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Ⅰ卷(选择题)和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2.“生产的变更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更和发展,尤其是从生产工具的变更和发展上开始的。”下列古代生产工具依据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东汉水排 B 曹魏翻车 C 唐代筒车 D 风力水车 3.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图可知( )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4.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反映了宋代( )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5.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均田制已无法继续实施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自耕农经济占主要地位 6.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平民地主中数百亩者已极罕见,上千亩者则尚无所闻,出现了“饶裕之家,劝令买地,多以为累,万金之子,身无寸土”的现象。对其解读合理的是,当时关中地区( ) A 重农政策未得到落实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 农民起义冲击严重 D 土地负担相对较重 7.清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该工具是( ) 8.《汉书• 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据此可知( ) A 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 B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C 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压制 D 官营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 9.如图为中国古代某时期酿酒画像砖拓片,图中除了劳作的诸人外,右上角另有一人,宽袍大袖,与其他几人紧身窄袖的装束不同,坐于一侧,似为监视劳作,上有仓房。据此判断图中描绘的是( ) A 西周工商食官的经营方式 B 战国时期个体的家庭副业 C 东汉豪强地主的手工作坊 D 元朝世代相袭的匠籍制度 10.据《欧洲瓷器史》描述,“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 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器皿。”由此可以得出最合理 的一项推断是( ) A 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最为精湛 B 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最主要的商品 C 制瓷业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瓷器设计时接受了欧洲客户的要求 11.明代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七《食货志•一二•物产》记载:“闽缎机故用五层,明弘治间有林洪者,工柕轴,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缎机为四层,故名改机。”这表明明代中期( ) A 纺织业有明显地域特色 B 闽地丝织水平明显下降 C 缎机革新推动吴地发展 D 小农经济受到明显冲击 12.《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 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 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3.景德窑,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由此判断此窑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14..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和推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15.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 ) A 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 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C 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 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 16.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B 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C 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D 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17..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指虽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的群体。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反映出( ) A.司马迁具有重农抑商思想 B.“工商食官”政策被破坏 C.巨商能够参与封国的政务 D.巨商社会地位超过王侯 18..下面是关于古代中国某时期货币的发展演变图。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强国对小国经济控制加强 B.商品交换推动统一市场形成 C.封建经济由开放倾向保守 D.政治局面影响货币发展走向 19.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画面人物达770多人、房屋楼阁100多间、大小船舶20多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酒楼、茶坊与“瓦子”都通宵营业。这些可以佐证开封城( ) A 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 B “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 D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20.《梦粱录》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挂四时名画,装点店面……向绍兴年间,卖梅花酒之肆,以古乐吹《梅花引》曲破卖之。”这表明宋代( ) A商业经营注重宣传效应 B赏画品乐成为社会时尚 C.娱乐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D.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 21.《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的意图是( ) A 发展商品经济 B 重农抑商 C 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 告诫人们要因地制宜 22.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 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 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 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 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23.下图是中国古代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分布比例示意图。其变化的原因是( ) A 中央管制的变革 B 政治中心的转移 C 经济格局的变化 D 统治疆域的扩展 24.唐朝初期的赋税主要以土地税与人头税为主,到唐朝中后期,变为以土地税和户税(财产税)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财政越来越依赖财产税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加剧 D 赋税制度的改革 25.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 年代 案件总数 长工案件 短工案件 雍正 1721〜1740 40 19 21 乾降 1741-1760 81 37 44 1761〜1780 93 43 50 1781〜1800 131 48 83 嘉庆 1801〜1820 283 107 176 A.刑部职能得以强化 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雇工维权意识增强 D.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26. 据统计,1492~1595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共约价值40亿比塞塔,留在国内的最多只有2亿比塞塔,仅占5%0材料说明西班牙( ) A 确立殖民霸主优势 B 未完成工商业发展的资本积累 C 处于贸易中心地位 D 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27..“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 A.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C.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D.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28.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辣椒 墨西哥 15世纪末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29.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30.1599年秋天,伦敦市场上的胡椒价格突然从每磅3先令上涨到8先令,这场价格爆涨的幕后推手最有可能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阿拉伯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31..有学者提出,地理大发现不仅仅是地理的“发现”,更改变了世界的整体格局。该学者强调地理大发现使得( ) A.西方优势开始形成 B.白银流向欧洲亚洲 C.洲际贸易开始建立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2.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 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 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33.下面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据此可知 ( )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B.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完成 C. 英国取得了“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 D. 英国的世界殖民帝国地位开始确立 34.下表反映了 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 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 C.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 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 35.某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一组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的主题是( ) A.自强求富的探索 B.列强的经济侵略 C.民族工业的兴起 D.经济结构的变迁 36. 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泊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己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B.光绪车间近代工业体系墓本建立 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 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手工业消失 37.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 A 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 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C 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 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38.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訴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 A 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 B 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C 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 D 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 3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中国“蒸汽船从1913年的893艘(总吨位达141024吨)增长到1918年的2,027艘(总吨位达236622吨);煤产量从1913年的128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2010万吨;钢产量从1914年的100万吨增长到1919年的180万吨。”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 洋务运动引进了先进技术 D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0.下列几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外资经济 ②官僚资本 ③洋务经济 ④民族资本。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 41.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 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该计划( )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C.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D.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42.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服饰变化紧随时代的步伐,以下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变化的情况说法正 确的是 A 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了历史舞台 B 长袍马褂和中山装都是传统的中国服装 C 改良旗袍是民国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D 改革开放后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 43.哈弗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不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 ) 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剪发旗袍 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C.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社会宴宾堪代戏,笙箫锣鼓一齐鸣 44.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 。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 A.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上海与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 C.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 45.近代北京民风保守,19世纪末人力车引入之初,人们不愿接受。据记载:“当时人都不肯雇佣,妇女尤以坐人力车为羞耻。”但不久人们发现人力车轻便、快捷、价廉,远过于通行骡车,“风气大变,坐车人日见增加。人力车厂也随之各处林立,营业甚为发达。”这说明( ) A.中国应用工业革命成果速度快 B.近代北京的交通日益发达便利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民众生活受政治局势影响巨大 46.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工具所取代 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7.1874年《申报》刊文称赞我国当时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曰:“最是称奇一线长,跨山越海度重洋。竟能咫尺天涯路,音信飞传倏忽详。”这一“新事物”是指( ) A.铁路 B.电报 C.电话 D.电影 48.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 政府取消自由贸易 B 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 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D 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49.俄国著名学者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说:“ 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导致列宁思想转变的社会背景是 A.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猖狂进攻 B.脱离国情的实践带来的沉重教训 C.苏联人民迫切想过渡到社会主义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建立 50.斯大林认为,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形式。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是 A 造成苏联农业长期落后 B 苏联农业获得了快速增长 C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D 促进了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第II卷(材料题共50分) 51.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2)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你觉得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3)据材料三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6分) 材料四: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材料五:(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4)材料四和材料五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5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 “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 “是的,在很大程度。”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 “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 “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材料三: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句话的理解。(4分) 5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历时20多年,在中国出现的近代商办企业,可说是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经济汪洋大海中若干小岛。当这些初生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予以打击。中国企业所需的原料也受到外国洋行抢购的威胁。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取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在设厂、经营和产品销售方面,没有任何的法律保障,完全听任地方官吏随意处置摆布。而许多地方官吏,还对商界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 材料二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注:商办企业注册资金1万元,外商企业注册资金10万元,10万元以下未做统计) 年代 商办 官办和官商合办 外商企业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设厂数 资本(千元) 1872~1894年 53 4697 19 16196 103 28000 1895~1913年 463 90801 86 28469 136 10315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战争前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从经济结构的角度说明1895~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中的三类企业发展情况并指出其原因。(12分)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每个1分,共50分) 1-5BABBD 6-10DCBCD 11-15ACACA 16-20 DBDCA 21-25BACCB 26-30BCBCB 31-35ABCBD 36-40CDDBC 41—45:BCBCC 46-50ABABA 第II卷(材料题共50分) 51.(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答2点即可)(4分) (2 ) 原因:粮食产量提高保障粮食供应;多余劳力种植经济作物;耕地面积增加为茶叶种植提供条件。(2分)(答两点2分) 是否可信:可信,粮食种植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的专业化生产提供可能;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种茶。(不可信,在当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重农抑商思想),“业于茶者七八”有夸大之嫌。)(2分) (3)主要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任意二点4分) 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2分) (4)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向商人征收征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任意二点给分)(4分)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2分) 52.(1)主要原因: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2分)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2分) (2)发展特点: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一战前得到迅速发展;(2分) 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2分) (3)理解:英国殖民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带来了沉重灾难;(2分)但客观上也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刺激了它们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而引起社会变革。(2分) 53.(1)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政府的剥削和压榨。 影响:使中国长期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了一系列救亡运动的失败,未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6分) (2)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商办)企业发展较快,所占比重上升;官办和官商合办企业在中国近代工业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下降;外企一直占据主导。 原因:商办企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减少了发展阻力,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实业救国的推动。 官办、官督商办企业:洋务运动的破产,官办企业的高潮逐渐褪去。 外企:《马关条约》给予列强在华开办工厂的特权。(列强对华资本输出)(1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