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宜昌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题 命题人:高志龙 审题人:余志清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合计48分)‎ ‎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2.明朝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材料表明明朝实行这一科举取士办法的目的是(  )‎ 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        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 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            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 ‎3.《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 ‎4.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以上官员禁止经商。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嘉靖时,首辅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  )‎ A.轻商意识淡化    B.经济模式变化     C.内阁地位上升    D.吏治渐趋腐败 ‎5.战国时期有人将以下五种人称为“蠢”(蛀虫):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这种言论适应了当时(  )‎ A.进行兼并战争的需要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强化贵族统治的需要                            D.维护地方稳定的需要 ‎6.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 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 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 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 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 ‎7.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切交流 ‎8.有学者评价西晋陆机所写的《平复帖》:“每一个字已不再是生硬的符号,而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个性人物,顾盼婉转,灵光飞动”。该评论最能说明(  ) ‎ A.书法艺术已经走向成熟                        B.士人的个性意识已经萌发 C.草书最能表达人的情感                        D.当时的书法追求美观实用 ‎9.“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                        B.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C.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10.罗马法将下列情况认定为“名誉减损”:作伪证、可为证人但拒绝作证、书面侮辱他人、重婚、犯罪、从事卑贱职业(倡优、斗兽员等)、被社会轻蔑排斥。“名誉减损者”可能被剥夺选举权、继承权、监护权、出庭作证权,并被限制结婚权。这说明罗马法(  )‎ A.强调道德修养以促进经济发展            B.混杂着多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C.在公民法阶段保留了氏族残余            D.对外扩张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11.以支持路德教的诸侯和信徒为一方,以罗马教廷及其追随者为另一方,德意志发生宗教内战。1555年内战双方签订和约,路德教成为合法宗教。由此可见,马丁·路德改革成功原因之一是(  )‎ A.宣扬“因信称义”,信徒众多            B.符合了资产阶级的时代需求 C.罗马教廷军事实力并不强大                D.与封建王权实现了暂时结盟 ‎12.法国启蒙思想家除了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创作并发表了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启蒙思想家的所为意在(  )‎ A.弘扬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B.矛头直指欧洲君主制度 C.摧毁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D.动员群众构建理性王国 ‎13.1890年,美国的反垄断法规定:凡以托拉斯形式订立契约、实行合并或阴谋限制贸易的行为,旨在垄断州际商业和贸易的任何一部分的垄断或试图垄断、联合或共谋犯罪的行为,均属违法。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 A.力图维护自由贸易秩序                        B.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C.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D.反对成立垄断组织 ‎14.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保护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国王立法权被大大削弱                        B.君主立宪体制尚有待于完善 C.权力制衡机制卓有成效                        D.《权利法案》未真正发挥作用 ‎15.当一位画家注视因贫困而死的妻子的面容时,引起他注意的竟然是妻子年轻的脸上色彩的变化,在他决定画下妻子最后的肖像之前,画家的本能使他看到死亡所独有的黄色、蓝色和灰色的调子。下列作品与这位画家绘画风格特征相符的是(  ) ‎ ‎16.1927年“八七会议”‎ 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作报告,指出:现在主要的是要从土地革命中造出新的力量来,我们的军队则完全是帮助土地革命的。农民要求暴动,各地还有许多的武装,有这样好的机会,这样多的力量,我们必然要点燃这爆发的火线,造成土地革命。对此正确的理解是,中共(  )‎ A.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B.决定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对当时革命形势任务认识不清            D.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7.1938年底,国民政府在军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转变,明确指出要“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配合作战”;“在敌人后方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以破坏及牵制敌人之兵力”。这反映出国民政府(  )‎ A.放弃了片面抗军事路线                        B.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抗战政策的影响 C.坚持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D.企图圧缩中共在敌后战场的发展空间 ‎18.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A.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            B.中国传统棉纺业受到严重冲击 C.中国日趋沦为西方的原料基地            D.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9.1902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这反映梁启超(  )‎ A.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 C.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主张暴力反满 ‎20.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据此,陈独秀认为(  )‎ A.认为儒学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B.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C.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 ‎21.从1923年到1929年,在苏联财政人民委员会中,联共(布)党员比例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从60.3%下降到31.4%,文盲和少识字者则从0.1 %提高到7.2%。这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 A.领导干部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            B.广泛发动群众推进新经济政策 C.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            D.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 ‎22.1967年7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一次讲话中说:“在经济秩序中,这样一个时代己经到来,在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贸易能力不受到伤害的同时,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崛起了,以致成为使美国感到相当不舒服的竞争对手。”材料反映了(  )‎ A.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B.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并不太平 C.欧洲进一步加强政治联合                    D.法国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23.1960年,陈云起草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得到党中央的同意,在其直接主持下,建成了一批5万吨的氮肥厂,1965年,这些氮肥厂年产合成氨130万吨。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 A.仍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B.注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C.对经济形势估计错误                            D.经济发展仍然求快求急 ‎24.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材料说明(  )‎ A.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                        B.“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 ‎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合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 ‎——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13分) ‎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12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西方学者在研究晚清帝国危机时,普遍认为:世纪之交的清帝国危机,是三个同时发生的困境所造成的“完美风暴”:西方扩张的外来冲击,由长期社会经济问题累积而成的长期危机,以及与我们熟悉的朝代循环模式相关的严重政府失能。‎ ‎ ——据罗威廉(William T.Rowe):《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晚清帝国危机”,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 材料 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 ‎ ‎ 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 ‎ ‎ ——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 (1) 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6分)‎ 宜昌市第一中学2016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BBBAA 6-10 CABDB 11-15 DDABC 16-20 DBBDC ‎21-24 DABD ‎25.(1)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6分,答到其中3点给6分) ‎ 美国:工业革命推动,‎ 近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答出3点给6分,答出4点给7分) ‎ ‎(2)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6分) ‎ 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6分,答到其中3点给6分)‎ ‎26.评分参考: ‎ 分值 ‎ 要求 ‎ ‎10~12 ‎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 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 ‎7~9 ‎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 ‎4~6 ‎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 ‎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 ‎0~3 ‎ 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 ‎ 示例1: 清帝国危机的催化剂:民族矛盾的激化 论题: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矛盾的激化是清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阐述: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列强开始商品输出,白银外流,传统手工业纷纷破产,清政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显现危机;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列强拓宽对华资本输出途径,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王朝危机日益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成为“洋人朝廷”,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而清王朝在“清末新政”中未能处理好民族矛盾,最终走向灭亡。‎ ‎ ‎ 因此,民族矛盾是清帝国灭亡的催化剂,在其影响之下,清朝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全面出现危机,清朝统治者未能有效解决危机,从而走向灭亡。‎ ‎ 示例2:清帝国危机的潜伏者:人口大爆炸 论题:清朝时期中国人口数量激增,人地矛盾尖锐,是清帝国走向灭亡的潜在因素。‎ 阐述:‎ ‎ 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同时在“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赋税政策的影响下,明清人口数量快速增长。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统计人口达4.13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中国统计人口达4.3亿。庞大的人口数量对于晚清帝国来说是沉重负担,人地矛盾尖锐,社会出现大量流民,各地民变兴起,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它们严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使得清帝国危机四伏。而这一时期农民起义兴起背后的重要原因是人口膨胀造成尖锐的人地矛盾。‎ ‎ 虽然人口膨胀不直接导致清帝国危机,但它却是晚清社会经济问题背后的一股暗流,推动着清帝国走向灭亡。‎ ‎ 示例3:清帝国危机的助推器:集权体制的失效 论题:晚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失去本身作用,不能有效维系帝国统治。‎ 阐述:‎ ‎ 清朝所推行的督抚制度其本意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统治。然而,太平天国时期,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镇压太平军有功,湘系和淮系在督抚势力中崛起,此时的督抚体制开始呈现集团化、区域化,脱离中央控制。在义和团运动期间,张之洞、刘坤一等总督在违背中央旨意之下,私自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协议,表明此时地方日益脱离中央控制。辛亥革命后,南方大多省份脱离中央,宣布独立,清王朝已土崩瓦解。‎ ‎ 由于晚清中央集权体制失效,最终,清朝统治的守护者——总督、巡抚成了晚清帝国的掘墓人。‎ ‎27.(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9分) ‎ ‎(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