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一)历史试卷
历史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共48分) 1.《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任人唯才的原则 B.分封制的原则 C.宗法的原则 D.兄终弟及的传统 2.《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A. 宗法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世袭制 3.《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6.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 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 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8.王阳明二十八岁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中举,但他在中举之后,朝廷并没有直接授予他官职,而是派他往工部“观政”,由于表现较好(督建威宁王墓),后朝廷授予他刑部云南清吏主事一职。这体现了 A.清朝不重视科举 B.对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 C.清廷内部斗争激烈 D.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 9.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材料所述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各国的赋税改革 C.宗法分封制崩溃 D.个体小农的出现 10.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如锸、锄、镢、镰、犁等。这反映了当时 A.铁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B.冶铁业的规模宏大 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D.南北经济平衡发展 11.《吕氏春秋·上农》载:“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非徙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据此可知,古代统治者“重农”意在 A.加强农业管理 B.增加财政收入 C.保障百姓安居 D.稳定社会秩序 12.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生产方式 C.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 D.耕作技术的根本改变 13.在《周礼》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做“国有六职”。由此可见当时 A.妇女社会等级相当高 B.棉纺织技术十分发达 C.“男耕女织”分工取消 D.纺织业经济地位重要 14.宋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其制品“质薄腻,色滋润”,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据此可知,宋代 A.彩瓷产品的工艺精美 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 C.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D.制瓷技术水平较高 15.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16.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17.“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18.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 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19.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写道:“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强调教化百姓 B.规劝君主行仁政 C.宣扬君权神授 D.解释天人感应 20.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21.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盖天理者,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这说明朱熹 A.意图用心学唤醒民众良知 B.以“存天理灭人欲”约束民众 C.意图用理学规范君主行为 D.以纲常天理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22.王阳明在《传习录(下)》中云:“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从世界观看,下列观点与此最一致的是 A.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B.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在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C. “世上有鬼,此乃人精神为之也。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 “夫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23.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4.李贽说:“(后三代千百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黄宗羲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据材料,二人都 A.否定君主专制 B.具有批判精神 C.提出新的社会思想 D.站在新阶级的立场上批判君主专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 (1)根据材料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论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5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跟变法中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6分) (3)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4分) 26、(25分)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机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兼天下,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一曰中丞,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代)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绝不许立丞相。 ——摘编自《皇明祖训》 材料四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 钱穆 《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3分)根据所学知识,到汉代“三公”演变成了什么机构?拥有什么权力?(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项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其影响。(6分)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是如何实现“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4分)请以宋朝为例说明中央集权是如何战胜地方分权的?(4分) 27、(12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实表(摘选) 时间 史实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汉 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太学,建立地方各级学校,儒学为必修内容和选官标准。 宋 ①《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少儿启蒙读物,其中写道:“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②《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村规民约,提出“和而邻里,德业相助,患难相恤,诚信友善。” ③ 《朱子家礼》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家训教材,精辟阐述修身治家之道。 元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 ①宋明以来书院教育日益兴盛,主张精研儒学,讲学传道。 ②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作《弟子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③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虎墩崔氏族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一个主题,结合史实进行说明。(要求:主题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B A D A C B B A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D C A A D C C C A D B 25、(1)基本正确。(1分) 说明: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渐强大起来。(4分) (2)条款:什伍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奖励军功则形成“民勇于公战”。(2分) 简评: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4分) (3 )特点:与什伍制度相结合;(2分) 直接目的: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2分) 26.(25分)(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监察百官。(3分)中朝,决策;外朝,执行权。(4分) (2)三省六部制。(2分)影响:分工明确,避免决策失误;(2分) 部门之间互相责难,降低效率。(2分) (3)1380年(洪武十三年)。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自掌管六部,设立殿阁大学士;设立军机处。(4分) (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2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2分) 举例:收精兵、制钱谷、削实权、杯酒释兵权。(4分) 27、参考答案:示例一:主题: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儒学通过与学校教育及选官制度的结合,地位逐渐巩固;程朱理学在元代成为科举考试内容,儒学地位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儒学依然在在社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8分) 因此,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2分) 示例二:主题:我国古代社会注重道德教化。(2分) 说明:政府设立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将儒学作为选官的依据;社会上以儒学为依据编订乡约与儿童启蒙读物;家庭中利用《三字经》等进行启蒙教育,讲仁爱和道德,注重家训,讲求修身治家。(8分)由此,带来社会的和谐稳定。(2分) 示例三:主题:宋代以来世俗化趋势。说明:(略) 示例四:主题:儒学传播方式多样化。说明:(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