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99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99张)

第 2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 魏晋、隋唐、宋元 主干排查 · 建通史体系 [ 主干排查 ] 时间 基础梳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 ~ 589 年 ) 政治: ① 九品中正制; ② 北魏孝文帝改革; ③ 三省体制形成。 经济: ① 曹魏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江南经济开发。 ② 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白瓷; ③“ 草市 ” 出现,市坊制度。 文化: ① 道教、佛教盛行; ② 《 抱朴子 》 、火药; ③ 形成书法艺术和文人画,王羲之、顾恺之。 隋朝 (581 ~ 618 年 ) 政治:创立科举制 经济: 开凿京杭大运河 文化: “ 三教合一 ” 唐朝 (618 ~ 907 年 ) 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 经济: ① 出现曲辕犁、筒车; ②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 柜坊、飞钱,市舶使 文化: ① 儒学复兴运动; ② 868 年,雕版印刷 《 金刚经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③ 文人画、唐诗、书法步入盛世。 两宋 (960 ~ 1279 年 ) 政治:重文轻武;二府三司制;王安石变法。 经济: ① 形成稻麦轮作的两熟制;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 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五大官窑。 ③ 海运发达;交子出现;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 草市 ” 普遍,瓦子出现。 文化: ① 程朱理学;陆九渊创立心学; ② 指南针用于航海;火药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 ③ 风俗画 《 清明上河图 》 、宋词繁荣、行书四大家。 元朝 (1271 ~ 1368 年 ) 政治:设中书省代替三省、行省制、 “ 腹里 ” 、宣政院。 经济: ①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广泛种植;②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元青花瓷;③海运发达,泉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文化: ①王祯:转轮排字盘、郭守敬: 《 授时历 》 ; ②书法家赵孟、元曲、话本小说。 [ 体系建构 ]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 时段特征 ] 经济: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 —— 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 考情分析 ] 把脉高考 · 定考情考向 1 . (2019 · 全国卷 Ⅲ )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 A .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 .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 .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 .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 真题印证 ] 一、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 解析   “ 兵士待遇较为优厚 ,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 , 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 ” 可见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 , 故选 A 项; “ 兵士待遇较为优厚 ,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 ” 与军队战斗力无关 ,排除 B 项; “ 北宋实行募兵制 ” 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 , 形成 “ 守内虚外 ” 的格局 , 加强对地方控制 , 排除 C 项; “ 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 , 兵员最多时达 120 多万人 ” 这与社会的 “ 贫富分化 ” 无关联 , 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 , 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 , 排除 D 项。 答案   A 2 . (2018 · 全国卷 Ⅱ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 “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 头衔,使低品级官吏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  这一做法削弱了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 故 A 项错误;有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这样的作用 , 但不是其目的 , 故 B 项错误;这一做法是为了分散相权 , 加强皇权 , 故 C 项正确;这一做法削弱了相权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1 .唐代 (1) 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的议政场所是政事堂。 (2)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 “ 参知政事 ”“ 参与朝政 ”“ 参议得失 ” 等名号,执行相职。 [ 深化认知 ] (3) 唐玄宗后期: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2 . 宋代 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1 .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 门下 ” 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 “ 门下 ” 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 “ 门下 ” 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 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 变式训练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 , 意在考查历史解释素养。材料中 “ 门下 ” 从皇帝的侍从机关逐渐发展为能够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 这表明丞相权力被分割 ,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信息 , A 项错误;门下省参与决策 , 其职责不是监察百官 , B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宰相仍是权力中心 , D 项错误。 答案   C 1 . 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 (1) 形成概况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 备考链接 ] ( 2) 特点 ①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 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 (3) 形成原因及评价 ① 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②评价 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 “ 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 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 “ 因人设官 ” 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4) 唐宋衰落的原因 ①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 ②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③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2 . 宋代的文官政治 (1) 形成概况 宋初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 “ 兴文教,抑武事 ” ,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这样,两宋时期的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2) 形成原因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 ③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3) 评价 ①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 “ 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 ” ;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 ②消极: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核心素养感悟 家国情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两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分裂时期,也是两次民族融合的高潮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贡献。 1 . 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 80% 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 8% 的以郡望 ( 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 ) 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这说明了 A .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 B .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 C .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 D .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 [ 新题速递 ] 解析  题目中提到唐代以 “ 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 ” 作为墓志署名的现象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大幅减少,这说明世家大族逐渐没落,再结合唐代科举制的作用可知 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答案   B 3. (2017 · 全国卷 Ⅱ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 。据此可知,唐中期 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真题印证 ] 二、魏晋至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土地制度的变化 解析  据材料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 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 A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 B 项错误;由 “ 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 到北方城市中 “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 ,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4 . (2016 · 全国卷 Ⅱ) 宋代,有田产的 “ 主户 ” 只占民户总数 20% 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 客户 ”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  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 , 没有出现严重衰退 , 故 A 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实行 “ 不抑兼并 ” 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 “ 有田产的 ‘ 主户 ’ 只占民户总数 20% 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 ‘ 客户 ’” 的现象,故 B 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 “ 不抑兼并 ” 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 深化认知 ] 1 . 经济重心南移的四大特征、七大影响 (1) 特征 ①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 ② 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 政治中心的南移 ( 如南朝、南宋 ) 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④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④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⑤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⑦对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 (2) 影响 ①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2 . 宋代的土地兼并 (1) 概况: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私有制大发展;二是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三是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四是官田的私田化。 (2) 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的私有制,主要原因是宋代实行 “ 田制不立 ” 和 “ 不抑兼并 ” 的政策。 (3) 影响 ① 消极影响:由于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使国家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另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② 积极影响:租佃制下,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的人身控制松弛,劳动者有一定的自由权利,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富余的劳动力可以转向工商业、服务业等领域,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积极改进生产工具、革新技术,使精耕细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2 .汉武帝元封五年 ( 公元前 106 年 ) 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 19 州,南 7 北 12 。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 10 道,正好 5 道在南, 5 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 23 路,南方占 14 路而北方只有 9 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 变式训练 ] A .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 B .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 C .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 D .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 解析  材料反映出从汉代到明清南北行政区划单位的数量由北到南增多的变化趋势 , 这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是吻合的 , 故选 D 项。 A 、 B 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 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 均排除。 答案   D 3 .宋真宗在位期间 (997 ~ 1022 年 ) ,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 .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 .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 .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 .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解析  土地兼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 故 A 项错误;题干强调土地兼并和经济发展繁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反映不出贫富分化严重,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故 C 项错误;兼并中失去土地的农民靠租佃形式生活,对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 . 屯田制 ( 三国时期盛行 ) (1)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制。 (2) 特点: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下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3)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制,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 备考链接 ] 2 . 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及相关赋税制度 (1) 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 ②内容: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土地不得买卖;官吏得给公田;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 ( 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 ③ 作用: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 (2)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①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 ②两税法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3 . 宋代的丝路贸易 (1) 概况 ①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汉代开通的陆上 “ 丝绸之路 ” 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在东南沿海大力开拓海上贸易,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落,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 ②宋代以前,从事中外贸易的主力军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进入宋代,中国不仅在商品结构中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且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 ③宋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并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并为后代所继承。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也有不少创新,为航海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 特点 ①覆盖范围广,远及西亚、北非、欧洲。 ②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③注重平等贸易、和平交往、睦邻友好。 (3) 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核心素养感悟 唯物史观: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至唐代后期逐渐瓦解,与之相配套的租庸调制也遭到破坏。到了宋代,封建国家的土地国有制退出历史舞台,土地转移加快,租佃关系得以确立。传统的门阀士族被庶族的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出现,宋代的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 2 . 据 《 元史 · 地理志 》 记载: “ 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 这客观上有利于 A .行省制度的推行 B .民族的平等交流 C .丝绸之路的复兴 D .西欧城市的兴起 [ 新题速递 ] 解析  从材料中的 “ 薄海内外 ,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 可知,元朝设立驿站,便利了中外商业的交流,客观上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 C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C 5 . (2019 · 全国卷 Ⅰ ) 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 “ 牵钩之戏 ” ,至唐代称作 “ 拔河 ” ,广为流传。唐玄宗 《 观拔河俗戏 》 诗云: “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 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 据此可知,在唐代 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 真题印证 ] 三、魏晋至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和文化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 “ 壮徒恒贾勇,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 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选 C 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主要讲拔河活动不是战争,排除 B 项;材料 “ 荆楚民间 ” 说明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排除 D 项。 答案   C 6 . (2019 · 全国卷 Ⅱ) 程颢诗云: “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 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  由材料 “ 万物静观皆自得 , 四时佳兴与人同 ” 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自然的乐趣,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 B 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 A 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排除 C 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 D 项。 答案   B 7 . (2019 · 全国卷 Ⅲ)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水平 B .绘画技术进步 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  材料中 “ 洛阳龙门石窟中 , 造像大都表情庄严 , 服饰亦趋整齐 ”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的核心,故选 D 项; “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 描述中无法判断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 A 项; “ 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 与绘画技术无关,排除 B 项; “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 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这种大型佛像的建设没有政治干预是不可能成功的,排除 C 项。 答案   D [ 深化认知 ] 1 . 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 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 发展 ① 高 —— 把儒家伦理提高到天理的高度。 ② 深 —— 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深处。 ③ 广 —— 把追求圣贤推广到广大民众。 程朱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 2 .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1) 思想:宋元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2) 科技:宋元是三大发明的成熟阶段,更是其西传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 (3) 文学:宋词一方面是表达对国家分裂的悲愤情怀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元曲反映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的现实。 (4) 书画艺术:宋元诸多书画家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盛行的风俗画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 核心素养感悟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 ,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其要求之一是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 “ 史实 ” 与 “ 解释 ” 。在上面 “ 深化认知 ” 栏目中对 “ 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与时代特征之间的关系 ” 这一历史解释中, “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 是北宋城市经济繁荣景象的写照 ” 等属于 “ 解释 ” ; “ 理学兴起 ”“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 等属于 “ 史实 ” 。 4 .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 《 劝孝文 》《 劝学文 》《 劝农文 》《 谕俗文 》 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 .政府保障平民受教育权利 D .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 变式训练 ] 解析  材料中讲述了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教育读本主要劝导民众遵守理学倡导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但是不能说明理学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宋代民间出现以理学为规范的通俗教育读本 ,未体现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故 B 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民间通俗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未体现政府的作为,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南宋时期民间通俗读物根据理学的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的内容劝导民众,这反映了理学思想走向了世俗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1 . 魏晋玄学 (1) 曹魏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转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悉心研究三玄之学,倾向于 “ 玄虚淡泊 ” 。 (2) 魏晋玄学的 “ 三玄 ” 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 《 老子 》《 庄子 》 注解 《 易经 》 ;以辩证 “ 有无 ” 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魏晋玄学使中国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备考链接 ] 2 . 从中外交流的角度看魏晋隋唐时期的三教融合 (1) 区别 ①儒家思想:倡导积极入世,提出 “ 德治爱民 ” 的政治文化, “ 孝悌和亲 ” 的伦理文化, “ 文质彬彬 ” 的礼乐文化, “ 远神近人 ” 的人本取向。 ②道教、佛教:告诉人们尘世苦短,功名利禄如粪土,应该看破红尘,离开政治即 “ 消极避世 ” 。 (2) 融合 ①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魏晋时期的玄学即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③佛教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佛教解释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 3 .南朝道士张融遗命,入殓时 “ 左手执 《 孝经 》《 老子 》 ,右手执 《 小品 》《 法华经 》 ” 。这说明了 A .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B .儒、释、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C .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D .南北朝时期出现崇佛抑儒现象 [ 新题速递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从材料中 “ 南朝道士张融遗命 ,入殓时 ‘ 左手执 《 孝经 》《 老子 》 ,右手执 《 小品 》《 法华经 》 ’” 可以看出,当时儒、释、道三教呈现出融合趋势,所以 B 项正确; A 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三教融合的趋势,不是突出表现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冲击, C 项错误; D 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答案   B 视角 1  拓展教材的宽度:宋代海外贸易的发达 [ 例 1]   (2015· 全国卷 Ⅰ )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题型探究 · 学解题方法 [ 选择题型 ] A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体现人文素养 以妈祖文化融入高考试题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唯物史观 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去解读历史现象。 链接社会热点 沿海经济发展的问题呼应了 “ 一带一路 ” 这个热点话题。 【 题型特点 】 【 解题指导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中的 “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 ”“ 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 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 A 项正确。 B 项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 C 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D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B 、 C 、 D 三项。 【 答案 】   A 视角 2  挖掘认知的深度:唐朝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 [ 例 2]   (2017 · 全国卷 Ⅲ)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 ( 亩 )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 ~ 130 103 74.1% 131 ~ 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题型特点 】 考查内容传统 仍是考查的主干知识:小农经济和土地制度。 情景角度新颖 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 , 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 注重史料实证 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 , 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 【解题指导】 材料中占有 20 ~ 130 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 74.1% , 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 , 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 , 故 A 项正确。由材料可知 , 占有土地 300 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 1.4% , B 项错误;由材料信息 “ 20 ~ 130 ” “ 74.1% ” 可知 , 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 , 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 , 排除 D 项。 【 答案 】   A 视角 3  延展知识的长度:儒家思想的影响 [ 例 3]   (2014 · 全国卷 Ⅱ )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 .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 .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 .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题型特点】 远离教材明显 选择教材没有提及、学生陌生的秦朝和西晋时的法律规定为命题材料。 情感价值丰富 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解题指导 】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没有反映养子与亲子的权利,所以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血缘亲情关系淡化,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内部,而不是宗族内部,所以体现不出宗族利益问题, C 项错误。故选 D 项。 【 答案 】   D 视角 4  转换思维的角度:唐朝的地方政治制度 [ 例 4]   (2018 · 全国卷 Ⅰ ) 据学者研究,唐朝 “ 安史之乱 ”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 安史之乱 ” 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 ( 个 )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题型特点】 注重基础 以教材中涉及的藩镇割据作为命题依托。 视角独特 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 而是考查对维系唐朝统治的客观作用。 发散思维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 注重论从史出 , 形成历史品质 , 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 解题指导 】  表格内容反映出唐朝 “ 安史之乱 ” 后百余年间中原型、边疆型与东南型的藩镇中的官员都由朝廷任命 ,上供或少上供赋税,说明这些藩镇承认 唐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从这些藩镇的功能 “ 防骄藩 ”“ 守边疆 ”“ 防盗贼 ” 看 ,可知它们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项正确。表格内容反映了藩镇赋税是否上供 , 但不能说明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 , A 项错误。表格内容无法反映出藩镇间的战争 ( 攻伐 ) 情况 , B 项错误。从表格中的藩镇情况来看 , 大部分藩镇有财权 , 而且河朔型藩镇拥重兵、有兵权并有官吏任免权 , 说明 “ 安史之乱 ” 后的藩镇并不都维护中央的权威 , C 项错误。 【 答案 】   D 非选择题 (12 分 ) [ 例 5]   (2016 · 全国卷 Ⅱ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大题导练 ] 玄奘 (602 ~ 664) , 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 , 西行 “ 求法 ” , 历尽艰辛 , 十余年中 , 行程数万里 , 游历百余国。回国后 , 他译出佛经 1 300 多卷 , 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 《 大唐西域记 》 一书 ,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 (688 ~ 763) , 深明佛学 , 50 余岁时 , 受日本邀请 , 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 , 历时 12 年 , 经 6 次努力 , 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 , 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 ,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据袁行霈等主编 《 中华文明史 》 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 分 ) 【解题指导】  第一步 解前读 — — 明确答题方向 第二步 解中找 —— 获取解读信息 显 性 信 息 “ 由他口授而成的 《 大唐西域记 》 一书 , 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 鉴真东渡 , 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 ,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隐 性 信 息 (1) 从材料中两人的生活时代及活动提炼出唐代的历 (2) 从材料中两人的活动路线提炼出唐代的交通特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 (3) 从材料中两人的身份 ( 高僧 ) 提炼出文明交流的特点:世界各文明之间的联系、佛教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发展。史特征:唐代开放包容气象。 【 答案 】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视角一 从隋文帝时期的选官改革切入 , 考查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 也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 . 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多是自选僚佐、属官。隋文帝定制:所有 “ 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 ” 。这一变化表明,隋朝时 A .地方官员的权力被完全限制 B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科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 D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 预测押题 ] 解析  材料表明 , 隋朝时 , 中央将地方属官的任免权收回 , 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 B 项正确。 “ 完全限制 ” 说法绝对 , 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科举制 , 故 C 项错误;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秦朝郡县制的推行 , 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视角二 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 , 角度新颖 ,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的出身情况。这表明北宋统治者认为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 正职 ( 人 )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 正职 ( 人 ) 2 1 6 22 5 7 5 10 5 A. 长期和平可减少武将 B .多用文官有利于稳定 C .少数民族政权实力强大 D .理学利于提升个人修养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北宋枢密院 ( 管军事的机构 ) 正职多以文官充任 , 这有利于避免武将拥兵自重 , 有利于巩固统治 , 故 B 项正确。北宋中后期边患较多 , 故 A 项错误; C 项由材料无法得出; D 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 故排除。 答案   B 视角三 赋税制度的演变结合时政热点 “ 三农 ” 问题进行命题 3 . 隋朝在对人丁的划分上与前几朝不同。北齐规定: “ 男 18 岁以上为丁,丁从课役, 60 岁为老。 ” 隋朝规定:男以 21 岁为丁, 58 岁为限,实行从丁课,同时把 18 岁至 20 岁划为中男。这一划分 A .有助于政府征收赋税 B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 .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D .导致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与北齐相比 , 隋朝时的成丁年龄由 18 岁提高到 21 岁 , 课役年龄的推后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 故 B 项正确 , D 项错误。 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排除;材料信息与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无直接关系 , 故排除 C 项。 答案   B 视角四 以五代时湖南蚕桑业的发展切入 , 考查政府赋税政策对民间手工业发展的影响 , 契合当前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这一热点 4 . 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 ( 州 ) 襄 ( 阳 ) 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 《 资治通鉴 》 记载: “ 湖南民不事蚕桑, ( 高 ) 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杼大盛 ” 。这一变化表明 A .丝织业是百姓主要收入来源 B .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 .民间手工业受赋税政策影响 D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解析  根据材料中 “ 湖南民不事蚕桑 , ( 高 ) 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 , 未几 , 民间机杼大盛 ” 可知 , 原本湖南蚕桑业落后 , 但是在 “ 以帛代钱 ” 的赋税政策影响下 , 湖南丝织业有了很大发展 ,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 , 排除 A 项; “ 民间机杼大盛 ” 不等于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 排除 B 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 , 排除 D 项。 答案   C 视角五 考查口分田制度 , 对考生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求较高 5 .口分田是唐代均田制下的一种份地,下表为唐代某时期有关口分田的法令。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原使用者死后 ,政府重新收回,授给无田者。 为国献身者,口分田由子孙承袭。 如果乐意迁往土地多的地方,可以出售口分田。 “ 从远役外任 , 无人守业者 ” , 可将口分田抵押或租赁给别人。 A. 均田制加剧了贫富差距 B. 口分田的推行具有灵活性 C. 政府立法鼓励土地兼并 D. 口分田打击了地主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 唐代政府清楚地罗列了不同情况下口分田的处理方法 , 这表明口分田在推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 B 项正确。 A 、 C 、 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排除。 答案   B 视角六 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 其重要的贡献在于将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普及 , 完成了儒学的世俗化 , 这一考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6 . 朱熹的 《 家礼 》 一书,对日常生活中体现三纲五常的礼仪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 “ 明世系 ”“ 建祠堂 ”“ 祭祖先 ” 等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他的 《 小学 》 一书,专从儿童教育方面宣扬儒家伦理纲常,要求儿童的行为遵守 “ 礼 ” 的规范。这说明 A .理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是社会需求 B . “ 三纲五常 ” 是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 C .朱熹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 D .儿童是理学思想宣扬的主要人群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礼 ” 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 朱熹将 “ 礼 ” 推广到日常生活和儿童的启蒙教育中 , 这说明朱熹在推动儒学的世俗化方面贡献巨大 , 故 C 项正确; A 、 B 、 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 均排除。 答案   C 视角七 古代绘画是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传统绘画的创作特点为切入点,考查传统文化与绘画的结合,是对唯物史观的隐性考查 7 . 下面是一幅古代中国的水墨画。画中白与黑之间的对比、黑白与淡墨之间的通融,形成黑白灰、轻重、强弱、张弛、明静 …… 意味深邃。据此可知 A .绘画创作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 B .水墨画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深远 C .道家思想影响绘画创作的风格 D .水墨画较重视绘画的商品价值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道家思想中关于黑与白、盈与虚等命题及其论述影响着古代中国水墨画的色彩理念、审美取向以及绘画创作,故 C 项正确。 A 、 B 、 D 三项均无法由材料推出 , 排除。 答案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