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新版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9年4月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封建礼制 2.“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3.“(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 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4.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宋太宗诏曰:“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析,颁行天下。”这表明宋时 A.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B.商业交易以货币结算 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D.官商勾结严重 5.明朝末年,西班牙占据菲律宾后,马尼拉(属菲律宾)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商品经此中转后远销世界。形成这种贸易格局的背景是 A.自由贸易的盛行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0 6.《尚书》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并将商人失国归咎于德行败坏,其罪名包括酗 酒、荒淫、不恤民力等。上述材料主要强调 A.政权是否合法性取决于道德观 B.君王统治必须符合上天的意志 C.君主专制与君权神授的合理性 D.天命与君德及民心的关系紧密 8.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A.受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 B.理学对人性的压抑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散曲等艺术形式兴起 9.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 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A.《南京条约》之后 B.《北京条约》之后 C.《辛丑条约》之后 D.《马关条约》之后 10.梁启超评说《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A.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B.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C.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11.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10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2.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抗战的评价情况表。三种评价表述的共同主题是中国抗战的胜利 A.是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B.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是中国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一次重塑 D.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分析上图可知其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14.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15.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16.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在此,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10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 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 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17.下列材料出自近现代某政治文件 这个政治文件最有可能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C.《中共一大宣言》 D.《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8.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 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 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 ,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 A.平等观念在一定范围内传播 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 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严重冲击 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 19.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了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这一转变 A.体现了革命性、内向性的特点 B.反映出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C.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坚持了传统外交的深层次连续性 20.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国家集中力量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三线”地区进行工业基础建设,其布点与选址的原则是靠山、分散、隐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主要背景是 A.应对外来安全威胁 B.改变旧有工业布局 C.呼应国内政治形势 D.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21.“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10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 22.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在阿吉纽塞群岛打败了斯巴达海军将军们,因没有运回阵亡者的尸体而遭受陪审法庭严历的审判,十将军中有六位被投票判处死刑,色诺芬认为:杀死六位将军的真正凶手是民主的审判,是背离了司法自身灵魂的雅典司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A.民主裁决不等于公正的司法 B.陪审法庭是雅典的司法机关 C.雅典体制优越于斯巴达体制 D.民主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23.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着重强调人的平等自由 B.推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C.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征 D.促进欧洲思想的彻底解放 24.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 B.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 C.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 D.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25.19世纪60年代,总长超过3万英里的美国铁路有多种轨距。南部铁路轨距以5英尺居多,北部最普遍的轨距是4.9英尺,部分地区还采用6英尺、5.6英尺的轨距。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A.尚未形成成熟的统一国内市场 B.铁路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C.科技水平限制了制造业的发展 D.战争破坏了基础交通设施建设 26.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l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l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D.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10 27.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这实质上是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 28.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他们今天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须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B.调整劳资关系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29.1954 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等八国,签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立东南亚公约组织,“按照本区域情势随时的需要,进行关于军事策划的磋商”,“把柬埔寨、老挝、越南自由领土划入保护区域”。该组织旨在 A.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 B.成为亚洲版的“北约” C.践行日内瓦会议精神 D.推进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30.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 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 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第二部分 本卷共3小题,第31题28分,第32题22分,第33题10分,共6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10 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的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随着争取普选权活动的高潮,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6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6分)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 加以简要评价。(8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糖是一种特殊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政治、地缘和情感属性。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就曾说过,在所有味觉中,人类对甜味最敏感喜欢,需求最大,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格外微妙。 材料一 “直至四、五百年前,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在欧洲仍牵起不少道德争议,就如人们今天争论应否吸烟一样!” 10 材料二 “当英国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红茶,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因为喝茶不但改变了饮食的习惯、消费的模式、工作的意义,更改变了生产、贸易和消费的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基础。” ——李军、王秀清主编《历史视角中的“三农”》 材料三 随着糖在各种食品中的应用和人们对糖的过量食用……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越来越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既能满足自己对甜味的爱好,又不会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剂。在这种情况下,功能糖应运而生。 ——摘自“凤凰网”杨海军文章 请回答: (1)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分析四、五百年前的欧洲“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的原因?(4分) (2)从“食糖代表着‘享乐’‘糜烂’”到英国工人“红茶加糖”习俗的转变过程折射着欧洲社会的进步,试简要指出欧洲历史上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6分) (3)作者认为英国工人喝加糖红茶的习俗“其历史意义甚至足以和发明蒸汽机相提并论”,试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6分) (4)材料三中“功能糖应运而生”的社会原因有哪些?(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关于宋代的思想文化有两种看法具有代表性。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吕思勉对宋代文化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推崇的,认为“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 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读材料,你认同谁的观点?请写出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只列看法不写理由不得分。) 10 参考答案 1-5 BBDCB 6-10 DCBDB 11-15 AACCD 16-20 ABABA 21-25 BACDA 26-30 DBCBC 31、(28分)(1)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三点每点2分共6分) 古代中国:传承久远;自上而下,为民择官;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三选二每点2分共4分) 近代西方:吸纳与创新;自下而上,公民权利;立法保障。(三选二每点2分共4分) (2)因素:借鉴古希腊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五选三共6分) 评价:19世纪以前的选举制度有利于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2分),但存在选区划分不合理、 公民选举权利受到限制等局限(2分)。19世纪以后的选举制度完善了西方代议制民主,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2分)。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2分) 32、(24分)(1)欧洲食糖产量少,比较珍贵(物质生产的匮乏)(2分); 人们处在基督教神学统治之下、禁欲主义盛行(基督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分) (2)政治上: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民主制、代议制的确立)(2分) 经济上: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2分) 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2分)(三个方面各举一例) (3)观点一:同意这一观点(1分),认为习俗对社会发展影响巨大(1分)。理由:它改变了人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平等观念的发展;等等(4分)。 观点二:不同意这一观点(1分),认为生产力发展改变习俗(1分) 10 。理由: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习俗的改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只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产力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4分)。 (观点只写【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理由任写两点给4分) (4)原因:食糖过量产生的疾病,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经济发展水平促使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各国的重视与政策的支持;等等。(四选三共6分) 33.(10分) 观点一:同意费正清的看法,认为宋代文化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2分) 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所著《四书集注》作为答题的依据,束缚思想发展;(3分) 理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伦理和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压抑人性;(2分) 理学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起了重要作用。(3分) 观点一:同意吕思勉的看法,认为宋代文化有值得推崇的非凡之处。(2分) 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3分) 文学艺术上,宋词、书法、绘画等方面涌现很多名家,全面繁荣,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分) 科学技术上,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在宋代有改进或者应用于新领域,推动社会进步。(3分)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