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醴陵二中2018年上学期高二年级历史科期末考试试卷 第I卷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答案】B 【解析】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分封制及其影响的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察举制的体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宗法制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谱牒”“宗”都是宗法制的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A. 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 B. 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C. 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 D. 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密奏权的扩大,说明皇权的加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的表现,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是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所给材料没有涉及C项内容,排除;所给材料不能说明是反映的民意,排除D项。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联系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3. 雅典和罗马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杰出代表,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二者都有 A. 皇帝制度 B. 陶片放逐法 C. 完备法典 D. 司法陪审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雅典与罗马共同具备的,并且“对后来西方的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的制度。罗马在帝国时期实行了皇帝制度,但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度,不存在皇帝,故A项错误。陶片放逐法为古代雅典的制度,在克里斯提尼时期创立,而罗马并未采用过陶片放逐法,故B项错误。罗马经历了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但雅典并未形成较完备的法典,故C项错误。雅典与罗马都曾在司法实践中采用过公民陪审制度,对近现代西方法律体系中的司法陪审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 4.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答案】A 【解析】材料“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说明罗马法是近代大陆的法律基础,故选A;罗马法维系的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而欧洲近代是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所以罗马法不可能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排除B;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制民主制度而非资产阶级民主,排除C;人类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说罗马法改革欧洲历史发展方向是唯心主义观点,排除D。 5. 以下为四国宪法条款内容,按照颁布时间从早到晚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②如遇联邦领土内有威胁社会安全的情况,皇帝可宣布国内任何地方处于戒严状态。 ③涉及大使、其他使节和领事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一切案件,其初审权属于最高法院。 ④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有权缔结条约,实行大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③②④ D. 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备选项中四国宪法的内容可以判断出①是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中的条款;②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条款;③是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条款二;④是法国1875年宪法,所以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答案选C。 6.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像潮水一般涌进来的西方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得不到广泛的销路,英国下院一个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报告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B. 中国关税税率偏高 C. 英国商品质量不佳 D. 没有开放通商口岸 【答案】A 【解析】西方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得不到广泛的销路的主要是因为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自给自足,故A项正确;《南京条约》中规定关税中英双方商定,税率偏低,B不符合史实,排除;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机器取代手工,商品物美价廉,C不符合史实,排除;《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故D项错误。 7.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A. 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B. 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C. 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 多角度理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进程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的信息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建立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目的是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故A项正确;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与材料中建议统一文明相左,故B项错误;政治多极化不符合材料中政治统一的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目的是建立统一的文明,不是多角度理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进程,故D项错误。 8. 下列有关“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中,不正确的是 A. 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再生产 B. 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所以不正确的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影响 9.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迪亚士曾经说过,他航行的目的是“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其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是指 A. 给土著人带去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 B. 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 C. 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 D. 使土著人信仰基督教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传播基督教是推动欧洲人向海外拓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材料中“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即指基督教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文主义的思想,而是强调传播基督教,排除A。“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不是指给渴望发财的人带去黄金,而是强调传播基督教,排除B。“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不是指给土著人带去皇帝的恩典,而是强调传播基督教,排除C。 10. 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指数表(以1913年为100),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 A. 传统自然经济顽强抵抗着外来经济侵略 B. 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1913-1920年中国国内工业品和原料价格除了汉口货小麦价格下降外,其余都是上涨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时期,民族工业此时得到了较快发展,故价格上涨,故D选项正确;工业品和原料价格与传统自然经济无关,故A选项错误;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表现是自然经济解体,外国商品输出,除了未涉及这类现象,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直接反映出西方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全面分析表格数据变化的特点,注意从特定的时间和“工业品和原料价格”的关键词入手,再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逐一判断排除,最后据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史实即可正确判断。 11. 对下列这些不同年份数据分析正确的是(单位:百万吨) 种类 1952年 1957年 1965年 1978年 粮食 163.42 195.05 194.53 304.77 棉花 1.30 1.64 2.09 2.16 原油 0.14 1.46 11.31 104.05 钢 1.35 5.35 12.23 31.78 A. 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 B. “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 “文革”十年动乱破坏了公有制基础 D. “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答案】D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52—1978年中国的粮食、棉花生产总量缓慢发展,原油和钢等重工业发展迅速,故可知“一五”期间工业产量增速超过农业,D项正确;粮棉产量长期停滞是因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心在工业方面,排除A;“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畸形发展,排除B;“文革”十年动乱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公有制基础不变,排除C。 12. “商人们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追踪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按照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供应。”这一现象说明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 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电报”和“海底电缆”等可判断材料中时间不晚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统一的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3.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A. 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B.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C. 资本家加强了对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答案】B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企业之间的联合和兼并逐渐成为生产的主流,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随即产生了垄断组织,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由以前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故B项正确;A属于财富聚集问题,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故A项错误;资本家加强了对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不符合材料中生产关系变化的信息,故C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在罗斯福新政之后,故D项错误。 14. 某美国历史学家评价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措施“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这项措施是 A. 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B. 制定公平竞争章程 C.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D. 帮助银行恢复信用 【答案】C 【解析】 从“它意味着美国开始与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所谓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的传统决裂,确立了个人有权享有社会权利的观点”可以看出这一措施具有强大的社会效益,对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主要针对的是个人;C选项是农业方面;D选项是金融方面。 点睛: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和关键点,四个选项都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而我们要根据材料选择具体的措施和内容。结合材料中“自助、自制和个人负责”和“决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强调的是社会救助,社会负责,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5.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材料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材料的意思是讲求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这是儒家的思想,故A正确;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材料表达的意思无关,故B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和材料表达的意思无关,排除C;法家的思想主张是反对礼制,重视法律,和材料表达的意思无关,D错误。 16. 有观点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这种说法 A. 成为皇权至上的理论依据 B. 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 说明国家命运取决于天命 D. 有利于人们充分开发自然 【答案】B 【解析】材料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说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B正确;君权神授成为皇权至上的理论依据,排除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7.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对固有“伦理”加以引申和标新立异被称为“伦理异化”,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为异化伦理进行理论辩护的,历代大有其人,如西汉董仲舒采用神学论证方式;宋朝朱熹采用哲学论证方式。他们为异化伦理进行理论辩护的根本目的是 A. 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 B. 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C. 创新前代伦理学内容 D. 维护封建统治的权威 【答案】D 【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西汉董仲舒采用神学论证方式;宋朝朱熹采用哲学论证方式,都维护封建统治的权威,适应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D正确;ABC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18. 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A. 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 本质上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 实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思想是通过对宋明理学的继承的批判,这也在本质上反映了儒学思想的新发展,C正确;黄宗羲的主张是对明亡原因的总结,材料无法体现明末清初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排除A;材料强调,由于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因此只能通过扩大相权、限制君权等方式修补封建专制制度,也反映出对君主专制的批判,B错误;在明清时期,宋明理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D错误。 19. 下图为我国古代两项科技成就的图示,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 都代表了古代天文学的最高成就 B. 都与月亮的圆缺存在密切的联系 C. 都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指导作用 D. 都得到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答案】C 【解析】左图反映了二十四节气,右图是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都属于历法方面的成就,历法的制定对于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材料反映的两项科技成就属于历法方面,不属于天文学,排除A;二十四节气与月亮的圆缺没有密切的联系,排除B;D中“历代封建统治者”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0.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提出了具体办法:一曰限田:就是限制地主私有耕地之面积。二曰授田:就是由国家授田给农民。三曰贷田:就是将新移民区域土地,由国家收买,长期贷给农民。这些办法 A.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B. 使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权 C. 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地位 D. 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A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限田”“贷田”,结合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21. 习近平指出:邓小平“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据此推断,邓小平的“新境界”、“新的科学水平”最主要在于 A. 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B. 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 解决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 D. 设计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答案】B 【解析】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B正确;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排除A;B中“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排除D。 22. 《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被称为新中国最早的科技发展宏伟蓝图。这一规划提出了国家建设所需要的重要科技研究任务共57项和616个中心课题,其中12项重点项目包含有当时世界前沿科技课题、关系我国重工业建设的重大科技问题等。以下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属于这一规划内容的是 A. 银河一1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B. 导弹和原子弹研制成功 C. 杂交水稻南优2号培育成功 D.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答案】B 【解析】依据“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结合所学可知,60年代我国导弹和原子弹研制成功,符合题意,故选B;1983年银河一1号计算机研制成功,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的,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CD。 点睛:紧扣关键信息“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结合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分析解答。 23. 但丁的《神曲》认为“爱”是统摄宇宙的动力,也是组成世界的经纬,在诗篇的结尾,他庄严地写道:“我看见宇宙纷散的纸张,都被爱合订为一册”,全诗以“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结束,《神曲》对“爱”的礼赞,本质上反映出但丁 A. 批判罗马教会的禁欲主义 B. 号召向封建统洽者宣战 C. 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情感 D. 歌咏资产阶级人文精神 【答案】D 24.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虽然同路德存在争论,但也有一些与路德相同的观点。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这一主张与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 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 B. 苦修不一定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C. 主张教随国定并实行宗教宽容 D. 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与发财致富 【答案】B 【解析】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上帝即可得救,不需要苦修和事功,人文学者伊斯拉谟“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主张内心中要有上帝,二者观点相同,故B正确;A、C伊拉斯谟的思想无法体现,故排除A、C;D是加尔文的主张,故D错误。 25.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特征是流派纷呈,形态各异,如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法国的“无边现实主义”,美国的新现实主义,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等。导致这一文学特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文学的影响 B.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不断创新 C.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日益加剧 D. 世界政治经济向多元化发展 【答案】D 【解析】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特征是流派纷呈,形态各异”反映了世界政治经济向多元化发展,D正确;AC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特征是流派纷呈,形态各异”关系不大,排除;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特征是流派纷呈,形态各异”,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解答即可。 第II卷 二、材料题(26题17分;27题13分;28题20分,共50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以及把政治策略建立在可“销售”的东西之上,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对于种种慎重的判断、艰难的决定、令人不悦的选择,以及使人难堪的事实,人民一定会尽力回避。民主使智慧边缘化……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难。 ——《柏拉图全集》 材料二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即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摘选自《人民日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何种看法?他认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是什么? (2)在20世纪初,中国哪一群体制度移植实验的失败能从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这种移植来的制度与中国传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导致其在中国无法成长? (3)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是什么?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看法:柏拉图认为希腊的民主政治使领袖的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限制,存在着民主权力滥用的倾向;民主使智慧边缘化。 手段:柏拉图认为,应该将政治权力和哲学理智相结合,由具有智慧和美德的哲学家治理国家。 (2)群体: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以失败告终。 差异:①经济: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工业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②政治: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中国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动势力强大。③文化:西方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3)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启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其基本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其历史传统;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任答其中两点)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一“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这就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即可概括柏拉图对古希腊的民主制持有的看法,结合所学不难得出克服这些缺陷的有效手段。 (2)根据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皱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再结合在20世纪初没有尊重中国国情的探索史实,即可反面证明材料二的观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根据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制度即可说明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框架,综合上述材料从主题上可以得出一些认识。 考点: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探索史比较 27. 经济区域集体化和全球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显著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于是,一些地理位置上相邻,利益相近的国家就开始谋求在局部地区范围内实现经济联合,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满足经济活动国际化和相互依赖加深的要求。 ——周敏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材料二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据材料一,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1)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2)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 因素: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3)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解析】(1)据材料一“战后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经济生活国际程度不断提高,……而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又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这种经济合作或联合短时期内在全球化范围内难以实现”即可分析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原因:科技进步;世界经济联系加强;全球化短时间内难以实现。 (2)据材料二提到,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垂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 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加剧;贫富差距的加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即可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断全球化一空前的速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日益加深;跨国公司日益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得。 (3)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注意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新•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在方式上的区别。你怎么看待材料三中的现象? 【答案】(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影响: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西汉运用黄老思想实行休养生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汉武帝把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贡献: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 (3)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文艺复兴利用传统文化为传播新思想服务。 看待:积极方面: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消极方面: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对待东西方文化应全面客观,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解析】(1)依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第二小问联系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等史实分析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第一小问依据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思想从社会转型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思想解放、经济发展以及科学勃兴等角度思考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和所学从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思想以及文艺复兴利用传统文化为传播新思想服务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新文化运动绝对批判传统文化和完全学习西方文化角度回答。 (4)依据材料四“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等回答。 点睛:“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查看更多