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科试卷 答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高一历史备课组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2分。要求认真阅读题干,将唯一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ACD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 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 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A. 世禄制 B. 征召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察举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注重孝悌廉公,故答案选C。世禄制即爵位世代传承,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征召制是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考试,故排除D。 4.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 社会变迁 B. 阶级分析 C. 道德标准 D. 文明传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说明作者是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评价罗马法的积极影响,即属于文明史观的视角,故答案选D选项,A、B、C三项含义与上述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影响 5.恩格斯指出:“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哪项表述符合材料表达的含义 A. 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 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 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D. 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可以看出,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原则、平衡观念也非常适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D正确;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体系,A项表述错误;BC两项是罗马法的特点和作用,但不能体现“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排除。 6.英国内阁由英闭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到都铎王朝后期,君主在枢密院辅佐下处理政务、治理国家已成为惯例。此时,内阁只是一个服务于君主的御用咨询和决策机构,并没有与议会建立起任何关联。1689~1714年间,英国内阁完成了从私密的御用机构向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的过渡,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内阁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 B. 政体演变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成熟 C. 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D. 英国内阁逐渐公开化,独立化、制度化 【答案】B 【解析】 内阁制走向成熟是在1689~1714年间,即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政体演变才促使内阁制由萌芽走向成熟,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只是强调内阁的演变而非与议会权力的消长与演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D均是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的时间1689~1714年,该时间段英国的政体已经发生了演变。 7.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教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 内阔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 【答案】C 【解析】 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 8.17世纪90年代,英国开始从议会的多数党派中遴选阁员,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这一举措 A. 标志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B. 为《权利法案》的颁布奠定了基础 C. 表明国王仍然具有行政权 D. 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会席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项发生于18世纪中期,D项应为1832年议会改革,均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7世纪90年代”,故排除;B项颁布于1688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7世纪90年代”,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组织行政班底,为国王提供咨询”可知此时的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故本题应选C项。 9.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要求变革,他们觉得自己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不相称,希望在“有产”的同时也要“有权”。为此英国 A. 颁布了《权利法案》 B. 实行责任内阁制 C. 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D. 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确保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AD项是1689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合;B项是1721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 点睛:从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中可以分析这一改革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正确答案。 10.“某国靠一点一点的改革改造了一个传统的政治体系,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民主政治可以在完全古老的形式中产生,而且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这可以说是某国最令人吃惊的创造,也是对世界的贡献”材料中的某国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依据材料中“靠一点一点的改革”和“使传统的外壳装进了全新的政治内容”以及“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可知这个国家是英国,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 “成为整个西方民主制的母体”。 11.《大国崛起》中说:“接下来在确定新国王的时候,议会经过讨论……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材料中的“变化”是指 A. 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至议会 C. 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可以判断该事件是光荣革命,结合所学可以知道,光荣革命解决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之争,使得国家权力中心开始转移到议会,这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光荣革命的史实,应排除。《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建立,C项排除。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D项排除。 点睛:解题时根据材料“最终决定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可以判断该事件是光荣革命,结合光荣革命的意义抓住变化一词即可得出答案。 12. 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认为,要使行政部门强而有力,必须将行政权集于一人,”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由此可见汉密尔顿 A. 强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B. 认为民主政治会降低效率 C. 反对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D. 主张加强总统的行政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一人行事,在决断、灵活、保密、及时等方面,无不较之多人行事优越得多;而人数越多,这终好处就越少”信息说明对于总统权力较小感到不满,故D项正确;A在高度集中错误;B中效率不符合题意;C中不是反对少数服从多数。 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内容 13.1862年2月美国总统林肯说:“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而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如果我能够拯救联邦而不解放任何一个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而解放所有的奴隶,我愿意这样做;如果为了拯救联邦需要解放这一部分奴隶而保留一部分,我也愿意这样做。”这表明林肯的出发点是 A. 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奴隶制 B. 维护美国的统一 C. 向南方奴隶主妥协 D. 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说明林肯的出发点是反对分裂,拯救联邦,维护美国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说明林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联邦制,故ACD项排除。 【点睛】“我在这场斗争中的最高目标是拯救联邦,既不是保全奴隶制,也不是摧毁奴隶制”是关键信息。 14.美国制宪之父麦迪逊曾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就美国1787年宪法看,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中央集权与分权制衡 B. 联邦制与民主共和 C. 邦联制与分权制衡 D. 邦联制与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体制。从材料“政府有能力控制”可知,麦迪逊强调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材料“强制政府控制自己”则体现的是分权制衡,通过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相互牵制,保障民主,杜绝专制的出现。故选A。BD中的邦联制和联邦制都是国家组织形式,体现不出民主共和来;C项说法错误,邦联制之下中央政府无权。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中央集权和分权制衡原则 15.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要求选择1895年德国政体的评述,结合所学应该知道这时德国已经发布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上议院主用世爵”中上议院指的是德国的联邦议会,“君权仍重”更能看出是德国的情况,故选D。C应该指的是美国政体(三权分立),“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更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故排除CA。根据“君主”“不能独断”可以排除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 A. 英国的《权利法案》 B. 美国的《1787年宪法》 C. 法国《1875年宪法》 D. 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17.西方各国政治民主化过程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和平渐进方式、暴力革命方式、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方式。其中是“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是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法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是通过独立战争,英国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法国是通过法国大革命走上民主化过程的,所以ABD都是暴力革命方式。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实现国家统一走向民主化过程的,符合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方式,故本题答案选C项。 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8.“它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在温和的君主派眼里,这是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是较小的坏事。而在温和的共和派眼里,这是一个与其设想的宪政计划相去甚远的妥协的共和国,它还需要大力改造。”“它”是 A. 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 B. 1787年美国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既无热情,又无掌声”、“温和的君主派”、“妥协的共和国”、“需要大力改造”得知“它”是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1848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颁布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故A项排除;《1787年宪法》同材料中的“妥协的共和国”信息不符,故B项排除;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中“无可奈何地接受的共和国”可以排除C项。 19.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下列由选举产生的是 A. 皇帝 B. 宰相 C. 联邦议会 D. 帝国议会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在内容中帝国国会由普选产生,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皇帝和首相也不是选举产生,选择D项。 20.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 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B. 普鲁士一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C. 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D. 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答案】C 【解析】 1871年德意志统一,建立德意志第一帝国,通过1871年宪法,确立代议制君主立宪政体,故A错误;普鲁士领导了德意志统一战争,故B错误;由于普鲁士领导了德意志统一战争,所以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故C正确;德意志统一后,实行联邦制,经济迅速发展,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D错误。 【名师点睛】 德意志统一的局限性可联系德意志第一帝国宪法的局限性,统一后的德意志第一帝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快速发展,却保留了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 21.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西方各国代议制机关在权力以及产生方式等方面与他国迥异的是 A. 英国下院 B. 美国国会 C. 法国众议院 D. 德国联邦议会 【答案】D 【解析】 英国下院、美国国会、法国众议院都是由选举产生,德国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德国的联邦议会议员由君主任命,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2.反映以下三项特征的法律文件是 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 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 A. 《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国《1875年宪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权利法案》规定英国为君主立宪政体,其国家元首是世袭的,且《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行政首脑不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对行政首脑负责,故C项错误;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与所给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2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把鸦片战争作为“分界线”主要是因为它 A. 促成新思潮的萌发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C. 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 使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说明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社会被改变,“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说明中国被动开始了近代化,D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新思潮,A错误。BC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点睛:本题易错项为C项。本题解题关键抓住题干要旨“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即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脱离封建社会,开始被动地近代化。 24.近代史上,列强在华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①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②是1843年《南京条约》的附件的内容,③是1895年《辛丑条约》的内容,④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顺序为①②④③,故排除ACD,选B。 25.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中,英国和日本从中国攫取利益的最主要出发点 A. 力图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D.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答案】B 【解析】 《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五口通商,体现出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英国商品输出的要求,《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设厂的条款,体现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日本资本输出的要求,故B正确;《马关条约》体现出列强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要求,A、D不符合《南京条约》,C不符合《马关条约》,因为《南京条约》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排除C。 26.从本质上看,英国侵略者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 A. 使鸦片贸易走私合法化 B.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C. 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D. 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 【答案】C 【解析】 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夺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答案选C。AD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但不是本质;B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也不是本质。 27.“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仓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请问谭嗣同因何事而有感? A.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B. 中法战争中国战败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 D.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时间“1896年”和“四万万人齐下泪”可以看出这是因为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给日本,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A项正确。 B项是在1885年;C项是在1901年;D项是在1842年,故BCD三项排除。 2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时间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所以材料中的“世界大势”主要是指西方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与中国保守封闭的农业文明相对,两种文明必然会发生冲突和碰撞。故B项正确。船坚炮利是英国取胜的原因,不是必然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排除A项;“闭关锁国”并不必然招致外来侵略,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列强就在世界各地扩张,排除D项。 29.《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A. 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 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故C项正确;A、B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的体现,不是“革命性”的主要体现,排除D项。 【名师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的影响解答即可。 30.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李鸿章、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 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D. 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无论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是洋务运动的开展,都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观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已经”和“全面”;C选项局限在“先进的知识分子”;D选项没有认清楚两个政权的本质。 31.从太平天国的反封建反侵略到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反映出 A. 农民阶级的反封建革命性渐趋衰弱 B. 小农经济决定农民阶级易受封建统治者蒙蔽 C. 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上升 D. 农民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具反抗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爆发于19世纪50年代,主要由阶级矛盾激化导致;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排在第一位,说明此时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演变为最主要矛盾。故选C。A项明显错误;B项错误,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D项错误,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方案。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农民阶级不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不能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最终都无法实施;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和充满着迷信色彩;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 32.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可知说明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工具,结合课本所学,《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工具。所以D《辛丑条约》正确。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3.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越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改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运动高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故排除ACD,选B。 34.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 A. 割地面积的扩大 B. 赔款数额的增加 C. 经济特权的增加 D. 通商口岸的增多 【答案】C 【解析】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列强商品输出阶段,所签订的条约主要涉及输出商品的各种便利;19世纪90年代是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资本输出是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必然增加这方面的内容,《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厂,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原来的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增加的内容,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也有这些内容,排除。 35.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最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的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的影响。依据所学,《马关条约》中关于“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因为列强的企业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又享有在中国的各项特权,中国的民族企业无法与其竞争。所以应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的影响 36.“瓜分豆剖燃眉之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元里抗英 B. 义和团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关键词是“瓜分豆剖”即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扶清灭洋”应是义和团的口号。“农民阶级”应是义和团民,故选B项。ACD三项都没有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也不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时期。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名师点睛】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 原因及背景 阶级矛盾激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处于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革命纲领和组织方式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有统一中心和军事制度 没有革命纲领,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措施,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 斗争规模 坚持l4年、转战l8省 活动于山东、河北、京津,时间约一两年 宗教特色 汲取基督教的成分而创立拜上帝教 利用中国宗教及封建迷信思想来发动群众 对外关系 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盲目排外 影响 加速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打破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结局 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而失败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37.“宏伟归于罗马!”罗马的宏伟不仅体现在其辽阔的疆域、宏伟的建筑,更体现在其宏大而缜密的法律中。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A. 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内容零散到体系完整的过程 B.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C. 罗马法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 《民法大全》的编纂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答案】AB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民法大全》的编纂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此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从内容零散到体系完整的过程,故ABD项正确,符合题意;罗马法得到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罗马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排除。 38.17、18世纪,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派遣满载白银的船只来到亚洲,把印度的棉布、中国的丝绸及瓷器运回本国。英国一直苦于找不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货物,直到19世纪早期大规模鸦片贸易的兴起。由此可知 A. 鸦片战争后英国不再购买中、印货物 B. 18世纪英国使用贵金属购买中、印货物 C. 英国通过贩卖鸦片改变对华贸易的不利处境 D. 工业革命前英国已经形成对华贸易的优势 【答案】B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一直购买中、印货物,故A项错误;由材料“17、18世纪,英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派遣满载白银的船只来到亚洲,把印度的棉布、中国的丝绸及瓷器运回本国”可知,17、18世纪英国使用贵金属购买中、印货物,故B项正确;材料“直到19世纪早期大规模鸦片贸易的兴起”说明英国通过贩卖鸦片改变了对华贸易的不利处境,故C项正确,D项错误。 39.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西方代议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的确立意义在于 A. 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 B. 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之柱 C. 调节和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 D. 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政体都是以代议制为基础的,均否定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是民主政治大厦的基础;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能够有效的缓解社会矛盾,从而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对亚洲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答案选ABCD。 40.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共同之处不包括 A.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B. 证明“弱国无外交” C. 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 D. 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多涉及割地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A选项说法正确;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清政府软弱无能的体现,反映出“弱国无外交”,故B选项说法正确;《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所以C选项错误;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基于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体现了列强的炮舰外交,故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共性的认识。应该注意的是《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的问题。此外《南京条约》中赔款内容是西班牙银元不是白银,这一点也是比较容易考查的。 41.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开设工厂 D.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答案】AB 【解析】 【详解】材料“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说明的是利益均沾的政策,这体现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A项正确;材料“一则曰,洋人居中国而不归中国官管理也。”体现的是领事裁判权,故B项正确;C属于《马关条约》,排除;D属于《辛丑条约》,时间不符合,排除。 42.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下列各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有 A. 《马关条约》开苏州、杭州为商埠 B. 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 C. 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D. 八国联军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答案】B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占领北京城后,签订《辛丑条约》,北京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BD项符合题意;《马关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故A项排除;英法联军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故C项排除。 【点睛】“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是关键信息。 43.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下列各项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帝国主义从此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B.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 说明中国人民有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D.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需要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只是不再瓜分中国而非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说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足以证明中国人民是有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列强不再瓜分中国而是改为以华制华的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列强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但一直未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