该提议能否通过取决于 A. 议会对提议的支持率 B. 国王对提议的态度 C. 民众对议会的满意度 D. 国王对首相支持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首相为首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由行政监督权,故A项正确。在现在的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B项排除;首相对议会负责,而不是民众,故C项排除;国王是虚君,故D项排除。‎ 考点: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特征 ‎14.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诞生 B. 进化论的传播 C. 电气革命的出现 D. 量子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 ‎15.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16.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17.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保留习惯旧俗 C. 强调法官至上 D. 体现人人平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规定,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这说明罗马法高度重视法律程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习惯旧俗下贵族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材料中并未体现;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而非要强调法官至上;D选项错误,罗马法律强调的是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而公民权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具有局限性,不可能人人平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8.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故选C而排除含有②的选项。‎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9.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国际环境有利 B. 民族独立实现 C. 社会性质改变 D. 政府大力支持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当时民国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又有一次高潮,原因之一是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C选项正确;民族独立实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选项错误;社会性质改变也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选项错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日本侵华,美国经济侵略,国际环境不利,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曲线示意图类型的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应的曲线段,本题的两次高潮明显在一战时期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据此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和条件,最后即可找出相同点。‎ ‎20.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 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 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 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为工业革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B;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工人的收入毕竟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生活整体上还是有所改善,排除C。‎ ‎【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工业革命的掌握和认识。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是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贫富悬殊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分化。事实上考生如果能够联系1929年经济大危机前,美国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也不难得出正确答案。这就说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以参照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21.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唤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纺织业为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 材料二英国的工业化是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在那里收集“追加的”资本……这是一种工业化方法。这对我们是行不通的,因为对殖民地的掠夺和以掠夺为目的的军事侵略都是和我们苏维埃政权性质是不相容的。……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 ‎——摘编自斯大林《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道路在资金来源、起始生产部门、历经时间三方面的不同。‎ 材料三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时期的工业化的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非常重大的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特点:兴起进程缓慢;创办艰难;突发性产生;业外者创办;以官办为先导。‎ ‎(2)不同:英国主要通过殖民掠夺,苏联主要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英国从轻工业(棉纺织业)开始,苏联从重工业开始;英国历时较长,苏联时间短、速度快。‎ ‎(3)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 ‎【解析】‎ ‎(1)由材料中的信息“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即可得出“具有业外者创办、以官办企业为先导”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即可得出“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的结论。‎ ‎(2)第一问,据材料“英国的工业化是靠数十年数百年掠夺殖民地”、“还有第四条工业化的道路,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加以回答即可。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历时较长;苏联的工业化从重工业开始,历时较短。‎ ‎(3)据材料“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这时期的工业化的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一时期工业化的非常重大的特征是农村工业化的迅猛推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以回答即可。‎ ‎22.工业革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是改变人类命运和世界面貌的三位一体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二 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就具有不可阻挡之势。19世纪,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发动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反思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利弊得失的基础上,世界进入了“战后秩序”时期。……美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领头羊……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曾经进行过非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最辉煌尝试的原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在20世纪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但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或者解体,或者“归顺”市场经济。‎ ‎——金碚《论经济全球化3.0时代》‎ 材料三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以中国为例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的双重性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的?试从全球经济视角分析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影响:带来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促进近代化。‎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影响:加速经济全球化。‎ ‎(3)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 ‎(4)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可从工业革命方面回答主要原因即可。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一“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从对中国既带来灾难和又推动中国近代化方面回答影响即可。‎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立金融体系、贸易体系方面回答美国构建世界经济“战后秩序”。紧扣设问要求“全球经济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速经济全球化方面回答原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影响即可。‎ ‎(3)根据材料三“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概括主要理念即可。‎ ‎(4)关于概括推动19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材料一体现的是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推动、材料二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协调机制。‎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 出席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云南代表 拉萨各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 廖承志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概括作者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3)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有何不同?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答案】(1)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明清时君主专制达到高峰。‎ ‎(2)民主共和制。政治制度没有与人事相配合。‎ ‎(3)中华民国: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新中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 ‎【详解】(1)本问是观点。从材料中“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可知其观点是明清之前,君权受到限制;从材料中 “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君权是有限制的。”可知其观点是明清时君主专制达到高峰。‎ ‎(2)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制度,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制度是民主共和制。第二小问是原因,从材料中“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可知其原因是政治制度没有与人事相配合。‎ ‎(3)本问有2个小问。第一小问是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不同主要指的是性质差异,中华民国的民主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新中国的民主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第二小问是认识,从民主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其认识是从专制到民主;从完善民主的对策看,其认识如下: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初步建立。汉朝在中央设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察举官吏违法为职责。汉武帝时,开始在地方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隶属于御史台,负责监察郡县。‎ 唐朝的监察制度,在总结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御史不仅是察吏之官,也是“掌律令”之官,无论治吏与明法都与御史密切相关。首先,“察官人善恶”,使监察的覆盖面扩展到所有的官僚: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显示对经济监察的重视;最后,司法监察已成为监察的重点,皇帝派出巡按地方的监察御史多奉命察大案、要案、冤案。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元代有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御史台承唐制,地方上独创行御史台。明朝监察制度最为完备,把所有官员都置于严密监控之下。清朝的监察制度大体沿袭明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体系。‎ ‎——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监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答案】(1)措施: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地方监察体制;颁布监察法:扩展监察覆盖面,丰富监察内容;皇帝对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 ‎(2)认识:政治制度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步的;人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遵循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才能有所建树。‎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建立了比较成熟和定型的“一台三院”监察体制”可知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地方监察体制;根据材料“除《监察六法》外,皇帝对御史每次巡行的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可知颁布监察法和皇帝对监察重点都作出明确的指示;根据材料“其次,将户口、赋役、农桑、库存等经济指标列为监察的内容”可知体现的是扩展监察覆盖面,丰富监察内容。‎ ‎(2)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认识需要从政治制度本身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同步的;人类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 ‎2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二战行将结束之际,科耶夫(欧盟理论之父)向戴高乐提交了《法国国是纲要》,提出法国应实现超越民族主义的精神转型,领导欧洲国家建立起一个超越于法国之上的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将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力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要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摧毁了德国。战后,德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在冷战背景下,联邦德国要完成国家重建和取得世界信任的任务,需寻找新的路径。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大胆提出一个超德意志的欧洲框架,德国的重建必须以这个框架为前提。阿登纳的远见带来了德国与欧洲的和解,启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在阿登纳苦苦思索联邦德国与法国更具体的和解方案之际,法国外长舒曼首先提出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两个引擎国家同步实现世界主义转向,是欧洲联合能够成功的一个前提。‎ 以德国和法国为“欧洲合众国”引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洲有能力应对冷战的挑战,从而奠定了欧洲特殊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施展《枢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走向一体化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议,指出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影响。‎ ‎【答案】(1)条件:法、德两个欧洲大陆宿敌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二战后,欧洲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为谋求尽快发展,欧洲各国开始逐步走向一体化共同发展:通过正确反思历史,坚持克服民族极端主义,坚持一体化的道路(或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互相仇恨,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基础;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满足对共同市场和资源调配的需求。‎ ‎(2)影响:对欧洲,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对世界,冲击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对区域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摧毁了德国。战后,德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可知体现的是德国正确反思历史;根据材料“两个引擎国家同步实现世界主义转向,是欧洲联合能够成功的一个前提。”可知体现的是法德和解;根据材料“使欧洲有能力应对冷战的挑战,从而奠定了欧洲特殊的历史地位”可知体现的是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共同市场和资源调配的需求等也是欧共体成立的重要条件。‎ ‎(2)影响:结合欧共体成立的意义从对欧洲和对世界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2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待外宋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答案】(1)主要事迹: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 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 ‎【解析】‎ ‎【详解】(1)事迹:根据材料“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可知体现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根据材料“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可知体现的是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根据材料“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可知体现的是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平定三藩叛乱、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根据材料“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可知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 影响:需要从中外文化交流、拓展中华文明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