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2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测)-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新人教版必修3)(提升版)
【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指 A. 发展工商业 B. 统一思想,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消灭异端学说 D. 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B 【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A与题意无关,排除;C没有揭示“焚书”和“尊儒”的实质,可排除。“焚书”和“尊儒”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文化繁荣,排除D。 2.(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 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C. 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 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B 3.(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水平监测(期末)历史试题)司马迁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绝不流于世俗的一个儒者,这与其他的儒家人物有本质区别。比如他反对在科学知识上附着宗教迷信,认为这会使人“拘而多畏”,他常批评“巫祝禨祥”的思想……这实际上挑战了 A. 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C.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D. 汉武帝的“有为而治”思想 【答案】B 【解析】题干体现了司马迁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与董仲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背道而驰,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6月高考热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D 5.(河北省武安市第三中学2017届高考考前保温测试文综历史试题)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东汉末年,出现豪强地主分裂割据,因此,这体现不出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君权神授和经世致用思想,故BD错误;西汉末年权臣称帝,东汉却不敢称帝,这儒家思想盛行并理论化的结果,故C正确。学~ 6.(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5月)第二次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word))南北朝时期史学家范哗将汉代士风的发展变化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高祖时代,盛行“轻死重气”的任侠之风;第二个阶 段是汉武帝时代,其时崇尚儒学,多“守文之徒”。汉代士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反映了 A. 由重武轻文转向重文轻武 B. 儒家传统忠义观念被抛弃 C. 统治理念影响社会价值观 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趋势 【答案】C 7.(山西省榆社中学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B. 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C.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 文化氛圃凼拮跃转为沉闷 【答案】A 【解析】依据题中不同时期统治者对儒家学说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A项正确。B、D两项反映的并非本质;C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 8.(2017届100所名校最新高考冲刺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得信息是 A. 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 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 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 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汉朝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故可知汉朝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A项正确。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排除B。图示信息无法体现汉 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排除C。太学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无法体现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9.(河南省夏邑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三轮复习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董仲舒“构建了国家与家族之间的纵向顺从关系,同时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使君臣关系不仅披上了天地之道的外衣,还使宗法等级制度拥有了天经地义的人性色彩”。据此,董仲舒的思想 A. 融合了道家思想主张 B. 为封建统治合理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C. 强化了“天”的意志 D. 创建了以血缘为本的家国同构体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独尊儒术,“将忠孝引入政治领域”,其根本目的是为封建统治合理性质提供理论依据,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融合道家思想主张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强化“天”的意志的根本目的仍然是巩固封建统治,故C选项错误;以血缘为本的家国同构体制主要存在与周代,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0.(浙江省瑞安市第七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第11周练习)董仲舒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反映了 A. 外儒内法成为统治思想 B. 儒学的迷信和宗教色彩增加 C. 儒学之外的各派不能自由发展 D. 酷吏和财利之臣得不到重用 【答案】A 11.(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原则 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吸收了法家的部分思想,故材料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故B选项正确。A选项“全面吸收”过于绝对,故A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故C选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不是法家思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2.(2016-2017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十四县(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儒家的灾异理论认为自然界的灾异与皇帝的作为有很大的联系。魏晋以来,皇帝通常以罪己的方式应对灾异事件;而到了清朝,皇帝则经常利用灾异督责大臣,痛斥官员的恶行。这种变化表明清朝 A. 专制制度腐败日趋严重 B. 儒家伦理对君主的约束力弱化 C.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削弱 D. 皇帝推卸政治管理失误的责任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与董仲舒的伦理思想是对他们生活时代所提出的挑战的回应。……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式微以及血缘关系的淡化,贵族间攻伐、僭越之事屡有发生,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的局面。董仲舒生活在西汉鼎盛的汉武时期,虽然那些“自为法令、拟于天子”的势力迭遭打击,但尚未彻底铲除而继续威胁着皇权的巩固。另一方面,小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某些封建官僚贵族“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委”,使劳动人民“日削月胺、寝以大穷”。 ——马国华 材料二 “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三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孔子与董仲舒的“生活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并以此说明两位思想家作出“回应”的各自的目的。(4分) (2)据材料二,孔子认为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 (3分) (3)据材料三,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并指出其目的。(2分) (4)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核心。(2分) 【答案】 (1)挑战:春秋时代: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或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目的:孔子:恢复礼乐制度。董仲舒:维护皇权和小农经济。(4分) (2)途径:通过自身努力;宽容待人;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3分) (3)思想:天人感应。目的: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2分) (4)核心:孔子是“仁”;董仲舒是“天命”。(2分) 【解析】 农也面临着被兼并而破产的境地”,由以上信息概括得出:汉武时期:皇权受到威胁;小农破产。第二小问关于二者回应的目的:必须并结合二者的主张和时代挑战来回答。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董仲舒则是要加强皇权,实行仁政,保护小农经济。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可知一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应推己及人,宽容待人;而“克己复礼为仁。”则是要求克制自己的言行,合乎礼的标准和规范。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三董仲舒把君王统治、民生等与灾变同具有意志的上天联系在一起,可知为“天人感应”。其意在通过上天的权力平衡至高无上的皇权,使其有所惧而勤政爱民,实行仁政。第二小问目的:联系第一小问董仲舒的思想的天人感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用上天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 (4)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等信息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根据材料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可知,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天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