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车胤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九月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48分 ‎1.魏晋时期,孝道备受推崇,为亲人的复仇风气很盛,虽然法令禁止,但总体上对这种行为是默许甚至是褒奖的,这种情况在《孝义传》、《孝行传》、《孝友传》等史书中多有记载。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思潮冲击储家传统倍仰 B. 社会动荡,维护家族利益 C. 国家分裂,法律受到破坏 D. 民族内迁,尚武风气盛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魏晋时期政府对“为亲人复仇”的行为默许甚至褒奖,这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维护家族利益正式儒家思想的体现,故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新思潮对儒家信仰的冲击,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律受到破坏和尚武风气,故C、D错误。‎ ‎2.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的理想社会被有的学者评论为“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该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蜂蚁社会”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比喻,君主像蜂王或蚁后一样统治工蜂或工蚁,臣民像工蜂或工蚁一样毫无想法的为君主做贡献,这种理论是在强调君主专治和加强中央集权。这种理论符合法家思想,所以选D。‎ ‎3.宗教改革发端于德意志,说明当时德意志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 农民与庄园主的矛盾 B. 教会与地主的矛盾 C. 教会与德意志资产阶级的矛盾 D. 市民与城市贵族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16世纪时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夺大量财富,导致教会与德意志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尖锐。故答案为C项。A、D项与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最主要矛盾”的要求,排除。‎ ‎4.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点——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提倡人性,其根本上还是属于反封建。不难看出,“文艺复兴”这几个字,没能准确揭示出这场运动的实质。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其余ABD三项均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与曲解,均不正确。‎ 考点:西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5.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 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 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 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答案】A ‎【解析】‎ ‎“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只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排除B;“‘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是孟子的性本善思想,故排除C;“学习和实施法制”是法家的主张,故排除D;只有A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共同主张,故本题选A。‎ ‎6.亚里士多德和华盛顿在逝世前都曾立下遗嘱,要求释放家中奴隶。两者共同的思想理念是 A. 自由主义 B. 天赋人权 C. 人文主义 D. 理性主义 ‎【答案】C ‎【解析】‎ 亚里士多德和华盛顿都要求释放家中奴隶,体现了他们对奴隶人身自由的尊重,反映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正确;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竞争、贸易,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亚里士多德处于古希腊时期,没有天赋人权思想,故B错误;古希腊时期也没有理性主义思想,故D错误。故选C。‎ ‎7.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在研究政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主张。“法”是君主制定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据此推断,“势”的本质含义应为 A.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B. 贵族政治不断崩溃的政治形势 C. 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 D. 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法家思想重要主张是“法”“术”“势”,其中势就是主张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C项正确;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此时虽然国家走向统一,但是贵族政治并不是不断崩溃,故B项错误;结束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势是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故D项错误。‎ ‎8.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 ‎“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是指教徒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直接和上帝联系,而不通过僧侣这个中介,即“因信称义”,和宗教改革有关,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非智者运动、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9.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0.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A. 心即理也 B.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C. 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D. 理是万物本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依据所学,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人欲”是指不符合“天理”的那些欲望,即“私欲”,故C符合题意;A、D项与题意不符;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应排除。所以应选C。‎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11.路德认为:在人间有三种基本秩序是不可侵犯的,分别是政府、教会和家庭。政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后者存在于人间,应归世俗政府管理。路德的上述观点 A. 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B. 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立 D. 强调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府必须掌握在诸侯和贵族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服从,应归世俗政府管理”强调国家权力高于教会,这一思想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故C项正确;A中人类主体地位说法“教随国定”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错误;D中属于信仰得救不符合材料主旨。‎ ‎12. “每个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地奉献了出来,那么,对于所有的人来说,这个条件就都是一样的,而反过来,一切够享有的条件对于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的。于是,就没有人有任何兴趣使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了。”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 社会契约思想 B. 天赋人权思想 C. 人民主权思想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根据材料“每个个人都把自己的一切完全地奉献了出来,那么,对于所有的人来说,这个条件就都是一样的,而反过来,一切够享有的条件对于所有的人也都是一样的”,符合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因此A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理性与自由的启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13.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天泉 证道四句诗》,这四句话概括了下列哪一思想家的基本观念?( )‎ A. 程颐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强调致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在穷理的手段上强调致良知,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14.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淤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君权神授思想 C. 法家治国精髓 D. 儒家传统道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是指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到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所以题干中一成不变的观念是指传统儒家道德,符合题意的是D项,题干中没有侧重表明宗法血缘思想,排除A项,B项是董仲舒提出的思想,排除;C项是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儒家传统道德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③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15.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三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荀子韩非子孔子 B. 韩非子商鞅孟子 C. 荀子商鞅老子 D. 墨子韩非子荀子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宣扬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改革,推动了各国的变法;商鞅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井田制;奖励军功、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秦国实力逐渐强大。孟子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发挥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仁政和君轻民贵的思想。故本题答案选B现;A项中的韩非子不是变革的实践者,孔子是文化的创新者不是传承者;C项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立者,不是传承者;D项的韩非子不是变革的事件者。‎ ‎16.下列关于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理论家 B. 他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 C. 其思想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D.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其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没有被统治者重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7. 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下列主张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 C. “兼爱”、“非攻”、“尚贤”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的思想;C是墨家思想的代表墨子的思想;D是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的思想。故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 ‎18.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B.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C.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D. 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卢梭提出人民主权思想,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封建专制就是束缚自由的镣铐,与“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相符, C项正确;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但材料没有涉及“分权思想”,排除A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B项;卢梭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所以选C ‎19.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A. 儒家思想 B. 法家思想 C. 道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体现出重视客户和服务质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体现出遵守诚信的商业理念,故答案选A。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主张 ‎20.陈独秀说:“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女权之解放也。”其中“宗教之解放”体现在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生而平等”‎ C. “主权在民”‎ D. “与上帝直接对话”‎ ‎【答案】D ‎【解析】‎ 根据设问要求“宗教之解放”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与上帝直接对话”,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D项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主要是肯定人的价值,与设问不符,排除A。“人生而平等”是启蒙思想家鼓吹的普世价值理念,与设问不符,排除B。“主权在民”是近代民主政治潮流的体现,与设问不符,排除C。‎ ‎2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 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 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 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 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说明了儒家学派强调积极入世的主张,儒家学者强调积极入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研究社会现实,所以答案为B项。A项是儒家学派的主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是道家学派的特点,D项是佛学的特点,排除C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形成·特点 ‎22.‎ ‎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一直争论不休,仍然没有结果。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两位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持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是( )‎ A. 孟子和荀子 B. 孟子和老子 C. 荀子和墨子 D. 老子和孔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即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故本题应选A项。‎ ‎23.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最进步的思想 B. 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 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者的需要 D. 儒家宣言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影响进一步扩大,冲击到了儒学正统地位,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儒家知识分子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满足了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需求,所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复兴 ‎24.《管子》“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这种规定的实质是 A. 划分阶级关系 B. 维护生活秩序 C. 处理人际关系 D. 维护等级差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六畜人徒有数,舟车陈器有禁……”这说明,不同的人享有不通过的待遇,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所以他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的等级秩序。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百家争鸣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其表现是:‎ ‎1.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自耕农经济,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商品交换发展,出现各种货币,形成了许多商业中心。‎ ‎2.政治方面:春秋时出现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的形势;一些诸侯国的大臣掌握了大权,宗法制被打乱。战国时,这种局面进一步发展,通过一系列变法,以国君为中心的专制主义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军功制取代世卿世禄制,西周那种奴隶主贵族世代享受特权的时代改变了。‎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4.军事方面:战争频繁,争霸战争连绵,出现了一系列军事著作。‎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出现两个发展趋势:一是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一是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普罗泰格拉的一个著名观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 材料三奴隶制不合人性,追求所有人“平等”。‎ 材料四角色——教师,任务——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目的——参与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五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1)根据材料一至四,分别概括归纳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问题所关注的侧重点。‎ ‎(2)概括指出材料五体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观点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答案】(1)①人的价值、作用;②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③人与人的平等;④对人的教育。‎ ‎(2)崇尚知识。‎ ‎(3)希腊民主政治的需求。‎ ‎(4)人文精神是文明人、文明社会的重要指标;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心人,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获得,主要靠涵养知识。‎ ‎【解析】‎ ‎(1)“人是万物的尺度”得出:人的价值、作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热衷于探讨政治和法律问题”得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追求所有人平等”得出:人与人的平等;“培养公私兼顾、能言善辩的好公民” 得出:对人的教育。 (2)由“知识即美德”得出:崇尚知识。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根源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需要。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人文精神的内涵、意义、获得途径等发面分析。‎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1)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黄宗羲:农工商皆本。雍正帝:重农抑商。‎ ‎(3)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解析】‎ ‎(1)材料一中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体现了农商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2)材料二中的关键词是"妄议抑之"和"盖皆本也"。黄宗羲认为“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 (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 (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中的关键词是"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只要找准了这些关键词,他们的观点就非常清楚了。结合所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两人的主张进行客观地评价。 ‎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 在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的富强之本。‎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多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 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校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清代的中国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管理体制上有哪些不同?‎ ‎(2)造成中国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哪些?‎ ‎(3)分析清代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发展的差异对欧洲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不同:①教育内容: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欧洲则引进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②教育方向:中国——培养官吏;欧洲——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③管理体制:中国——属于官办;欧洲——民间。‎ ‎(2)①经济: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缺乏改变教育的土壤和社会力量;②政治:中国政治上厉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施行文化高压政策。‎ ‎(3)①欧洲:开启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为西方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人才,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了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 ‎②中国:本质上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禁锢了思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制约了社会进步。‎ ‎【解析】‎ ‎(1)根据材料“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等信息可从教育内容(中国:儒家思想;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方向(中国:培养官吏;西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管理体制(中国:官办;欧洲:民间)等方面概括不同即可。‎ ‎(2)关于造成中国明清时期教育不同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因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回答政治因素、可从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缺乏改变教育的土壤和社会力量方面回答经济因素。‎ ‎(3)‎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教育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可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近代科学的产生、促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产生等方面概括,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开启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方面概括。关于清代教育发展的影响,根据材料“学子多来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封建统治服务,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禁锢思想,制约了社会进步等方面思考作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