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蚌埠二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 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B. 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 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D. 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知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作用,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医古籍的研究,没有体现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探究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这种题型是伴随着新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试题,这种题型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问题。 2. 以下中国古代有关君主的各种言论,按出现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③“今世天子,兵强马壮者则为之耳” ④“君为阳,臣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A. ②③①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为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②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主张;③出自于五代十国后晋的成德节度使安重荣;④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综上所述,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3. 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韩非子强调这种君臣之间的买卖、交易、互相算计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关系改变了以宗法血缘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利益至上逐渐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故答案为C项。法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未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排除A项;韩非子指出君臣之间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非完全无诚信可言,B项说法绝对,排除;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之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且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排除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 【名师点睛】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提出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是中国古代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法家先贤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因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4.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 汉代儒学的主张 B.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 C. 陆王心学的思想 D. 程朱理学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讲求的是实干精神,实事求是精神,这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最为接近,所以答案选D;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明清之际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排除B;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排除C。 点睛:这道题告诉我们,平时要注意关注政治时事,学会以史为鉴,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5.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其思想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但其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其思想本质却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A. 追求天下为公 B. 崇尚等级秩序 C. 主张“仁政” D. 天人感应. 【答案】B 【解析】孔子的“爱人”“礼”都是讲究等级的,这就符合统治者需求,因而受到了重视,所以答案选B,排除A;C是孟子的思想,排除;D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 点睛:平时学习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要牢记每个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比如这道题,我们要知道“仁政”是孟子的,“天人感应”是董仲舒的,这样才不会做错。 6. 一位唐朝的书生乃是一“书虫”,每当他看到佳句时,总是抄写下来。但他的“佳句集”不可能有 A.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C.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 “关关雎雎,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案】A 【解析】A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的诗句,婉约派代表人物,所以答案选A;B是楚国屈原《离骚》;C是唐朝李白的诗句;D是《诗经》上的诗句。 点睛:这题侧重于基础知识,文史知识结合,因而平时要留心语文的诗句与历史的结合,理解文史不分家的含义。 7. 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B. 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C. 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D. 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戏剧 【答案】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京剧 8. “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正统儒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的“异质” A. 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B. 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诉求 C. 蕴含了近代“民主、法制”思想 D.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可知,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与宋明理学不同的内容,那就有可能是当时社会出现新的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材料中的“异质”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诉求,所以答案选B。明清之际的儒学并没有彻底否定传统儒学,依然是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排除A;明清之际的儒学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其维护着依然是封建制度,不能说近代“民主、法制”思想,所以排除CD。 9. 雨果曾说:“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作者旨在说明中国古代的发明 A.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 未推进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C. 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D. 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 【答案】B ............................................. 10.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强调"仁政",反对暴政 ③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仁政是孟子所提出的,儒学都讲究“仁”,所以排除②;④与儒学无关,排除;综上所述,答案选A。 点睛: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概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董仲舒的新儒学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1. 朱熹在《过分水岭有感》中写道:“水流无彼此,地势有西东。若识分时异,方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了他与陆九渊的思想既有分歧又有相通之处。这里的“合处同”是指两人 A. 对万物本原的看法相同 B. 对封建纲常伦纪的态度相同 C. 探求天理的途径相同 D. 认为人性良知的起源相同 【答案】B 【解析】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主张格物致知;而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主张心即理,发明本心;但是他们都是唯心主义,都是儒学代表。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12. 宋人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对这段文献解读正确的是 A.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首次记录 B. 宋代人利用磁石指南特性发明了指南针 C. 可印证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 D. 可证实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可知,这讲的是指南针的运用,所以答案选C,排除B。由材料不能得出这次首次航行记录,排除A;也不能证实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排除D。 13.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的信息,可知这属于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学派,A是心学的观点,B是法家思想,C是荀子的思想,D项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14. 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元帝即位,天下大水……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元帝的做法 A. 反映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B. 受到了儒家传统价值观影响 C. 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间断性 D. 体现了中央决策民主化趋势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在位诸儒多言…… 上从其议,皆罢之……”等关键信息可知,儒生对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材料并没有涉及经济思想方面,排除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采用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并不是只有这种思想,还有一种是工商皆本思想。 15. 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材料的主旨是 A. 心即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理是万物本原 D. 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答案】D 【解析】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指的的是以“三纲五常”为主的儒家伦理道德,“灭人欲”不是要灭人的所有欲望,灭性欲、食欲、爱欲,这里的“人欲”指的是不符合“三纲五常”要求的欲望。所以答案选D,排除B。A是陆王心学的,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 16. 孔子日:“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 A. 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B. 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 C. “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 D. 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主张统治者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很好的进行政治治理,即三者都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只适合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 17. 理学包括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这些“论”的共同基础是 A. 以哲学探究为己任 B.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C. 贯穿唯物、唯心之争 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宋明理学将儒学思辨化,但不是以哲学探究为已任,排除A;宋明理学强调的“论”即“理”,其核心是儒家的道德伦理,B正确;宋明理学都是唯心的,不存在唯物和唯心之争,排除C;宋明理学中穷理是为了把握其中“理”以便对世界更好的认识,不是在于至极,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名师点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作用和影响:理学要求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程朱理学是南宋及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影响海内外;陆王心学影响不及程朱理学。 18.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必须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A 【解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主张社会的改造在于强化礼教和法制,即用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共同改造,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错误,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统治思想;C项错误,荀子是儒家;D项材料无法体现。 19. 韩非针对分封制导致东周分裂割据、争霸兼并的乱局,主张结束战乱,建立具有绝对权威的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下列言论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 法莫如显,术莫如隐,势莫如重 B.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执要,四方来效 C. 吾以是知仁义爱惠之不足用,严刑峻法之可以禁暴也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建立具有绝对权威的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可知,这是确立中央集权对地方的管理的制度,所以答案选B;ACD也都是法家的思想,但是与无关,排除。 20.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 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 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 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 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废除”说法错误;题干中按律应处死罪的人,最后被董仲舒无罪释放,释放的理由是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这说明法律的执行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CD项无从反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 21. 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学 A. 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 B. 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 C. 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 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实验是近代科学的特点,“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排序分类,都体现了明代科学已具备明显的近代特征,故A项正确;一本《农政全书》不能表明明代科学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也不能体现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故BD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所以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明代科技特点 22. 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以下作品与这种描述最贴合的是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D. 《封神演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西游记》是作者借助神话人物表达对上层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故排除A;《红楼梦》体现了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作者对封建统治集团腐朽没落的批判,符合“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的题意,B正确;《三国演义》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而非对本阶级的强烈批判和否定,故排除C;《封神演义》是在神话式世界观指导下描述了商周战争,故排除D。 23.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 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B. 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 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D.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根据题干“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 反映了《三字经》在潜移默化中灌输儒家思想,进而说明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故选B。题干涉及儒学教育问题,没有凸显儒学的政治地位或者文化的地域性,排除AD。早在秦汉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24. 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朱熹指出:“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可见二者都 A. 提倡“以民为本” B. 主张“得民心得天下” C. 提出“薄敛节俭”主张 D. 体现了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不管是孟子还是朱熹都在强调“民”,由此可知,两人都提倡“以民为本”,所以答案选A;B是孟子的,排除;C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25.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 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B. 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C.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D. 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市民阶层壮大,为了成为上层身份而加入了书画消费行列,这是其抬高身份的一种手段。A项中的“阶层差异逐渐消失”表述错误。B项中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未在题干得以描述,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绘画不能确定是文人画,不选C;人们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消费书画,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身份,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26.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B.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C.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坚决 D.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答案】B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斯之言,确实是英雄之言(指焚书坑儒),但他下手太狠了。在经过战国时儒生们恣意言论之后,势必会发展到(秦始皇下狠手)这一步。这是你们这群儒生命运中的必然的劫难,怨不得李斯、秦始皇下黑手啊。由此可知,李贽的意思是焚书坑儒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所以答案选B。ACD料无关,排除。 27. 刘梦溪在《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中说,在理念上,研究中国的思想文化,“三晚”最重要:一是晚周、一是晚明、一是晚清。晚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的源头。晚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晚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汇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其共同的时代特征是 A. 社会动荡思想活跃 B. 分裂割据思想流派纷呈 C. 改朝换代百家争鸣 D. 社会转型新思想萌发 【答案】A 【解析】不管是春秋战国,还是明末、晚晴,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思想活跃的时期,所以答案选A;B不全面,排除;C只适合于春秋战国时期,后面那两个时期都是儒学,排除C;D不适合与明末,排除。 28.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下列对这一“哲学智慧”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吸收佛老思想使儒学注重宇宙本体与个人修养相结合 C.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D. 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从万事万物的本源出发来解释儒学,使儒学逐渐思辨化和系统化,使儒学具有“哲学智慧”,故B项正确。A、D两项都属于儒学的内容,但无法体现儒学的“哲学智慧”,故错误。C项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内容,不属于宋明理学,C项错误。 29.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适当的引经据典阐明自己的执政思想。下列名句都是他曾经引用过的,其中能体现民本思想的是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②“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③“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 ④“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改’上著力”是用于修身方面;“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是法律方面,所以排除③④,答案选C,排除其他选项。 30. 史学家提出:在晚唐和宋代定型的艺术、文学类型以及社会、政治制度,一直影响着此后1000年的中国。下列各项史实及其影响,不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A. 分散相权的三省制度 B. 万口相传的李杜诗篇 C. 豪放婉约的宋代词苑 D. 重视程序的八股取士 【答案】D 【解析】这是否定题。由材料“晚唐和宋代”可知,这确立了时间在唐朝和宋朝,而八股取士是明清时期,所以答案选D,排除其他选项。 点睛:做历史题要特别关注时间和空间,这往往是解题点。比如这道题,把握住了晚唐和宋代就可以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31. 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项正确。A项中的礼仪法治,与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不符, 排除;孔子的“仁”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 32. 1814年11月29日,正当《泰晤士报》的手工印刷工人准备工作时,社长竟向他们出示了一份印好的报纸,并骄傲地对工人们说:“本期报纸在一个小时内就印刷完毕,这是印刷术发明以来的最大成就。”四位同学对这则材料发表了如下的意见 甲说:这不可能,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还没有传人西方呢。 乙说:这太夸张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 丙说:这是可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 丁说:我也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我听说这则材料来自于一位学者的著作。 哪一位同学的意见最为合理?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英国正在开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的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手工方式是可能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活字印刷术在19世纪早已经传人西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机器生产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印好报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学者的著作也不一定是真实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机器生产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33. 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 该观点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 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 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答案】D 【解析】由“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可知,材料强调正义和法律是以人的意志为基础的,也即强调法律要在肯定人性的前提下制定,故D项正确,A项错误;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作用,反对束缚人性的法律、法规,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 34. 某次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时,一名比较粗心的同学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进行了以下归纳。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描绘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理想蓝图; ③前者侧重于个性解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 ④前者实质是主张复兴古典文化,后者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文化网。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启蒙运动描绘了资产阶级政治蓝图,而文艺复兴并没有,但是两者的性质都是相同的,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所以答案选D,排除其他选项。 35. 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做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路德的观点 A. 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 B. 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 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D. 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的解释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路德反对教会传教的作用,D符合此信息,故选D。A从题中无法体现。B表述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C从从题中无法体现。 36. 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直接说明文艺复兴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 C. 冲破了封建等级观念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可知,文艺复兴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答案选A。BCD都是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 点睛:做题要特别注意题考查的角度,比如这道题考查的文艺复兴内涵,而不是文艺复兴的意义。 37. 启蒙思想家将可能作恶的权力称为“无赖”“非天使”“有限理性”等,核心指向一点,即认为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他们主张 A.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B.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真正平等 C. 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D. 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要解决可能作恶的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主张权力制衡,以权力来制约权力,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消灭私有制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削弱中央权力,实现公民自治的主张,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权力领域充满危险和变数,统治者的道德、人品并不可靠”,学生据此可以联系启蒙运动关于权力制衡的思想主张,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8. 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时,审判长布拉德肖曾说:“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服从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他所依据的理念是 A. 社会契约 B. 天赋人权 C. 君权民授 D. 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与国民的关系是由一条纽带所联系的,这就是一种契约,所以答案选A,排除其他选项。 39. 下列现象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其中能够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 ①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抒发对妻子真挚的爱情 ②许多富商建造的宅第带有美丽的花园和宽敞的阳台 ③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④出现了用方言翻译的《圣经》 A. 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人文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该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类的人性尊严,提倡宽容的世俗文化,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并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综上所述,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40. 既喜爱耶稣,也喜爱柏拉图;既尊重教皇的权威,也尊重理性的真理。”这段话最有可能描述的是欧洲的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B 【解析】大约公元前5世纪希腊开始了智者运动,而基督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所以排除A;文艺复兴时期因为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既主张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与教会势力妥协的情况,所以答案选B;宗教改革不能体现出理性的倾向,排除C;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但是批判教会,所以排除D。 41. 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力量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 A. 水是万物的本原 B. 感觉即知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知识即美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突出人文精神而非水是万物的本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感觉即知识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知识即美德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人是万物的尺度 42. 《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人,跟父亲下山进程,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到:“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说明了 A. 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现世幸福 B. 人们要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C. 人的天性无所不在,不可窒息 D. 封建等级观念阻碍了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作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天性是不可泯灭的,所以答案选C,排除其他选项。 43. 伏尔泰在认识论上坚持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并根据牛顿的科学原理解释物质世界。他的宗教观是自然神论,主张上帝就是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这说明伏尔泰 A. 在认识与宗教上坚持理性原则 B.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 C. 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 D. 认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并没反映出宗教信仰自由与思想自由、自然科学应当为宗教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也没有反映出宗教信仰与科学截然对立方面的信息,而只是强调理性原则,材料中的“人的思想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经验、自然界不可抗拒的规律”均是典型的“理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伏尔泰 44.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 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 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卢梭思想主张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只是服从的问题”等,材料主旨即体现“人民主权,官吏权力受人民监督”,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项明显错误。C项“暴力手段”,材料没有涉及,属于无关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45. 美国学者马文·佩里指出,“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宇宙“被看成一个巨大的机器”,一些思想家还开始“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材料中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A.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B. 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 C. 促使人们放弃对上帝的信仰 D. 强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自然界是机械的、可分析的、有规律的并被数学验证过的”“以探索的批判的怀疑的精神审视欧洲的制度和传统”中可以,材料对自然的这种认识促成用人的思考和判断打破封建专制束缚。所以答案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 46. 我不相信犹太教会、罗马教会、希腊教会、土耳其教会、新教教会以及我所知道的任何教会所宣布的信条,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的教会。”最符合这一理念的说法是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C. “信仰得救” D.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我自己的头脑就是我的教会”可知,相信和信仰自己的头脑,也就是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所以答案选D。A是普罗塔戈拉的主张;B是彼特拉克的主张;C是马丁·路德的主张。 47. 有一项自然科学成就,其影响远远超越学科范围,扩展到社会和经济思想领域,并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BD都是属于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属于生物学,其的生物进化论和适者生存对中国近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 48.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电话接线员一火车司机一空姐一网络管理员 B. 电话接线员一空姐一火车司机一网络管理员 C. 空姐一电话接线员一火车司机一网络管理员 D. 火车司机一电话接线员一空姐一网络管理员 【答案】D 【解析】火车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电话机是美国人A. G. 贝尔于1876年发明的,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在美国北卡莱纳州试飞成功;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综上所述,答案选D,排除其他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 49.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1)材料一中“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答案】(1)因素: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2)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3)①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4)②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 (5)③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6)④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解析】(1)由材料“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可知,“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为明清之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2) 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可以从启蒙运动的概念和内容进行分析,“破”针对的是旧,“立”针对的是新的事物。如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立: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3)由材料“……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君者,法之原也……”等关键信息可知,“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因为①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②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③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权力高度集中;④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点睛:做材料题时,要先阅读问题,了解答题的区域或者是答题的角度,确定了区域后,要明确相关的知识点,然后联系知识点作答。如第一小题,确定是明清之际,由此可想到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50.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认为:“心即理”,“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请回答: (1)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并说明理由。 (3)明清时期,儒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答案】(1)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 ③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①途径的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发明本心”,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 ②二者没有本质差别。 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3)具体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解析】(1)回答“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实际上考查的是当时时代背景,从社会环境、汉武帝以及董仲舒等角度分析,如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③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2)由材料可知,朱熹是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而王阳明是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但是二者没有本质差别,都是儒学,都是唯心主义,都是维护封建专制。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主张,如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5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两者的法制观可从材料出发寻找答案。从材料一的“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可知孟子强调法制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但又根据“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可知孟子也强调人伦道德高于法律。从材料二中苏格拉底拒绝逃跑这一现象可看出他认为正义服从于法制,法律之上。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孟子法制观形成的原因,要从他法制观内容入手,一方面回答出他强调法制重要性的原因,另一方面回答出他认为人伦道德高于法律的原因。具体可从法家思想的影响、宗法制、儒家伦理观的影响、小农经济的发达等方面回答。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可从古希腊经济发展、民主制度发达等相关方面来回答。而关于共同价值,主要是回答它们的共同作用,学生可从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来回答。 整体分析: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西方政治制度、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等相关内容,问题相对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古代东西世界的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性;但基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他们的思想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