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秋四川省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一年级期期中检测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选项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 春秋鼎盛 B. 问鼎中原 C. 钟鸣鼎食 D. 三足鼎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鼎” 意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问鼎中原” 比喻企图夺取天下,故B项符合题意;“春秋鼎盛” 中的“鼎” 意为“正当,正在”,故A项不符合题意;“钟鸣鼎食” 、“三足鼎立”中的“鼎” 意为煮东西的器物,是该字本意, 故CD项不符合题意。‎ ‎2.商代统治者为表示信从上帝的意志,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预测吉凶,决定行止。这表明商代 A.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宗教势力比较强大 D. 文化教育比较落后 ‎【答案】B ‎【解析】‎ 商代统治者“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足以证明王权是具有神秘色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代国王权力不受到限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宗教势力比较强大而是具有神秘色彩而已,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商朝的统治是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3.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 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 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曹魏到北宋,社会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A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实施九品中正制度,依靠家世门第入仕为官,官僚阶层大多数世家大族,寒门弟子难入朝堂;隋唐开创科举制,宋朝完善,此制度下依靠才学,通过考试的形式入仕为官,使大批寒门子弟成为统治阶层,B项正确。古代社会小农经济不断发展不是决定性因素,C项排除。表格信息体现了文化下移趋势,但文化下移趋势不是导致表格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D项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4.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个报告,处理400多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朱元璋的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直接相关 A. 废除丞相制度 B. 实行八股取士 C. 组建特务机构 D. 设立内阁制度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200多个报告,处理400多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故导致以上现象,故A项正确;实行八股取士,属于选管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组建特务机构是为了维护皇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内阁制度是明成祖设立,不是朱元璋,故D项错误。故选A。‎ ‎5.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禹、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所设在番禹(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 B. 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 他象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所以郡尉任嚣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或中央任命,且不可世袭;D选项错误,秦的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官位不世袭,只有俸禄,没有封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A. 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答案】D ‎【解析】‎ 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在秦朝,秦朝郡县制的确立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是在夏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是在辛亥革命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是在夏朝,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2006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福建省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强调血缘亲情关系,注重家族辈分,认祖归宗都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所以正确的选项是A,BCD项不符合题意。‎ ‎8.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 废除了丞相制度 B. 设置了军机处 C. 扩大了六部权限 D. 推行了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强化措施。注意提取材料中明太祖这一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设六部,正是因为废除了丞相,才如此辛苦。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排除B;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排除D。C说法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措施。‎ ‎9. 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在 A. 内阁首相由国王兼任 B. 王室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 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D. 议会对内阁负责 ‎【答案】C ‎【解析】‎ 光荣革命后,通过的《权利法案》使英国国王的权利受到了议会的制约,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此确立。因此C项为正确答案。‎ ‎10. 穿越时光隧道,当回到梭伦时代的雅典时,你不可能看到公民(  )‎ A. 正在抽签选举民众法庭的审判员 B. 步行进城参加公民大会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C. 参加公民大会讨论军国大事,出现了唇枪舌剑、相互驳诘的场面 D. 正在陶片上写下他们认为的危险分子;获得六千票以上的人被放逐国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公元前6世纪,梭伦进行改革:恢复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组成四百人会议,设立陪审法庭。A、B、C都有可能发生。D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时期创立的一项制度,梭伦时代不可能实行,故选D。‎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的改革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1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 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年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形成的重要标志是郡县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协调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故B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故C项错误;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和政治的结合,故D项正确。‎ ‎12.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 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 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 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 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可见没有体现察举制按出身授官,排除A。九品中正制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题干没有体现九品中正制,排除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指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排除C。根据题干可知,察举制由地方举荐到朝廷考试,说明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 名师点睛: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从西周至战国前的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等选官制度。其演变规律:(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平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 ‎13.孙中山在评价“科举制”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材料中孙中山认为科举制 A. 利弊参半 B. 利大于弊 C. 弊大于利 D. 主张废除 ‎【答案】B ‎【解析】‎ 根据“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说明孙中山肯定科举制的作用,只是考试科目不合时宜了,D排除;材料无法看出科举制利弊参半,排除A;材料说明科举制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出大量人才,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很明显,只是所考科目不合时宜了,所以,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利大于弊,故选B。‎ ‎14.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A. 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B. 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C. 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 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和“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表明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故选B;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不是正规的中央机构,排除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A.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 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C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 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可以全免关税”能很明显地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对于关税主权的不在意,说明这部分官员缺乏近代主权意识,A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晚清官员对于主权意识的淡薄,不是说明华夷观念的转变,B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懂得主权意思,显然不具有国际法意识,C 错误;材料中官员认为西方列强是想通商,官员并不清楚通商的真正目的,所以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16.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 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 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汪叔棣将九一八事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说明他非常重视中国人民的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但是他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现在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多个战场,如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属于亚洲战场的一部分,并非二战主战场,这也并非材料叙述的重点,故B项错误。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这与发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故答案选A。‎ ‎17.某晚清名将曾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而饱受争议,后来在远征边疆的过程中而威镇天下,有人曾作诗盛赞他:“湘湖名将远征忙,缓进急战定新疆,合力智取阿古柏,名垂青史万世扬。”据此判断该名将最有可能是 A. 李鸿章 B. 邓世昌 C. 左宗棠 D. 邱逢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湘湖名将远征忙,缓进急战定新疆,合力智取阿古柏,名垂青史万世扬”指的是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故C项正确;李鸿章虽然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是没有平定新疆,故A项错误;邓世昌是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故B项错误;邱逢甲是反割台斗争中的民族英雄,故D项错误。‎ ‎18.“满天凉露压降旗,武运凋残日下西。会看大和魂葬处,犲鸣哭化暮鸦啼。”这是摘自李汝伦《紫玉箫二集》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是 A. 《甲午悲歌》‎ B. 台湾沦陷 C. 《东北沦陷》‎ D. 《日寇投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和”才是本题的关键字眼,“大和”指的是日本,该诗指的是日本在二战后的投降,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只能是《日寇投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日本投降 ‎ ‎【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例如本题的“大和”就是关键词语。‎ ‎19.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在此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 A. 粉碎了第三次“围剿”‎ B.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C.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D.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答案】B ‎【解析】‎ 材料“1937年8月”“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反映出抗战防御阶段,中共要变敌后为抗日的主战场的战略,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1932年土地革命时期,排除;长征是 1936年10月胜利完成的,故C项错误;D项是1938年春,排除。‎ 点睛:关键时间“1937年8月”,用此分析出答案。‎ ‎20.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左宗棠收复新疆 C. 邓世昌英勇海战 D. 刘永福抗日斗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天山”这个关键的词语,“天山”指的是新疆,“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反映的历史事件也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其他选项和这首诗无关,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顽固派)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失亦可以皇然变计矣。……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材料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阅读后请回答:‎ ‎(1)材料一出于何书?作者是谁?文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可用所给材料中的原文表达)‎ ‎(2)该书成书时中国出现了一股什么思潮?这股思潮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在材料二、三中李鸿章、梁启超各代表哪个阶级哪一派别?他们的主张有何异同?‎ ‎(4)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等在中国发起一场什么运动?此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答案】(1)《海国图志》;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对此思想阐释)‎ ‎(2)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全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3)同:李鸿章、梁启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异:李鸿章只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反对学习外国政治制度。梁启超则主张学习外国政治制度,实行政治经济改革。(本质上的不同在于是否改变封建制度。)‎ ‎(4)梁启超等在中国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 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 ‎【详解】(1)根据“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书为《海国图志》,作者是魏源,该书表达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书成书于鸦片战争前后,当时中国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这股思潮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主要是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3)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梁启超代表的是维新派。根据“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等内容可知李鸿章和梁启超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李鸿章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梁启超等在中国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该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22. 阅读下列材料:‎ 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记》‎ 请回答:‎ ‎(1)文中的“寡人”是谁?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寡人”最担心哪些人或势力会威胁到他的统治?针对这些威胁,文中的“寡人”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他的统治?‎ ‎(3)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寡人”们和这些人或势力的矛盾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或特点?‎ ‎(4)上文中 “寡人”开创的什么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你认为这一政治制度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秦始皇(嬴政)。“六王咸伏,天下大定”,皇帝等皆可。‎ ‎(2)相权(或丞相)与地方割据势力。措施: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3)强化皇权,削弱并最终废除丞相;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皇帝制度、或君主专制)。此制度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再结合所学,不难判断出文中的“寡人”及其判断依据。(2)实际上考查了君权强化的过程。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丞相和地方割据势力。结合所学,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来维护他的统治。(3)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寡人”们和这些人或势力的矛盾演变呈现出的规律或特点实际上问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呈现出强化皇权,削弱并最终废除丞相;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4)题目说的“寡人”开创的政治制度实际上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政治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是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