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A卷)试题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联考 高一历史(A卷)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关于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的起源,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的论断是“满天星斗”。以下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 B.在我国境内的湖南、江西、浙江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我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存在高达120吨的稻谷遗存 2.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3. 《史记正义》记载:“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 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 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5.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 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 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 3. 下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 A.加速了国家分裂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增强了诸侯势力 D.扩大了王国疆域 4.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 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5. 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礼乐制度破坏 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以“柔道”治天下 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曹丕称帝 东晋建立 北魏统一北方 220年 280年 317年 439年 6. 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 A.三国鼎立 B.西晋统一 C.前秦统一北方 D.隋朝建立 7.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1.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① 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大转变是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发生在 A.西周时期 B.北魏时期 C.唐朝初期 D.唐朝中期 4.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5. 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著作是 ①《黄帝内经》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千金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 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 2. 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 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 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份 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 3. 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这一情况透露出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达 B.对外交流的繁荣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泉州口岸的开放 皇帝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司 盐铁 度支 户部 4.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A.秦朝 B.汉朝 C.宋朝 D.明朝 5.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 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6.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7. 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②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正确的是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D.引发党争直接导致北宋衰亡 2. 在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其错误的一项是 3. 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年代 农业税 (万贯) 非农业税 (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 (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 (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 (1077年) 2021.3 5117. 2 28∶72 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 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4. 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大量丝织品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1.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从而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列主张最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兼相爱,交相利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3.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 A.汉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4. 以下关于明朝对西藏地区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明政府设置奴儿干都司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民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④设置达赖和班禅册封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① 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 ② 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患。 5. 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6. 1553年,一队商船借口在海上遇到风浪,请求到濠镜澳(澳门)晾晒“水湿贡物”,广东官员接受贿银500两,允其上岸。1557年,该国商人擅自营建房屋居住,设置官吏管理。侵入中国澳门地区的是 A. 荷兰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沙皇俄国 7. 右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 A.赢政创立皇帝制度 A. 汉武帝设置州刺史 B.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 C.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1. 某班同学撰写关于“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研究性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没有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专制皇权的创立者——周武王》 B.《隋唐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发展》 C.《元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影响》 D.《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 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辽东郡 B.伊犁将军 C.军机处 D.台湾府 3.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4.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礼教 C.提出“致良知” D.注重实学 5. 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形成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一、 民族意识和国家治理。(共20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 “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秦统一中国以后,统一的国家机制更加规范及完善。在民族融合与同化中,华夏民族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并形成民族与国家的一种深沉的、绵延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国家形态和民族意识发生的变化。(6分) 图一 材料二 图二 图二 图四 图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发展演变的趋势,并任选一图简述其运作机制。(6分) 材料三 建隆二年(961),(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分) 二、经济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20分)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结合所学分析发展原因。(7分) 坊 材料三 坊:即居民区 市:商业区 瓦肆:娱乐场所 唐朝长安城示意图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 2.依据上图,从布局、功能的角度比较唐宋都城的异同,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8分)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5分) 丰台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历史A卷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B D B B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A D A B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C C A D A D A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B B B D B D D A D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40分) 一、(共20分) 1. 变化: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形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国家强大、统一与民族和睦成为华夏民族的不懈追求。(6分) 2. 规律: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2分) 说明:(4分) 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事务。 西汉:内外朝制度。内朝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位卑权重,参与决策;外朝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官僚机构组成,决策权被剥夺,变成执行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三省相互牵制。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有“票拟权”,最终裁定取决于皇帝“批红”。 3. 述:宋初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上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监督;经济上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中央;军事上将地方精兵编入中央禁军,定期换防。(4分) 评:利:削弱地方权力,巩固国家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弊:官僚队伍日益庞大,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逐渐产生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4分) 二、(共20分) 1.成就: 土地大量开垦,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纺织、造纸、陶瓷、冶铸、造船等手工业发展;商业城市发展。(3分) 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南方相对和平;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的修建。(4分) 2. 同:都依水而建;布局体现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2分) 异:唐长安城整齐划一,体现人力规划,坊市分离;北宋东京城突破坊市界限,市场沿河而兴,商业区不规则,出现娱乐场所。(4分) 认识:唐宋都城功能与布局的变化,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2分) 3.变化:清政府从实行海禁政策到开放四处口岸,再到允许开放广州一口通商。(3分) 影响: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