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45分) 一、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儒学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文献,这六部书后被称为“六经”。政府表彰“六经”,开始提升儒学地位可能出现于 A. 春秋 B. 战国 C. 秦朝 D. 汉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儒家经学兴起,影响有限,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经孟子和荀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影响扩大,但并未被统治者采纳,故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儒学的巨大打击,故C项错误;西汉中期,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学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儒学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故D项正确。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 A. 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 B.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 C. 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D.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项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材料缺乏论据支持,故C项错误;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各社会阶层人员因社会制度的促进而急剧变革,故D项正确。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3.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 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B. 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C. 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D. 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可知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作用,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医古籍的研究,没有体现重视总结实践经验,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探究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这种题型是伴随着新课改流行起来的一种试题,这种题型以开展“研究性学习”为问题情境,要求学生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件,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点、方法与技能,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或解决相关问题。 4.顾炎武说“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纪昀说李贽的著作“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据此可知,二者 A. 对李贽反正统行为进行批判 B. 认识到李贽具有狂放的性格 C. 推祟李贽对圣人的大力挑战 D. 强调了李贽思想解放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由“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判圣人者,莫甚于李贽”可以看出顾炎武批判李贽;由“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可以看出纪昀也是批判李贽的,二者对李贽的反圣人及圣教思想进行了指责、批判,A项正确,C项错误;仅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李贽的性格,B项错误;D项材料不能体现。 5.分析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下表)可知,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A. 官办书院比例上升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 B. 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 C. 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明清民办书院的衰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院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宋代至明清,官办书院比例总体上升并超过民办书院实际反映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不断强化的趋势,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官办书院制约着古代文化的发展,排除A;书院的变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殖民侵略的信息,排除D。 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书院·中国古代的书院的因素 6.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 A. 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 B. 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 C. 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 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A 【解析】 “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说明纸在制作过程中有丝的成分,故A项正确;中国最早纸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是改进造纸术,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纸张的价格和价值,故C项错误;材料中介绍的是纸张制作,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故D项错误。 7.西晋文学家傅咸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 B. 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 C. 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 D. 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可以判断这指的是我国古代的造纸术,引起了书写领域的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B项正确;A项指的是印刷术,C项指的是指南针,D项指的是火药的发明,均不符合题意。 点睛:首先要判断出材料“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是指造纸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四个选项即可。 8.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 A. 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 B. 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 C. 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 D. 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及《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天工开物》被统治阶级束之高阁,这反映了科技巨著在封建社会遭到冷落,这与此时人们的理念有关,并影响了科技的传播,C项正确。A和B两项都是古代科技的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9.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 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 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C. 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 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所强调的“忠义”正式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也就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这类小说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B选项错误,“忠义”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这类“忠义”人物的出现并不能代表宣扬宋明理学;D选项错在材料与民主思想无关,与民主思想对立的是专制思想。 10.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书对开阔人们的眼界起了积极作用 B. 魏源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 C.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 魏源在该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他已经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并不主张以西方的政治制度取代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故选C。 11.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据此可知,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 B.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 C. 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 D. 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引发思想和政治的现代化,而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曲折,现代化运动与救亡图存结合,故中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启蒙及现代化的原动力不同,故C正确。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差异明显,没有突出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故A排除。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片面强调文化方面,故B排除。中西方政治制度不同,片面强调政治方面,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特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12.1895年,严复在《直报》上连续发表政论文章,痛诋尊崇君主专制思想,而盛赞西方民主政治;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据此推知,严复 A. 否定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 B. 宣传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C. 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 D.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否定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史实,但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严复宣传君主立宪思想,而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B 项错误;材料“指斥‘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而人民才是国家的‘真主也’”体现了严复的政论给人们以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严复主张维新变法,是改良派,而不是革命派,故D项错误。 13.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后来用成果否定了上述观点的科学家是 A. 伽利略 B. 法拉第 C. 牛顿 D. 爱因斯坦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的时空观,在相对论产生之前,人们以为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物理学发展到了没有可以探知的程度,以此由了材料中观点的出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是对材料观点的否定,D符合题意;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早于牛顿经典力学的发现,故排除A;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与材料的论述信息无关,故B错误; C人们错误的认为经典力学的发现,使得物理学不存在可以探知的领域,故错误。 14.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有关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B. 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C. 科学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越来越快 D. 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答案】C 【解析】 蒸汽机、发电机和计算机分别是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发明。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三项发明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生产推广的年差逐渐缩小,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C符合题意;二三次科技革命的科技含量远远高于第一次,A 说法不正确;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主要来自于工人实践,B不正确;D材料无从体现。 15.洋务运动时期展开了激烈的体用之争,奕提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其动机为 A. 减少“以夷变夏”非难的阻力 B. 借“本来之学”强化国学地位 C. 为“中西同源”提供理论依据 D. 借“西学中源”说以阻止改革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意即中体西用,材料反映了洋务派“西学中源”的理论,洋务派提出该理论的目的在于减少洋务运动的阻力,A正确;BCD均与材料目的不同。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16.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宋朝的理学、科技、商业、改革都是学者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材料三 李约瑟认为: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费正清认为:“朱熹殁后,他的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宋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滞缓,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四 “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则为有所不足……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 ——(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 (1)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的联系。 (2)列举宋代对西方社会转型产生影响的科技成就。根据材料三提炼关于理学和古代科学技术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简要说明。 (3)据材料四,朱熹为何批评王安石变法?其目的何在?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符合理学精神吗?简述其理由。 【答案】(1)联系: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成就: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看法一:理学对宋代科技具有促进作用。 说明:认为理比气更根本,升华抽象思辨;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主张格物致知,理性分析自然。 看法二:理学后来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说明:理学成为维护专制主义政治的工具;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脱离社会实际。 (3)批评原因:认为王安石人品和学问有问题,导致变法重法轻儒、重利轻义。目的:弘扬理学。 符合理学精神:王安石面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实,为富国强兵,不顾个人得失和旧官僚群起反对,推行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新法,这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理学倡导的德和仁、重义轻利精神的体现。 违背理学精神:王安石变法经济上与民争利,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等,是与民争利,与理学家强调的重义轻利相违背。(或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争权夺利危害百姓,被人视为奸臣乱政,与理学强调的忠、仁者境界相违背。或王安石变法行事风格武断,王安石被人攻击为独断专行,有违朝纲,与理学家强调的“仁”相违背。)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可知宋代时期坊市分界打破,出现瓦子等娱乐场所,根据材料二“奢靡相尚僭拟公侯…”“不体旧规…非复旧时淳朴矣”可知宋代享乐之风、越礼现象不符合传统儒家伦理秩序,故可知在此情况下,理学为规范社会秩序而兴起。 (2)一问,结合所学回答宋代科技主要成就体现即可,二问,根据材料三“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可从理学对宋代科技的促进作用,并结合理学思想的理气论、责任意识、求理途径进行分析;根据材料三“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一种僵化的正统思想……使得中国在19世纪时积弱不振”从理学对科技的阻碍作用结合所学从理学的本质、思想束缚及空洞化进行分析。 (3)一问根据材料四“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可知作者从人品、学识否定王安石变法,二问通过对王安石的评价可知作者目的在于发扬理学思想。三问,符合理学角度可从王安石变法对宋朝的贡献及体现的责任感、重义轻利的理学精神进行分析;违背理学精神可从王安石变法在用人、执行新法违背理学忠仁思想的局限进行分析即可。 17.在法国启蒙运动史上,孟德斯坞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现代西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乃至整个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 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他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这就是英格兰的基本政体: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他们通过相互的反对权彼此钳制,二者全都要受行政权的约束,行政权又受立法权的约束。” ——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立法权和行政权如果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人们担心君主或议会可能会制定一些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司法权如果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置,自由也就不复存在。司法权如果与立法权合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就将由专断的权力处置,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司法权如果与行政权合并,法官就将拥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 ——孟德斯鸡《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指出孟德斯坞三权分立思想的来源。孟德斯坞三权分立思想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怎样的发展?其目的何在? (2)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角度,评述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1)洛克的分权思想;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实践。 发展:由洛克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分立,发展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目的:限制个人独裁,维护民主政治。 (2)将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的高度;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到来;为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的构建描绘了蓝图。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中“国家应该分权治理”和材料二中“英格兰的基本政体”可以得出孟德斯鸠的思想洛克的分权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政体实践。发展: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材料一洛克只主张“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而孟德斯鸠把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目的:孟德斯鸠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限制个人独裁,维护民主政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时从人文主义对资产级革命的影响、 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建、对思想解放的影响角度概括。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1610—1695),其父黄尊素系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受酷刑而死。黄宗羲在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对阉官的斗争,中年又出生入死地进行抗清的武装斗争。在他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材料二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贵族世家。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其伯父在波尔多议会议长的职务。其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芳《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和盂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在当时对本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答案】(1)同:都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成分(或主张限制君权);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异:政治思想上:黄宗羲仍固守中国古代明君贤臣的模式;孟德斯鸠主张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勾画出资本主义未来社会蓝图。法律思想上:黄宗羲的法治思想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人治轨道,其实质是主张推行儒家的德治;孟德斯鸠的理论体系延续了西方的法治精神,主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思想体系上:黄宗羲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德斯鸠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2)影响: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小,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大,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原因: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市民阶级力量弱小,无力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和封建理学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黄宗羲的主张影响有限。孟德斯鸠生活在17、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敢于冲破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束缚,因此,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孟德斯鸠的主张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政治法律思想主张的异同。材料提到,黄宗羲的主要著作《明夷待访录》中,开篇便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建立一种开明的君主政体,即设置掌实权的宰相或政府首脑,与天子共议朝政。他认为天下之治乱系于法之存亡。他反对残苛的非常之法,主张贤人本着宽简之法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社会公平,即古代所谓的贤人政治。孟德斯鸠著作《论法的精神》完成于1748年,在该书中,他鲜明地表达了对英国君主立宪资本主义形式的欣赏和认可。他认为,在专制政体下,君主任意生杀豪夺,为所欲为,反复无常;人民无任何规则可遵循,所以,专制政体的原则只能是恐怖。他主张法治,反对人治,他认为是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强调法律作为人类理性的体现,是一个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并归纳可知,同:都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民主因素(或都主张限制君主权力);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异:政治思想上,黄宗羲仍固守中国古代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孟德斯鸠主张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蓝图。法律思想上,黄宗羲的法制思想并未完全脱离传统人治轨道,其实质是主张推行儒家的德治;孟德斯鸠的理论延续了西方法治精神,主张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思想体系上,黄宗羲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孟德斯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2)本题材料提到,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该书被称为继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之后又一部对人类法律文化影响深远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书中阐述的理论和原则对后世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小,未能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在中国引起深刻的社会革命;孟德斯鸠的政治法律思想影响较大,打击了专制世俗统治,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至于其原因,学生需结合知识从所处时代背景归纳作答:黄宗羲生活在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市民阶层力量弱小,无力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控制和封建理学的正统地位,因此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黄宗羲的主张影响有限;孟德斯鸠生活在17-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敢于冲破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神学的束缚,因此,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孟德斯鸠的主张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黄宗羲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思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