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 家族和睦 B. 等级秩序 C. 贵族世袭 D. 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法观念。材料“长兄如父冶”“小儿不及长孙冶”体现了血缘与等级关系,反映的是宗法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家庭管理问题,没有涉及家庭和睦问题,故排除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长”字,而不是等级问题,所以排除B选项;C项反映的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故排除。 点睛:材料"长兄为父,老嫂比母"阐明了在子女中当老大的就有承担家庭的责任,就应当关心爱护弟弟妹妹,帮父母拉扯这个家。“为父”隐含了当兄长的不仅要照顾弟妹,还要肩负教育、培育的责任。弟妹与老大感情上不仅是一种兄妹、姐妹亲情,还含一丝类似父母之间的那种养育之情。诸弟对长兄之尊敬仅次于父,故有"长兄为父"之说。 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因此答案选D,其他几项与题意明显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 【名师点睛】这是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5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3.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 A. 秦朝丞相 B. 汉朝刺史 C. 元朝御史台 D. 明朝提刑按察司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刺史就是“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A选项是位高权重;C选项权力也很大;D选项是三司之一,所以权力很集中。因此本题答案选D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 【名师点睛】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4.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 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 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科举制冲击到了贵族特权,而不是完全否定,故A错误;科举制主要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皇权,故B错误;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选官注重才学,故C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故D错误。 5.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 ) A. 赔款2亿两白银 B. 开发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C. 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关条约》的内容。《马关条约》中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对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巨大威胁,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选D。A加重人民负担,排除;B是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排除;C刺激了列强侵华野心,排除。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6.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 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7. 从罗马建城到罗马共和国初期, 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为改变这一状况而颁布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 A. 陶片放逐法 B. 万民法 C. 《十二铜表法》 D. 自然法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改变了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的状况,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陶片放逐法是雅典而非罗马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万民法、自然法均不是第一部成文法,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十二铜表法基本上仍是按旧有习惯法制定,还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利益,但它对奴隶主私有制、家长制、继承、债务和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都作了规定,限制了贵族法官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的权力。 8. 古希腊公民把自己看作是城邦的主体, 而古罗马公民从不把自己作为城邦共和国的主体来看待。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罗马人多数没能获得公民权 B. 古希腊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 C. 二者的政治体制存在差异 D. 二者的参政意识程度不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公民把自己看作是城邦的主体是因为希腊的民主是直接的民主,所以就直接把自己看作是城邦的主体,而罗马不是直接民主,所以罗马公民也就从不把自己作为城邦共和国的主体来看待,即二者的政治体制存在差异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本身正确,但和材料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本身正确,但不能解释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体制存在差异而非参政意识程度不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希腊罗马的政治体制 9. 英国首相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是因为他( ) ①是政府首脑 ②掌握行政大权 ③不受议会监督 ④是国家元首 ⑤是议会多数党的领导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答案】B 【解析】英国首相是政府首脑并且掌握行政大权,是议会多数党的领导出任首相,但首相受议会监督不是国家元首,所以综上所述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的首相问题。 10.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 11.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大臣上朝的礼仪有坐着变成站着,变成跪着,说明帝王的权利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12. 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其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英国的这次议会改革( ) A. 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满足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C. 进一步加强了议会的权力 D. 满足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可知是指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故选D。AC在题干中无从体现。B与史实不符,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名师点睛】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1)原因: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工人运动发展,工人阶级提出普选权;妇女运动兴起等。(2)内容:修改议会选举规定,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议席,增加给新兴工商业城市。 (3)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13.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这主要体现了( ) A. 联邦制原则 B. 分权制衡原则 C. 人民主权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又对选民负责,这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14. 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 ) A. 日本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答案】D 【解析】“洋行”是商品输出的表现,甲午战前,对华商品输出比重最大的国家是英国,故D正确;日本在甲午战后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美国对华输出占据主导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B错误;德国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错误。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 15.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近代西方代议制实行直接民主制 B. 美国总统无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C. 英国首相无权解散议会和重新选举 D. 法国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A不对,英国“光荣革命”前就有传统议会制存在;C不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总统不对议会负责;D不对,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不完整的立法权,受皇帝的制约,因此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代议制·特点 16. 马克思说:“…以议会的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所说的这个国家是( ) A. 英国 B. 德国 C. 法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议会的形式粉饰门面……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指的是1871年后的德国,故B项正确;英国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没有军事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法国和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故CD错误。 17.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分权制 D. “权力制衡”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它反映了州的权力受到了中央政府和国会的限制,这反映了联邦制和中央集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A、C、D从题中无法体现。 18.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9. 宋朝在军事方面设三衙——枢密院的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权。派兵出征时,临时委派军事将领。宋朝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选拔军事人才 B. 防止将帅专权,发动兵变 C. 扩大枢密院权力 D. 提高军队战斗力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朝对于军权管理的加强,这样做是有利于防止将帅专权发动兵变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有利于加强军事管理而非有利于选拔军事人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权力的相互牵制而非扩大枢密院权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削弱军队战斗力,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 A. 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 瓦解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C. 推翻了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 D. 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选项 B、D 错误;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A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21.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胜利 B. 五四运动爆发 C.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了,C项符合题意。A项推翻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B项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题意,故选C。 22. 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其根本原因是( ) A. 巴黎公社革命的措施存在着重大缺陷 B. 无产阶级缺乏经验,无法取得胜利 C. 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 D. 工业革命进程受阻,经济发展缓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是巴黎公社能够赶跑卖国的反动政府,但没能抵抗住被赶跑政府的反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当时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其它几个选项是原因但都不是根本原因,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时要具有高度的发散思维能力,全面准确的把握材料内容,然后再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整理。本题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层次较高,突破了以往试题的考查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思维活跃,灵活而机动的利用知识。 23. 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 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选项,B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C项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而十月革命是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爆发的,排除A项;D项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故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 【名师点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性质: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②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24. 马克思能够认识到无产阶级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力量,主要是由于他( ) A. 汲取了人类其他优秀成果的精华 B. 和恩格斯合作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 C. 亲自深入到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去 D. 生活在工人阶级较集中的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C 25.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 A.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 南昌起义 C.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 八七会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反映的是不走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道路,而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相反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发生在1922年,与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排除A。南昌起义属于城市中心论,与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排除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与材料强调“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不符,排除D。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3题,共50分。第26题16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5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适于时代,追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综合上述史实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缺乏人才。 (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地方权力不断虚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1)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具体措施:如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唐朝主要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2)根据材料二 “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可知是北宋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可知北宋读书人少,缺乏人才。 (3)根据材料三“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说明明清两代君权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即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内容回答即可。 (4)材料一反映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材料二反映宋代政治制度的变动,材料三反映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综上可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趋势。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迫于王权膨胀和天主教在英国复活的现实危险性,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向荷兰的执政威廉亲王发出邀请,请他到英国来接管王位……威廉接受邀请后率大军在英国登陆……根据议会条件,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随后和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一同登上了英国王位。 材料二 ……2.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13.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材料三 下图是美国费斯特拉教授向学生讲解美国1787年宪法时画的“三权分立”的示意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创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权利法案》都限制了英国国王的哪些权力。 (3)请按费斯特拉教授的设计简要介绍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中三权分立的情况。 【答案】(1)君主立宪制、两党制、议会制。 (2)国王随意废除法律的权力;国王随意征税的权力;国王在平时维持常备军的权力;国王干涉议会言论自由的权力;国王随意解散议会的权力。 (3)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任武装部队的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拥有最高司法权。 【解析】第(1)问,“创新”,依据材料一信息“议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向荷兰的执政威廉亲王发出邀请,请他到英国来接管王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君主立宪制、两党制、议会制。 第(2)问,“哪些权力”,依据材料二信息“ 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议会应时常集会”概括得出:国王随意废除法律的权力、国王随意征税的权力、国王在平时维持常备军的权力、国王干涉议会言论自由的权力、国王随意解散议会的权力等。 第(3)问,“情况”,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关系角度论述即可。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数不胜数。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二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三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友人尼•丹尼尔逊复信中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违反国际公法、惨无人道“屠杀我同胞”的典型例证。 (2)依据材料二,说明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 (3)通过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说明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1)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答出两点即可) (2)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全面。忽视了的作用。(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两大战场相互依存与相互配合。) (3)合理性:l9世纪末的日本侵华战争(甲午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加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史实回答即可,诸如建立“七三一”部队,进行细菌战、毒气战、南京大屠杀等。 (2)从材料二中“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等,我们可以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材料二显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关键作用。 (3)主要理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对于中国历史进程客观上的推动作用,这两次战争分别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