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文综测试三试题(解析版)
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模拟测试三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卜、屠等姓氏应该源自于( ) A. 族号 B. 爵位 C. 谥号 D. 行业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卜、屠为古代从事占卜与屠宰的人的称谓,故D项正确;族号为古代家族称谓,排除A项;爵位为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排除B项;谥号为对死者褒贬评定的称号,排除C项。 故选D 2.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所谓“投卷”,就是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由此可见,唐代的投卷制度 A. 使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 使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 导致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 D. 客观上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唐代科举考试中实行投卷、荐举制度,说明存在不通过科举考试而入时而仕的情况,即士族门第依然具有有吸引力,故排除A;投卷、荐举制度的存在说明科举制并不完善,排除B;攀结权贵的不良风气并非始于实行投卷、荐举制度,排除C;参加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这说明擅长诗文可以辅助科举考试,故选D。 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却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谚语。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 【答案】A 【解析】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不能自给,丝织品生产却十分发达,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出现转型,故A正确。材料表明的是两宋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到生产方式的变化,故B错误。材料说明江浙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不足以说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江浙地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说明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故D项错误。 4.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A. 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 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 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B 【解析】 在人均田亩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人口仍然在持续增加,说明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单位粮食亩产量得到提高。故答案为B项。人口激增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排除A项;其他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示意图中数据的变化所反映的问题来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图中给出的是人均田亩数变化,不是总的田亩数的变化。 5.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造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这一历史解释 A. 指出了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B. 揭露了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 C. 反映了强权政治和强盗逻辑 D. 体现了学术观点中立和统一 【答案】C 【解析】 这位西方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的原因是北京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解释忽略了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的根本目的,这反映了强权政治和强盗逻辑,故C正确;由此可知,材料没有指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未揭露殖民扩张的侵略本质,故A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术观点的中立和统一,故D错误。 6.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这从实质上说明 A. 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 B. 清末女子普遍放足 C. 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D. 清末政府迫令放足 【答案】C 【解析】 女子放足、不缠足,改变社会陋俗,是社会习俗近代化的表现,故C正确;A、B材料无法体现;D项中“迫令放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名师点睛】 禁止缠足属于社会习俗的近代化,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顺应近代化潮流。 7.影响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1949年底 448.8 2.5 59.6 1956年 1250.4 8.8 52.4 A. 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 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 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年中共五大上工人党员比例占50.8%,而农民党员比例仅18.7%,而1928年,距离五大不到一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到10.9%左右,而农民党员比例上升到76.6%。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五大召开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同一年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城市转向农村。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多农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同样,1949年底工人党员比例为2.5%,到1956年上升到8.8%,而农民党员比例则从59.6%下降到52.4%,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当的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由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所以城市工人党员的比例开始上升。因此,造成两次党员比例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故答案为C;表格数据本来就显示中共是工农联盟组成,没有比较不能说发展壮大,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革命统一战线、不能体现出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BD错误。 8.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A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故D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过渡时期经济建设••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点睛:本题通过1950年的宣传画来考查考生对建国后农业改革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主义、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50年”,由此时间可排除AB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C项。 9.公元前6世纪末,希腊雅典至少有150个到170个村社。村社的职能之一为登记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权的认可决定于所居住的村社机构的登记,而不像从前那样决定于氏族族籍,许多失去氏族族籍的外来自由民也取得了公民权。村社职能的扩大 A. 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 完善了雅典的权力运行机制 C. 意在保护雅典平民阶层利益 D. 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主要内容为克里斯提尼改革,其削弱了氏族贵族势力,使更多人得到公民权,扩大了民主范围,雅典国家由此最终形成,故选择D选项;进行村社机构的登记扩大了民主范围,扩大了民主的权利,故排除A选项;雅典的权力运行是通过公民大会,公民直接参与,扩大民主范围会使公民大会的举行更加繁琐,不利于完善权力运行机制,故排除B选项;克里斯提尼改革削弱了贵族的权力但并没有保护到平民阶层的利益,故排除C选项。 10.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反映了近代自然科学 A. 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 B. 促使了民主思想的形成 C. 影响了社会理论的构建 D. 掩盖了殖民扩张的罪恶 【答案】C 【解析】 材料“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体现的是近代自然科学对社会理论构建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洛克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主要成就体现在社会领域,A选项排除;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与民主思想无关,B选项排除;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与掩盖殖民扩张的罪恶无关,D选项排除。 11.美国法学家卡尔文·达伍德在谈到某国宪政的特点时说:“没有(宪政)传统的支持,一部成文宪法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这一评价是基于 A.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各派妥协的结晶 B. 近代德意志帝国宪法暴露了军国主义传统 C. 美国成文宪法未能有效贯彻实施 D. 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答案】D 【解析】 材料“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反映了英国具有悠久的宪政的历史传统,故英国没有一部成文宪法,说明英国宪政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故D正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也是成文宪法,A错误;近代德国有成文宪法,即《德意志帝国宪法》,故B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是成文法,并且得到了有效贯彻实施,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了那种传统,一部成文宪法就没有必要了”,联系所学英国宪法的特点分析解答。 12.欧盟成立后,就开始着手对欧洲教科书重新编订,以一种欧洲视角取代传统的民族主义立场。这反映出 A. 欧洲已联合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 B. 欧盟努力构建统一文化认同 C. 欧洲联合的重心转向了文化领域 D. 欧盟存在着严重的“冷战”思维 【答案】B 【解析】 “教科书”重新编订意味着想让欧盟从“文化”上能够认同,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洲尚未联合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欧洲联合的重心仍然是经济领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冷战思维,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教科书属于文化领域的认同,所以选B。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杨等《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二 清末,在北京地区,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1949年10月,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体制,组织群众先后开展以清洁大扫除、反对美国“细菌战”和“除四害”为中心的三次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和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进行科学防疫治疫宣传,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 【答案】(1)特点:政府应对消极;防疫重点主要集中灾后赈济救助方面;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 (2)变化:成立专门疫病防治机构;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应急与预防并重。 原因: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变革的推动;“西学东渐”对中国卫生观念的冲击;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 (3)作用: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派发小额救济钱物”可归纳出防疫重点主要集中在灾后赈济救助方面;根据材料“同时设坛做法事,祈福禳灾”可归纳出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根据材料“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可归纳出政府消极应对。 (2)新变化:根据材料“到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可归纳出成立专门的疫病防治机构;根据材料“新设的中央防疫处也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可归纳出积极引进西方先进医疗技术;根据材料“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可归纳出应急与预防并重。原因:关于近代防疫制度新变化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社会变革的影响、“西学东渐”对中国卫生观念的冲击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3)作用:根据材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鼠疫、天花、黑热病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陆续被消灭,人口的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需要从遏制疫病的流行、减少人口死亡、初步建立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和赢得人民的拥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主要史学思潮 史学思潮 代表作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新史学” 梁启超 《新史学》(1902) “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 新历史考证学 王国维 《古史新证》(1925) “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 ”补正“纸上之材料 ”。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1919) “中国旧有的学术,只有清代的‘朴学’(考据学)确有‘科学’的精神”。 唯物主义史学 李大钊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1920) “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从材料中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多元化。 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进化论的诞生,梁启超将该理论与史学结合,推动了“新史学思潮”的出现:新文化运动宣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科学精神得以传播,王国维主张“二重证据法”与胡适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中国旧有之学术,都推动了“新历史考证学”思潮的诞生;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李大钊将其与史学结合,从经济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郭沫若则从辩证唯物论的视角来研完中国古代社会,进一步推动了“唯物主义史学”思潮的发展。 由此看出,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也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体现出时代的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拟定一个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论题”,依据材料信息“新史学”、“新历史考证学”、“唯物主义史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西学东渐推动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多元化。“论述”,依据所学知识从达尔文进化论的传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等角度论证分析。 15.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除不断修订《宪法》中对国家荣誉制度的相关规定外,还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尤其是2015年12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到目前,我国主要国家荣誉称号和政府奖励的种类有:军事类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有武警类、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2007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 ——据彭怀祖《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荣誉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国家荣誉制度建设发展的意义。 【答案】(1)注重立法;种类多,领域全面;构建起较完整的体系;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 (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国家除不断修订《宪法》中对国家荣誉制度的相关规定外,还陆续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尤其是2015年12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的通过,对我国国家荣誉制度的基本原则、制度体系、制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可知注重立法;根据材料“军事类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等;经济类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科技类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此外还有武警类、文艺类、教育、体育、文学、医学类等”可知种类多,领域全面,构建起比较完整的体系;根据材料“2007年开始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经地方和各系统的推荐后,利用媒体和网络广泛宣传候选人的主要事迹,然后按社会公众、万名公众代表和评选委员会投票支持率分别占30%、30%和40%的权重相加,得出每位候选人的总支持率,最后评选出获奖名单。”可知评选程序公开、公正、民主。 (2 )国家设立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就是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根据所学可以从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全社会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答案。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世贞,明朝一代名臣。他少年有才名,史籍称“生有异禀,书过耳,终身不忘”,“年十五,咏宝刀诗,师为之避席”。……隆庆元年(1567年),王世贞被起用为大名副使。大名风俗,逢婚丧之事,姻族相聚吃喝,“多者匝月不止”。置办一次,“而中人之亏去半矣”。王世贞到任,定婚丧礼,力求简约,“其俗至今守之”。大名府下属州、县十一个,真定府三十多个,但“以军兴论供输,则大名与真定等”,极不平等。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在任期间,他“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此时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江陵相业,吾始终不谓其非”。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臣道太盛,坤维不宁”。张居正的妻弟辱江陵令,王世贞“论奏不少货”……万历十八年(1590年),王世贞辞官回乡。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世贞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世贞的为官品质。 【答案】(1)在大名改革婚丧风俗,力求简约,并争取减轻百姓负担;在郧阳惩治贪腐、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促使郧阳成为地方重镇;支持张居正改革但反对其骄横跋扈等。 (2)提倡节俭,追求简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 【解析】 (1)根据“定婚丧礼,力求简约”、“经过王世贞力争,‘乃不果增’”可知王世贞在大名府改革婚丧风俗,力求简约,并减轻了当地的百姓负担;根据“为纠劾贪纵,咨访将才,刷军政,清屯田,郧遂隐然为重镇”可知王世贞在阳惩治贪腐、改革军政、发展经济,促使郧阳成为地方重镇;根据“张居正当国,王世贞对张居正改革是支持的,……但张居正的骄横跋扈,他又极为反感”可知王世贞支持张居正改革但反对其骄横跋扈等。 (2)根据王世贞在大名府改革可知他提倡节俭,追求简约;根据他在大名和郧阳的举措可知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根据他对待张居正的态度可知他刚正不阿,不趋炎附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