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 专题03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 作业
高考真题实战练(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 2.(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宰相权,但任职宰相却有品级限制,一般是三品以上。武则天时期,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的方式,让低于三品的官员都可以担任宰相,其实质是限制了传统的高品级官员的权力,有利于实现君权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故 C 项正确。武则天的这一作法仅是增加了低品级官员获得担任宰相的机会,并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 项错误。朝廷通过设立“同风阁鸾台平章事”的方式, 虽然让部分低品级的官员能够担任宰相,但并没有“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故B 项错误。宰相数量人数增加,没有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故 D 项错误。 3. (2018·江苏卷·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割据。表中列有 4 种藩镇类型,分别将各类型藩镇的数量、官员任免(人事)、赋税供纳(财政)、兵额与功能(军事)的基本情况,展现给考生。从中能够发现,实际上唐朝后期大部分时间内,真正割据的只有河朔型藩镇,在全国数十个藩镇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唐朝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还能延续 160 多年统治;且直到“黄巢起义”之前的百余年间,维持了基本的政治稳定,所以正确答案是D。而 A、B、C 选项,都是从表格材料的某一栏提取的片面信息,且均不准确。从官员任免(人事)方面来说,除了河朔型藩镇, 其他都是听命于中央的,但这是客观的情况,并不能得出藩镇“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这样的结论,而且将河朔型藩镇排除在外,也是不全面的。从赋税供纳(财政)方面来说, 唐后期许多藩镇是不给中央上交两税收入的,“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自然无从谈起。事实上,唐后期的中央财政收入,除了藩镇上交的两税外,还有盐、铁等中央直接掌握的税收。从兵额与功能(军事)方面来说,河朔型藩镇是割据自立的,而中原型藩镇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防遏河朔型藩镇,二者之间是一种制衡的关系,但要说“彼此之间攻伐不已”则过于夸大了,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并且边疆型藩镇主要是防御外敌,而东南型藩镇兵额较少,一般不参与藩镇间的斗争。但 B 选项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中学历史材一般对藩镇持负面评价,容易导致错选。本题选项设置有干扰性,层次感较强,需全面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合理的解读,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5. (2019·江苏卷·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选官制度。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C项。 6.(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 26) 表1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的农业发展状况。根据题中图表可知,亩数在20-130之间的农户占到了70%以上,而且这个土地规模较小,应该是农户个体经营生产的,说明当时该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题中图表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农田的农户不足9%,而亩数在20-130之间的农户占到了70%以上,说明该地此时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严重,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制度。在唐朝中叶时均田制因为遭到严重破坏而被废弛,转而实行两税法。题干中说的是唐朝后期敦煌的情况,此时唐朝早已没有实行均田制了,因此无法得出此结论,故C项错误。图表只是展示了不同土地规模的农户数量及比例,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结论,故D项错误。 7.(2018·北京卷·6)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对陆上丝绸之路基本线路的识记。唐朝时的大食今指阿拉伯地区,唐朝时的新罗今指朝鲜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不经过新罗和日本,所以包含这两项的选项均错误。故B、C、D三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A。 8. (2019·浙江卷·3)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A. 粉彩瓷 B. 黑瓷 C. 青花瓷 D. 白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制瓷业,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D选项符合题意。粉彩瓷器是在清朝出现的,A选项排除。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但是在唐朝并不出名,B选项排除。元朝的青花瓷最为著名,C选项排除。 9. (2019·浙江卷·4)“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 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 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 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 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 草市是指农村集市,属于国内贸易,不是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草市迎江货”说明一般集中于水运发达的地区,材料中说明草市在国内水运方面的作用明显,材料中草市上的征税说明草市逐渐演变为地方性商业中心,故A、B和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0.(2018·海南卷·3)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 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唐宋时期,伴随着大量中原人口移居南方,带动了南方地区的农业开发,甚至形成了梯田这一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田地形式。梯田是中原农民在南方山地进行农业耕种的形式,可以说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的需要,故 C 项正确。美洲农作物的传播发生在明清之际,故 A 项错误。土地的兼并与商业的发展、政府的土地政策有密切关系,属于生产关系调整的范畴,与土地开发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D 项与题干内容在逻辑关系上刚好颠倒,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形成,而不是梯田的形成刺激了人口南迁,故 D 项错误。 1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直到两宋时完成了由北向南的迁移。由材料中北朝时北方人对南方喝茶习惯的嘲讽,到唐朝时喝茶在北方城市逐渐流行,反映出南方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在上升。唐朝并非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不能说国家统一使得南茶开始北运。故答案为C项。 1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文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13.(2019·浙江卷4月选考卷·5)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历经三千多年演化与进步,形成的主要字体是( ) ①甲骨文 ②行书 ③小篆 ④金文 ⑤隶书 ⑥草书 ⑦楷书 A. ②⑤⑦ B. ②③⑤⑥⑦ C. ①②③⑤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和学生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小篆、隶书、隶书、草书、楷书属于书体,②③⑤⑥⑦正确,A选项排除,B选项符合题意。甲骨文和金文属于字体,①④错误,CD选项排除。 14.(2018·浙江4月选考卷·4)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 A.篆书 B.隶书 C.楷书 D.行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材料中古文主要是赞扬晋代的书法。根据所学可知,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行书,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5.(2017·浙江11月选考卷·6)韩愈谈到人生“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时,提到一些文人往往通过一种书体挥洒性情,某书法大家作品被其誉为“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堪称一代法书。韩愈所赞誉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体 C.行书 D.草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材料大意为,人生有喜怒爱恨、无聊不平等情绪在心中涌动时,可以通过一种变幻多端的书体来抒发情感、挥洒性情。结合所学可知,“笔画简约,流畅纵情,奔放不羁”是草书的特点,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 (2018·浙江11月选考卷·3)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 A. “颜柳二公书尤多” B. “唐之文章称韩柳” C. “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 “李杜诗篇万口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诗歌。 “李杜诗篇万口传”指的是李白与杜甫的诗,二人可以作为唐代诗歌发展的代表之一,故D项正确;“颜柳二公书尤多”是指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不属于诗文,排除A项;“唐之文章称韩柳” 是指韩愈、柳宗元,其主要成就是散文,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奔放雄杰有若苏辛”指苏轼、辛弃疾,二人是宋朝人物,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 17.(2017·浙江11月选考卷·27【加试题】)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丹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立德“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官至工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后任右相。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 B.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 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荐能的察举制 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擅长艺术的阎家子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官职。在唐朝建立前阎毗就担任少监,唐朝建立后,阎家陆续有人担任将作大匠、工部尚书。根据“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可知,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故A项说法正确。阎立本所绘的《步辇图》反映了吐蕃君主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向唐太宗要求和亲的情景,故B项说法正确。阎氏父子生活于隋唐时期,此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且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故C项说法错误。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流芳百世的绘画、雕塑和建筑作品。阎氏父子擅长建筑、雕刻、丹青,类似于米开朗琪罗,故D项说法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一项。 18.(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文化。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9.(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 表2 记 述 出 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有的史籍叙述此时李世民为西讨元帅,排除B;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处叙述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排除D;四则材料都提到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 20.(2018·浙江4月选考卷·26【加试题】)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的基本价值观。“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说法正确,但“史学家的价值判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作为历史事实考辨的依据,故A项错误。“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说法正确,但“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本项说法正确且符合材料,故C项正确。 “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21.(2017·浙江4月选考卷·26【加试题】)20世纪60代,有学者发表《由王谢墓志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从文章和书迹两个方面否定《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后有人发表《〈兰亭序〉的真伪驳议》表示不同意见。对此,该学者又写了《〈驳议〉的商讨》以作回应。毛泽东当年对此形式颇表赞同。这种讨论方式说明( ) A.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重于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史学家的使命 B.学术争论以澄清事实为鹄的,并不承载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 C.历史学家应像其它社会科学一样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D.历史的价值判断往往导致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倾向性选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研究方法。由材料信息可知,对于《兰亭序》真伪性结论,学术界展开了争论,而这种争论得到了毛泽东的认可,这说明历史学界也应该百家争鸣,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关于哪一个更重要的信息,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学术争论显然承载着还原历史真实的责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倾向性选择”的信息,排除D项。 22.(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知识。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古代的史书由早期的私人总结修撰逐渐演变成官方组织、大规模的修著本朝或前朝历史,即修著史书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私人变为官方。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言论、文化等因素对国家统治的影响,故史书修撰由私人到官方绝大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性,即修史成为官方有意识掌控民间舆论的政治手段。而史实记载的真实性、历史评价的公正性和历史解释的客观性等并不会因为修撰主体的变化而产生本质变化,官修史书仍然可能产生错漏,且具有易受到统治者影响,失去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等弊端。 二、非选择题 23.(2017·北京卷·41)(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中外经济交流。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表明,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国瓷器的出口,即唐宋对外贸易的发展。“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表明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此外外国人到中国居住生活,表明中外的交流和中国在世界经济地位的提高。 24.(2018·上海卷·33)2018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学者质疑的主要理由 √ 刻有“魏武王”的石枕是从盗墓者手中缴获的: √ 曹操生前常把自用的石枕等赐予近臣; √ 文献中对曹墓方位的记载十分复杂,与该墓所处的地貌、地形不太相符。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个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答案】(1)赤壁之战、屯田。 (2)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 (3)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三国鼎立;中国史学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的内容。(1)基于历史事实的回答很简单。(2)了解获取材料的各种途径(如考古发现、文献阅读、调查访问等);及判断材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3)中国史学的发展,史学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史德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25.(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和纳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 作用:结合商鞅变法的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 26.(2017·江苏卷·24【选做题】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迁都洛阳、改变官制和实行汉化政策,如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等。考生依据所学回答即可。 材料中指出“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这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现象。 (2)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是汉化为主,结合材料“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以说明胡汉之间相互学习,并且从文化到饮食等方式多样。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7.(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和表述的能力。 (1)本问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内容,可以通过对材料内容的翻译来完成,不要直接引用原文。通过翻译来解决问题即可。 (2)依据材料前部分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再结合法律对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等来分析即可。 28.(2018·海南卷·24)[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 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 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 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 分)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 分);整顿地方吏治(3 分)。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 分);监察体制完善(3 分); 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 分)。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问改革的目的,可从两方面来看。一为节度使的设立,因为当时唐朝面对吐 蕃、突厭、契丹等强大外敌的压力,为应对边境危机,才设立了节度使。二为按察使的设置, 材料中并没有直接说目的,但从按察使的职能和改革的效果来看,显然是为了整顿地方的吏治。 (2)要求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需要考生在深度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得出。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其主要目的,归根结底都是“富国强兵”,这是学生从选修改革册应该能归纳出来的结论。由此,从本题的材料与第(2)问的问题来看, 可知地方兵制的改革,是逐渐形成了以节度使为核心的新的边防体制;地方官制的改革,促成了监察体制的完善;而两者一方面为“开元盛世”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因为两种使职权力很大,随着唐玄宗后期的懈怠,逐渐诸使合一而尾大不掉,酿成了“安史之乱” 29.(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 【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郭子仪 (1)功绩: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知体现的是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知体现的是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知体现的是培养人才。 (2)原因:根据材料“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可知体现的是身逢时势,勇于担当;根据材料“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可知体现的是忠于朝廷;根据材料“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可知体现的是善于领兵,英勇善战;根据材料“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可知体现的是富有政治智慧。 30.(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 【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 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材料选取的人物为唐宪宗。在唐后期诸帝中,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其 在位时期,唐帝国逐渐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混乱、势弱局面中摆脱出来,为唐后期最好的局面。 (1)要求考生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大致给出了唐宪宗“削藩”的全过程,包括财政等各方面的准备,重用主战派大臣,调整作战策略,“武统”与“文统”相结合等,考生需要在较多的文字信息中,快速捕捉到相关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才能有效作答。 (2)要求考生说明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用判断、归纳、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这一问就需要紧密联系所学知识,即选修人物册的唐太宗部分,才能有效作答。通过阅读材料,并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唐朝的两位明君,均有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历史功绩。 31.(2017·海南卷·26)[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颜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官侍御史等职,因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出为平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一郡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军国大事,知无不言”,“累进封鲁郡公”。藩镇李希烈反,颜真卿前往安抚,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后被叛军杀害,终年77岁。朝廷赠司徒,谥“文忠”。颜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史书称赞他“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是文之杰也”。 唐人重书法,“工书”者甚众,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遒婉”,尤为后人所推崇。欧阳修得其所书残碑,赞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概括颜真卿的个人品德。(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简析颜真卿书法为后世推崇的原因。(8分) 【答案】(1)勤奋好学,有学识;不附权势;坦诚直言;不畏强暴;忠义守节(7分) (2)“颜体”气势雄浑;注重书法规范,便于后人学习;书法与个人修养的统一;个人品德提升其作品的价值。(8分) 【解析】本题考查颜真卿与他的书法。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概括回答,如“少勤学业”可知他勤奋好学;“为人刚直,不附权臣杨国忠”可知他刚正不阿、不附权势;“面对叛军‘不能屈节,当自烧’的威胁,愤然赴火”可知他忠义守节等,正如史书用“富于学,守其正,全其节”来赞扬他一生。 (2)根据材料中的关键点来回答问题。首先是说颜真卿的书法具有“善正、草书,笔力遒婉”的特点,因而被后人推崇;其次是他的品德“忠臣烈士、道德君子”为后世所推崇;最后从这两方面结合,既要突出颜真卿的书法特点,也要突出他的人格魅力,从而实现书法与人的道德的升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