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二中高考历史冲刺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二中高考历史冲刺试卷

‎2020年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二中高考历史冲刺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表明战国时期(  )‎ A.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 B.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 ‎ C.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 D.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 ‎2.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体育活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如蹴鞠、六博、竞渡、舞龙、秋千、棋类、投壶、习武等,参与人员不分贵贱。这反映出当时(  )‎ A.原有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民间体育推动社会发展 ‎ C.社会阶层上下流动加速 D.社会文化出现百家争鸣 ‎3.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记载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4.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番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第21页(共21页)‎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5.如表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单位:两)。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 通商口岸 内地市场 名称 价格 名称 价格 牛庄 ‎2.20‎ 吉林长春 ‎2.30‎ 汉口 ‎2.20﹣2.34‎ 湖南湘潭 ‎2.35﹣2.55‎ 上海 ‎2.17﹣2.20‎ 江苏苏州 ‎2.23﹣2.30‎ 汕头 ‎2.95﹣3.10‎ 广东潮州 ‎3.10﹣3.20‎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C.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 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 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 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 第21页(共21页)‎ 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7.如表《顾颉刚日记》(选摘)。日记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解读表,最合理的推论是(  )‎ 日期 内容 ‎1939年4月6日 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 ‎1940年9月28日 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 ‎1941年1月29日 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 ‎1943年7月9日 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 ‎1944年3月8日 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 注:顾颉刚当时先后受聘云南大学、齐鲁大学(迁成都)中央大学(迁重庆),出任教授等职。‎ A.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 ‎ B.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重 ‎ C.政府的教育支出逐年减少 ‎ D.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 ‎8.如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9.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如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第21页(共21页)‎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10.如表为学者对1835年英国不同地区的动力使用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地区 工厂数量 蒸汽机(马力)‎ 水动力(马力)‎ 北部地区 ‎934‎ ‎26513‎ ‎6094‎ 苏格兰 ‎125‎ ‎3200‎ ‎2480‎ 密德兰地区 ‎54‎ ‎438‎ 约1200‎ 总数 ‎1113‎ ‎30151‎ 约9774‎ A.蒸汽动力在各地占优势 B.棉纺织业发展极不均衡 ‎ C.能源革命推动均衡发展 D.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转 ‎11.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第21页(共21页)‎ ‎12.下列表格显示的是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这表明美国(  )‎ ‎1950年 ‎1973年 农业 ‎7.3‎ ‎3.6‎ 制造业 ‎38.7‎ ‎34.1‎ 公用事业 ‎8.6‎ ‎7.6‎ 服务业 ‎45.4‎ ‎54.7‎ 总国民收入 ‎100.0‎ ‎100.0‎ ‎﹣﹣摘编于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 A.知识经济迅速兴起 B.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C.农民收入明显降低 D.社会福利投入减少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材料一 妈祖信仰产生于宋朝,最初妈祖传说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其神迹也以救助小规模落难民众和船只为主。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由于“通贤神女”桅樯护使,返航平安,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从北宋宣和五年赐庙额“顺济”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赐封号“显济”,前后达140 年。到元代,开始以“天妃”晋封妈祖,还添加了“护国”、“庇民”的名号,这都是为庇护漕运而加封的。明朝对妈祖的褒封有2次,褒封的规格沿袭元朝,郑和七下西洋有遇险受到妈祖庇护而脱险的记载。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大业,这期间妈祖澎湖助战等传说不胫而走,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这是历史上官方对于妈祖的最高册封。‎ ‎﹣﹣据周金琰《妈祖是海洋精神的一面旗帜》‎ 材料二 201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妈祖文化就包含着海洋精神”。‎ 第21页(共21页)‎ ‎﹣﹣据王宏《传承妈祖文化 弘扬海洋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的变化,并简述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倡导传承妈祖信仰的现实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设计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賦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絕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成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 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 ‎16.材料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 第21页(共21页)‎ ‎ 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 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 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 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 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 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的作用。‎ 第21页(共21页)‎ ‎2020年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二中高考历史冲刺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战国时代存在一种分封体制,其封君有在封邑征税的特权,但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表明战国时期(  )‎ A.传统分封体制基本延续 B.管理体制呈现多元化 ‎ C.封建割据经济基础强化 D.周王室权力日渐衰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来分析。‎ ‎【解答】A.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见封君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传统的分封制已经受到冲击,故A错误;‎ B.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见封君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国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传统分封制外出现新的有利于国君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故B正确;‎ C.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好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但是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等,没有提到经济方面的信息,故C错误;‎ D.根据题干“其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可见反映的是诸侯国管理体制的变化,没有涉及周王室权力的信息,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弄清楚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还要知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体育活动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这些活动形式多样,如蹴鞠、六博、竞渡、舞龙、秋千、棋类、投壶、习武等,参与人员不分贵贱。这反映出当时(  )‎ A.原有等级观念受到冲击 B.民间体育推动社会发展 ‎ C.社会阶层上下流动加速 D.社会文化出现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解体,注意解读材料。‎ ‎【解答】‎ 第21页(共21页)‎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民间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员不分贵贱,这表明西周原来分封制下形成的等级观念受到了冲击,故A正确;‎ 材料信息主旨不是在表述社会的发展,排除B;‎ 材料信息只显示体育活动参与人员不分贵贱,并没有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 材料信息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叙述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员特征来具体分析选项都是出正确答案,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3.如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记载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载 ‎《田舍》‎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A.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 B.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D.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历史研究需要从若干个相同或者不同类的史料中找出其共性的东西,从而确定史料的真伪。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孤证不立”。所以这一题一定要根据几个文字材料的大意找出其共同之处,就是可以推论出的结论了。‎ ‎【解答】从材料信息可知,四则史料分别涉及出售永业田、购买良田、寺院大量占有田地和富豪之家置买庄田等信息,这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B项正确。‎ 根据“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A项错误。‎ 题干只是反映土地占田情况,非社会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 唐朝统治者实行均田制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故D与史实不符,所以排除。‎ 故选:B。‎ 第21页(共21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准确把握。‎ ‎4.下面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表。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番薯 ‎16世纪 自菲律宾传入中国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解决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 B.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 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D.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高产作物引入中国,有利于解决中国人口性饥饿问题,促进人口增长,D正确;‎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A排除;‎ 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资本主义萌芽的显著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C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 ‎5.如表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单位:两)。表反映出当时中国(  )‎ 通商口岸 内地市场 名称 价格 名称 价格 牛庄 ‎2.20‎ ‎2.30‎ 第21页(共21页)‎ 吉林长春 汉口 ‎2.20﹣2.34‎ 湖南湘潭 ‎2.35﹣2.55‎ 上海 ‎2.17﹣2.20‎ 江苏苏州 ‎2.23﹣2.30‎ 汕头 ‎2.95﹣3.10‎ 广东潮州 ‎3.10﹣3.20‎ A.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 C.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D.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信息,得出体现的是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的价格差价,有利于洋布抢占内地市场的份额,说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此时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的价格低于内地城市价格,有利于洋布抢占内地市场的份额,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故A选项正确。‎ 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的价格低于内地城市价格不能说明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B项错误。‎ 表格信息体现的是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的价格低于内地城市价格,不能体现民族工业的产生,故C项错误。‎ 表格体现的是进口洋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市的价格差价,不能体现国内统一市场形成,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1868年进口棉布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市场价格对比表格为切入点考查列强侵略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第21页(共21页)‎ ‎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规定,以前的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该条例(  )‎ A.保护了工商业的发展 ‎ B.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 C.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 D.有利于重建社会契约精神 ‎【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主仆关系,并未体现保护工商业发展,排除;‎ B.依据材料“人口买卖契约全部废除,不得再有主奴名分,只准视为雇主和雇佣人之关系。”体现了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正确;‎ C.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废除主仆关系条例并为实现生产关系变革,排除;‎ D.废除主仆关系不能体现有利于重新构建社会契约精神,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条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7.如表《顾颉刚日记》(选摘)。日记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解读表,最合理的推论是(  )‎ 日期 内容 ‎1939年4月6日 上次进城,知米价升至廿五元一石,今日进城,悉又涨至卅二、三元矣。‎ ‎1940年9月28日 昨晚闻崇义桥之米,新斗且二百元一石,一星期间高涨至七十元。‎ ‎1941年1月29日 米贵至三百元以上一石矣,肉贵至三元一斤矣。‎ ‎1943年7月9日 歌乐山洗一回澡,要三十元,小龙坎吃一碗面,要十七元,这种生活如何过得!‎ ‎1944年3月8日 今日米至万七千元一石,平价米亦三千七百元一新石。‎ 注:顾颉刚当时先后受聘云南大学、齐鲁大学(迁成都)中央大学(迁重庆),出任教授等职。‎ A.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 ‎ 第21页(共21页)‎ B.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重 ‎ C.政府的教育支出逐年减少 ‎ D.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经济状况。‎ ‎【解答】根据材料“1939年到1944年米价上涨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连年的战争环境造成的粮食奇缺,D选项符合题意。‎ 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厚养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收入普遍较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选项排除。‎ 西南地区物资短缺日益严重属于连年战争影响大后方的经济的表现之一,B选项排除。‎ 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并未减少教育投入,C选项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材料中表格的提示看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经济恶化的现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8.如表为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反映了(  )‎ 年份 ‎1978‎ ‎1980‎ ‎1990‎ ‎2000‎ ‎2010‎ 城市化率(%)‎ ‎17.9‎ ‎19.4‎ ‎26.4‎ ‎36.2‎ ‎47.5‎ A.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 ‎ B.改革开放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 C.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 ‎ D.中国城市化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分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信息,分析1978年﹣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的变化趋势,紧扣材料时间,结合改革开放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1978年﹣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 表格信息只是体现1978﹣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能说明城乡二元结构差别已基本消失,而且该说法也绝对化,故A项错误。‎ C项是一五计划的意义,排除。‎ 材料体现不是城市化的不均衡性,故D项错误。‎ 第21页(共21页)‎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改革开放对城市化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如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状。‎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大旗招展全球”可以体现出新中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时间“1949年10月3日”可是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国民党政权统治已基本被推翻,故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时间1949年10月3日,可是此时新中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通过材料时间1949年10月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政策,故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第21页(共21页)‎ ‎10.如表为学者对1835年英国不同地区的动力使用情况统计。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地区 工厂数量 蒸汽机(马力)‎ 水动力(马力)‎ 北部地区 ‎934‎ ‎26513‎ ‎6094‎ 苏格兰 ‎125‎ ‎3200‎ ‎2480‎ 密德兰地区 ‎54‎ ‎438‎ 约1200‎ 总数 ‎1113‎ ‎30151‎ 约9774‎ A.蒸汽动力在各地占优势 B.棉纺织业发展极不均衡 ‎ C.能源革命推动均衡发展 D.动力替代趋势不可逆转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工业革命,解答的关键是从选项入手,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蒸汽动力在密德兰地区不占优势,排除A;‎ B偷换概念,材料没有体现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各地发展并不均衡,排除C;‎ 从整体而言,蒸汽动力取代水力是社会趋势,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发展的过程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来分析。‎ ‎【解答】A.苏联工业薄弱,农业落后,新经济政策不可能快速的促进苏联农业的发展,但是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选项表述不符合历史事实。‎ B.材料看不出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第21页(共21页)‎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当时应该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期,苏联工农业是协调发展,并不是相对落后。‎ D.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斯大林和布哈林最农业粮食收购危机的认识不同。‎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代特征和内容特点,其次,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下列表格显示的是1950年和1973年美国国民收入的来源(%)。这表明美国(  )‎ ‎1950年 ‎1973年 农业 ‎7.3‎ ‎3.6‎ 制造业 ‎38.7‎ ‎34.1‎ 公用事业 ‎8.6‎ ‎7.6‎ 服务业 ‎45.4‎ ‎54.7‎ 总国民收入 ‎100.0‎ ‎100.0‎ ‎﹣﹣摘编于1974年《美国统计摘要》‎ A.知识经济迅速兴起 B.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 C.农民收入明显降低 D.社会福利投入减少 ‎【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服务业比重上升,传统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这说明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知识经济兴起,排除A;‎ 材料显示的是农业比重下降,不能说农民收入降低,排除C;‎ 材料未反映社会福利政策,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表格认识到美国各行业比重变化,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二.材料题(共4小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第21页(共21页)‎ 材料一 妈祖信仰产生于宋朝,最初妈祖传说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其神迹也以救助小规模落难民众和船只为主。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由于“通贤神女”桅樯护使,返航平安,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从北宋宣和五年赐庙额“顺济”至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赐封号“显济”,前后达140 年。到元代,开始以“天妃”晋封妈祖,还添加了“护国”、“庇民”的名号,这都是为庇护漕运而加封的。明朝对妈祖的褒封有2次,褒封的规格沿袭元朝,郑和七下西洋有遇险受到妈祖庇护而脱险的记载。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大业,这期间妈祖澎湖助战等传说不胫而走,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这是历史上官方对于妈祖的最高册封。‎ ‎﹣﹣据周金琰《妈祖是海洋精神的一面旗帜》‎ 材料二 201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也指出“妈祖文化就包含着海洋精神”。‎ ‎﹣﹣据王宏《传承妈祖文化 弘扬海洋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至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的变化,并简述产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倡导传承妈祖信仰的现实意义。‎ ‎【分析】(1)本题考查宋至明清时期妈祖信仰的变化及原因。依据材料“最初妈祖传说流传于福建湄洲及其附近地区”、“由于‘通贤神女’桅樯护使,返航平安,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当代倡导传承妈祖信仰的现实意义。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关于变化:依据材料“由于‘通贤神女’桅樯护使,返航平安,路允迪上奏宋廷,妈祖第一次取得恩赐‘顺济’庙额,奠定了往后妈祖历次封号逐步提高的关键”、“清朝施琅收复台湾,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大业,这期间妈祖澎湖助战等传说不胫而走,康熙初封妈祖,雍正册封妈祖为‘天后,这是历史上官方对于妈祖的最高册封”‎ 第21页(共21页)‎ 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范围由湄洲一带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由民间祭祀到官方认可;职能由护佑民间发展到护佑国家(维护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地位由普通神女发展为众海神之上乃至天后。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归纳如下:妈祖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海外贸易的发展;统治者巩固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获得政治与文化认同,缓和民族矛盾。‎ ‎(2)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既是乡土文化也是重要旅游资源的妈祖文化,是凝聚两岸同胞的一条纽带,要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示例如下:弘扬乡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发展地方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海洋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 故答案为:‎ ‎(1)变化:范围由湄洲一带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由民间祭祀到官方认可;职能由护佑民间发展到护佑国家(维护统一,促进经济发展);地位由普通神女发展为众海神之上乃至天后。原因:妈祖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海外贸易的发展;统治者巩固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获得政治与文化认同,缓和民族矛盾。‎ ‎(2)弘扬乡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发展地方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祖国统一;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海洋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东南沿海妈祖信仰文化演变的相关知识,经济发展与文明传播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总体难度偏高。‎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示意图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设计 第21页(共21页)‎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需结合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来解答。‎ ‎【解答】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新思想的主流,“以俄为师”成为时代的响亮口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苏联为榜样,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故答案为:‎ 示例:‎ 观点: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想演变历程中,补充“俄(苏)化论”这一流派。‎ 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新思想的主流,“以俄为师”成为时代的响亮口号。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苏联为榜样,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基础。‎ ‎【点评】本题为难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賦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絕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成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 自《王勃集序》《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第21页(共21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第(1)题,“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改革,考生主要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概括;第(2)题,“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考生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解答】(1)根据材料中的“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等信息即可概括出“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中的“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成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 ‎(1)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促进诗歌文体变革,创作规范化。(答出其中任意2点即可)‎ ‎(2)作用: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丰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唐诗的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唐朝时,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至今,我们还能见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16.材料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 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仅仅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 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 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 17亿),造成至少约2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 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 第21页(共21页)‎ ‎ 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人们也认识到,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公开、透明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重大,更清洁的水源,更丰富的营养,更好的公共条件和私人卫生意识,才是抵御疾病的最好办法。‎ ‎﹣﹣摘编自[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流感的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20世纪初的世界流感疫情。主要考查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 ‎(2)本题考查20世纪初的世界流感疫情。主要考查大流感疫情的作用。‎ ‎【解答】(1)原因通过材料中的时间“1918年”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通过材料“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可以概括得出人口流动影响;通过材料“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可以概括得出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通过材料“六周内死了12000人”“造成至少约两千万人死亡”概括得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通过材料“抗生素和抗病 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 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概括得出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通过材料“卫生问题是一个公共问题”概括得出推动了个人防御意识的提高;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速一战的结束的角度来分析。‎ 故答案为:‎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大规模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2)作用:加速了一战的结束进程;造成了巨大伤亡和灾难;推动了现代医学和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加强了人们的防疫意识。‎ ‎【点评】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一战期间大流感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5/29 8:28:58;用户:复圣中学;邮箱:fszx519@xyh.com;学号:37091097‎ 第21页(共21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