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太原市第66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50分,) 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 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说明当时成肃公在挑战宗法制,而刘康公则力图维护宗法制,据此可以得出D符合题意,所以选D;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当时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更谈不上强化,分封制虽然已经走向瓦解,但还是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的关键信息是“社庙接受祭品”、“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只要是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的宗法制进行迁移比较,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B. 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 C. 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D. 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可知,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很高,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说明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情况,故A错误;河北西家庄赵国遗址、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都是战国时期的遗址,无法体现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推广铁农具,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28副51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85%”,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分析解答。 3.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基葬被选人201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图是基中发据出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该基还出土了数量惊人和做工精美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牌。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应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 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应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 C. 从墓葬的规格可推知当时诸侯国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D. 该墓葬的竹筒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精髓 【答案】B 【解析】 A选项说法错误,我们不能从印章上就得出流行字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流行的是隶书;B选项正确,汉代时期官营手工业制造的都是皇室精品;C选项错误,海昏侯曾做过皇帝,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地方封国势力对中央威胁减小;D选项错误,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D. 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说明,政府对坊市管理比较严格,从而反映出城市格局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城市格局的变化,无法体现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城市破坏相当普遍与材料“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中后期江南手工业部门,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5.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李贽这种思想 A. 批判理学空疏学风 B. 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 C. 挑战孔孟正统权威 D. 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可知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的权威,强调“童心”“真心”,故C正确;材料是批判道学家的虚伪,不是明末理学空疏学风,故A错误;李贽与陆王心学思想不一致,故B错误;李贽并非明朝将亡时期的人物,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李贽思想,注重对文言文的理解。材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说明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的权威,其思想挑战了孔孟正统的权威。 6.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的《九章算术》内容为:第一章“方出”、第二章“粟米”、第三章“哀分”(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第四章“商功”(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第六章“均输”(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等。这反映出《九章算术》 A. 系统总结魏晋时期的数学成就 B. 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C. 形成中国完整的数学理论体系 D. 体现了统治阶层的实际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按等级分配物资或摊派税收的比例问题”“各种形状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各种标准计算各地的赋税和分派工役”等信息可知,《九章算术》侧重于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比较注重实用性,故选B。《九章算术》是集战国和秦汉数学成就之大全的书,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并未列举完《九章算术》所有章节,且也没有说明其内部的联系,故C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九章算术》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的是体现了百姓的生活需要,而非统治阶层,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和选项进行分析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7.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A.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C.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D.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可知,希腊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故A项错误。父母为战死的孩子而悲伤,为生还的孩子而庆幸,这都是伦理观的体现,不能说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纲常伦理是中国古代的观念,不符合古希腊,故B 项错误。古希腊城邦时期,城邦的利益高于一切,上述现象都是把他人为城邦做出的贡献放在首位,即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状况。故D项错误。 8.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巾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 A. 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B. 充分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 C. 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D. 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答案】D 【解析】 题干说到罗马法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这些成果对后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妇女地位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可见其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故选D;罗马法的出发点是维护罗马的奴隶制度或者说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A不符合史实;古代罗马法规定中,奴隶和公民之间是有严格界限的,没法保证奴隶的利益,故B不符合史实;题干只体现了妇女的法律地位和条文,故不能说兼顾了各个群体,故排除C。 9.梭伦改革时规定,国家就政治事务发生党争时,公民不得袖手旁观;陈独秀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抗争,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所动心”。据此可知梭伦和陈独秀都强调 A.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B. 应该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 C. 党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公民意识对国家至关重要 【答案】D 【解析】 “公民不得袖手旁观”“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所动心”都是说明公民对于国家意识的冷淡,显然二人都关注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故D正确;陈独秀没有说明城邦重要性,故A错误;材料都是强调公民意识,不是限制个人权利,故B错误;材料说明党政时,民众的态度冷淡,故D错误。 10.16世纪初,佛罗伦萨的香料价格为每磅20个格罗特,葡萄牙香料则为17个格罗特。佛罗伦萨商人因此被迫亏本出售胡椒。这种现象说明 A. 葡萄牙是香料的原产地 B. 佛罗伦萨经济地位下降 C. 欧洲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D.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答案】C 【解析】 葡萄牙香料价格比佛罗伦萨价格低,主要是新航路引起了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传统商业中心的衰败,故C正确;印度是香料的原产地,故A错误;佛罗伦萨经济地位并没有下降,要是世界市场联系加强,故B错误;价格革命主要是对欧洲内部影响,故D错误。 , 11.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海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因,正是基于英国人的商业进取心以及由此引起的争夺殖民地的意识。这说明英国成为殖民霸主 A.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 海军力量的强大是根本保障条件 C. 深于制度创新带来的政治优势 D. 基于地理空间狭窄的危机意识 【答案】A 【解析】 “英国人的商业进取心以及由此引起的争夺殖民地的意识”说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导致英国进行殖民扩张的需要,故A正确;海军力量不是根本条件,应该是经济因素;C制度不符合题意;D中地理因素也不是主要原因。 点睛:解答选择题遵循的几个重要原则之非绝对原则:备选项中某个选项说法非常绝对或者不是主要因素,一般来说是错误选项。如:本题中的B、C和D三项在一定程度上都带有绝对性。 1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但两人也有区别,前者强调“个人对《圣经》的正确理解”,后者强调《圣经》是“绝对真理”。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都肯定《圣经》的权威 B. 都反对宗教神学思想 C. 对人文主义的态度不同 D. 对上帝的认识不同 【答案】A 【解析】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其信仰的依据都是《圣经》,尽管两人对《圣经》是否是绝对真理存在分歧,但是都肯定《圣经》的权威性,故选A而排除D;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对人文主义的态度,故排除C。 13.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的不断降低。这主要反映出 A. 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 B. 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 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 D. 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 【答案】C 【解析】 这一题的题干是“虽然……但是……”结构,题意强调的是后者,即“但”后面的意思,所以强调的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而其作用材料用了两方面的信息,所以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地位,故选C;ABD在题干中没有直接体现,故排除。 14.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 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B. 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 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 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言人强调海洋共有和海上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17世纪的商业强国荷兰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的要求,A项符合题意; 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B项不符合题目时间; 英荷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件》,C项错误;英国的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才确立的,D项错误。 15.1694年,威廉三世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了枢密院成员,组成了辉格党内阁,但当时辉格党并不是议会里的多数党。据此可知当时 A. 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B. 责任内阁制已经基本确立 C. 《权利法案》遭到严重破坏 D. 国王正确行使了自身权力 【答案】D 【解析】 《权利法案》颁布之后,国王仍有一定权力,可以任命枢密院成员,故D项正确;此时,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故A错误;B是18世纪初期形成;国王的权力符合《权利法案》规定,故D错误。 1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关税”;南北战争后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些规定 A. 保证了三权分立的运转 B. 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C.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D. 完善了分权制衡的体制 【答案】B 【解析】 “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关税”“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说明中央政府限制地方权力,主要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B正确;A和D是中央政府权力的关系和原则;C中人民主权不符合题意。 17.18世纪末,有个美国政治家认为,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该论断的意图是( ) A. 为强化联邦政府权力做辩护 B. 呼吁美国人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C. 论证民主社会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D. 主张政府权力要分权与制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18世纪美国政治家强调人民权利易为野心家操纵华而不实,主张用严峻有效的政府抵制个人野心,结合所学可知其意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A项正确; 材料中这位政治家意告诫大家防范野心家以热心人民权利为名追求私利,不是在指导人民如何行使权利,B项错误; 材料不是在论证民主政治的弊端,C项错误; 材料无关分权制衡等政府运行方案,D项错误。 18.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时,汉密尔顿上校代表人口21.1万的纽约州提议:“全国会议的席位,应该按照自由居民的人数,在各邦之间实行比例分配。”乔治·里德代表人口最少的德拉瓦州(4.1万人口)提议:“不得同意改变每邦一票的平等表决原则。”其博弈的结果是美国确立了 A. 总统制共和制 B. 两院制议会 C. 三权分立 D. 联邦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了两院制议会,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以各州人口按比例选举产生,以此解决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9.“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 A. 《德意志帝国宪法》 B. 英国《权利法案》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美国《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A正确;英国《权利法案》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故B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的都是共和制,与材料无关,故CD错误。 20.下面是1810-1812年间英、德、法、美四国机器棉纺业中拥有纱锭数量的对比示意图。下列对图中的信息说明正确的是 A. 英国已经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B. 美国民主制没能推动经济发展 C. 法国共和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德国的分裂严重影响了工业化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12年英国没有完成工业,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当时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工业革命,而不是民主政治,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当时法国政体并不稳定,这一时期是法国第一帝国时期不是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错误;当时的德国四分五裂,不利于德国资本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中的关键时间点“1810~1812年” ;然后以这个时间点来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21.14、15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为此,新贵族和资产阶级 A. 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力 B.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 C. 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 D. 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提到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阻碍了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发展,所以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就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最终获得政治权力,以满足自身发展,故选A;BCD都是在斯图亚特王朝覆灭之后很久才发生的,故排除。 22.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所指的“它”最相关的是 A. 早期殖民扩张 B.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经济思想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所以答案选D。ABC与题意不符。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3.一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我们聚积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歌中反映的现象 A. 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 B. 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严重挑战 C. 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D. 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体现是17世纪末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由于对织工的工资不断进行克扣,所以资本更快的聚集在呢绒商手中,这对资本主义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故选C而排除D;题干所述时间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故A不符合史实;17世纪末英国的国际贸易正处于繁荣时期,故B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 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这一题体现的是17世纪末的英国,根据这一时空因素,就可以排除AB;然后根据“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可以知道体现的是17世纪末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24.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发明者 职业 成果 1765 哈格里夫斯 木工、纺织工 珍妮纺纱机 1769 阿克莱特 理发匠 水力纺纱机 1785 卡特莱特 牧师 水力织布机 1785 瓦特 修理工 改良蒸汽机 A. 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B. 英国纺织业技术和产量都领先世界 C. 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 D. 工业生产逐渐摆脱对自然力的依赖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年份和发明成果,可以看出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就。结合表格中发明者的职业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基本上来自于发明者的劳动经验,并没有科学的指导,科学与技术没有结合在一起,故A项错误;仅从表格看不出英国纺织业技术和产量在世界中的状况,也不能看出英国已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故B、C项错误;根据表格,从1765年至1785年,机器由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发展到了改良蒸汽机,可见工业生产已逐渐摆脱了对自然力的依赖,故D项正确。 25.司马迁在整理历史材料时,“采经摭传”,“涉猎者广博”,有书本的,有档案的,有自己采访的,对这些丰富的史料,他尽可能地进行选择和考订。这说明 A. 司马迁是历史研究的开创者 B. 史料搜集只有多元化才可信 C.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D. 历史研究必须清除主观因素 【答案】C 【解析】 “对这些丰富的史料,他尽可能地进行选择和考订”说明史料研究的重要性,故C正确;历史研究开创者并不是司马迁,故A错误;史料搜集注重史料相互印证,不是史料搜集方式,故B错误;史料研究必定牵扯人为因素,不可能清除主观因素,故D错误。 点睛:历史文献、历史文物、文学作品等作为史料的价值判断方法:历史文献由于受记录者的影响,其真实性需要佐证;历史文物是历史的遗存,史料价值最高;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历史,但其可靠性需要多方印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希腊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并流传下了许多著名的名言。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材料二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理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正义,以及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思想家核心主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欧洲的什么社会思潮?简析这一思潮出现的原因。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马丁·路德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答案】(1)强调人的作用(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思潮:提倡人文主义。 原因: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西欧出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3)否定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打破了教会的精神独裁;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 (4)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产生、萌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复苏、再次觉醒);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达到理性的高度)。 【解析】 【详解】(1)核心主张:根据材料一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及“认识你自己”、“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人是万物的尺度”等相关思想家及其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古希腊思想家共同的核心主张是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 (2)思潮:根据材料二《神曲》、《十日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作品反映是人文主义的思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阶级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3)理解:根据材料三中“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可知其否定了教会和教皇的权威,有利于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由“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结合所学可知, 马丁·路德学说强调信仰得救,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树立了人文主义宗教观等。 (4)发展历程: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方人文精神的三个阶段,即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进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职能,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摘编自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囯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否决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答案】(1)内容:纠正皇帝不恰当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作用: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 (2)理论依据: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特点: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权力部门相对独立又互相制衡。 (3)主要不同点:宋代权力制约实质上是对国家权力运行的监察,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中央各权力部门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宋代权力制约根本上服务于皇权统治,而美国权力制约是为了维护民主政治。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和“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等信息,从对应的三个层次进行概括。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从制约皇权、正确决策、规范权力等方面给予说明。 (2)依据:根据材料二“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三权以及其相互独立与互相制衡。 (3)不同点: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分析的分权的核心内容和实质目的等方面,分析中外两种分权的主要不同点。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城市风气的转变,即由淳朴转为奢靡……“象(像)这种社会风气从俭而奢的记载,封建上下秩序的颠倒,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十五、六世纪以后南北各地所普遍存在的”。既承认这一“社会风气的变化,出现一股活泼、开朗、新鲜的时代气息”,又指出“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商贾地主奢侈腐化、经济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正是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反映到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其中明代人陆楫的“崇奢黜俭”主张,就是其典型的代表……陆氏关于奢侈不足以贫天下,而“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的主张… ——摘编自钞晓鸿《明代社会风习研究的开拓者傅衣凌先生--再论近二十年来关于明清“奢靡”风习的研究》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社会各阶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奢侈消费经济兴起。……旅居英国的荷兰医生伯纳德・ 曼德维尔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私人恶德即为公众利益”的惊人论断,认为奢侈消费刺激贸易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公开为奢侈传统进行辩解。英国思想界甚至掀起了“奢侈大讨论”,预示着奢侈消费正在经历“去道德化”趋势。亚当·斯密也站在政治经济学立场为奢侈消费和商业辩护…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商业计划》中这样描写英国社会:“人口众多,国家富裕,物质产品丰富多样,人们的生活更加奢侈、爱慕虚荣,每个人都出手阔气。” ——摘编自曹瑞臣《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人陆楫的奢侈消费观点,说明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明朝中后期和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差异。 【答案】(1)观点:奢侈消费能促进经济发展。 意义: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冲击了封建伦理与等级观念,是对理学家禁欲主义的批判与唾弃;反映了明朝市民阶层的觉醒,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中国: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地主、商人将资金用于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城乡消费的差异性,限制了国内市场的发展,未能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英国: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资本;刺激了国内工业的发展;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英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一“奢侈不足以贫天下”,“其地俭,反不易为生”等信息可知,陆楫认为奢侈消费能够刺激经济发展。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实质要求及其对工商业发展和社会思想进步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2)差异:根据材料一“消费和积累的不平衡对扩大再生产的负面影响”、“明清江南城市的高消费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与乡村的低消费形成强烈的反差”,材料二“对各类奢侈品的狂热消费,突破了等级与阶层分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消费观念变化到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从经济生产到社会转型等多方面简析中英国奢侈消费风尚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的不同表现和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