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如皋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 历史试题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饮食、盥洗、装扮、照明等,有盆、釜、铜镜、灯台、炉子等,礼仪功能逐渐消失了。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A. 等级分封制政体的瓦解 B. 封建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 C.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进步 D. 人民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青铜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的饮食、盥洗、装扮、照明等,有盆、釜、铜镜、灯台、炉子等,礼仪功能逐渐消失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在夏商时期主要用作礼器,而战国时期普遍用于日常生活中,其礼仪功能逐渐消失,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等级分封制政体的瓦解,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政治体制初步建立是在秦朝的建立,而不是这时期,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没有体现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这也不是材料主旨,故D选项错误。‎ ‎2.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体现了 A.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C.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D.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可知,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指的是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提高粮食产量,没有体现农业的耕作方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没有体现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故D选项错误。‎ ‎3.16-19世纪初,在“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中,西班牙先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白银,再从菲律宾收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然后将这些商品运回美洲殖民地。“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使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和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马尼拉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和本土之间进行商贸活动的一环,促进了中国和美洲之间的经济和物种交流。由材料中对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贸易交流的描述可知,中国出口了丝绸、瓷器等产品,进口了一些经济作物,并获得了白银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再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16-19世纪初处于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位于菲律宾的马尼拉是马尼拉帆船贸易的一环,但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国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没有体现菲律宾因此引发了“价格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西班牙先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白银,再从菲律宾收购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然后将这些商品运回美洲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美洲的生产方式,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故C选项错误;由材料中对中国与拉丁美洲之间贸易交流的描述可知,中国出口了丝绸、瓷器等产品,进口了一些经济作物,并获得了白银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中国的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有利于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故D选项错误。‎ ‎4.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提出了“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特点 B. 传统技术的优势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明清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劳动力过于廉价使得技术得不到推广,社会转型缺乏足够的动力,故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铁犁牛耕、自给自足,材料内容与小农经济的特点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导致社会转型缺乏足够的动力,没有体现传统技术的优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故C选项错误。‎ ‎5.2018年9月15日,深埋于大连庄河海域海床面以下5.5米处的“经远”舰名牌被发现。“经远”名牌是木质,外表髹金。“经远舰”沉没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由材料可知,该舰是经远号,是北洋水师的战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所以该舰沉没于甲午战争,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远号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而不是与鸦片战争有关,故A选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经远号无关,故B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发生于20世纪初,材料中的经远号主要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而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无关,故D选项错误。‎ ‎6.如图为中国近代漫画家沈伯尘于民国二年画的一张女子风情画,图中下边文字为“豆蔻青枝二月生,自由车子试郊晴。虽然谢尽闲蜂蝶,尚有飞尘逐我行。”对该画理解正确的是 A. 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B. 此时女子已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C. 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 D. 这一时期自行车已在中国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因此民国二年的时候自行车已在中国出现,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并且材料内容也没有体现旗袍相关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二年是1913年,这时期女子没有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故B选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有以形写神,以神写意,用色彩表情达意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故C选项错误。‎ ‎7.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例如国学生黄斌替上海招商局制订章程,监生朱纯祖中年创设米行,监生姚光第感于地方贫瘠设立机器轧棉厂。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 旧式商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B. 旧式士人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 C. 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 D. 传统社会秩序已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仅川沙一县就出现过好几个操工商之业“诸生”,旧式士人投身工商业活动,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上海招商局和机器轧棉厂属于近代工商业,不是旧式商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旧式工商业向近代商业转化;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传统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受到了冲击,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8.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 A. 计划经济体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说明我国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并且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故C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不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选项错误。‎ ‎9.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从苏联引进的156个特大工业项目中,绝大多数是重工业项目,而在60年代前期,中国从西欧、日本引进的设备中,洗涤剂、化学纤维、塑料、化肥等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的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尝试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调整 B. 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体制框架 C. 打破了资本主义对我国的封锁 D. 探索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中国引进工业项目的重点从以重工业项目为主转变为以面向市场、面向农业的项目为主,这反映了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尝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此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被突破,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选项错误,新中国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D选项错误,1961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尚未探索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道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0.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 B. 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C. 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D. 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题干中的“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可以看出,不足主要在于规模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表明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故答案为B项。A项,小岗村包产到户是正确的决定,排除;CD项,题干未体现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排除。‎ ‎11.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加39.3%,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科研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产量达到18224.89万吨,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C.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D. 国家加强钢铁业的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现代化建设加速,需求量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选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国家加强钢铁业的垄断,故D选项错误。‎ ‎12.下表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年份 出口额(百万美元)‎ 进口额(百万美元)‎ 贸易额/GDP(%)‎ ‎1978年 ‎9750‎ ‎10890‎ ‎9.53‎ ‎1989年 ‎52538‎ ‎59140‎ ‎24.75‎ ‎2004年 ‎593326‎ ‎561229‎ ‎59.77‎ A. 中国贸易的世界比重上升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 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 D. 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格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进、出口额皆是成倍增加,贸易额占GDP比例也是成倍增长,与世界市场联系更加密切,是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部分数据情况,无法体现中国贸易在世界比重的变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并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1992年明确提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外贸在中国经济结构的比重,无法得出外贸在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故D选项错误。‎ ‎13.1518年底,天花首次在美洲出现,并在其后两百年中多次发作。在17世纪的前3/4的时间里,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由此导致 A. 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 B. 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C. 许多欧洲人移民美洲 D. 众多中国人向美洲移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新英格兰土著人口的数量从73万人下降到1.2万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土著人的剧减导致缺乏劳动力,因此欧洲殖民者把非洲的黑人贩卖到美洲充当奴隶,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花的出现导致大量美洲土著人的死亡,劳动力的剧减导致欧洲人贩卖黑奴,而不是屠杀印第安人,故A选项错误;欧洲人移民美洲的原因不是由于当地的土著人的死亡,故C选项错误;由于天花而大量土著人的死亡,导致了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与中国人向美洲移民无关,故D选项错误。‎ ‎14.有学者认为,瓦特并非“蒸汽机的发明者”,只是一位优秀的“蒸汽机改良者”。如果没有英国采矿业的急迫需求、前人的技术积累、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合作者博尔顿的商业头脑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基本没有可能取得被后世所给予的荣耀。据此可知,瓦特的发明 A.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 C. 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 D. 推动采矿业技术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没有英国采矿业的急迫需求、前人的技术积累、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合作者博尔顿的商业头脑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基本没有可能取得被后世所给予的荣耀”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条件,说明瓦特能够改良蒸汽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可知,专利制度的保护观念是当时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基础,并且材料体现当时已经出现了专利制度,而不是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端是珍妮机的发明,而改良蒸汽机是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不是开端,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没有强调推动采矿业技术的革新问题,故D选项错误。‎ ‎15.下表是1929—1938年美、苏、德、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表,表格中代表苏联的数字是 国家 ‎1929年(%)‎ ‎1932年(%)‎ ‎1937年(%)‎ ‎1938年(%)‎ ‎①‎ ‎11.1‎ ‎10.6‎ ‎11.4‎ ‎13.2‎ ‎②‎ ‎43.3‎ ‎31.8‎ ‎35.1‎ ‎28.7‎ ‎③‎ ‎5.0‎ ‎11.5‎ ‎14.1‎ ‎18.7‎ ‎④‎ ‎2.5‎ ‎3.5‎ ‎3.5‎ ‎3.8‎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1929—1938年美、苏、德、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苏联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受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材料中③代表的国家在1929-1938年期间呈上升的趋势,因此③是苏联,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经济大危机后推行统制经济体制,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材料中①是德国,故A选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开始于美国,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最大,因此材料中②是美国,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后也推行统制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日本逐步发动对中国的侵华战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④是日本,故D选项错误。‎ ‎16.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 A. 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B. 适应农业集体化需要 C. 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 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十七年”可知此事发生在1928年,苏联进入斯大林统治时期。国内战争结束后,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以农业助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由农民使用机梨必须“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可知,这迫使农民为使用机械不得不参与到集体耕种中,将原本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个集体中,这推动了农业的集体化进程,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时期逐渐进入斯大林统治时期,而不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策采取了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28年时期逐渐进入斯大林统治时期,故C选项错误;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中的措施,故D选项错误。‎ ‎17.如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 A. 奠定两极格局基本框架 B. 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 C. 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 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期大国利益的划分。根据材料“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西方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确定和划分,希腊属于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没有体现两极格局的框架,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没有体现剥夺美国在东欧的利益,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无法成为战后欧洲分裂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 ‎18.2017年《公民报》报道,某国际组织再次对坦桑尼亚提供了1.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加快坦噶港、阿鲁沙等七个重要城市的城市化进程,最终实现工业化目标。该国际组织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于城市化进程的资金属于国家的基础性建设,此类资金的申请机构是世界银行,故B选项正确;提供国家基础性建设资金的是世界银行而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故A选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错误;C选项是联合国,不是提供贷款的经济组织,故C选项错误;D选项是世界贸易组织,也不是提供贷款的组织,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19.如图是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的漫画。此外,美国也采取了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逆全球化”的措施。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 B. 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 C. 区域集团化发展已经失控 D. 英美利益得到了绝对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的漫画。此外,美国也采取了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逆全球化’的措施”可知,全球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遭遇了很多挫折,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英国脱欧,无法说明区域集团化发展已经失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英美国家利益得到绝对保障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0.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是因为美国政府这一行为 A. 阻碍了西欧国家加快联合进程 B. 破坏了以规则为基础的贸易秩序 C. 违背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规则 D. 错失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新形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2019年6月,之所以《纽约时报》、《经济学家》、《金融时报》、《卫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可知,材料强调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升级贸易摩擦,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宗旨和原则,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刊文,批评美国政府滥用关税“大棒”,阻碍国际贸易发展,与西欧联系能否加强无关,A错误;关贸总协定在1995年被世贸组织所代替,C错误;美国制造地贸易摩擦阻碍了当今国际经济发展,D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材料:‎ 材料一 ‎ ‎ 明代中期,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明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人相继开展对华贸易;至明末清初,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在欧洲,中国陶瓷是贵族才有实力享用的;到了清代,各国通过各自的东印度公司来进口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专家指出,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后来出现了不少定制瓷,景德镇和福建的工匠,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中外贸易瓷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互动。‎ ‎——摘编自《明清贸易瓷见证中外文化互动》‎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国瓷业虽占有绝对领先地位,但欧洲制瓷业的发展也相当惊人。在很短时间内,西方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造高温窑,开发新配方,开创了新技术和纹饰风格。1704年和1756年,欧洲先后研制出两种前所未有的釉色:普鲁士蓝和蓬巴杜玫瑰红,创立出一种强烈、新颖的色彩感受。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使制瓷业实现了批量化、精细化发展。这些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业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它转变了欧洲经济及文化遗产,至今仍是一份不朽的传世之宝。‎ ‎——摘编自《18世纪后期全球青花瓷热急降温——西方瓷打败中国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瓷器贸易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制瓷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外瓷器贸易的积极意义。‎ ‎【答案】(1)特点:贸易范围逐步扩大;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主发展为中西兼顾。‎ 原因:中国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世界;瓷器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身;新航路开辟;面向欧洲市场创新与生产。‎ ‎(2)西方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技术创新;迎合中产阶级的需要;市场的开拓;工业革命的进行;中国制瓷技术的传播。‎ ‎(3)增强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促进了中西方制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助于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解析】‎ ‎【详解】(1) ‎ 特点,根据材料“大量中国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等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瓷器贸易范围逐步扩大;根据材料“陶瓷经由私人贸易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在此转销至南亚、中东地区”“欧美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瓷器的全新市场”可知,与欧美由间接贸易到直接贸易;根据材料“早期的贸易瓷以中国特色的青花纹饰为主……根据西方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情趣,制作出他们喜爱的陶瓷,中外贸易瓷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互动”可知,贸易瓷由以中国特色为主发展为中西兼顾。成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瓷器贸易范围逐渐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瓷器技术高超,长期领先于世界;贸易瓷逐渐显示中西兼顾的特点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等从当时国内和国际的背景角度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西方就找到了高岭土和瓷石资源,造高温窑,开发新配方,开创了新技术和纹饰风格”可知,西方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技术创新;根据材料“普鲁士蓝和蓬巴杜玫瑰红,创立出一种强烈、新颖的色彩感受”“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许多观念与做法,使制瓷业实现了批量化、精细化发展”可知,迎合中产阶级的需要,并不断开拓市场;根据材料“这些几千年来都未曾改变的中国传统瓷器业竟然在短短一个世纪中对于整个欧洲产生了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可知,中国制瓷技术的传播。‎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外之间的瓷器贸易有利于加强中西方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增强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是当时中西方联系的重要媒介;中国贸易瓷逐渐出现中西兼顾的特点及推动西方瓷器技术的改进等可知,有利于推动中西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中西方的瓷器贸易加强了中西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等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分析回答。‎ ‎22.江南自古繁华,长三角地区自唐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选自《必修2历史图册》‎ 材料二 ‎ ‎ 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等于向世界宣告中国改革开放将扩大范围、提高层次,继续推进。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都强调,浦东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面。2008年,浦东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07年的2750.76亿元,占上海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的1/4、进出口贸易的1/2和外商投资总额的1/3。‎ ‎——摘编自(美)库恩《中国30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浦东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原因,指出浦东开发开放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地位。‎ ‎【答案】(1)特点: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沿江沿海铁路沿线。‎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专制,民国政府发展实业;“二十一条”引发国人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因素:开发开放浦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义: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片中大生纱厂、申新纺织公司、福新面粉公司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所分布的地点可知,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铁路沿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这时期反帝爱国运动,帝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作用;实业救国思潮的作用,及最重要的是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原因,根据材料“开发上海浦东地区,把中国最大城市上海推上舞台”可知,开发开放浦东是浦东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也是推动浦东国民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21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推动中国浦东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浦东开放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抓手,是中央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因此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3.20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阅读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在1933年7月24日的“炉边谈话”中说:“我曾经说过,在一半兴隆一半破产的国家里是不能达到持久繁荣的。如果我们的人民有工作和合理的工资与合理的利润,他们就可以购买别人的产品,生意就是好的。但是你把一半人的工资和利润拿走,生意就只是半好的。即使那得天独厚的半数是非常富有的,也没有多大的好处,最好的办法是让大家都能小康。”‎ ‎——摘编自刘达永《罗斯福的“税收改革”与财富分配观》‎ 材料二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摘编自(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提炼罗斯福的财富分配观。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政府是如何实践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试用了怎样的“试验性疗法”?指出这一做法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留下的“深远的影响”。‎ ‎【答案】(1)分配观:合理的分配财富(或“合理的工资和合理的利润”)。‎ 实践:通过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或“以工代赈”)增加人民的工作机会;通过颁行《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实现工人的合理工资;通过施行“蓝鹰计划”,让资本家有合理的利润。‎ ‎(2)“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政治: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膨胀;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了社会稳定。‎ ‎【解析】‎ ‎【详解】(1)分配观,根据材料“如果我们的人民有工作和合理的工资与合理的利润,他们就可以购买别人的产品,生意就是好的”可知,罗斯福的财富分配观是合理的分配财富,即合理的工资和合理的利润。实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到1935年底,拨款30亿美元,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以工代赈,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通过颁行《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实现了合理工资;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以示守法并让资本家有合理的利润。‎ ‎(2)根据材料“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等信息可知,材料中提及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调整。‎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治方面,罗斯福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同时,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对美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以促进社会稳定。‎ ‎24.阅读材料:‎ 材料一 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当时我们决定,农民将粮食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不能说我们就是这么明确具体的给自己描绘了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差不多就是根据这种精神行事的。‎ ‎——摘编自《列宁选集》‎ 材料二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新经济政策允许经济活动有某些自由,承认商业、商品货币和市场关系,对农民和私人资本让步。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 ‎——摘编自《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 ‎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为后人的探索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二战后的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但是这一代人对改革缺理解,并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 ‎——摘编自马绍雷《二十世纪的俄罗斯》‎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俄共党内对新经济政策产生分歧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评价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综合材料二、三,谈谈苏俄(联)经济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答案】(1)措施: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2)原因: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 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恢复和稳定政治形势的需要。‎ ‎(3)评价:为苏联经济注入了活力;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 启示:经济政策调整要结合国情;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要重视发展市场经济。‎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农民将粮食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余粮收集制;同时,取消自由贸易,日常生活物品由国家统一发放;分配制度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 ‎(2)原因,根据材料“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可知,新经济政策没有形成完整和系统性的政策;根据材料“党内以斯大林等人为代表的一派对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持否定的态度,把它看成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年年不忘限制以致取消新经济政策”可知,对恢复商品市场关系结果的不同认识。必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实行引起人民的极其不满,并导致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并稳定国内政治形势,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 ‎(3)评价,根据材料“二战后50‎ 年代中期,赫鲁晓夫改革一度为高度僵化体制下的苏联注入了活力”可知,为苏联经济注入了活力;根据材料“由于战略、政策乃至作风上的失当所带来的动荡,使改革不可能继续下去”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没有改变长期僵化的经济模式。启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经济的调整要从国情出发,所采取的措施要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同时重视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重视发展市场经济。‎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 ‎(3)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可从世界贸易角度、世界市场形成角度、英国国际地位角度进行分析;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贸易发展、英国经济实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2)背景:根据材料“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可从经济危机角度、美国实力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角度进行分析; 特点: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根据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军人物等角度可以概括。‎ ‎ (3)背景:根据材料“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冷战格局角度、世界多极化发展角度、经济全球化角度等进行分析;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之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政治因素。‎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