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检测(2017
荆州中学2016~2017下学期高二年级五月阶段检测 历 史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周天子经常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分发给各地诸侯。这样,周人使用的文字首先传播到了周的各诸侯国,不久便传到了楚或吴、越之地。这说明西周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辖 B.天子与诸侯的臣属关系明确 C.为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2.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3.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4.唐朝中期,学者杜佑在《通典》中说:“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是以食货为之首。”材料反映出唐朝亟需变革的社会问题是 A.教化不修动摇封建秩序 B.藩镇割据导致边患不断 C.改革财政制度整顿经济 D.重农抑商阻碍经济发展 5.《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敕令,宋朝立法史上出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B.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 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6.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北宋司马光作《疑孟》,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 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7.1657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 B.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 C.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 D.提升《大学》《尚书》地位 8.冯桂芬说:“以中国之纲常伦理,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同时代的郭篙焘认为,“泰西富强,具有本末,所置一切机器,恃以利国致远,则末中之末也”。这些思想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C.反映了“中体西用”的主张 D.具有强烈的维护旧体制意图 9.1903年10月,《申报》载文:“考东西洋各国所出各报,必经官吏核明,始行刊布,其于谤议泄漏,亦皆悬为厉禁。中国未有报律,故终无法以处之。必欲整顿各报,非修订报律不可。否则非徒禁人阅看、禁人代售均为无益之空言。”这反映出 A.清政府加强了新闻立法管制 B.清政府实行禁止华人办报政策 C.外国人垄断中国新闻报刊业 D.新政期间大众传媒得到了发展 10.20世纪初,章太炎、刘师培等学者严厉谴责当时“醉心于欧化”的风气,力图在古籍中挖掘出民主乃至社会主义的内容,掀起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思潮。该思潮 A.是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B.本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 D.体现挽救民族危机的需耍 11.17、18世纪中西文明有较大规模的交流,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知识和器物文明传播到中国,同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制度也传到西方。这表明当时 A.中国文明处于优势地位 B.中国文明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C.文明交流具有对等特点 D.文明交流推动双方社会转型 12.某学者发现,江南制造局翻译了一批蒸汽机专著,有相当的群体阅读过这批书籍。在19世纪晚期,这批书籍被分别收录入西学丛书,并流传到日本。这表明该批译著 A.有利于培养各种洋务人才 B.开启学习西方器物的历程 C.东传日本发挥了更大作用 D.有利于促进东亚的近代化 13.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A.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 B.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 C.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 D.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 14.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5.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苏格拉底 A.缺乏民本思想 B.认识到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C.反对在雅典实行民主制 D.公民意识淡漠 16.亚里士多德认为古代雅典的最高司法机关“陪审法庭”最能体现雅典政体的民主性质。这主要基于它 A.确保公民受到最公平公正的审判 B.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C.陪审员产生的方式和履行的权力 D.对公民大会决议有最终核准权 17.辩论是古代雅典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公元前5世纪末,许多公民在公民大会或法庭上假装自己不会演说,反过来却说对方很会演说,这成了争取同情的固定套路。这表明当时 A.辩论在民主决策过程中已不重要 B.雅典公民辩论和演说水平提高 C.民主决策具有保护平民的倾向性 D.公民对民主制的局限有一定认知 18.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19.1766年,卢梭因在法国受迫害而赴英国避难,其间与帮助他的英国人休谟误会不断。休谟写成《对卢梭休谟之争的真诚又简略的描述》并在熟人间传阅,但这事很快由私人事件演变为影响广泛的公共事件。休谟对此评价道:“一个私人事件,我只告诉一个朋友,竟能传遍王国,英国国王向法国国王宣战,也不会比此事更快成为话题。”这反映当时 A.英法两国之间竞争激烈 B.法国的启蒙思想影响深远 C.英国人民缺少理性精神 D.英国的公共舆论存在缺陷 20.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吏治澄清法》规定,凡接受皇家薪资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部长和委员外,均不得为议会的下议员。这说明英国 A.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 D.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法律之通过须经两院允许,众议员依据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参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每州2名。这一制度安排 A.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B.体现了对民众狂热情绪的防范 C.保障了公民个人自由权利 D.有利于提高国会的办事效率 22.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23.15世纪之前的欧洲,肖像画是国王、教皇、圣人和其他社会体系中高高在上的那些大人物的专享。到了15世纪,人们喜欢将家庭成员的肖像挂在家中展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追求生活上的自我滿足 B.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C.科技发展导致绘画水平提升 D.宗教改革开阔了视野 24.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城市的贫民(主要是黑人)居住区内,许多民间艺术家将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白人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大量的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爵士乐作品。爵士乐在美国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深受世界人民喜爱。这说明 A.爵上乐的流行提高了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 B.通俗易懂的现代主义音乐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C.美国文化具有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D.以反种族歧视为主题的作品顺应了时代潮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哲学的新方法不仅在科学中彰显威力,而且也被积极引进到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乃至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金斯指出,启蒙运动的新批判精神怀疑一切未经论证的东西,事实上,这种精神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之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但是却得到迅速成长的自然哲学的支持。自然哲学进步的途径,就是自然哲学家使用牛顿的方法,去完成牛顿的研究计划。于是,启蒙运动的科学就是 “牛顿的科学”,其哲学就是“牛顿主义”。 ——摘自程智强《科学与启蒙运动》 材料二 清王朝虽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不管是袁世凯的称帝还是“革命”者的集权行为都说明,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陈独秀等深感“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新文化运动,就是向中国人灌输现代公民意识,帮助国人摆脱专制主义束缚,为实现真正民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摘自王铁群《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主义”的含义和导致其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14分) 26,材料 : 元末,监察制度形同虚设,吏治松弛,官吏队伍贪腐严重。明初,因权力的再分配和缺乏相应的监察机制,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系之间斗争激烈,左丞相胡惟庸更是掌“生杀黜陟”大权。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藉左丞相胡惟庸案发,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罢御史台,改置都察院。“罢御史台者,非罢御史,罢其总领之御史大夫”、只设左,右御史中丞,正二品,这样监察百官的长官与六部长官平级,以便互相牵制。都察院作为独立的监察系统与政务、军旅并列。在都察院系统之外,还构建了一个由皇帝直管的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六部,同时亦限制都察院的权力过大。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在中央监察方面权责范围基本一致,只是在系统、组织机构方面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又互为表里。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道,每道设置按察司,巡按州县,考察官吏。除此之外,在洪武年间先后订立了一系列重要的监察法规,主要有《大明律》、《宪纲条例》、《奏请点差》、《出巡事宜》等。 ——摘编自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太祖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6分) 2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纳粹政权的恶行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在大部分德国城镇,建筑物遭到严重破坏,火车站和公共事业设施被毁。粮食供应紧张,燃料缺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居民的主要威胁。以矜持著称的德国人,甚至会在田野里与野狗争夺一块发霉的马铃薯。通往农村的火车车厢外,常常扒满了前去觅食的逃票乘客。由于货币作用降低,买东西必须使用购货证,香烟成了抢手货,往往成为物物交换中的计量单位和不等值物品交换中的“找头”。不少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德国充满敌意,视其为不可救药者。 ——据《解放日报》2012年2月2日 材料二 欧根•科贡的《党卫队国家》一书,条理清楚地向读者揭示了党卫队的真相;雅斯贝斯的《罪责问题》一书,提出每个德国人都有道德罪行和抽象罪行,都应该进行深刻反思。联邦德国成立后,阿登纳以政府总理的身份呼吁“德国人民有责任作道德和物质上的补偿”。1970年,时任总理的勃兰特向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下跪,更是把忏悔文化推到了顶点。战后初期,各地的小剧场、歌舞厅、报告厅等就开始涌现,仅柏林一地就有2000多 个,大多没有暖气,饥肠辘辘的参与者在寒冷中听报告、看演出,乐在其中。同时法兰克福取代莱比锡成为国家图书出版中心,各地图书馆大增,短期内数量就翻了一番。 ——据《战后德国经济复兴的原因》 (1)依据材料一,“纳粹政权的恶行”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其“给德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句话。(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类应该如何避免战争再次发生。(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C 2D 3B 4C 5A 6B 7A 8B 9D 10D 11C 12D 13D 14D 15B 16C 17D 18C 19D 20A 21B 22B 23B 24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25,(1)含义:理性主义。(2分) 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精神的传播;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人权意识;科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所体现理性精神的影响。(6分) (2)背景:封建君主专制虽被推翻,但集权专制思想仍然存在;民主共和虽然建立,但国民却缺乏应有的公民意识;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导致了反共和的旧思想盛行。(8分) 不同:启蒙运动宣扬民主是为了推翻专制而实现民主,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巩固已初步实现的民主政治;启蒙运动继承欧洲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而新文化运动则是要彻底地否定并抛弃传统文化。(6分) 26,(1)背景:吸取元末吏治腐败的教训;明初权力斗争激烈;派系斗争导致君主权威受影响。(任意一点3分) 内容:设置多个独立的监察系统(罢御史台设都察院同等分);限制监察机构扩权滥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的监察体制;监察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颁布监察法规。(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2)影响:以小制大,内外并举有利于惩治腐败;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重叠的监察机构影响行政效率;过度依赖于皇权,导致监察机构走向衰败。(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27,(1)事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2分) 理解:城镇及公共设施破坏严重;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短缺;经济秩序混乱;民众的道德水平下滑;周边国家对德敌意严重。(经济方面回答两个要点得4分,其他要点各得2分,共8分) (2)分析:大国深刻反思反省战争;相关政府主动承担战争责任,致力于发展经济;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塑造和平友善的民族文化;采取和平协商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每个要点2分,不得超过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