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安徽省滁州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 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B. 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C. 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一贯推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而在经济大危机下,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没法挽救危机了,所以罗斯福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干预的举措,有效的缓解了危机,故选D;ABD是与传统的经济政策相同的部分,故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2. 1922年俄共中央规定:“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参加本区或本村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如果这种组织尚未成立,共产党员绝对必须带头创办这些组织。”这一规定的实质目的是 A. 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 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C. 加强农业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D. 最大限度推行新经济政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集体组织属于公有制性质组织,共产党员必须参加或带头创办这些组织,体现了俄共中央力图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A表述符合题意;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是在斯大林时期,B与“1922年”不符,C不合题干主旨;新经济政策的突出特征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生产,D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特点 3.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出台了700多个法令,其中某法令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该法令是 A. 《农业调整法》 B. 《全国工业复兴法》 C. 《全国劳工关系法》 D. 《社会保险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等规定可知,该法令起到的是社会保障的作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法令为《社会保险法》,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相关农、工业生产和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规定,ABC三项错误。 4.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西方国家大萧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先决条件 B. 苏联30年代初的工业化依赖于西方大国的支持 C.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加速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 学习西方技术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 【答案】D 【解析】 由“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1932年上升到50%左右;1932年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可以分析出苏联大量引用西方先进技术,发展重工业,增强国家的实力,成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因此D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西方国家大萧条与苏联的工业化没有关系。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西方大国并没支持苏联的工业化。C项不选,1931年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已经停止了。 5. 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信用危机。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A. 联合国与欧盟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C. 世界银行与欧盟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答案】B 【解析】 联合国没有帮助成员国渡过债务危机的宗旨和职能,故A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向成员国提供援助缓解金融债务危机,希腊也是欧盟成员国,故B正确;世界银行贷款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建设,故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世界银行等组织的职能和性质,再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1929~1933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各国竞相提高关税,把其他国家商品挡在国门之外,导致危机加重和国际关系的恶化。战后为吸取这一教训而成立的国际组织是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关贸总协定 D. 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世界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减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国际贸易体系·关税总协定。 7.“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各种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区域性、小规模的冲突此起彼伏(如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B. 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 C. 和平与发展.紧张与动荡成为国际形势的一种特点 D.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来看,反映出的是冷战后的世界经济集团化和局部性的地区冲突,这与当时时代的背景和主题有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没有体现局部战争的部分;B选项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部分;D选项错误,美苏冷战的结束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稳定。 8.下表为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三种模式( )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下列选项中组织与模式对应正确的是:( ) A. 欧洲联盟——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 B.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1 欧洲联盟——模式2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3 C.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 欧洲联盟——模式3 D. 欧洲联盟——模式1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 【答案】A 【解析】 抓住模式1中的“货币、市场、司法统一”的信息可以知道该组织即是经济一体化组织,也是政治一体化组织,根据所学史实涉及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是欧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松散非政府间的经济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其他中组合均不符合材料中题意,排除,故答案选A。 9. 1991年,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以及单一货币建设中,只有11个国家先期成为欧元区成员,这使得欧洲一体化不能按照统一速度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 各国政治利益对欧洲联合带来巨大阻碍 B. 决策机制不完善制约着欧洲走向联合 C. 欧盟东扩对欧洲联合带来极大不稳定性 D.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影响欧洲联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欧洲一体化不能按照统一速度发展的根源在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不是政治利益、决策机制等因素造成的,当然这个不均衡直接导致了欧洲一体化不可能同一个速度进行,所以其主要原因只能是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出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组织。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这说明( ) A. 经济区域集团化已名不副实 B. “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 C. 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 D. 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题眼是“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展开了连横合作”。材料讲述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不是其名不副实,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而没有突出其加速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合作突破地域相邻的概念仅仅是其区域集团化发展的一个表现,故C项错误;地域概念被打破,不同集团之间相互合作,并且已经制度化,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导向,故D项正确。 11.要破解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及核扩散等全球课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相互协调。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参与 B. 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C.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比发达国家受益更大 D.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责任均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要解决全球化中的危机,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协调,这表明了全球化不仅是发达国家主导,更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A项正确;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但需要发展中国家的配合与参与,B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基于资金和科技的先进,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受益更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责任是不一样的, CD项说法错误。 12.2004年,西班牙发生不法分子焚烧华商鞋店的事件(下图)。有人打出标语:“把埃尔切的(西班牙制鞋业中心)所有亚洲鞋子都赶出去。”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A. 西班牙法西斯主义沉渣泛起 B. 西班牙社会矛盾尖锐,治安状况糟糕 C. 南北差距拉大引发西班牙的反全球化情绪 D. 发达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亚洲鞋子”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班牙是发达国家,“把埃尔切的所有亚洲鞋子都赶出去”说明发达国家受到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冲击,故D正确;不法分子焚烧华商鞋店并不是法西斯主义的表现,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西班牙工业的矛盾,不是西班牙国内的社会矛盾,故B错误;发展中国家属于南半球,落后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故材料不能说明南北差距拉大引发西班牙的反全球化情绪,故C错误。故选D。 1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总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时期各派思想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道家主张无为而知,顺其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这与题干中的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符合。法家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这与题干中的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符合。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这与题干中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符合。儒家主张仁者爱也等等这与题干中的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符合,所以选D。 14.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根本原因在于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需要新的统治思想,这时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强调大一统和君权神授,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顺应时代需要是儒家学说确立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用仁政思想缓和阶级矛盾,是其中的一方面,不是根本原因,A项错误;董仲舒有新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C项错误;汉武帝不满原来思想不是其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D项错误。 15.秦朝“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 压制知识分子 B. 实行文化专制 C. 完善法律制度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代独尊儒术一样,根本着眼点都是通过文化专制达到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目的,D项正确;压制知识分子是焚书坑儒的表现,A项不符合题意;文化专制是二者内容的实质,B项错误;二者均与完善法律制度无关,C项错误。 16.下列关于宋代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宋代出现的新儒学体系 B. 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东西,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C. 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D. 是儒、道、佛、法四家融合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宋明理学为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教义的新儒学,可见应该为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与法家主张无关,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17.下列有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评述,不恰当的是 A.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本质区别 B. 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C. 二者都利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 D. 二者都重气节、品质、责任、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在对“理”的认识方面有差别,但二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本质是一致的,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者都维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二者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8. 下列不可以代表士人的经世致用思想的是( ) A.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B.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C. “出而为帝王师,处而为天下万世师” D.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学以致用,担负起服务于社会、国家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物质追求,A项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因此不正确,符合题意;B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经世致用 19.下图两人分别是早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思想研究的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 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 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反思雅典社会,反对过激民主政治,孔子主张维护奴隶主等级制度,提出了“劳心者治人”,二人所处的国家和社会情况不同,观点不同,C项符合题意,其他ABD三项是两者作为古典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共同之处,不符合题目要求。 20.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 A. 蒙昧主义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 C. 禁欲主义思想 D. 浪漫主义思想 【答案】B 【解析】 充满“人”人情和母爱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昧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禁欲主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而非浪漫主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人”情,体现的是人文主义。 21.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题干体现了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主张,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B项正确。A不对,宗教改革没有否定宗教信仰;C不对,宗教改革旨在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马丁·路德主张 点评: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精神禁锢和腐败),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图中的四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没有涉及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位思想家除了但丁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经济和思想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改造社会政治制度阶段外,其他三位思想家均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提出了设想,B项符合题意;其他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国,而17世纪中国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却远未能达到这一步。产生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思想家们的思想产生的时间较早 B.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C. 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法国 D. 当时中国思想家们没对未来社会提出政治设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抓住关键词“根本原因”,经济是思想产生、发展的根源。17世纪的中国只是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很缓慢,到18世纪中国比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要落后很多,B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B。 24.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斗争对象是宗教神权,也并没有提出政治设想,ABD项为不同点,C项是思想上的共同主张,故C项正确。 考点:综合考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 点评:本题以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异同点切入,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此考点也可从人文主义的内涵的联系与区别角度来考查比较分析、理解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 25.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变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政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理解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的……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佛道的流行对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构成了威胁,儒家奋起反击……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佛道的影响也就随之减弱。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孔子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最终还是流行开来”这句话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儒学代表人物是如何“奋起反击”并推动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明清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1)、儒家学说不符合当时社会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的需求,影响力较小。 但儒家主张“仁”、“礼”,有利于社会稳定。 西汉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复兴,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朱熹总结了北宋以来儒学成就,建立儒学体系,是儒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创立“心学”,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答“二程”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得分) (3)、变化:儒家思想明清时期,开始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提倡经世致用。 时代特征:封建社会由盛转衰。(如答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亦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解析】 (1)可从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及春秋时期时代特征分析,其深远影响则结合后世对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及其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等作用解答。 (2)回答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和对儒学发展的影响即可。 (3)变化: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可回答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思想的共同点即可。时代特征:根据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回答即可。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不断推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和高增长率。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外,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还想建立一套适合自己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在他们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在过去的25年间,合作场景的变化已经导致了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09年7月19日《北京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三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 ——刘金源《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1)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3)材料三是从什么角度反对全球化的?其目的是什么? (4)你认为中国对经济全球化应持何种态度?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1)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金融组织成立;国际贸易体系建立(或国际贸易准则确立);全球公司出现。 (2)问题: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重污染企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 (3)宗教文化(文化角度)。目的: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或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 (4)态度: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求发展。措施:改革开放;建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1945年成立以来,……美国的政治家和商业领袖……的推动下,取消了阻碍跨国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大约5万家全球公司的诞生”等,可概括得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在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全球公司三个方面的表现。 (2)问题:根据材料二“医疗废物和电子垃圾等有毒废弃物‘出口’发展中国家早已不是新鲜事”,“经济全球化……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等,从污染企业转移、两类国家差距和发达国家就业三个层次概括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 (3)角度:根据材料三“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可知其是从文化角度反对全球化的。目的:根据材料角度和所学知识可知,其反对全球化是为了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或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 (4)态度:根据所学知识,综合材料指出,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须顺应潮流,积极合作。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经济政策、管理体制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等角度,列举中国为顺应经济全球化采取的措施。 论述题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年份 阶层 1928年 1939年 1959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1980年 工人和职员 176 50.2 68.3 79.5 82.9 85.1 87.9 工人 12.4 32.5 48.2 56.8 60.9 60.0 61.7 职员 12.4 17.7 20.1 22.7 22.0 25.1 26.2 集体农民 2.9 47.2 31.4 20.5 17.1 14.9 12.1 全体手工业 74.9 2.6 0.3 0.0 0.0 0.0 0.0 (注: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报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答案】示例: 观点1:苏联工人和职员比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928~1939年,苏联工人及职员人数大幅度增长,是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苏联工业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苏联社会矛盾的尖锐。 观点2: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苏联工人和职员增长迅速,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等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 观点3:苏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个体经济很快被消灭。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 (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依据。学生答题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酌情给分。) 【解析】 观察材料数据的变化,找出数据发展的趋势,以及数据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反映出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状况,概括出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分析论证观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