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甘肃省兰州市联片办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 2.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不对,爱无差等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C不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等级观念;D不对,存天理,灭人欲体现了用封建伦理道德压抑人的正常欲望。ACD都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从关注社会现实、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角度,综合认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从当前中国倡导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等角度,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意义;从儒家思想中的某些成份对现代社会的消极影响角度看,树立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儒,丁—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甲强调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乙讲究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属于儒家思想;丙主张节俭反对铺张,属于墨家观点。丁主张实行统一制度,是法家思想,因此B项的排序正确。ACD三项错误。 4.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5.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理解。由材料的信息来看,A是错误的;他不是维护生存的权利。C D与材料无关。所以选B。 6. 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 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 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 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 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新的学说要建立在对汲取原有思想营养的基础之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在汲取意大利的古典文化基础上兴起的,C项符合题意。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7.“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作出这一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 康德 B. 伏尔泰 C 孟德斯鸠 D. 卢梭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属于考查材料理解能力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从材料的理解看,材料中强调的自由是“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实际上是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而专门论述“理性”的思想家是康德,所以选A项。B、C、D选项都没有强调出理性的绝对意义,故排除。 8.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请伏尔泰做客,自称是“启蒙运动的朋友”,并推行“开明君主制”,这说明 A. 受启蒙思想影响,有革新政治举动 B. 是向资本主义转变的开端 C. 企图分化瓦解启蒙运动 D. 标榜伪装,是封建专制的遮羞 【答案】A 【解析】 【详解】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请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做客,自称是“启蒙运动的朋友”,说明他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他推行伏尔泰“开明君主制”的观点,表明有革新政治举动,故答案为A;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实行标志向资本主义转变,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CD内容,排除。 9.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而不是从神学中引伸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 A. 君主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C.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启蒙运动中的理性是指人思想的不断成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意识,不受神学与君主的影响,故C项正确;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与君主的权力,故A项错误;理性强调个人思想的独立性,同时也可以引伸出对国家的思考,但不是对国家意志与精神的寄托,B项错误;理性主张独立思考,反对权威的判断,故D项错误。 10.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内在的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 王道和民主政治 B. 仁政和道德教育 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和法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选B。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故A不符合题意,排除A。加强专制是法家思想,不符合孟子的主张,故排除C。D项法治不符合孟子和苏格拉底的主张,故排除D。 11. 彼得.盖伊在其著作中写道:“对成千上万知道它的人和当时的观察家来说,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生活彻底改变了”。“这个时代疯狂地追求发明”。这种精神可能出现在 A 法国 B. 英国 C. 德国 D. 美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由材料“在1760年到1800年之间”可知,英国这个时候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所以答案选B。法国、德国和美国跟随其后。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 12.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及遗传方面的认识。与其持相近观点的欧洲科学家是 A. 哈维 B. 拉瓦锡 C. 道尔顿 D. 拉马克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物学的基础;拉瓦锡是法国化学家,是通过化学反应提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标志着近代化学发展时期的开始;拉马克提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观点,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这与李时珍的观点有一致性,所以本题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 13. 美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柏林围墙的倒塌和Windows3.0版的开启。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 A. 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 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C. 柏林墙倒塌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 Windows3.0填平了南北之间的鸿沟 【答案】B 【解析】 【详解】“柏林围墙的倒塌”是1989年,“Windows3.0版的开启”是“铲平世界”的推土机说明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B正确;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A错误;C中消除说法绝对,排除;D中填平了南北之间的鸿沟说法绝对,排除。 14.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如图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 个人的情感 B. 真实的景象 C. 多彩的生活 D. 繁盛的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的绘画。 15. 《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完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所辑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共收书3457种,79070卷。当时若采用印刷技术印刷该著作,可能做到的是 ①双色套印技术 ②彩色印刷技术 ③使用质地细薄的纸 ④使用机器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朝时期中国的手工技术得到革新,出现了双色套印技术、彩色印刷技术等,纸的质量也很高,质地细薄的纸已经被采用,①②③适合清朝乾隆年间使用。使用机器印刷在鸦片战争以后才使用,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题意,排除。 16. 中国古代作品的命名方式除了姓子式(如《孟子》)、姓名式(如《岑参集》)、表字式(如《李太白全集》)、别号式(如《王荆公诗笺注》)外,还有一些其他命名方式,下列作品中以帝王年号命名的是 A. 《稼轩长短句》 B. 《梦溪笔谈》 C. 《元氏长庆集》 D. 《资治通鉴》 【答案】C 【解析】 分析】 长庆是唐宪宗的年号,《元氏长庆集》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集,故C符合题意。 【详解】 17.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 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的工具 C. 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 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可知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思想,故D正确。A不对,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B不对,属于康德的主张;C不对,属于伏尔泰的主张。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启蒙思想家各自主张的侧重点。 1.伏尔泰《哲学通信》反对君主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3.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主张民主共和制。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主张尊重他人;强调言论自由。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 专制主义强化 B. 商品经济发展 C. 拜金主义盛行 D. 理学开始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反映在文学领域方面出现关注世俗现实生活的小说。故B正确;专制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故排除A;C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小说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19.圣人,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下列对我国古代有关圣人评述不正确的是 A. 孔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核心是“仁政”,被誉为“至圣” B.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C.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作《兰亭序》被誉为第一行书,被誉为“书圣” D. 杜甫--唐朝著名诗人,其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仁政”是孟子的主张,不是孔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学生容易把孔子的“为政以德”与孟子的“仁政”混为一谈,孔子提出“仁”,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 20.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 赫胥黎创立人猿同祖论,否定“上帝造人说”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D.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否定了生物“神创说”,基督教信仰再次产生严重危机,故D项正确;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是在1517年,故A项错误;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猿同祖论,故B项错误;1689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创立,故C项错误。 点睛:时空意识是高考必考的五种基本素养之一,本题考查时间观念。解题的技巧是准确把握时间信息,然后根据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2)三段材料反应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的主张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答案】(1)战国;西汉;明末清初 (2)韩非子主张法治。他思想为建立秦朝君主专制统治奠定理论基础。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为汉武帝所采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3)韩非子、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 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物处于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政治主张不同。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位思想家是韩非子、董仲舒和黄宗羲,根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战国、董仲舒是西汉、黄宗羲是明末清初。 (2)根据材料一“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根据所学回答出影响,是他的思想为建立秦朝君主专制统治奠定理论基础;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知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所学回答出影响为汉武帝采纳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所学回答出影响为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产生过一定作用。 (3)区别: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和董仲舒都是主张建立或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但是黄宗羲是反对君主专制的。原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者思想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三者的政治主张则不同。 22.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中,既有精神成果丰富的历史时期,也有综合实力特别强大的国家或地区.对其兴衰变化的分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之间早期文明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 回答: (1)根据材料,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雅斯贝尔斯有关第一个“轴心文明”理论的基本观点。 大体时间: 主要标志: 历史地位: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并联系史实说明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要回答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3)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1)大体时间: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 主要标志:出现了思想伟人、科技创新、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地位:对人类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 (2)变化:欧洲日益兴起,中国开始落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 原因:文艺复兴弘扬人文主义;法国大革命宣扬人权民主理念;工业革命建立现代企业;民族国家开展海外殖民活动。中国仍在农业文明时代徘徊。 (3)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解析】 【详解】(1)大体时间:根据材料“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之间早期文明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可知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主要标志:根据材料“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可知出现了思想伟人、科技创新、思想解放运动。历史地位:根据所学内容从对人类精神的形成、对人类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 (2)根据材料“16世纪以后……新欧洲正在崛起……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日益兴起,工业文明发展起来。而中国此时开始固步自封并走向落后。原因:根据材料“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结合所学从文艺复兴弘扬人文主义;法国大革命宣扬人权民主理念;工业革命建立现代企业;民族国家开展海外殖民活动等方面分析。中国主要从农业文明方面分析。 (3)趋势:根据材料“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可知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举例:根据材料可知德国自然科学的科技高度发展,如赫兹的电磁波、西门子的发电机、卡尔本茨的内燃机等;根据所学内容总结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化工等。影响:根据所学可知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到19世纪末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只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圣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帝国(指中国)最早时代,便允许人们在皇宫中一张长桌上写下他们认为朝政中应当受谴责之事,这个规定在公元前2世纪汉文帝时已经实行……这一重要事实推翻了《论法的精神》中对世界上这个最古老的国家提出笼统含混的责难……他(中国皇帝)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最有权威的预言者;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 ——伏尔泰《风俗论》 材料三 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视中国为开明君主制的榜样,因为中国皇帝运用儒家的理性价值来治理国家。对一个被启蒙思想鼓励过的理想的开明君主来说,与绅士阶层一起商议国事是一个本质特征。伏尔泰相信中国儒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可以作为欧洲社会伦理和政治的榜样……通过伏尔泰和其他启蒙思想家的努力,中国的道德和政治取代语言和历史,开始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美)孟德卫《1500—1800,中西方的伟大相遇》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孟德斯鸠、伏尔泰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共同之处。他们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不同,但其用意相同,请指出其相同的用意是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伏尔泰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途径。他们两人都没有到过中国,你认为谁的观点更贴近中国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现状?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孟德斯鸠: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人民受到掠夺与奴役; 伏尔泰: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它的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2)思想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理性。 相同用意:通过批判或褒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来为自己的理论服务。 (3)途径:传教士、商人及旅行者在中国的见闻传入欧洲;中国经学、史书的译著在欧洲的传播。 答案一:孟德斯鸠。理由: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理学压抑人性 答案二:伏尔泰。 理由:明清以儒家仁政、德政思想治国,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明代设置内阁,大学士参与商议军国大事; 【解析】 【详解】 (1)孟德斯鸠:根据“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掠夺行为……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之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可得出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人民受到掠夺与奴役;伏尔泰:根据“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得出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实现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它的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2)思想共同点: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进行回答得出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相同用意:结合启蒙运动的影响可概括得出通过批判或褒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来为自己的理论服务。 (3)途径:根据“ 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专制制度”等信息可得出传教士、商人及旅行者在中国的见闻传入欧洲;中国经学、史书的译著在欧洲的传播。本问可进行两个角度的证,结合所学可得出答案一:孟德斯鸠。理由: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理学压抑人性答案二:伏尔泰。 理由:明清以儒家仁政、德政思想治国,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明代设置内阁,大学士参与商议军国大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